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亮剑:从区小队开始发展 > 第219章 陈铭:来了我碗里还想走?

第219章 陈铭:来了我碗里还想走?


大演武结束后没多久。

    陈铭便雷厉风行地开始“消化”这批通过激烈比拼、最终“留”在独立支队“交流学习”的宝贵人才。

    这些从兄弟部队手里“捞”来的兵尖子,个个身怀绝技,是淬过火的真金子。

    陈铭拿着个人档案,结合他们在演武中的表现,开始了精准的人才布局。

    枪法如神的,编入了扩编后的侦察连狙击排;

    通晓步炮协同、眼光毒辣的苗子,直接送进了新成立的炮兵教导队进行深度磨砺;

    那些在复杂地形里辗转腾挪犹入无人之境的好手,则被重点分配到即将进行攻坚与侦察战术特训的突击队。

    这些兵,都是没吃过“徽章组”加持过的系统训练,单凭天分和自身努力就达到如今高度的好苗子,天赋之优,可见一斑。

    如今,在陈铭领导下,不仅拥有看不见的“徽章组”加成,还有能提供更深层次技术指引的骨干老兵。

    更有远超普通部队的实战锤炼机会——无论是深入敌后的武装侦察,还是应对鬼子主力的正面攻防,都将成为他们成长的熔炉。

    陈铭坚信,在这得天独厚的环境下,这批本就天赋异禀的战士,成长速度必将一日千里,未来能触摸到的顶点,也定会更高、更远。

    旅长“交流”过来的那个成建制的精锐步兵连,陈铭也毫不客气地进行了安置。

    他没有将其打散稀释,而是看中了其整体作战能力和磨合度。

    经过短暂休整和熟悉后,直接将其整体编入了独立支队的侦察营,作为营里新设立的一个强力攻坚连。

    无论是交换来的个人才俊,还是这个成建制的连队,陈铭和那些送来干部们的心里都如明镜一般透亮:

    说是“交流学习”,但学成之后?想把人要回去?

    嘿,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事!

    这早已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优良传统”,到了我独立支队的锅里,那就是我独立支队的肉,还能再让你捞出去不成?

    当初旅长把陈铭的“神枪手排”说借去“交流学习”一下,结果呢?

    那些宝贵的骨干早已被打散充实到旅里各连队,成了撑起部队的骨干。

    现在问旅长要人?拿什么要?

    要回来,难道让刚形成战斗力的连队再瘫痪掉不成?

    陈铭嘴角浮现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心里早已盘算妥当:

    “等从后方学习回来,这些战士的组织关系就该转移到独立支队了。”

    人才安排完毕,陈铭旋即召集了独立支队所有营以上干部,召开支队整编会议。

    会场气氛严肃,弥漫着大战在即的紧张感。

    陈铭开门见山,敲了敲桌面:

    “大演武尘埃落定,同志们,关于组建‘特种支队’的提议,现在还有没有不同意见?”

    “没有!坚决服从组织决定!”

    “没有!”

    “同意!”

    “……”

    回应声干净利落,干部们一致表示赞同。

    就连此次大演武中被重点“做局”,接连败于丁伟和孔捷之手的第一大队长何建新,此刻也绷着脸,清晰地说了一句:

    “我服从命令。”

    他心中那股不服的火焰其实仍未熄灭。

    作为独立支队的头号主力,第一大队无论装备、训练还是战斗经验,都是公认的翘楚。

    他无论如何也难以接受,自己一手带出的精兵强将,竟在公平竞争中被压到三大主力大队垫底的位置。

    这不仅仅是积分垫底的问题,而是他视为骄傲的铁血部队,竟成了衬托别人的背景板!

    可现实冰冷地摆在眼前,接连两场关键失利,输得无话可说。

    昨夜,他把自己关在指挥所里抽了半宿烟,焦躁和羞愧过后,是沉重的反思。

    为何会输?那股急于证明自己、轻视对手的浮躁心态,才是真正的败因。

    陈铭将何建新复杂的神情尽收眼底,心中却涌起一丝欣慰。

    这人呐,有时候苦口婆心说一百遍,不如让他自己栽个跟头来得透彻。

    要是陈铭直接点出来何建新的心态问题,他可能会反思,但肯定没有连输两次这么深刻。

    然而这两场连败,如同两桶冰水当头浇下,把他那股不自觉飘起来的骄傲彻底浇灭。

    让他清醒地认识到什么叫“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对何建新而言,只要跨过这道“败后自省”的坎,未来必将脱胎换骨,脚下的路会越走越宽。

    “好!”

