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大唐:刑部之主,不科学破案 > 第140章 发现!卷宗里的问题!

第140章 发现!卷宗里的问题!


竟然是号称武德第一大案的饷银案!

    刘树义眼中露出诧异之色。

    饷银案发生时,原身虽不是刑部官员,但此案震动了整个天下,许多人因此人头落地,所以原身对此案还是知晓的。

    饷银案发生于武德七年的八月二十。

    原身听到的版本,是秦王李世民率军迎战突厥大军,阻挡突厥大军南下中原,正当两方僵持时,朝廷紧急筹募的饷银送到了大营。

    军需官按照规矩清点饷银,谁知将装运饷银的箱子打开,却发现里面根本就不是铜板或者其他值钱的东西,而是一堆石头!

    军需官看着那堆石头,直接愣在了当场,冷汗刷的就流了下来。

    因为突厥来的突然,秦王迎击的较匆忙,大军的后勤准备并不充分,整个大军都在等饷银来激励士气。

    结果饷银却变成了石头,这若让将士知晓,说不得会引起多大的乱子。

    万一动摇了军心,被突厥抓住机会,吃了败仗,对大唐将是致命的危机!

    所以军需官连忙秘密禀报了还是秦王的李世民,李世民得知此事,第一时间将运送饷银的人员抓了起来,同时封锁消息,以八百里加急,将事情告知了李渊。

    李渊知晓后,无比震怒。

    当即命户部以最快速度筹集钱财,可当时大唐国库并不充盈,前面的饷银都是集各州之力才凑齐的,地方难以再在短时间内筹集这般多的钱财。

    无奈之下,李渊只能紧衣缩食,从个人内库之中拿出一些钱财,然后削减朝廷开支,再让地方筹集一些,这才勉强过了此关。

    在筹集饷银的同时,李渊也责令三司进行调查,命三司一个月的时间内,查明真相,追回饷银,否则所有人都要受到处罚。

    就这样,三司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开始了调查。

    原身不知道三司调查的具体情况,但因兄长刘树忠也参与其中,他知道此案难度极大,从刘树忠参与调查开始,就再也没有回过府里过夜。

    等到兄长再归来后,已经是一个月后了。

    而那时,饷银案已经告结。

    按照朝廷张贴的告示,偷盗饷银的主谋,是运送饷银的中郎将冯木,冯木收买了一些押送饷银的士兵,在中途以石头替换了饷银。

    最终,冯木被斩首抄家,那些被收买的将士,也都人头落地。

    上百人在菜市口被斩首,场面无比血腥。

    没有被收买的士兵,也因不够警觉,导致饷银失踪而被流放。

    轰动了整个大唐的饷银案,就这样在血腥之中,落下了帷幕。

    前身对饷银案所知晓的一切,便是这般。

    刘树忠归来后,前身也曾询问过刘树忠案子的细节,不过刘树忠每次都以案子信息乃是机密,不允许外传为由,拒绝告知。

    所以前身哪怕知道刘树忠参与了饷银案,也完全不知道刘树忠在饷银案里的表现,不知道刘树忠立下了功劳,哪怕最后刘树忠升迁,前身也只知道刘树忠是因在案子里立功升迁,而不知道那个案子,就是饷银案。

    前身只是一个被兄长保护的很好的只会闷头读书的读书人,心思单纯,没有察觉到什么问题,可刘树义此刻回想这段记忆,便顿时琢磨出了异样。

    首先,饷银案的结果,是朝廷张贴告示,昭告天下的,这代表李渊有意借饷银案震慑宵小,所以饷银案根本就不是什么绝密案件,三司都可随意调阅。

    明明不是机密案件,刘树忠却以机密案件为借口,拒绝告知原身案子的细节,为何?

    他怕原身知道他在案子里的表现?

    可是刘树忠在此案里立功了啊,他的表现根本不差,反而十分优秀,这不正适合给自己胞弟树立榜样嘛,怕什么?

    其次,刘树忠在如此大的案子里立了大功,为什么要隐瞒原身?

    即便后来借此升迁,为何也不告知原身他究竟是哪个案子立功晋升?

    明明是相依为命的兄弟,明明为了弟弟和家族都能放弃少年时期的追求,去做最厌恶的事,原身在他心中地位那么高,为何要隐瞒原身?

    刘树义眉头微蹙,刘树忠的种种行为,似乎都指向一个可能……

    那就是,刘树忠并不觉得自己在饷银案里的立功,是一件能在亲弟弟面前宣扬的事……

    换句话说,他在饷银案里的表现,很可能不是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简单,他心中有鬼!

