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西双版纳遇傣族飘(三)
在曼掌村住了十天,转眼又到了离别的时候。离开的前一天晚上,玉香阿姨做了一桌子我最喜欢的菜,岩罕、玉罕、玉腊医生都来送我。大家围坐在竹桌旁,一边吃一边聊,说着这十天的趣事,说着以后的打算。
“明年泼水节,你一定要来,” 岩罕说,“我们村里要办‘雨林文化节’,有傣药展示、傣戏表演,还有雨林探险活动,特别热闹。” 玉腊医生递给我一个小布包,里面装着各种草药:“这是我给你准备的,有清热的,有养胃的,你在北方用得上。” 玉罕也递给我一个竹编的小孔雀:“这是我编的,你看到它,就想起曼掌村,想起我们。”
我看着大家的礼物,心里暖暖的,也酸酸的。这十天里,我跟着他们一起采草药、看傣戏、参加婚礼,他们把我当成家人一样对待,让我在版纳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我知道,这份情谊,会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第二天早上,岩温开车来接我去机场。车子离开曼掌村时,村里的人都站在村口送我,挥着手说 “再见”。玉香阿姨拉着我的手,眼里满是不舍:“下次来,我教你做傣药炖鸡,教你编竹孔雀。” 我点点头,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
车子驶过澜沧江大桥时,我看到江面上的观光游船还在行驶,岸边的步道上还有游客在拍照。岩温说:“现在版纳发展越来越好,但我们傣家的根不会变,不管什么时候,你回来,我们都欢迎。”
到机场时,离登机还有一段时间。我坐在机场的长椅上,看着手里的小布包和竹孔雀,心里满是怀念。忽然,手机响了,是岩罕发来的消息:“版纳的星光永远亮着,等你回来。”
我回了一条消息:“谢谢你们,我一定会回来的。下次来,我们还要一起采草药、看傣戏、跳团结舞。”
登机了,飞机缓缓起飞。透过窗户,我最后看了一眼版纳,看了一眼那片绿色的雨林,看了一眼那条翡翠色的澜沧江。我知道,这次离别不是结束,而是新的约定,是我和版纳、和傣家人永远的牵挂。
以后的日子里,每当我想起版纳,想起曼掌村,就会想起傣家人的笑容,想起傣药的清香,想起傣戏的锣鼓声。我会把这份温暖藏在心里,也会告诉身边的人,在遥远的云南,有一个美丽的版纳,有一群热情的傣家人,那里的星光,永远为你亮着。
第三次踏入曼掌村时,正值雨季。车子刚停在村口,就看到岩罕撑着一把竹编伞在雨中等我,伞面上刻着细碎的傣文花纹。“这次带你去个好地方,” 他笑着把伞递过来,“村里新开了傣陶工坊,玉光师傅要教我们做傣陶。”
沿着青石板路往村西走,雨丝打在凤尾竹的叶片上,发出 “沙沙” 的声响,空气里满是泥土的清香。不一会儿,一座红土坯搭建的院子出现在眼前,院门上挂着一块木牌,上面用傣汉双语写着 “曼掌傣陶工坊”。推开木门,只见院子里摆满了形态各异的傣陶:有圆鼓鼓的陶罐,有尖底的水壶,还有刻着孔雀图案的陶盘,阳光透过雨帘洒在陶器上,红棕色的陶土泛着温润的光。
“来啦!” 一位穿着灰色傣装的老人从工坊里走出来,手里还沾着湿泥土,他就是玉光师傅。据说玉光师傅祖上三代都是傣陶艺人,他从八岁就跟着父亲学做陶,如今已有五十多年的手艺。“傣陶是我们傣家的老手艺,以前家家户户都用傣陶做饭、装水,” 玉光师傅领着我们走进工坊,里面摆着几个土窑和陶轮,“现在年轻人都喜欢用塑料、玻璃的东西,学傣陶的人少了,我开这个工坊,就是想把这手艺传下去。”
开始做傣陶前,玉光师傅先教我们和泥。“傣陶用的是村后山上的红土,要加适量的水,揉到不粘手、有韧性才行。” 他拿起一块红土,双手快速揉搓,泥土在他掌心渐渐变得光滑柔软。我学着他的样子揉泥,可刚一用力,泥土就裂开了缝,引得大家都笑起来。“别急,慢慢来,” 玉光师傅走过来,握着我的手一起揉,“做傣陶要沉下心,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泥土。”
坐在陶轮前,我心里既紧张又期待。玉光师傅打开陶轮的开关,轮盘缓缓转动起来。他把一块湿泥放在轮盘中央,双手轻轻按住泥块,随着轮盘转动,泥块渐渐向上凸起,变成了一个圆柱形。“先定形,再慢慢拉坯。” 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在泥柱顶部按压,很快,一个陶罐的雏形就出现了。
轮到我时,双手刚碰到转动的泥块,就觉得手不听使唤,泥块要么歪向一边,要么直接塌下来。“别怕,手指要稳,力度要均匀。” 岩罕在旁边给我打气。我深吸一口气,重新调整姿势,双手轻轻扶住泥块,随着轮盘的节奏慢慢向上拉。不知试了多少次,终于做出了一个小小的陶罐,虽然歪歪扭扭,却让我格外有成就感。
