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开荒:逍遥山农 > 第164章 使者 1

第164章 使者 1


王明允农历四月份得到命令,五月时才带着使者团到达长江南岸的金陵城。

    这里依旧是南朝的地盘,不过在城门口已经有北朝的人在等着。

    王明允乘坐的轿子被轿夫们轻轻放下,在仆人打开帘子后,穿着一身大红袍官服的王明允走出去。

    同样穿着文朝官员服饰的李唐卿走了过来。

    金陵城属于长江以南城市,而且是作为军事重镇存在,拥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

    守将吴江迅速为过来的大官介绍双方。

    “王尚书,这位是武朝新任命的扬州太守李唐卿大人。”

    王明允见状客气道:“李大人,幸会。”

    李唐卿也勉强的客气道:“王尚书客气了,圣上命我前来协助渡江之事,也商量一下今后两岸协作的事情。”

    “好。”王明允显然提前就知道这些事情。

    双方开始进入城中详谈。

    在进入原本应该重兵镇守的金陵城后,王明允发现不论是守将还是站岗执勤的士卒,甚至是一些监督这边的文官都没有对李唐卿进来这个事情有什么奇怪的。

    也没有堤防和警惕。

    李唐卿的手下里有穿着正规山农服的山农军,这些人一到夏天就喜欢穿布鞋衬衫长裤,留着一把手抓不住的短发。

    几个官员进入坐下,很快有人上茶。

    等下人走后,王明允才不好意的说:“这次本是三月平了叛军就要出发了,后来花了点时间抓捕叛军家眷,又从各地筹备了不少礼物,这才拖到今日。”

    李唐卿知道北极武的态度,回答说:“圣上与文朝乃是兄弟之国,兄弟有难自然应该相助,从年前开始我就被圣上派到了扬州处理垦荒耕种之事。”

    “从文朝私自过来的人,虽不会处死,但也不会放入中原地区惹是生非,圣上是念及江南百姓因为天灾缘故,就发了善心让他们在扬州先住下,也省了给南方添麻烦。”

    “这些人不会当成山农人看待,也不享受和原来汉人一样的待遇,圣上只是代为管理,每个在江北种地的文朝汉人,都要缴纳一石粮食给江南朝廷,圣上将其称作是家乡税。”

    “从去年酷暑大灾到如今,扬州约有四十万北上百姓,去除一些老弱,今年秋收后会从扬州运粮二十五万石给临安府。”

    王明允没想到北朝这么搞,明明都跑去武朝当奴隶了,竟然还要给文朝交税?

    这对文朝是好事情,王明允自然不会拒绝。

    “武王真乃仁义之君!”王明允好奇道:“听闻蜀中归降了武王?”

    李唐卿回答说:“确有此事,蜀王也是仁义之人,为了蜀中百姓和山农人过上太平日子,上月就主动从蜀中来到洛阳,将蜀中地区收拢为西南省,辖云贵川三州之地。”

    “蜀中百姓也享受和中原地区一样的待遇,都称山农人。”

    王明允见几百万蜀中百姓成了山农人,就问:“那现在武朝还有多少汉人,多少山农人?”

    李唐卿被这个问题问住了,他的心中有一个正确答案,但是又无法说出来。

    说出来,就是不正确,就会引得所有汉人和山农人攻击他。

    “山农省,平原省,西南省,黄淮省大部分都是山农人,原来的山农人并不多,只是圣上宽宏大量,认为山农人与汉人同宗同源,就淡化了这里的区别。”

    “只是有些顽固文官总是用汉人规矩劝说圣上,惹怒了圣上就把碍事不愿意融合的汉人都放在了一个城里管理一城之地。”

    “如今三公六部,文武百官四千余人管理一座十万余人的小城,半数之人都是官宦家属,妻妾亲戚,又都是不事生产,不分五谷之人,每月就是依靠武王的俸禄过活,除了会吟诗作对妄议朝政外,半点事情也干不成。”

    “圣上不允许这些人穿山农人的衣服,吃山农人发明的饭菜佳肴,使用山农人的农具,写山农人的文字。”

    “上个月,连报纸都断了。”

    李唐卿露出叹息的表情。

    并不是三公六部反对山农化,是李唐卿上次拿一点小事情挑起山农人和汉人的矛盾,再加上文书墨等人鼓动北极武出兵,群臣试图给北极武制造压力。

    当时在场的几个万户都没有参与这种不要命的事情,和许多千户一样都低调的厉害。

    事后证明是对的,武王没有要那些人的命,不是不能,只是觉得这样处罚更解气一些。

    李唐卿作为罪魁祸首,如今只能在扬州这里低调的干活,也不提什么主持公道的事情了。

    这次事情也让李唐卿成长了不少,知道什么是团结,什么是大局观。

    也让李唐卿对北极武这个人,有了更清晰准确的认知。

    武王并非善类。

    他只是做他想做的事情,而不是真的为了百姓着想。

    他觉得以工匠和农户为主,觉得这样对,那就会继续做这种事情。

    觉得山农人是一种认同,而不是血脉和习俗认知。

    反对他的人,不论是山农人还是汉人,杀起来绝对不会犹豫。

    大义捆绑不住这位智慧过人,也勇武过人的圣主。

    王明允对如今的武朝缺乏更直接的了解,借着下人们上菜倒酒的时候,又开始和李唐卿进行攀谈。

    “听闻文朝已经四五年没有交过税了,国库的钱够花吗?”

    李唐卿知道这人是在探听情报,出于希望南朝好一些的想法,就如实回答。

    “确有此事,今年相助了文朝之后,国库依旧是有五百万两盈余,如今国库金子不知道多少,银子还有千万之多,铜钱上亿贯。”

    同桌的武将和文官太监听到后,都觉得不可思议。

    太监李忠询问:“都不交税了,怎么还有那么多钱银?”