    而这,正符合刘树忠当日在妙音坊的表现……

    难道,这就是刘树忠后悔之事?

    饷银案,藏着大秘密?

    想到这里,刘树义心中一震,下意识挺直背脊。

    他低头看着手中的卷宗,深吸一口气,收拢发散的思绪,仔细阅读起来。

    他看的很仔细,这一次,他终于知晓原身不曾知道的细节。

    卷宗上说,三司接到李渊命令后,第一时间赶赴了军营。

    在与军需官等将士详细了解情况后,确认饷银在运到军营后,军营里没有任何人接触饷银的箱子,便排除了饷银是在军营丢失的可能,然后就将运送饷银的上千名兵士带回长安调查审问。

    因运送饷银的将士数量太多,所以三司基本上将所有能够调动的人手都调动了,正因此,刘树忠才会在顶头上司王评事不在的情况下,参与了饷银案的调查。

    就这样,三司所有人日夜不停的审问,花费了整整三天时间,才将这上千人的口供询问完毕。

    可是当他们将口供汇总整理后,却没有发现任何问题,所有人的讲述都完全一致。

    他们皆说运输途中没有发生任何意外,运输车辆始终都有上百人看管,哪怕是晚上休息,也有人换班轮流看守。

    可二十万贯饷银不是一个小数目,绝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能够偷走的,更别说饷银不仅被偷走了,还被换成了石头。

    因此,三司断定,定然有人在说谎,而且说谎的人,绝对不少。

    但也正因为说谎之人太多,反而能彼此验证,难以确定究竟谁在说谎。

    三司的调查,因此陷入停滞。

    而李渊限期他们一个月内侦破,若无法破案,所有人都要受到惩罚……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三司也开始焦躁起来。

    他们不再简单的询问,而是开始用刑。

    可无论他们再如何用刑,耗费了不少时间精力,案子仍是没有丝毫进展。

    眼看李渊给他们的时间,只剩小半,三司已经有人开始悲观起来……

    结果,就在这时,转机出现了。

    时任大理寺正的任兴,发现了运输饷银的中郎将冯木,在运输饷银之前的几个月内,行踪怪异。

    因此对冯木怀疑起来。

    后来任兴带人去冯木宅邸搜查,最终在冯木的书房内,发现了一个暗格,暗格内有一个牌位,以及几封信。

    牌位上写着“恩人杨文干之位”。

    而信件,则是与杨文干联络的信件。

    杨文干是谁?

    李建成麾下宿卫,任职庆州都督,武德七年六月谋反,七月被李世民平叛。

    因杨文干谋逆,李渊震怒,其主李建成被牵连,软禁于仁智宫,李渊一度有废黜李建成太子之位的念头,此事在当时掀起了不小波澜。

    而且杨文干七月才被平叛诛杀,时间也就过去了不到两个月,所以任兴一看到牌位上的名字,便顿时明白冯木有大问题。

    他当即查看冯木与杨文干的信件。

    结果……

    冯木竟然早知杨文干要谋逆。

    甚至因为杨文干曾救过他的命,是他的恩人,为了报恩,还暗中帮助杨文干。

    冯木那段时间的几次怪异的行踪,就是为了帮助杨文干谋逆。

    冯木是杨文干的同谋!

