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开局我要改变大唐开局 > 第133章风起云涌

第133章风起云涌


就在李煜及护国军为了能够立足大别山忙的不亦乐乎的同时,南唐保大十四年七月,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前后这几个月,淮南之战的局势随着双方力量的不断调整又是一变再变。

年初时分,随着后周皇帝柴荣的亲征,淮南之战进入了第一个高潮。十余万后周军队,犹如巨人伸出的两条臂膀一般,以左右两路之势,横扫了南唐的扬、舒、和、蕲、光、滁诸州,围困了南唐沿淮一线的寿州、泗州、濠州及庐州。

除了沿淮死守的各路唐军以外,整个淮南战局几乎成一边倒的趋势。

自古以来,“天时”、“地利”、“人和”,得其一可安一方,得其二可治国安邦,得其三则可平定天下。

对于一场战争,孙子兵法上也讲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就淮南之战的天时而言,后周在经过了多年的休养生息之后,夹年前击败北汉得胜之势,进攻南唐。而此时,南唐经过楚、闽两败之后,淮南三年大旱也刚刚结束。为抵御旱灾采取的屯田之策,也因为官员的贪墨,取得了适得其反的效果。天灾加人祸,南唐这一时期,正处在立国以来,国力最为虚弱的时候。后周选择这时进攻南唐,完全占据了天时的优势。

地利方面,原本南唐凭借地理优势,沿着淮河一线,构筑了完整的防御体系,但由于部分将领的指挥失误,使周军轻而一举的渡过了淮河这一天然屏障,随后滁州也相继沦陷,使的南唐长江防线门户动开,最后的地利优势也转入了后周手中。

人和方面,由于后周初得淮南之后,大赦囚徒,革除了南唐不少弊政,加之前些年淮南地区的贪官污吏对百姓的疯狂盘剥,使的开战以始,不少深受屯田之苦的淮南百姓纷纷牵牛、献粮出迎周军,让南唐原本就十分不利的战局,更是雪上加霜,南唐内线作战人和的优势也丢失了。

天时、地利、人和,战争的三要素,南唐这一时期一条也不具备,无怪乎州县丢了一座又一座,战斗输了一场又一场。

面对着后周强大的军事压力和亡国的危险,南唐的统治阶层却依然没有作好全面战争的准备。不仅如此,南唐这一时期朝野的党争及储位之争也进入了最为疯狂的阶段。

南唐皇帝李璟面对柴荣的亲征,打算第二次请和。按正常出使情况,南唐应该派出宋党的五鬼之一,中书侍郎冯延巳,但人人都明白,此次出使一定没有好结果,所以宋齐丘等人进言以宰相孙晟出使后周。这样以来,宋党利用这个机会,直接把他们的死对头送入虎口当中,为他们进一步把持朝政奠定了基础,也使的宋孙两党的斗争进一步升级。

面对这样一个屡战屡败的局面,南唐一定要找出一个够分量的替罪羊,以平息朝野的非议。当然,这样的屎盆子一定不能扣倒‘英明神武’的中主李璟头上,更不能溅倒为朝政‘鞠躬尽瘁’的宋党人身上,而唯一一个够分量的孙党中人,已被送入虎口,再也挑不出问题来了,李璟的长子燕王李弘翼又刚刚协助柴克宏击败了吴越的趁火打劫,为南唐立了大功,本来宋党中人和燕王李弘翼都不反对这样的黑锅由逃往江北的李煜来背,但他之前虽有吴王的身份,官职却只是沿江巡阅使,分量又不太够。

这样以来,算来算去,就只剩下了一个倒霉的皇太弟李景遂了。五月,皇太弟李景遂被罢免了储位,人也被扔到洪州发霉去了。

当然国不可一日无君,皇帝李璟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南唐也不能一日无储君。这边皇太弟李景遂刚被废除,那边刚刚立了大功的燕王李弘翼,也就顺理成章的登上了皇太子之位。

为了树立下一个替罪羊或背黑锅的笨蛋,皇太子李弘翼和宋齐丘一党在得知李煜于大别山练兵的消息后,几乎同时上表请奏,以吴王李从嘉为诸道兵马副元帅,节制江北十四州所有南唐军队,并认可了护国军的番号。