    李唐卿如实回答说:“只是种地和当兵干活的不需要交税,平常商户都是要交税的,尤其是山农人。”

    “街上的铺子大部分都是山农人经营,每店按照配额提供货物,卖了多少都有数,交税也都清楚。”

    “妓院是固定税,开门一晚交一晚的税,再有就是国营的盐铁税,除了工人工资外其余都上缴国库。”

    “朝廷组织人去耕种,农场产出的粮食卖给百姓,百姓又种粮食收粮食,做衣服养鸡鸭,平时多安排各种事情给他们干活赚钱,有了钱就知道买柴米油盐酱醋茶。”

    “平时吃水也要花钱,水多了,吃水就便宜,天气不好大旱的时候,水价就上涨。”

    “看似是不需要交税,实际上处处都是花钱的地方。”

    王明允疑惑道:“那不就是除了没征田税,其余和文朝都一样吗?”

    李唐卿原本是要给文朝透露消息,心中隐约对武朝有一些不满。

    但是听到王明允的话,突然就清醒了过来。

    武朝至少是真的减税了,真的减轻了千万汉人的赋税,让千万人能吃饱穿暖过太平日子,也没有故意欺负汉人。

    北极武更是把汉人和山农人都一视同仁,就算是讨厌一些汉官,也没有迁怒过平常汉民。

    顶多是征朋友税家乡税让下面人有点记性。

    而文朝是真的不把底层人当人看,赋税越来越重。

    “文朝其实也可以免税。”李唐卿提了建议,“免税能让不少人都感念皇恩。”

    王明允微笑说:“已经免了,圣上去年时就免了所有举人家的赋税,朝中大臣和功臣也都有赏赐。”

    “此番叛乱时有不少大臣做了不理智之事,圣上也都宽宏大量不计前嫌,只处理了一些矿工叛军乡间恶民,抓捕了这些人的家人乡人送给武朝处置,务必严加看管,惩治这些刁民。”

    李唐卿这一次彻底失望了,本来国仇家恨都放下了,还是希望南朝人能振作起来,但如今却清楚这就是天命。

    不是李唐卿一个人会这么选,其他人早就做了最合乎情理的选择,而不是陪着南朝人一起死,给南朝人当奴隶。

    酒过三巡,王明允询问说:“我这次带来了两万多俘虏,男人一万多,剩下的女人孩子,这边打算怎么处置?”

    李唐卿回答说:“山农人会安排去扬州干活,都是做一些苦力活,挖矿晒盐种田之类的。”

    听到晒盐,王明允立刻抓住了关键。

    “武朝的盐还不够吃?”

    李唐卿回答说:“山农省有晋城盐池,平原省在渤海湾有长芦盐场,胶东半岛自古以来也是产盐区。”

    “黄淮省之前盐够吃的,就没有在海边再开盐场,如今虽然得了蜀中井盐,但是东西两千余里运输不便,就打算把淮河盐场收拾一下,扬州主要还是漕运用,主要从扬州东北的盐城县取盐。”

    “这样就近取盐,省了长途运输的人力物力,价格也能便宜下来。”

    王明允点了点头。

    海边都是海水,但是盐场需要气候地利,太靠近入海口的地方因为淡水入海,含盐度太低。

    北方气候好,不经常下雨,还有广阔的沿海滩涂地可以用来晒盐,效率和成本都低于煮盐。

    目前最大的几个盐场都已经落入了武朝的控制。

    王明允笑着说:“江南苏浙地方也都在造盐,你们那里一斤盐多少钱?”

    李唐卿也有对账的兴趣,如实回答说:“一斤盐五十文钱,今年粮食丰收,一斤麦四文钱。”

    王明允同样熟悉物价,“我们那里一斤四十文钱,米价因为这两年时候不好,现在一斤米从年初的千文钱,降到了二十文钱,麦子价格因为武王送来了不少粮食,一斤十文钱。”

    “等明年米价就平稳了,最近朝廷也在鼓励农桑,圣上认为武朝乃是兄弟之国,愿意把军费用来采购北方的粮食铁器,结万世之好。”

    王明允举起酒杯,李唐卿也举起酒杯干杯喝酒。

    白酒入喉,王明允呲了一口气,叹道:“这酒甚辣,不明白为何那么多人喜欢这酒。”

    李唐卿笑道:“王尚书有所不知,这山农酒是用麦子酿造的烈酒,一百斤麦只能造出四十斤山农酒,主要是劳累后喝酒解愁。”

    “此酒容易醉,北方胡人甚爱此酒,尤其是入冬之后在家无事就喜欢喝酒,一坛酒可以换四五两银子。”

    “契丹人也喜欢这酒,那里天寒地冻,需要喝酒暖身子,经常会派人绕路从草原到武州买酒和粮食,多用女人和药材换,圣上和他们做生意,称他们为辽人,他们自己也称呼自己是辽人了。”

    李唐卿笑了笑,心中悲苦寂寞或者有烦心事的时候,这种容易醉人的酒就像是产生痛感的刀子一样,让人欲罢不能。

    王明允听到后大感神奇,旁边武将跟着劝酒,于是就又喝了一盅。

    “哈哈!果然几杯酒下肚,就有些不清醒了。”

    王明允醉的很快,这酒确实是上头。

    李唐卿也没有说什么,看着桌边高兴喝酒吃菜的文官武将还有宦官,也微笑又喝了一盅。

    坏处都说了,却也喊不醒人。

    一场酒局散后,几个醉醺醺的文臣武将都回去睡觉。

    李唐卿站在城墙上,看着对自己完全不防备的文朝人,不禁露出了苦笑,紧接着在城墙上吐了起来。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2/4242927/1111096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