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李世民上钩!因果倒转,目的达成!
莫小凡驾着马车,向皇宫疾驰而去。
陆阳元骑着马匹跟在一侧,保护刘树义。
而刘树义则坐在马车里,闭着双眼,思考接下来该如何劝说李世民,让李世民主动提起,让他重查饷银案。
饷银案不同于之前自己查过的案子,涉及到的大人物太多,所以他可以重查,但绝不能让这些大人物认为这是自己的主意。
他得让李世民吸引这些大人物的注意,让李世民背这个锅。
让这些大人物明白,自己就是一个执行皇帝命令的小小五品刑部郎中罢了,自己也不想得罪诸位上峰,但没办法,皇命不可违……
这样的话,此案过后,他也不用担心会被这些大人物报复。
刘树义叹息一声,他也不愿算计这些,但奈何他地位太低,若不多做算计,此案可能就是他人生最后一个案子。
“还是品级太低啊……”
“五品终究只是进入朝廷核心的门槛,若我是杜如晦的品级,何须这般琢磨算计?”
刘树义睁开了双眼,眼中闪过一抹坚定。
接下来,他还是要与之前一样,抓住一切机会立功,以最快速度继续晋升。
只有品级,才是他抵御一切危机的最佳盾牌。
在品级没有到达足够高,足以护住自己安危之前,发展势力,结交人脉,也要继续,他要为那不知何时会到来的危机,尽全力打造好足够的安全屏障。
“吁——”
这时,马车停了下来。
莫小凡的声音传来:“少爷,我们到了。”
刘树义深吸一口气,压下繁杂思绪,直接起身,下了马车。
看着庄严厚重的宫门,他说道:“在这里等我,不出意外,最多一两个时辰,我就会出来。”
说罢,他便向宫门走去……
…………
恢弘庄重的两仪殿。
刘树义来到殿前,向李世民行礼:“臣拜见陛下。”
李世民轻轻摆手,声音沉稳:“爱卿不必多礼,平身吧。”
“谢陛下。”
刘树义直起腰身。
李世民看着样貌俊秀,气度不凡的刘树义,心中微微颔首。
这几天他听闻不少官员,都有意要将女儿许配给刘树义,便是程咬金、长孙无忌和杜如晦都有这个意思,这让他心里大感有趣。
这么多年,他还是第一次见到一个年轻人如此抢手。
不过想想刘树义的出身和本事,背景干净,没有乱七八糟的束缚,性情善良,富有正义,又能力卓绝,确实是一个极佳的乘龙快婿。
这让李世民心里也有些发痒,毕竟当父亲的,谁不希望给自己的掌上明珠找一个最好的夫君?
但听说杜如晦已经放下话来,刘树义与其女儿杜英情投意合,已然决定择日给两人定亲……自己身为皇帝,总不能抢左膀右臂的女婿吧?
李世民心中胡思乱想,脸上却十分深沉威严,道:“爱卿见朕,所为何事?”
刘树义看向李世民,没有任何废话,直接开门见山,道:“陛下可还记得饷银案?”
“饷银案?”
李世民深邃的眸子里闪过一抹讶异,他没想到刘树义会突然提起一个已经过去四年的案子。
不过对此案,李世民记忆十分深刻。
毕竟饷银案是在自己眼皮底下发生的,差点导致他率领的大军出现问题。
若不是他还要与突厥作战,还要防备突厥继续南下,早就亲自参与饷银案的调查了。
而即便他没有参与调查,也一直关注饷银案,最后得知饷银案的始作俑者是冯木时,还感到有些意外,他与冯木虽不算熟悉,却也知晓冯木的本事,没想到冯木竟会为了谋逆的杨文干,做出此等大逆不道之事。
脑海中回忆了一下有关饷银案的记忆,李世民心有不解的看向刘树义,道:“爱卿何故提起饷银案?”
刘树义道:“回陛下,臣今日整理卷宗,偶然间发现了饷银案的卷宗,因饷银案号称武德第一大案,且臣的兄长也曾参与过饷银案的调查,所以臣对饷银案有些兴趣,便打开阅览了一遍。”
刘树义没有隐瞒刘树忠的存在,李世民若好奇自己为何会突然关注饷银案,必然能查到自己叫来赵文忠的事,也必然能通过赵文忠知晓刘树忠与饷银案的关系。
故此,他主动提起刘树忠,就不怕李世民后续的调查。
且他主动讲述缘由,也能隐藏刘树忠与饷银案的因果关系,让李世民只认为自己是好奇兄长查过的案子,才去看的饷银案,而不是自己因发现兄长的问题,直接瞄定的饷银案。
李世民果然没有丝毫怀疑,他微微点头,示意刘树义继续。
“臣原本只是好奇,想知道当年轰动天下的饷银案,究竟是怎么调查的,也想学习一下他们的查案方法。”
“结果……”
刘树义顿了一下,语气沉了两分:“臣不知是不是臣想多了……饷银案的卷宗,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存在问题?”