对于李煜的新官职,看上去挺唬人,但如今的实际作用却不大。且不论江北十四州的南唐军队都被周军分割包围在各地,根本无法调动、联系。就算是李煜可以集结一州或数州的南唐军队,但只要江南随便调来一个阿猫阿狗,冠上诸道兵马大元帅的职务,那些南唐军队就会利马受到对方的节制,李煜对他们根本无权利可言,最终他能指挥的还是护国军那些人马。

至于护国军这个番号的认可,对李煜而言,也没有任何实际作用。就算道路畅通,皇太子李弘翼和宋齐丘一党也不打算对护国军进行钱粮或者其他方面的补充,何况此时护国军同江南的联系,除了简单的消息传递,基本上已经完全断绝了。

时间进入六月,随着夏季雨水的到来,后周的军粮补给越来越困难,军纪也越来越坏,加之柴荣在得到其皇后病重消息后,返回了汴梁,后周十余万大军在缺少补给的下,各部将领均默许了属下士兵,大规模抢劫百姓的行为。

淮南百姓原本以为,周军的到来会使自己困顿的生活变的好过一些,可时间一长,百姓却发现,自己赶走了附在身上吸血的寄生虫,却迎来了吃人不吐骨头的豺狼虎豹。寄生虫虽然可恶,但轻易不会要你的命,因为你是它盘剥的对象,而豺狼虎豹却不管这些,它们不仅要抢走你的一切,并且还要杀死你,防止你去报复他们。

周军的行为,彻底的激发了淮南百姓战斗的血液,从一家一户的自卫抵抗,到三五邻里的同进同退,再到一村一寨的结寨自保,最后是十里八乡的相协相助。

一时间,淮南大地风烟四起,离李煜预计大起义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大反攻的时机也已基本成熟,战争胜负的天平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五月末,李重进率领的六万右路军,顺着大别山南屿的霍山县,奔向了长江沿岸的舒、蕲二州,并且击溃或消灭了沿途的南唐守军,基本上切断了淮边与长江南岸的正常联系,如今李重进的兵锋更是直指淮南中部重镇,南唐保信军所在地庐州合肥城。

当然,在刘信的计划失败后,李重进也得知了护国军的存在,以他征战多年的经验,他决不希望自己的腰上,别着一把随时都能要自己命的匕首。但是左路军张永德的节节胜利,却无时无刻的折磨着李重进那原本就不十分牢固的耐心,粮道虽然受到了威胁,但毕竟还没有形成实际的伤害,在尝试攻取多云山和白马尖无果的情况下,李重进一怒南下,分了三千士兵于刘信,着令他全权负责右路军的粮道安全。

要说这刘信也是个人才,他原本利用土匪的计划,如果不是凭空多了个李煜和护国军,也许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但是李煜及护国军的出现,不仅让他蒙受了失败的耻辱,同时也失去了李重进对他的信任。

像现在,李重进虽然赋予了刘信实际领兵的权利,但同时也把他一脚踢出了这个小团体的核心圈,这让一直以辅国良臣自居的刘信,感到了莫名的羞辱。同样刘信也明白,要不是他关键时刻把从孙大宝那得来的戚漩霜,献给了李重进,也许现在的他早就被发配到书库这样的地方,捧着书本,等着发霉了,连这最后翻本及报仇的机会也没有。

在这样的多重打击下,刘信对李煜及护国军是发自内心的痛恨,但他也知道,凭借手中掌握的三千士兵,想要歼灭与大别山百姓联系密切的护国军,根本就是不可能的。而且眼下对于刘信最为重要的事情,不是报仇,而是如何完成保护粮道的任务,从而重新获取李重进对他的信任。只要能回到李重进的身边,刘信发誓,他一定要调集大军团团围住大别山,把山里的每一个人都抓出来生吞活剥了。

为了报仇,为了抱负,为了荣华富贵,为了能完成任务,刘信通过种种手段,简单的了解到护国军只有千余人的情况后,将他的部队分成三部,每部两营一千人。一部由他亲自统帅,驻扎在大别山粮道的中心霍山县城,一部驻扎在大别山粮道的北边入口附近,一部驻扎在南边出口。

