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西双版纳遇傣族飘(二)
八十三章西双版纳遇傣族飘(二)
时隔一年,当我再次攥着飞往景洪的机票,机身穿越云层时,记忆里那片浓得化不开的绿色又清晰起来。不同于去年初抵时的陌生与好奇,这次更多的是期待 —— 期待见到玉应、岩罕一家,期待再次踏入曼掌村的青石板巷,期待再尝一口阿婆的舂鸡脚。
落地嘎洒机场,湿热的风依旧裹着熟悉的甜意扑面而来。刚走出机场大门,就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 —— 岩温正举着写有我名字的纸牌,黝黑的脸上挂着憨厚的笑。“又来啦!” 他接过我的行李箱,力气还是那么大,“岩罕特意让我早点来,说怕你找不到路。”
车子驶过澜沧江大桥时,我发现江面多了几艘观光游船,岸边的步道上多了不少穿着傣装拍照的游客。“现在来版纳的人越来越多了,” 岩温笑着说,“不过我们傣家的规矩没忘,该热闹的热闹,该清净的还是清净。” 说话间,车窗外掠过一家新开的傣药体验馆,木质招牌上刻着傣文,门口摆着几盆长势喜人的草药,让我生出几分好奇。
到告庄时,玉应早已在民宿楼下等我。她比去年胖了一点,鬓边依旧别着新鲜的鸡蛋花,只是发簪换成了银色的孔雀样式。“快上来!我给你留了最好的房间,能看到大金塔夜景。” 她拉着我的手往楼上走,脚步轻快,“今晚带你去吃新开的傣味餐厅,老板是岩罕的表哥,做的香茅草烤排骨特别好吃。”
放下行李,我跟着玉应逛告庄。夜市比去年更热闹了,新增了不少手作摊位,有卖傣式银饰的,有卖雨林精油的,还有一位傣家老人在现场用贝叶刻写经文。“这是贝叶经,我们傣家的‘活化石’,” 玉应指着老人手里的贝叶说,“以前没有纸的时候,傣家人就把经文刻在贝叶上,保存几百年都不会坏。” 老人抬头冲我们笑了笑,手里的刻刀在贝叶上轻轻游走,留下细密的纹路,像在编织一段古老的故事。
晚饭时,岩罕的表哥波岩罕果然端上了香茅草烤排骨。排骨裹着香茅草,烤得外焦里嫩,咬一口,肉汁混着香茅草的清香在嘴里散开,比香茅草烤鱼多了几分油脂的香润。“好吃吧?” 波岩罕笑着说,“这排骨是我们自家养的土猪,香茅草是早上刚从雨林里采的,新鲜得很。” 饭桌上,大家聊起去年的泼水节,岩罕说今年村里要办 “傣戏表演”,让我一定要留下来看。
那晚回民宿时,大金塔的灯光比去年更亮了,塔身的金色在夜色里闪着光,像一座守护版纳的灯塔。我站在阳台,看着澜沧江面上的孔明灯,忽然觉得,版纳就像一位老朋友,无论走多久,回来时依旧温暖。
第二天一早,岩罕就骑着电动车来接我去曼掌村。车子驶过田埂时,我看到去年插过秧的水田如今长满了金黄的稻谷,几位傣家妇女正在田里收割,镰刀 “唰唰” 地响,偶尔传来几声欢快的傣歌。“今年收成好,再过几天就能打谷子了。” 岩罕笑着说,语气里满是喜悦。
到曼掌村时,村口的古榕树下多了一个 “傣药义诊点”,几位穿着傣装的医生正在给老人把脉。“这是村里新办的,” 岩罕指着一位戴银镯的阿姨说,“那是玉腊医生,我们傣家的‘药仙子’,会用雨林里的草药治很多病。” 我走过去,看到义诊点的桌子上摆着各种草药:有叶子像手掌的 “接骨草”,有开着紫色小花的 “止血藤”,还有长得像小葫芦的 “健胃果”。“这些都是从雨林里采的,” 玉腊医生递给我一片叶子,“这是‘薄荷草’,泡水喝能清热解暑,你们北方人夏天喝正好。”
跟着玉腊医生逛村里的傣药园时,她给我讲了很多傣药知识:“我们傣家看病,讲究‘天人合一’,雨林里的草、树、花,只要用得对,都是治病的药。以前我奶奶就是傣医,我从小跟着她在雨林里认草药,现在也想把这手艺传下去。” 药园里种满了各种草药,有的挂着红色的牌子,上面写着傣文和中文名字,方便游客认识。玉腊医生说,现在村里的年轻人也开始学傣药了,有的还去城里的医学院进修,想让傣药被更多人知道。