    陈铭一锤定音:“那就以此次大演武的成绩为基准,立即开展整编!”

    “方案如下:

    抽调丁伟部一个精锐步兵营,孔捷部一个步兵营,再从支队直属部队选拔骨干。

    集中装甲大队、骑兵大队以及新接收的炮兵力量,组建‘特种支队,简称‘特支’!

    各相关单位务必通力配合,在接下来的三个月内,完成部队组建与整训融合工作!”

    整编的骨架已然搭起,紧接着便是关键的血肉填充——谁来执掌这支汇聚了支队精锐的重拳?

    特种支队不是一支普通的部队,它集成了装甲突击、强大炮兵、快速机动骑兵和精锐步兵于一体。

    这是一支战略性的机动部队,堪称一支小型战役集团。

    对于其指挥员的人选,必须慎之又慎!

    首先,是绝对的政治可靠性与在军中的崇高威望。

    这支部队力量太强,火力太猛,机动性太高,它就是一把双刃剑,必须牢牢掌握在最忠诚、最值得信赖的人手中,容不得半点闪失!

    其次,必须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超前视野。

    他需要深刻理解装甲集群如何撕裂防线、炮兵如何打出精准的徐进弹幕掩护进攻;

    工兵如何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快速破障架桥、步兵如何伴随坦克在炮火硝烟中协同攻坚;

    骑兵如何在高速机动中进行侧翼骚扰和大纵深侦察,甚至还需预见到未来战场可能出现的变化。

    最后,他本人必须极具个人魅力和强大的领导魄力。

    能够镇住这支特殊部队里那些来自各王牌单位、心高气傲、个个都堪称“心头肉”的技术尖子和战斗骨干,让他们真正心悦诚服、令行禁止。

    环顾整个支队,陈铭自己不出意外契合所有条件。

    他是支队的创立者和灵魂人物,政治立场坚定如磐石,威望无人能及,战略战术眼光超前。

    自身就擅长指挥的艺术,对合成化作战理念研究不低。

    由他亲自坐镇指挥‘特支’,无疑是上上之选。

    然而,现实情况却很无奈。

    陈铭已是支队的最高主官,肩上担着整个战略方向的大局统筹、部队建设、后勤保障、对外协调等等千头万绪的重担。

    独立支队正处在高速扩张和战略转型的时期,他根本不可能再分出足够的精力去兼任特种支队的军事主官。

    分身乏术,无可奈何。

    排除了自己,可选范围便骤然缩小。

    副参谋长周卫国实战经验极其丰富,个人勇武和战术指挥能力都出类拔萃。

    但他过往的经历中存在某种“不可言说”的特殊性,在当前敏感的环境下。

    让周卫国担任如此重要且核心的部队主官,存在相当大的顾虑和风险,只能遗憾地首先排除。

    再看三大主力大队长:丁伟、孔捷、何建新,虽都是难得的悍将,能力各有所长。

    但他们本身就肩负着各自主力大队的指挥重任,无法抽身;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威望更多局限于各自体系内部,面对即将聚集全支队最拔尖、最傲气人才的“特支”。

    他们的身份和威望还不足以让那些“宝贝疙瘩”们完全俯首帖耳。

    目光最终落在了参谋长王大飞身上。

    王大飞级别足够,参谋长身份地位超然;

    跟随陈铭从区小队一路走来,指挥经验丰富,战略视野开阔,性格沉稳不失决断,军政素质都非常过硬。

    由他来挂帅,虽在专业化指挥细节上需要适应期,但总体足以胜任,是目前在支队体系内最稳妥的选择。

    至于从上级调任?陈铭暗自摇了摇头。

    ‘特支’运用的是独立支队独有的技术装备和近乎开创性的合成战法,外部调人进来,极易出现“外行指挥内行”的局面。

    而总部那些真正见识过大兵团机械化作战、在苏联留过学的稀有人才,个个都钉在了重要的战略岗位上,根本抽不出来。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陈铭没说。

