第4章 朝会
第二天一早,朱厚照处理完几份无关痛痒的奏疏,便动身前往仁寿宫。
昨晚刘嬷嬷回去之后,想必已经把他的话原封不动地告诉了张太后。虽然自己用辽东战事当了挡箭牌,但该有的姿态还是要做足。亲自去请个安,解释一下,也算是给足了这位母后大人面子。
当皇帝,尤其是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年轻皇帝,在羽翼未丰之前,很多时候都得学会妥协和表演。
仁寿宫里,檀香袅袅。
张太后半躺在铺着明黄锦缎的软榻上,由两名宫女轻轻捶着腿。她看起来不过三十多岁,保养得宜,风韵犹存,但眉宇间却带着一股挥之不去的忧色。
“皇儿来啦。”
看到朱厚照进来,张太后挥退了宫女,挣扎着想要坐起来。
“母后躺着便是,不必多礼。”朱厚照快步上前,扶着她重新躺下,自己则在旁边的绣墩上坐下。
“哀家听说,你昨晚又是在乾清宫忙到深夜?”张太后拉着朱厚照的手,眼神里满是心疼,“辽东的事,哀家也听说了。许进是国之栋梁,就这么没了,实在是可惜。但国事再要紧,你也要顾着自己的身子啊。你父皇走得早,如今这大明的江山,可就全压在你一个人肩上了。”
说着,她的眼圈就红了。
朱厚照心里叹了口气。他知道,母子之间的亲情是真挚的。但在这深宫大院里,再真挚的感情,也难免会掺杂上权力的考量。
“母后放心,儿子省得。只是战机稍纵即逝,儿子不敢有丝毫懈怠。”朱厚照温言安慰道。
张太后用手帕拭了拭眼角,话锋一转,切入了正题。
“你这孩子,就是太实诚。昨儿刘嬷嬷回来说的话,哀家都听明白了。你心系前线将士,不愿在此时铺张,这是仁君之风,哀家听了心里也欢喜。”
朱厚照心想,来了。先扬后抑,这是标准的话术。
“但是,”张太后继续说道,“皇儿你想过没有,越是国事艰难的时候,皇室就越要展现出从容不迫的气度。你早日大婚,诞下皇子,这本身就是对天下人心最大的安定。这比打赢一场仗,更能稳固人心,更能让那些宵小之辈不敢轻举妄动。”
这番话,听起来似乎也很有道理。
“再者说,选妃也不是什么铺张浪费的事。咱们不大办就是了。把你那两个舅舅叫进宫来,让他们帮着参详参详,再从京城的勋贵人家里,挑几个品行端正的姑娘,让你见见。你看中了哪个,点个头,一道旨意下去,事情不就办妥了?花不了多少工夫,也误不了你的正事。”
图穷匕见了。
绕来绕去,最终还是要落到她那两个宝贝弟弟,张鹤龄和张延龄身上。
让他们来参详?那选出来的皇后,除了姓张,还能有第二个选择吗?
朱厚照心里一阵腻烦。他这位母后,什么都好,就是在娘家人的问题上,拎不清。
但他不能直接发作。
“母后说的是。”朱厚-照先是顺着她的话说了一句,然后才道:“只是,儿子以为,选后之事,非同小可。皇后是国母,母仪天下,她的品行、德操、才学,都关系到我大明皇室的声誉,更关系到未来太子的教养。岂能如此草率?”
“怎么就草率了?”张太后有些不悦,“你舅舅家里的那几个女儿,哪个不是哀家看着长大的?知书达理,温婉贤淑,难道还配不上你吗?”
“儿子不是这个意思。”朱厚照连忙解释,“表妹们自然是极好的。只是,正因为她们是舅舅家的女儿,是儿子的表妹,这事才更要慎重。”
“哦?你倒是说说,要怎么个慎重法?”张太后的语气已经带上了一丝质问。
朱厚照知道,关键时刻到了。他必须说服她。
“母后您想,自古以来,外戚干政,酿成大祸的例子,还少吗?前汉的王莽,本朝的英宗旧事,教训就在眼前。儿子若是娶了张家的女儿为后,那两位舅舅,便成了名正言顺的国丈。到时候,朝野上下,趋炎附势之徒,定会蜂拥而至。他们二人,若能持身以正,那还好说。若稍有行差踏错,言官们的奏疏,就会像雪片一样飞到儿子的案头。”
他停顿了一下,看着张太后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道:“到时候,儿子是处置他们,还是不处置他们?处置了,母后您于心何忍?儿子也落个刻薄寡恩的名声。不处置,又如何向天下臣民交代?如何维持国法纲纪?”