下午,村里的 “傣戏排练” 开始了。戏台搭在村中心的广场上,用竹子和芭蕉叶搭建,戏台两侧挂着红色的傣锦,上面绣着 “傣戏传承” 四个大字。演员们穿着鲜艳的傣戏服,有的扮成 “孔雀公主”,有的扮成 “傣族王子”,脸上画着精致的妆容。岩罕说,傣戏讲的是 “孔雀公主与王子” 的故事,是傣家流传了几百年的传说。
排练开始时,锣鼓声 “咚咚锵” 地响,演员们迈着轻盈的步子走上戏台,手里拿着彩扇,嘴里唱着傣语台词。虽然我听不懂歌词,但从他们的动作和表情里,能感受到故事里的悲欢离合。扮演 “孔雀公主” 的是村里的小姑娘玉罕,她穿着白色的戏服,裙摆上绣着孔雀羽毛,跳起来时像一只真正的孔雀在开屏。“玉罕练了半年了,” 岩罕笑着说,“她从小就喜欢傣戏,说要当傣戏的‘接班人’。”
排练间隙,玉罕跑过来跟我聊天,手里还拿着一把彩扇。“你看,这扇子是我妈妈帮我绣的,上面的孔雀是我画的。” 她翻开扇子,扇面上的孔雀栩栩如生,眼睛用黑色的丝线绣成,闪着灵动的光。我说:“真好看,你以后一定会成为最好的傣戏演员。” 玉罕听了,笑得眼睛都眯了起来,像版纳的阳光一样明亮。
晚上,玉香阿姨做了 “傣药炖鸡”,鸡肉里加了几种草药,炖得软烂入味,汤喝起来带着淡淡的药香,却不苦涩。“这是玉腊医生教我的,说冬天喝能补身体。” 玉香阿姨给我盛了一碗汤,“你在北方冬天冷,多喝点,回去也能少感冒。” 我喝着汤,心里暖暖的,觉得曼掌村的日子,每一天都有新的惊喜,每一件事都藏着傣家人对生活的热爱。
在曼掌村住了几天,岩罕说要带我去 “深山雨林” 探险。“以前我爷爷常去那里采草药,那里有很多珍稀的植物,还有野生动物。” 岩罕背着一个竹筐,里面装着水、干粮和采草药的工具,“我们早点出发,晚上就能回来。”
清晨的雨林里满是水汽,树叶上挂着晶莹的露珠,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柱。岩罕走在前面,脚步轻快,像一只灵活的猴子。“小心脚下,这里有很多苔藓,容易滑倒。” 他不时回头提醒我,手里还拿着一根树枝,帮我拨开挡路的藤蔓。
走了大约一个小时,我们来到一片 “桫椤林”。桫椤树长得很高,树干笔直,叶子像一把巨大的伞,翠绿的颜色在阳光下闪着光。“这是‘植物活化石’,几亿年前就有了,” 岩罕指着桫椤树说,“以前这里有很多,后来有人砍树,就少了很多。现在村里成立了‘雨林守护队’,我们都会来这里巡逻,不让人破坏。” 我看着桫椤树,觉得它们像一群沉默的守护者,静静地守护着雨林的秘密。
再往深处走,我们听到了 “叮咚” 的水声。循声走去,看到一条小溪,溪水清澈见底,水底的鹅卵石上长着绿色的青苔。“这是‘山泉溪’,水可以直接喝。” 岩罕蹲下来,用手捧起一捧水递给我,“你尝尝,比矿泉水还甜。” 我喝了一口,水确实很清甜,带着一丝凉意,瞬间驱散了走路的疲惫。
在小溪边休息时,岩罕给我讲了 “雨林守护队” 的故事:“以前村里有人为了赚钱,砍树卖钱,还有人挖草药卖,雨林都快被破坏了。后来老佛爷说,雨林是我们的家,破坏雨林就是破坏自己的家。村里就成立了守护队,每天都有人来巡逻,现在雨林又恢复了以前的样子,还有很多小动物回来定居了。” 说着,岩罕指向远处的树枝,我看到一只小松鼠正在啃松果,看到我们,“嗖” 地一下就窜到了树顶,只留下一个毛茸茸的尾巴。
下午,我们在雨林里采了很多草药:有能治咳嗽的 “枇杷叶”,有能治扭伤的 “接骨草”,还有能美容的 “芦荟”。岩罕说,这些草药要带回家晾干,送给玉腊医生,让她用来给村民治病。“我们傣家人靠雨林生活,也要守护雨林,这样才能代代相传。” 岩罕的话很朴实,却让我心里很感动。