    而杨文干已经被秦王平叛,秦王与朝廷,就是害死杨文干的最大仇人。

    所以……冯木完全有理由,为杨文干报仇,而报复朝廷与秦王。

    偷盗饷银的动机,顿时被任兴找到。

    任兴连忙将这个发现禀告三司上峰,三司立即派人以冯木为中心,进行调查。

    最终发现,那批运输饷银的将士,有百余人,是冯木的嫡系,也是冯木主动要求,将他们调集过来的。

    并且任兴还发现,冯木曾在运输饷银之前,秘密与这百余人见过面,这百余人在运输途中,也曾一起守过夜。

    也就是说……他们完全可以趁着其他将士睡觉的时候,将饷银偷偷搬走,然后换成石头。

    动机有了,帮手有了……三司当即对冯木等人严刑拷问。

    最终,终于有将士承受不住,招了,说就是冯木收买了他们,让他们偷走的饷银。

    只是冯木却一直没有松口,哪怕手下将士已经招了,仍是嘴硬的说他没有偷盗饷银。

    而被盗走的饷银去处,也只有冯木一人知晓,那些将士只是帮冯木运走,交给了一些穿着夜行衣的人,所以想要知道饷银的下落,必须撬开冯木的嘴。

    但冯木骨头太硬了,在牢内几乎要被折磨死,都没有开口。

    反而大骂朝廷,大骂李渊,说李渊眼瞎,看不出忠奸善恶,最后将李渊彻底惹恼。

    李渊一怒之下,饷银也不要了,直接将冯木等所有参与的人,集体问斩。

    饷银案就此结案。

    可那丢失的二十万贯饷银,到现在,也没有找到。

    饷银去了哪里,那些黑衣人是谁,冯木想用饷银做什么……随着冯木的死去,再也无人知晓。

    看着卷宗上的结案二字,刘树义轻轻摇了摇头。

    如果是他来调查此案,不查明饷银最终的去处,他绝对不会让此案完结。

    更别说,此案看似线索与证据充分,合情合理。

    可实际上,在刘树义眼里,全是问题。

    比如,冯木既然都已经决定要偷盗饷银,那就必然知晓朝廷可能会查到他。

    他既然准备的那般充分,能神不知鬼不觉盗走饷银,岂会想不到牌位与信件,可能会导致他暴露?

    即便他舍不得恩人杨文干的信件与牌位,不愿将其销毁,也至少该将其藏到外面,待他恢复自由后,再将其取回。

    岂会明知有人会怀疑自己,会来搜查,还将这能够让他暴露的铁证留在宅邸?

    再比如,卷宗里说冯木的下属招了,说冯木收买了他们。

    可冯木具体怎么收买的,卷宗里并没有提及。

    是当时审讯的人没有在意这个微不足道的细节,还是说每个人说的都不同?

    若是每个人说的都不同,是冯木如此有耐心,对百余人每个人都有专门的收买计划呢,还是说……这些人是被严刑逼供,最终受不了折磨被迫认罪,因他们就没有被收买,所以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呢?

    刘树义不知当时的具体情况,不会随便怀疑查案的三司同僚。

    但……身为三司刑狱体系的人,在书写卷宗时,就该方方面面都写的细致完整,如这种缺少收买细节的卷宗,在刘树义眼里,便与废纸没什么区别了。

    若是刘树义负责的案子,他手下的人这样书写卷宗,他绝对会打回去让对方重写,若再写不好,直接严惩换人。

    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

    当然,这份饷银案的卷宗如此书写,究竟是态度不端,还是故意为之……那就不确定了。

    而在这卷宗里,刘树义也找到了兄长刘树忠的名字。

    且找到了刘树忠立功的地方。

    大理寺正任兴去搜查冯木宅邸时,起初并没有搜出什么有用的东西,最后在冯木书房里发现暗格,找到牌位与信件的人……就是刘树忠!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刘树忠,暗格或许永远不会被发现,冯木与杨文干的关系,也可能永远不会被人知晓。

    所以,刘树忠能发现暗格,找到牌位与信件,功劳很大。

    因此,只是流外官的刘树忠,得以被写进了卷宗之内,且在之后论功行赏时,破例得到了提拔。

    这本没什么问题,若刘树义在查案途中,有人能帮自己发现关键线索,自己也会重用并且提拔对方……

    可是,刘树义知晓刘树忠有后悔之事。

    且通过他的推断,让刘树忠无比后悔的事情,就在饷银案后……那刘树忠所立的功劳,就值得深思了。

    刘树忠发现暗格,无论是因为运气好,还是观察敏锐,都不影响他直接推动了饷银案向真相的靠拢,可以说功劳之大,仅比发现冯木行踪异常,怀疑冯木进而去搜查的任兴低一些。

    这样的功劳,这样的成绩,刘树忠根本没有任何理由,去隐瞒自己的弟弟。

    可刘树忠就是隐瞒了。

    所以,这是否意味着……刘树忠发现暗格之事,存在问题?

    暗格不是刘树忠发现的?刘树忠强占了其他人的功劳?

    还是说……暗格后面的牌位与信件有问题?

    亦或者,还有其他的,自己暂时没有想到的问题?

    刘树义神色闪烁,双眼又一遍扫过卷宗。

    片刻后……

    刘树义缓缓吐出一口气,将卷宗合拢。

    赵锋见刘树义终于看完了卷宗,这才小声问道:“刘郎中,如何?”