李世民正是最英明神武的年龄,而且还亲自经历过饷银案的波折,所以在刘树义提出卷宗可能存在问题的一瞬间,他的大脑就浮现了诸多念头。
而这些念头,无一例外,都代表着足以轰动整个天下的波澜!
他原本噙着笑意的脸庞陡然间严肃起来,靠着椅背的闲适身体也迅速直了起来,李世民幽深的眸子盯着刘树义,声音辨不出情绪:“结果查错了,不是冯木?”
刘树义摇头:“臣不知道。”
“不知道?”李世民微微蹙眉。
刘树义道:“臣只是发现卷宗里面有一些问题,但不确定是当时案子的调查有问题,还是在书写卷宗时,出现的问题。”
李世民指尖轻轻磕着扶手,道:“讲。”
刘树义从怀里取出卷宗,他先双手将卷宗递给李世民,然后才说道:“卷宗问题有三。”
“其一,只言结果,缺少过程。”
见李世民已经开始阅读卷宗,刘树义道:“正常查案,要么是根据线索一步步寻找真相,要么是根据一些经验或者灵光一闪,去推理或寻找线索。”
“而此案,在最关键的确认冯木行踪问题的事情上,突然就有了结果,说冯木行踪有问题,中间缺少如何查出冯木这些秘密行踪的方法,以及为何突然对冯木提供的行踪产生了怀疑。”
“如果冯木的口供问题很明显,不可能三司那么多人,那么长时间都无法发现,所以这里面,一定有一个转折,但这个转折是什么,卷宗并未提及。”
李世民看到了饷银案转折的那一部分,正如刘树义所言,在三司束手无策,十分焦虑时,任兴突然提出冯木口供里的行踪有问题,并给出了冯木那段时间偷偷离开长安的行踪。
然后任兴便带人去冯木宅邸搜查,最终发现了暗格里的牌位与信件。
若不是刘树义提起,李世民不会注意到这个问题,毕竟身为上位者,他一般只注重结果,过程是否曲折,对他来说并不重要。
“其二……”
刘树义的声音继续响起:“仍是只有结果,而无细节。”
接着他便将之前发现的,没有冯木收买将士的细节,只有将士被冯木收买的结果,说了出来。
“除此之外,卷宗里也没有从这些将士身上,找到冯木收买他们的钱财的记载,将士们说他们知道饷银一旦丢失,自己必会被抓住问询,所以将钱财提前藏了起来。”
“可他们后来已经招供了,那么藏起来的钱财,也就没必要继续隐瞒了,但结果呢?”
刘树义望着李世民手中的卷宗:“卷宗里并无任何关于这些将士钱财的后续记载,臣不知道是没有找到这些钱财呢,还是这些钱财被谁给故意忽略,继而贪墨了?”
李世民眉头微微蹙了起来。
查案过程的缺失,李世民虽认同刘树义的发现,但并没有觉得问题有多大。
毕竟很多思路的转变,可能都是在脑海里出现的,书写卷宗之人不清楚任兴当时的想法,没有书写下来,也算正常。
可是……冯木收买将士的细节,缺失如此严重,这让李世民终于意识到卷宗上的问题,不是小问题。
书写之人再粗心,总不至于能粗心成这个样子。
而且即便书写之人没有注意到这些细节,审核的三司上峰呢?他们也没发现?所有人都粗心了?
“其三……”
刘树义见李世民眉头蹙起,知道自己的话,终于引起李世民内心的波动了。
他趁热打铁,继续道:“冯木到最后,也没有承认自己偷盗了饷银!”
他抬起头直视着李世民,道:“陛下可还记得前户部侍郎赵卓,赵卓被赵成易几人陷害,说他贪墨了赈灾款,而在最后赵卓被诛杀时,也没有承认自己贪墨了赈灾款……”
“此时的冯木,与彼时的赵卓,何其相似!”
“明明冯木的手下已经承认了,明明朝廷已经定罪了,冯木根本没有任何继续隐瞒的必要……可即便如此,他仍是到死都在喊冤!”