这番话,如同重锤,一下下敲在张太后的心上。
她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是长久以来对娘家人的偏袒,让她下意识地忽略了这些潜在的风险。
现在被朱厚照**裸地揭开,她一时间竟有些无言以对。
朱厚照见火候差不多了,立刻放缓了语气,打起了感情牌。
“母后,儿子是您的亲骨肉,两位舅舅也是您的亲兄弟。儿子不希望,将来为了国事,要和舅舅们闹到不可开交的地步,更不希望让母后您夹在中间为难。所以,这皇后的人选,绝不能出自张家。”
他看着张太后已经有些松动的神情,继续加码。
“儿子向您保证,等辽东的战事了结,儿子立刻着手选妃大婚。至于皇后的人选,儿子一定会选一个家世清白、品行端庄、但家族势力绝不至尾大不掉的女子。这样,既能安后宫,又能稳前朝,更能让母后您,不必再为这些事情烦心。您看,这样可好?”
他把话说得情真意切,把所有的利弊都摆在了台面上,还处处表现出为她着想的孝心。
张太后沉默了。
她看着眼前这个年仅十五岁的儿子,眼神复杂。
曾几何时,他还是那个只知道跟在自己身后,贪玩胡闹的孩童。可不知不觉间,他已经长大了。
他的目光深邃,思路清晰,说出的每一句话,都带着不容辩驳的力量。
他说得对。
如果皇帝真的娶了张家的女儿,以自己那两个弟弟的德性,将来惹出天大的祸事,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到时候,自己这个太后,该如何自处?
一边是儿子,一边是兄弟,手心手背都是肉。
良久,她长叹了一口气,仿佛瞬间苍老了好几岁。
“罢了,罢了。你说的,哀家都明白了。”她的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你是皇帝,这大明的江山是你的,你自己拿主意吧。哀家……不管了。”
朱厚照心中一松,知道最难的一关,算是过去了。
“多谢母后体谅。”他站起身,对着张太后深深一揖。
“行了,哀家有些乏了,你退下吧。”张太后挥了挥手,转过身去,似乎不想再看他。
朱厚照知道,母亲心里肯定还是有些不痛快。但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他躬身告退,走出了仁寿宫。
外面的阳光有些刺眼。
朱厚照眯了眯眼睛,回头看了一眼那座华丽而压抑的宫殿。
他知道,事情还没完。
张太后虽然口头上答应了,但她那两个弟弟,张鹤龄和张延龄,可不是省油的灯。他们绝不会轻易放弃这个让家族一步登天的机会。
接下来,他们肯定会想方设法地在自己面前刷存在感,甚至会动用一些上不得台面的手段。
自己必须早做准备。
“刘瑾。”朱厚照对着跟在身后的一个中年太监,淡淡地吩咐道。
这个刘瑾,正是他昨天提拔起来的乾清宫管事牌子。此人四十岁上下,身材微胖,脸上总是带着谦卑的笑容,一双小眼睛里,却时不时地闪过精明的光芒。
“奴婢在。”刘瑾连忙躬身应道。
“去,给朕查一查,寿宁侯张鹤龄,建昌侯张延龄,他们府上最近都在跟什么人来往,名下的产业都有哪些,有没有什么不干净的勾当。”
朱厚照的声音很轻,但话里的寒意,却让刘瑾忍不住打了个哆嗦。
新皇这是要对两位国舅爷下手了?
这可是天大的事!
刘瑾的心脏怦怦直跳。他知道,这是皇帝在考验他,也是在给他递投名状的机会。
办好了,从此一步登天,圣眷在握。
办砸了,或者消息泄露出去,那他这条小命,也就到头了。
“奴婢……遵旨!”刘瑾的额头上渗出冷汗,但语气却无比坚定。
他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
(https://www.24kkxs.cc/book/4243/4243520/2268586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