    赵文忠听到赵锋的话,虽然不明白刘树义为何突然要找饷银案的卷宗,但也好奇的看向刘树义。

    然后,他就见刘树义看向他,道:“赵评事,不知你是否知晓,家兄立功后,是谁为家兄请功,提拔的家兄?”

    “这……”

    赵文忠愣了一下,他完全没想到刘树义会问这样的问题。

    他忍不住道:“刘郎中问及此事,难道此事有什么问题?”

    刘树义自然不会告知赵文忠实情,他只是轻笑道:“家兄失踪快两年了,本官最近每晚都会梦见家兄,突然发现,我以前对家兄竟是那样忽视,所以现在……我想多了解下家兄的过去,弥补心中的愧疚。”

    赵文忠这才恍然,他说道:“因刘评事是在任少卿搜查冯府时,发现的暗格,帮助任少卿发现了冯木的问题,所以任少卿对刘评事很是看好,在案子结束后,任少卿多次称赞刘评事,也是他破例让刘评事晋升,补缺评事之位。”

    任少卿……

    刘树义眸光闪烁,赵文忠所说的任少卿,就是当时查案的大理寺正任兴,因任兴在饷银案里立下主功,所以饷银案结束后,任兴晋升为四品大理寺少卿。

    所以,任兴就是刘树忠晋升的贵人?

    那任兴会提拔刘树忠,真的是因为刘树忠帮了他大忙,还是说……其他原因?

    刘树义想起了自己之前的一个猜测,刘树忠在大理寺的异常行为,可能是有人在控制他,不让他与其他人亲近……

    如果真的是这个可能,那这个人……会是任兴吗?

    他指尖轻轻摩挲着卷宗,道:“不知任少卿与家兄平时关系如何?”

    赵文忠想了想,道:“任少卿是四品重臣,距离我们太远了,我们平时一个月都未必能和任少卿说一句话……所以关系谈不上好坏吧?”

    “不过想来刘评事在任少卿心里的地位,肯定与我们不同,毕竟刘评事是任少卿提拔的。”

    刘树义总结了下赵文忠的意思……所有人都认为刘树忠在任兴心里地位不低,但实际上,两人在饷银案之后,基本上没有交集。

    为何会这样?

    不希望被其他人看见两人关系亲近?

    还是说,任兴对刘树忠的提拔,真的就是公事公办,事后对刘树忠并无特殊看待?

    刘树义摇了摇头,越发觉得刘树忠周围就好似蒙了一层薄雾,明明与前身共同生活这么久,可自己却全然感受不到一点熟悉之感。

    反倒是有一种连对方长相,都越来越模糊的感觉。

    看来刘树忠不止是无端消失十分诡异,连他的晋升,乃至之后两年的行为,也都很是诡异。

    而想要破解刘树忠的诡异,明白刘树忠究竟在这个案子里,是什么角色,究竟做了什么,又究竟为何会如此后悔……只有一个办法。

    重查饷银案!

    可饷银案已经结案,且有上千人因此丧命或流放,查案的人员也有数百之众,更是有三司长官这样的重臣参与……

    自己一个五品的刑部郎中,凭什么重查?

    谁会愿意配合自己?

    谁又会希望他们结束的案子,被查出问题?

    此案有那么多人丧生,可不是一个小案,若真的被自己查出问题,谁能担当得起?

    一旦自己想要重查的消息传出,估计第一时间,这些人就会出现阻挡。

    哪怕当年的三司长官,在玄武门之变后,已经被替换了,可人虽下去了,势力与影响还在。

    更别说如任兴这样的人,还仍在关键位置上。

    但凡自己敢冒头,刘树义相信,自己第一时间就会知道什么叫打压与针对。

    可不查?

    他如何知道刘树忠的问题?不知道刘树忠的问题,如何规避自己未来可能遇到的危险?

    当年五品的韩熙帮不了刘树忠,一旦危机降临,五品的自己绝不会有好下场。

    所以,他如何能放任不管?

    饷银案,他必须得重查!

    而且必须得让其他人不敢阻拦!

    刘树义盯着手中的卷宗,心思百转。

    忽然,他蹭的一下站了起来。

    抓着卷宗,便直接向外走去。

    陆阳元连忙跟了上去,道:“刘郎中,你这是?”

    “备马,本官要见陛下。”

    饷银案干系甚大,很多都是他目前得罪不起的人,故此……他只能给自己找一个其他人也不敢得罪的靠山。

    只是李世民也未必会同意他无端调查已经结束的案子。

    所以,得想一想如何忽悠李世民才是……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2/4242909/11110990.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