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离开安济坊
辰时,她们跟随者同样手持竹牌,走向那扇从未向他们敞开过的侧门。门扉沉重,被衙役缓缓拉开。门外,是久违的、带着青草气息和市井喧嚣的自由空气。
跨出门槛的那一刻,林岁安忍不住回头。安济坊那破败的门楼在晨雾中如同一个巨大的正在愈合的疮疤。东墙下盖着草席的隆起似乎少了一些,西廊的废墟正在清理。空气中那股混合着石灰、腐药和死亡的气息似乎也淡了些许。
她看到了远处丙字七号棚的轮廓,看到了那些仍在等待观察的、熟悉而麻木的面孔,看到的了阿九微微勾起的嘴角……
安济坊那扇沉重的侧门在身后缓缓合拢,隔绝了里面弥漫的石灰与死亡气息。门外市井喧嚣如同潮水般涌来,小贩的叫卖、车马的吱呀、孩童的嬉闹,混杂着食物蒸腾的热气和牲畜的膻味。
林岁安她们穿着安济坊发放的,洗得发白又打满补丁的粗布衣裳。头发杂乱,红丫头发好一点不杂乱,她自己的就不行,头绳不好绑,自己给自己绑怎么都绑不结实。想起绑头发就让她想起春霞姐,现在老林家怎样了,有没有往大名府走。
三个那么小的孩子走一起,显得格外扎眼。引来不少或好奇、或怜悯、或嫌恶的目光。
她没有像其他出坊的灾民那样茫然地汇入主街人流,而是迅速拉着红丫拐进了一条狭窄、堆满杂物的夹道。夹道阴暗潮湿,但胜在僻静。她在一个堆着破箩筐的角落停下,蹲下身,观察了一会,确认无人尾随。
林岁安在安济坊最后那几天,听一个曾在城里做过帮佣的妇人提过:“官地私赁的联排棚屋,专租给脚夫、苦力、孤寡…..几个铜板就能赁蜗角……找那些守着自家门脸的孤寡老婆婆问,兴许心肠软些……”
林岁安她们仨都是小孩,虽然有验放牌跟盖有大名府左军巡院朱砂押印的历子。(‘历子’是本朝官方发放给流民、灾民的临时身份凭证、纸质的。)
但是本朝未成年人无缔约权,她们一样租不到正经房屋。去住酒楼没有大人也一样不给住。到时候如果通报官府,会被收到恤孤院去,跟安济坊一样惨,要嘛就是沦为乞丐流民。
历子上清楚写着她们姐妹三人姓名,年甲、体貌特征、籍贯(流民),以及安济坊验放字样和日期。这是她们暂时行走于城中的护身符,也是租房时最基本的凭证。她知道,没有这盖了红戳的历子连最破的棚户都不会让她们进门。
至于当初老周为什么说让她对外说小豆丁是妹妹,应该是弟弟容易被抢走卖掉。其实她也没怎么搞懂,现在就将错就错了,反正他还这么小。
所以那个妇人说的城南根下就是林岁安她们最好的去处。
南城,是大名府最穷困,最鱼龙混杂的下厢,也是像她们这样无根浮萍最可能得容身之所。
她胸前背着小豆丁,后面背着双肩包,牵着红丫尽量避开繁华处,沿着污水横流的僻静小径和墙根阴影走。
穿过几条污水横流、气味刺鼻的陋巷,她们终于靠近了高大厚重的城墙跟。这里的棚屋低矮破败,密密麻麻如同蜂巢蚁穴,屋顶多是破瓦、茅草甚至油毡,墙支歪斜,不少用木桩勉强支撑。
她留意那些门口相对干净、挂着一小块褪色布帘、或是坐着老人的门户。
她没有贸然去敲那些看起来还算整齐的门户,而是将目光投向坐门槛上着晒太阳、或是独自在公用石井边打水的老人身上。特别是那些看起来眼神浑浊、穿着同样破旧的老婆婆。
她选中一个坐在破门槛上、眯着眼缝补一件旧袄子的枯瘦老婆婆。老婆婆身边放着一根磨得光滑的拐杖,门内一角堆着些整齐的柴禾,显得相对有条理些。
林岁安深吸一口气,拉着红丫走上前,在距离老婆婆几步远的地方停下。微微躬身,用尽量清晰但带着一丝怯懦的声音开口:“婆婆万福。”
老婆婆抬起浑浊的眼,打量着这个头发有些凌乱的小丫头,没说话,但停下了手中的针线。
“婆婆,我们是刚从安济坊出来的……有军巡院发的‘历子’。”她说着就从双肩包里其实是空间里拿出那纸凭证,向前递了递,让老婆婆能看到上门的官印和字迹。
“安济坊?”老婆婆的眉头皱的更深了,带着一丝本能的警惕和嫌恶,“那地方……死气重……”
“我们出来五天了,医官都细细查过,没病!就是饿得狠,身子虚。”林岁安急忙解释,同时轻轻捏了捏红丫。红丫这小丫头一路下来瘦了很多,显得眼睛更大了,可怜兮兮看着你的时候特别让人怜爱。
林岁安连自己都不敢吃饱,就怕跟安济坊的那些人差不太大被盯上。基本每顿都是五分饱,她也是饿瘦了很多。
红丫虽然这阵子饿得有点虚弱,但是却努力站直身子,用细弱清晰的声音说:“婆婆,我们没病……就是……就是饿。”说完小肚子还很配合地咕噜叫了一声。
小豆丁林岁安是没敢少给他吃的,饿了这个是真的会哭的,麻烦更大。但是小豆丁基本都是遮掩的严实,如果不凑到跟前看,看不出来的。才两个月的孩子也可怜,一路就没安生过。
老婆婆看着这两个依偎在一起瘦得脱相、眼神却带着一股子倔强求生劲儿的小丫头,特别是红丫强打精神的样子,眼神里的警惕软化了一分,但依旧没松口。她瞥了眼她们身后,“就你们仨?”
林岁安知道关键时候到了。她不再犹豫,飞快地从怀里摸出五枚铜钱,双手捧着,恭敬地递到老婆婆面前:“婆婆慈悲,我们想赁个能争风挡雨的蜗角、片瓦就行……就我们姐妹三个,绝不吵闹生事……这点房钱您先收着,我们……我们只有这么多,还是安济坊给的。我们安顿下来,浆洗缝补、拾柴火,总能找些活计。”
老婆婆的目光在铜钱和三个孩子脸上来回扫视,五枚铜钱,在城里就只能买一碗素馅水饺。但在这南城根下,对于一个孤老婆子来说,蚊子腿也是肉。更重要的是,这两个小丫头那份藏在狼狈外表下的镇定和相依为命的劲儿,让她想起了自己早年被卖掉的女儿。
“唉……”老婆婆长长叹了口气,“进来瞅瞅吧……东墙根儿下……柴垛后头有个原先堆杂物的小厦子,自己拾掇拾掇……铺点干草……夜里莫要声响,莫惹是非……”
(https://www.24kkxs.cc/book/4242/4242747/2293380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