刘信希望以这样两头堵的方式,牢牢护卫着己方的粮道,同时也像一条锁链般,套在霍山县境内大别山南北两端,封锁了护国军与外界的联系,削弱护国军发展的能力。基于对己方士兵战斗力的信任,刘信还希望,这样的兵力布局,能够吸引护国军主动攻击自己,这样他可以在完成守护粮道任务的同时,报自己那一剑之仇。

在对手总兵力比己方每一路人都多的情况下,这时分兵,自古就是兵家大忌,但刘信不相信唐军的战斗力会有多强,跟随李重进南征以来的所见所闻,也证实了他的想法。但他忘记了,正是这只只有千余人的护国军和百姓组成的乡兵,造就了他大别山的失利,为他最终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

赶了一夜山路的的李煜,刚刚返回多云山,就看到一群陌生的唐军士兵,在山角下扎了一个能驻扎几百人的营盘,。

对此,李煜十分不解。自从李重进南下,刘信封锁了大别山官道以来,淮南的唐军,不是被围困,就是被击溃或消灭了。虽然说,几个月以来,前前后后也有五百多唐军士兵,加入了护国军,但那都是以散兵的形式加入的,除了大别山以西的黄州外,在江北像这样在野外成建制的唐军,根本就不可能出现。而黄州的唐军,虽然比邻大别山,但它们之间根本没有通路,来往联系只能通过山高林密的东界岭,在这种没有补给线的情况下,就算黄州的唐军穿过了东界岭,也不可能有所作为。

再说,李煜也早就通知他们,自己在这里的情况了,他们完全没有来的必要,也不可能没有目的的来这里。

自从兵不血刃的解决了孙大宝之后,护国军在大别山的形势,可谓是一片大好。

其一,护国军歼灭孙大宝的的举动,彻底赢得山区百姓的认可,像上次李重进想要夺取多云山,可他的部队还没进山口,就有山民抄近路通知了护国军,使得李重进夺取多云山的计划,又一次流产。

其二,护国军与盘踞在铜锣寨那伙被逼上山的土匪,达成了和平相处的协议,从而赢得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内部环境。

其三,张雄父子八人及张氏子弟兵的加入,极大的增加了护国军的兵力及战力,眼下护国军已经由原先的一个营加一个连,一千三百余人,扩编为两个整编营加一个加强连,两千六百余人,兵力增加了一倍;并且部队按照李煜编写的步兵操守,坚持训练了三个多月,单兵及团队的战斗力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其四,随军军校的成立,为以后军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说山外的战局变幻莫测,时间也很紧迫,但李煜还是坚持让护国军所有军官,都参加了军校或长期、或短期的各种培训班,使得护国军以李煜为首的整体凝聚力近一步提升,这其中尤以张氏子弟兵最为极端。简单的说,张氏子弟兵大多继承了他们族长张雄特制,对李唐王朝极度忠诚,对当今皇帝李璟,也就是李煜便宜老爸,却十二分的不屑,同时因为李唐王朝的关系,张氏子弟兵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听从李璟的号令,为李璟卖命,但当人们把李煜和李璟放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会问:李璟是什么?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因素,才使得李煜在确定部队番号的时候,莫名的把以张氏子弟兵为主体的新编营,定了护国军第一营,从那一刻起,以后风风雨雨的几十年里,第一营及其派生出的所有部队,均毫无保留的站在了李煜身后,从未有过哪怕一丝一毫的动摇,而自然顺延成为第二营的老营,也从未把自己当成第二,从那时起,竞争的意识就在护国军中悄然而生。

其五,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李煜开始回忆及书写了他认为有用的各种现代知识,并且开始寻找火药及炼钢所需的工匠和各种原材料,为他梦想中的火器部队作着努力,虽然这个过程一定是十分漫长和艰辛的,但李煜相信,只要他持之以恒的走下去,目标一定会实现的。


  (https://www.24kkxs.cc/book/4242/4242754/11111000.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