“且卷宗里,除了牌位与信件,以及他手下的供词外,并无真正的,能够直指冯木偷盗饷银的证据!”
“所以,臣不能不怀疑,他是否与赵卓一样,在此案里,存在问题。”
李世民眉头彻底皱了起来。
因被赵成易等人蒙蔽,李世民错杀赵卓,对赵卓,李世民其实心里有些愧疚。
所以在刘树义为赵卓伸冤后,李世民第一时间免了赵家的流放之罪,并且派人去接赵家人返回,同时在杜如晦提起让赵卓之子赵锋进入刑部时,也没有任何犹豫便同意。
在那之后,任何需要斩首的案子,李世民都会格外注意,甚至他都在考虑,是否要更改死刑的制度,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冤案的可能。
因此,刘树义此时提起赵卓,还说冯木与赵卓十分相似后,李世民便下意识想起了赵卓的冤死,对冯木的犯人身份,也同时起疑。
看着李世民眉头紧紧皱着,古井无波的脸庞有了明显变化的样子,刘树义轻轻吐出一口气。
他知道,自己的计划已经成功大半了。
李世民身为帝王,哪怕他再英明神武,该有的猜忌之心,也是会有。
正所谓“总有刁民想害朕”,坐在了那个位置,且这个位置还不是通过正常继承得来的,李世民的谨慎与小心,甚至高于其他帝王。
所以,当李世民对一个案子起了疑心,且这个案子还是在他眼皮底下发生时,李世民便不可能对这个案子放任不管。
如果案子真的有问题,如果真相根本不是卷宗所描述的,是冯木为了给杨文干报仇偷盗的饷银,那饷银是谁偷走的?为何会查到冯木身上?
还有……偷盗饷银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不是给杨文干报仇,而饷银是直接送到自己手里,要安抚将士的,那李世民就必然会怀疑……偷盗饷银之人真正要对付的,会不会是他!
若真是如此,岂不是说曾经对他怀有极大恶意,且手段通天之人,还好好的活着,甚至就藏在自己身边,随时可能还会对他动手……
这种情况下,李世民岂能不管?
再加上李世民对赵卓案的遗憾……
种种因素下,刘树义相信,李世民绝对会让他将饷银案重新调查个清清楚楚。
而刘树义呢?
他只是客观的将自己发现的问题讲了出来,身为刑部司郎中,发现卷宗有问题,且此案与李世民有关,他向李世民禀报十分正常,便是谁也挑不出问题。
这样的话,就能将重查案子的因果倒转。
变成李世民希望他能重查此案,而非他请求李世民重查此案。
接下来,就看李世民是否能如他所想……
“刘爱卿……”
李世民沉默了片刻后,才将视线从卷宗上移开,重新落到刘树义身上。
他漆黑的眼睛盯着刘树义,脸上的表情与之前一样古井无波,却让刘树义感受到较之前更大的压力。
“你觉得,冯木是否是饷银案的偷盗者?”
刘树义如实摇头:“臣只能从卷宗的文字里,发现些许问题,但饷银案的最终结果是否真的有问题,臣没有亲自调查过,没有更多的线索与证据,不敢妄言。”
李世民听着刘树义的话,半晌又是无言。
他指尖不断磕着扶手,只听那细微又连续的声音,在空旷寂寥的大殿内不断回响,这声音就有如遥远的战鼓在擂动一般,让刘树义的心跳也随之同步跳动起来。
刘树义下意识屏住呼吸,他知道,李世民此刻的内心,就如同这战鼓一般,在重查与否之间徘徊争斗。
“刘树义听令……”
突然,李世民手指动作一顿,声音响起。
刘树义连忙行礼:“臣在。”
李世民双眼深沉的看着下方的刘树义,道:“朕治国,一直以公正清明为准则,既然已经知晓饷银案存在诸多问题,那就不能对其放任不管。”
“此案已有百余人丧命,更有近千人流放,若此案当真别有内情,那便意味着上千人蒙冤受难!”
“哪怕这种可能性只有十之一二,朕也不能让忠诚大唐的将士蒙冤而不理不睬。”
“故此,朕决定,即刻起,重查饷银案!”
“此案之问题既然是你发现的,那便由你负责,朕给你最大权限,尽你所能调查此案,朕要知晓真相,朕要知道……最后的贼人,究竟是否是冯木!”
