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六月的晌午,天空中没有一丝云,也没有风,阳光直射大地,给人一种酷热难耐的感觉。大地上泛起的一层暑气,蒸笼一样裹住霍山县城,令人透不过气来。
几名周军士兵懒洋洋的站在敌楼上,冲着城外四处张望。更多的士兵盘坐在阴凉的树阴下,想要避过这晌午的酷热。
突然几匹快马飞驰而来,卷起了高扬的沙土,打破了霍山县城的宁静。
城门前,几个背插四杆墨绿色飞虎短旗的周军士兵,从腰间掏出一块铸有名字的铜牌朝门前的士兵晃了晃,便急匆匆的飞马进入了城内。
他们是虎捷左厢第四军的传令兵,直接归刘信调遣。自从封锁大别山的唯一官道以来,刘信为了能够快速应对南北两个营寨的突发事件,特别在两地安置了专署传令兵,专职向他报告两地的情况。
“呸!见鬼,这帮混蛋赶着投胎呀!”守卫城门的都头挥手驱散马蹄卷起的烟尘,口中嘟囔着叫骂,表达着自己对环境,对那几个传令兵,还有身上任务的不满。
“头,好象不对劲呀?平日里来报信的,只是一人一骑,今个怎么一下来了五六个呀,不是要打仗了吧!”身后的副都头捅了捅他,低声问道。
都头一边伸着懒腰向树阴下走去,一边答道:“打就打呗,反正再这么待下去,老子身上都快闲的长草了。”
那都头坐下没多久,刚想眯上一觉,城内忽然传出一阵凌厉的号角声,接着大地颤动,几百名周军骑兵呼啸着从城门内冲出,卷起了漫天的尘土,飞驰着向南而去。
在朦胧的沙土迷雾中,那都头喃喃的说道:“看来真有大事发生了。”
这段时间以来,刘信派出大量斥候潜入山区,可这些人却没有一个能够活着回来的,至此刘信已经隐隐的感觉到事情不妙了。
虎捷第四军一、三营在指挥使冯保的带领下驻守南关口,二、四营在副指挥使边进的带领下驻守北关口,刘信亲统虎捷第四军五营及龙捷军一个骑营驻守县城。
刘信原本打算以这样三点一线的方式,诱使山上的伪唐溃军,下山攻击自己。这样不管对手攻击己方那一点,自己都能够快速反应,从而歼灭对方。可这样的军事布局,完全建立在敌人实力不强的基础上,如果敌人的势力突然增强了,刘信简直不敢想下去了。刘信明白,自己作为李重进任命的战时主官,决不能犯一点错误,否则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就在刘信准备重新调整部署的时候,他以前派往铜锣寨的奸细,拼死传回了最后一条消息。那伙土匪不知从那得来的信,居然想要打劫伪唐的求和使团。刘信对自己精心挑选的死奸传回了这么一条莫名其妙的消息,感到好奇的同时,也十分恼怒,因为他安插在大别山的最后一根线也断了。
而对这条信息的本身,刘信却并未在意。在他想来,就算有南唐使节团,他们也应该走扬州至寿州这条线路,完全没有必要饶这么大一个弯,从大别山去寿州吧。
可现在倒好,安置在南边关口的传令兵向他回报,伪唐使节团在舒州刺史郭令图的护送下,已经到达霍山境内。这个消息可把刘信惊呆了。一方面,他弄不明白伪唐使节团干吗跑这么远来给他添乱;另一方面,他也想不明白山区里那群土旮旯怎么在他之前得到的消息。
这边刘信的惊意还没过去,那边传令兵的报告,又给他当头一棒。原来舒州刺史郭令图率部一进霍山县,就拍拍屁股领兵回舒州了,把伪唐使节团这个烫手的山芋整个抛给了刘信部。现在指挥使冯保和第一营将士护送着使节团,已经在返回霍山县城的路上了。
一时间这个消息气的刘信在县衙的案几前转来转去,心中不停咒骂着郭令图。心里虽然生气,可他拿郭令图一点办法也没有,谁让自己的防区是这最不安全的大别山官道呢?没办法,刘信只好把自己手中唯一的一个骑营派了出去,接应冯保和使节团。