    陈铭沉静的目光,最终定在参谋长王大飞身上,其中蕴含的信任与期待不言而喻。

    经陈铭与上级反复讨论、权衡利弊,最终敲定了“特支”的领导核心架构:

    这支部队由参谋长王大飞直接领导,负责全面军事指挥工作;

    考虑到“特支”的重要地位和复杂构成,为加强政治工作,

    总部特别从延安后方调来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资深政委,担任“特支”的专职政委。

    在军事副职人选上,经过陈铭力排众议、多次据理力争,最终确认由副参谋长周卫国担任“特支”的参谋长,负责具体作战计划的制定和前线直接指挥执行。

    这个安排让陈铭十分满意。

    让周卫国待在这个极其需要其战斗才华、又相对处于军事“执行层级”而非最终决策核心的位置上。

    既不因他那份敏感的出身而彻底埋没一个难得的将才,又通过王大飞和政委的双重把控,最大限度地规避了潜在风险,真正做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整编计划敲定后,特种支队的组建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

    营区内整日马达轰鸣,操练声不绝于耳,各兵种协同训练有序进行,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与此同时,陈铭也在根据地内狠抓生产和各项后勤工作。

    他深知,特种支队作为一支机械化部队,其战斗力与油料补给息息相关。

    虽然目前的油料储备尚能支撑三四次大规模作战,但长远来看还远远不够。

    储备充足的油料,成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幸运的是,旅长之前送来的那批煤炼油设备已经全部运抵并完成调试。

    在技术人员的努力下,生产线已经准备就绪。

    值得一提的是,被俘的鬼子技术人员并不像基层士兵那样被武士道精神彻底洗脑。

    在敌工部同志耐心细致的工作下,相当一部分鬼子技术人员认清侵略本质,主动加入反战同盟。

    独立支队从大同俘虏的那批鬼子技术人员也是如此,大多数人在感化教育下幡然醒悟,积极投入到根据地的建设工作中。

    至于少数死硬分子,则真的如同字面意思那样了。

    这也正是缴获设备能够迅速投产的原因之一。

    现成的技术人员大大缩短了设备调试和投产的周期。

    不过,陈铭也没有放松对自主技术人才的培养,一批咱们自己的技术人员正在快速成长,要不了多久就能完全替代这些日籍技术人员。

    这天,陈铭正在指挥部处理文件,突然听到敲门声。

    在得到允许后,警卫员王大彪推门而入。

    “报告!”王大彪敬了个礼。

    “第四大队上报情况,有一位老先生来到我们根据地,声称要找他的儿子。

    “他说他儿子叫贾工。”

    听到这个消息,陈铭立即放下手中的文件,眉头微蹙:

    “贾工的父亲?可靠吗?”

    作为兵工厂的主要负责人,贾工的位置十分关键,陈铭首先考虑的是安全问题,问的第一个问题是“可靠吗?”。

    “目前还在紧急查证,暂时还没有确切消息。”王大彪如实汇报。

    陈铭沉吟片刻,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了几下,随即做出决定:

    “先带他来见我吧。”

    “是!”

    王大彪领命而去。

    对于这位自称贾工父亲的不速之客,陈铭打算亲自会一会,探探对方的虚实。

    贾工作为四分区的军工专家,关系到根据地的军工生产命脉,任何与他相关的事情都必须慎之又慎。

    即便对方真是贾工的父亲,若是有敌特嫌疑,陈铭也绝不会允许他们相见。

    没过多久,人就被带到了指挥部。

    来人约莫五十多岁年纪,穿着一身极度简陋破旧的衣衫,看上去十分潦倒,但身姿却异常挺拔。

    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那双眼睛,透着知识分子特有的专注与锐利,却又带着几分难以掩饰的忧虑。

    老人进门后,见到陈铭后却没有见到大人物的拘谨。

    目光不着痕迹地打量着四周环境,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这是一个经历丰富、见识不凡的人。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2/4242925/11110910.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