刘树义眸光一闪,心中长出一口气。
目的……终于达成了。
他没有任何迟疑,当即朗声道:“臣遵旨!臣必竭尽全力查明真相,以报陛下之厚信。”
李世民微微颔首,他拿起毛笔,迅速写了一封手谕,而后拿起玉玺盖在了上面。
他拿起手谕,轻轻吹了吹上面未干的字迹,将其交给刘树义,道:“持此手谕,你可调动任何人辅佐你,也可让任何人配合,若有人故意为难你,不愿配合你,你若不方便动手,就来找朕,朕给你做主!”
李世民知道当年调查饷银案的人地位都不低,刘树义一个五品的刑部郎中未必能镇得住他们,但论起查案的本事,没有人比刘树义更厉害,饷银案已经过去了快四年,且其中牵扯的隐秘恐怕极深,除了刘树义外,他也想不到还有谁能有机会查到真相。
所以,他便专门叮嘱刘树义,自己会成为刘树义最大的靠山。
无论如何,他都必须知道饷银案的真相,要知道那幕后贼人的目标,究竟是否是自己。
经历过玄武门之变的他,不能容忍任何对自己有恶意的人,藏于自己身旁!他可不希望自己也经历一次玄武门之变。
刘树义要的就是李世民这句话。
他声音更加清朗:“臣必不让陛下失望!”
…………
沉重的宫门缓缓打开。
刘树义快步走出了皇宫。
正在宫门外等待的陆阳元和莫小凡见刘树义出来,连忙迎了过去。
不等他们开口,刘树义直接道:“陛下有令,命本官重查饷银案。”
他看向陆阳元,道:“陆副尉,你立即赶回刑部,去找赵主事,让赵主事整理一份名单,本官要知道武德七年所有参与饷银案调查的三司官员后续的情况,包括他们在饷银案中立下的功劳,是否升迁,以及现在他们是什么身份。”
“赵主事若是遇到困难,可找崔员外郎帮忙,让他们以最快速度将名单整理出来。”
陆阳元闻言,没有任何迟疑,当即道:“下官这就去做。”
说罢,他便快步转身,就要离去。
“等一下。”
刘树义又叫住了他。
陆阳元疑惑看向刘树义,便听刘树义道:“稍等我一下。”
说着,他直接登上了马车,马车比较宽敞,上面有一个小桌板,刘树义利用小桌板,迅速写了一封十分简明扼要的信。
之后他将信装进信封,递给陆阳元,道:“将我的话转告完赵主事后,你就去找杜公,将这封信交给杜公。”
于公,杜如晦是他刑部最大的领导,于私,杜如晦是扶持他的贵人,也是他未来的岳父,所以于情于理,他都要将自己重查饷银案的事第一时间告知杜如晦,这既能体现自己对杜如晦的尊重,也能避免后续若发生什么意外,杜如晦两眼一抹黑,什么都不知道,无法及时出手。
身在官场,多做一些准备,百利无一害。
做完这一切后,确认没什么疏漏,刘树义看向莫小凡,道:“小凡,我们去……大理寺。”
大理寺?
莫小凡不知想到了什么,眼底神色微微闪烁了几下。
他因坐在车辕上赶马,背对着刘树义,所以刘树义没有发现他神情的变化。
他低着头,没有问刘树义去大理寺做什么,直接甩动鞭子,赶着马车迅速离开了宫门。
不到一刻钟,马车便抵达了大理寺衙门。
刘树义走下马车,看着威严肃穆,十分庄正的大理寺,微微点头。
大理寺与刑部算是兄弟单位,彼此之间经常有公务上的往来,他对大理寺不算陌生。
“见过刘郎中。”
看守大理寺的侍卫见到刘树义,连忙上前行礼,询问道:“刘郎中,您要找杜寺丞?”
刘树义和杜构关系亲近的事,刑狱体系的人都很清楚,故此一见到刘树义来到大理寺,侍卫就觉得刘树义是来找杜构的。
可这一次,他猜错了。
刘树义道:“劳烦通传一下,本官要见任少卿。”
饷银案的转折之人,是时任大理寺正的任兴。
自己兄长能够立功,后续得以提拔的贵人,也是任兴。
所以现在既然得到了李世民的命令重查饷银案,那任兴,就是避不开的人。
既然避不开,迟早要见面,不如第一个就查任兴!
自己刚刚得到圣命,消息还没有传出,任兴如果真的有问题,便没有时间去准备和思考。
故此,自己现在去见任兴,或许就能打他一个出其不意!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2/4242909/1111098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