傍晚时分,我们背着满满的竹筐往回走。夕阳把雨林染成了金色,树叶的影子拉得很长,像在地上铺了一层金色的地毯。路上,我们遇到了守护队的队员波岩,他手里拿着一个望远镜,正在巡逻。“今天没看到有人破坏雨林,” 波岩笑着说,“倒是看到了几只野鸡,说明我们的雨林越来越好了。”
回到曼掌村时,天已经黑了。玉香阿姨早已在门口等我们,看到我们回来,赶紧接过竹筐:“累坏了吧?快洗手吃饭,我做了你们最爱吃的菠萝饭。” 我坐在竹楼的平台上,看着远处的星星,听着雨林里传来的虫鸣,忽然觉得,雨林不仅是傣家人的家,也是所有生命的家,守护雨林,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未来。
在曼掌村的第七天,村里迎来了一场 “傣族婚礼”—— 岩罕的表哥波岩罕要娶邻村的玉叫姑娘。“这是村里今年最热闹的事,” 玉香阿姨一早就让我换上新的傣装,“我们傣家婚礼有很多规矩,你跟着我,我教你。”
早上八点,波岩罕家就热闹起来了。村里的人都来帮忙:有的在院子里搭竹棚,有的在准备嫁妆,有的在做傣味美食。波岩罕穿着一身红色的傣式对襟衫,头上戴着银色的头冠,看起来格外精神。“今天要去接新娘,” 他笑着说,“你们跟我一起去,看看我们傣家的‘接亲仪式’。”
接亲的队伍有二十多个人,有的骑着电动车,有的步行,手里拿着鲜花和彩礼:有织好的傣锦,有自家养的鸡,还有用竹篮装着的水果。队伍出发时,村里的锣鼓队敲起了欢快的锣鼓,几位傣家姑娘唱起了 “接亲歌”,歌声清亮婉转,在村里回荡。
到邻村时,新娘玉叫的家门口挂着彩色的经幡,几位老人坐在门口,手里拿着银镯,要 “拦门”。“想接走新娘,得先答对我们的问题。” 一位老人笑着说,问题都是关于傣家习俗的,比如 “傣家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傣锦的图案有什么寓意”。波岩罕一一答对,老人才笑着让开,让接亲队伍进去。
新娘玉叫穿着一身白色的傣装,头上戴着银色的凤冠,脸上盖着红色的面纱,坐在竹楼的平台上。她的母亲正在给她戴银镯,一边戴一边哭:“以后要好好过日子,常回来看我们。” 玉叫也哭了,却笑着点头:“妈,我会的。” 看到这一幕,我想起了自己出嫁时的场景,眼里也泛起了泪光。
接亲队伍回到曼掌村时,村里的人都在村口迎接。大家把鲜花撒在新人身上,嘴里说着祝福的话。婚礼仪式在村中心的广场上举行,老佛爷坐在台上,手里拿着佛珠,为新人祈福。新人跪在台上,向老佛爷磕头,向双方父母磕头,然后互相交换银镯 —— 这是傣家婚礼的重要仪式,意味着从此结为夫妻,永不分离。
仪式结束后,村里摆了长桌宴,几十张桌子连在一起,从广场这头一直摆到那头。桌上摆满了傣家美食:烤鸡、烤鸭、舂鸡脚、凉拌木耳、菠萝饭、竹筒饭,还有自家酿的米酒。大家围坐在桌子旁,互相敬酒,互相夹菜,笑声和歌声此起彼伏。波岩罕和玉叫穿着婚纱礼服,挨桌敬酒,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
晚上,村里放起了烟花,烟花在夜空中炸开,五颜六色的,照亮了整个村寨。大家围在广场上跳舞,跳的是傣家的 “团结舞”。我也跟着跳,手拉手和傣家的朋友们一起转圈,笑声在夜空中回荡。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就是曼掌村的一员,和他们一起分享着幸福和快乐。
(https://www.24kkxs.cc/book/4242/4242675/5041756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