崎岖的山路上,一只千余人的队伍蹒跚的前行着。队伍中间是一些身着红衣,没有兵器的唐军士兵,在他们的四周则是一些跟他们数量相等,穿着墨绿色军服,刀剑齐备的周军士兵,这样奇怪的一只队伍,正是冯保统率的虎捷第四军一营,以及他所护送的伪唐使节团。
“哎,真他妈倒霉!怎么让我碰上这么个差事。”冯保沮丧地自语着,却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他明白两国的战事虽然越打越激烈,死的人也越来越多,但这是求和的使节团,不是其他的什么东西,在自己手里决不能有任何的闪失,否则不仅是自己和手下这些兄弟要遭受军法,连自己的家人也会遭殃的。
冯保瞪大双眼,仔细观察着官道两旁山岭上的风吹草动。
“砰!”前面发出一声巨响,一块巨石顺着山脊滚落倒官道正中。一阵箭雨自山岭上射了出来,将前面开路的斥候射翻在地,山岭上竖起了一面绣着‘马’字的大旗。
“敌袭,准备作战!”山下的周军军官几乎同时喊道。周军士兵在军官的喝令下,很快排出了几个小型圆阵,而其他的唐卒早就一股脑的顺着路旁小径,逃的无影无踪了。面对混乱的场面,冯保那还能故的上唐军士兵那些小鱼小虾,他只是拽着孙晟躲进了圆阵中心。他知道,身边这个老头不仅是伪唐的宰相,还是这个使团的主使,只要他没事,就算财物全丢了,自己还有一线生机。如果他出事了,那就算自己有十个脑袋,也不够砍的。
战鼓响起,山岭上闪出了几千号拿着短刀、木枪的土匪。他们一窝蜂的冲下山岭,喊杀声更是此起彼伏。
各个小圆阵里的周军士兵,均且战且退。慢慢的汇集到冯保身边,在他的指挥下,周军士兵很快组成一个倒三角的阵型,以刀盾兵殿后,弓箭手居中,长枪兵开路的方式,向一侧敌军发起了反击。一时间,山下战成了一团。
夜幕降临,月亮代替太阳照耀着大地。风轻轻地吹,秋虫发出生命中最优美的低吟。晚归的鸟有些不安地扑散着翅膀,发出咕咕的低柔的声音。
马飞云面无表情的注视着山坡下那围成一团的周军圆阵,他真的没有想到,在己方四千多人的围攻下,那不足五百人的周军,在没有地形优势的情况下,只是凭借自己强悍的战斗力,就能从下午开始一直战斗到天黑,已经整整坚守两个时辰了。
虽然说这些周军能坚持到现在与马飞云保存实力,没有命令部下全力发起进攻有关。但看了周军的表现之后,马飞云同时也明白了,如果己方不是佯攻,而是真想吃掉周军的话,就凭自己手下这些人,这些武器装备,就算最后成功了,伤亡也一定在一半以上。而两千多人的伤亡,决对可以让铜锣寨立刻土崩瓦解,这是马飞云说什么也无法接受的。
自从周军及护国军进入大别山以来,铜锣寨的日子越发艰苦难耐。山区内,护国军在张氏一族的帮助下,很快就平定了孙大宝和一些抗拒他们的山寨,基本上掌握了,除铜锣寨以外,大别山南部山区的所有村寨;山区外的官道上,刘信所部截断了南北交通,从而彻底的断绝了铜锣寨的生计。山寨里的一众兄弟在无奈之下,早就放下了刀枪,拿起了锄头,开始狩猎、种粮,已期能够顶过这个艰苦的时段。
直到几日前,马飞云接到那个唐朝小王爷的书信,邀请自己共同对付霍山县的周军,并且答应在事成之后,付给铜锣寨三万两银子。原本马飞云并不想接受对方的邀请,他知道,这三万两银子虽然能够改善山寨里现在的艰苦局面,但同时也有可能让铜锣寨灰飞湮灭,而且山寨里的弟兄大多是被朝廷逼上山的江淮百姓,他们没理由再帮那个国家了,何况这次的对手不是护卫、镖师这样的简单人物,而是来自中原周朝的官军。
可惜,马飞云的坚持并没能维持多久,当他看到一面随信而来的铜牌时,他利马就改变了想法,答应了对方的全部要求,这才有了上面的一幕。
(https://www.24kkxs.cc/book/4242/4242754/11110997.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