玉光师傅看着我的 “作品”,笑着说:“第一次做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傣陶讲究‘自然天成’,不一定要多规整,有自己的味道才好。” 他拿起刻刀,在陶罐上轻轻刻了一朵缅桂花,“这是我们傣家的吉祥花,刻在上面,陶罐就有了灵气。”
接下来的几天,我每天都去傣陶工坊。跟着玉光师傅学做陶碗、陶壶,还学会了在陶器上刻傣文图案。玉光师傅说,现在很多游客来工坊体验傣陶,还有不少年轻人专程来拜师,“上个月有个上海的姑娘,在这学了一个月,回去后开了个小工作室,专门卖傣陶工艺品,还把我们的傣陶文化传到了外地。” 说起这些,玉光师傅的眼里满是自豪。
离开工坊那天,我把自己做的陶罐放进土窑烧制。玉光师傅说,等陶器烧好,会帮我寄到北方。“看到这个陶罐,你就会想起曼掌村的雨,想起我们一起做陶的日子。” 他拍了拍我的肩膀,语气里满是亲切。我望着窑火里跳动的火苗,忽然觉得,傣陶不只是泥土做的器物,更是傣族人数千年的文化记忆,而我们这些体验者,也成了这份记忆的传递者。
七月的版纳,雨林里草木茂盛。一天清晨,岩罕叫醒我:“今天村里有雨林研学活动,一群城里的孩子来跟着我们认草药、学傣歌,你也一起来吧。”
吃过早饭,我们背着竹筐来到村后的雨林入口,只见十几个穿着蓝色研学服的孩子正围着玉腊医生问东问西。“这是含羞草吗?碰一下真的会合上吗?”“这个红色的果子能吃吗?” 孩子们的问题像连珠炮一样,玉腊医生耐心地一一解答,手里还拿着一本手绘的 “雨林植物手册”,上面画着各种植物的样子和用途。
“我们今天的任务,是认识五种雨林草药,还要学一首傣歌。” 岩罕举起手里的竹筐,“大家分成两组,一组跟着玉腊医生认草药,一组跟着我学傣歌,最后我们比赛,看哪组学得好。” 孩子们欢呼着分成两组,我跟着玉腊医生的组走进雨林。
“大家看,这是‘过江龙’,” 玉腊医生指着一株缠绕在树干上的植物,叶子像心形,“它的藤条能入药,治风湿很有效。以前傣家人上山干活,要是不小心扭伤了,就用它的藤条煮水敷在伤口上。” 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蹲下来,轻轻摸了摸 “过江龙” 的叶子,“原来植物也能当药呀,真神奇。”
接着,我们又认识了 “鸡蛋花”—— 不仅能观赏,还能泡水喝,清热解暑;“旅人蕉”—— 叶柄里的水能解渴;“见血封喉”—— 虽然有毒,但树皮经过处理后能做树皮衣。玉腊医生一边讲,一边让孩子们触摸植物的叶子、树干,还教他们用手机拍照记录,“现在科技发达了,你们可以把看到的植物拍下来,回去查更多资料,也把雨林的故事告诉身边的人。”
另一边,岩罕正带着孩子们学傣歌。他用傣语唱一句,孩子们跟着学一句,虽然发音不太标准,却唱得格外认真。“这首歌叫《澜沧江情歌》,讲的是傣家小伙和姑娘在澜沧江边相遇相爱的故事。” 岩罕一边唱,一边比划着动作,孩子们跟着模仿,雨林里满是欢快的歌声。
中午,我们在雨林里的空地上野餐,吃的是玉香阿姨准备的傣味糯米饭和腌菜。孩子们围坐在草地上,一边吃饭一边分享上午的收获。“我今天认识了鸡蛋花,以后看到鸡蛋花,就会想起版纳的雨林。”“我学会了一句傣语,是‘你好’的意思,回去要教给爸爸妈妈。” 看着孩子们兴奋的样子,我忽然觉得,雨林研学不仅是让孩子们认识自然,更是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 “热爱自然、保护文化” 的种子。
下午,我们还一起编竹篮。玉光师傅的徒弟玉罕妹教孩子们用竹条编小篮子,孩子们的小手虽然笨拙,却格外认真,有的编出了方形的篮子,有的编出了圆形的,还有的在篮子上刻了小图案。“这个篮子要送给妈妈,” 一个小男孩举着自己编的篮子,眼里满是骄傲,“告诉妈妈这是我在版纳做的。”
傍晚,研学活动结束时,孩子们都舍不得离开。他们拉着岩罕、玉腊医生的手,问下次还能不能来。“只要你们想来,曼掌村永远欢迎你们。” 岩罕笑着说。看着孩子们上车离去,我忽然明白,傣家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老一辈的坚守,更需要年轻一代的参与和传播,而这些来自远方的孩子,或许就是文化传播的小小使者。
一天傍晚,我在告庄夜市闲逛时,意外看到了岩罕的妹妹玉罕。她穿着一身粉色傣装,正拿着手机直播,面前的摊位上摆着傣锦、傣陶、手工银饰等工艺品。“欢迎家人们来到我的直播间,” 玉罕对着手机笑着说,“这个傣锦是村里玉叫阿姨织的,上面的孔雀图案要织半个月才能完成,现在下单还能送一个小竹编挂件。”
我走过去,玉罕看到我,惊喜地挥了挥手:“你来啦!快坐,我这直播刚开没多久,已经有好多人下单了。” 她一边跟我说话,一边不忘回复直播间里的评论:“家人们放心,我们的傣陶都是手工制作的,每一个都不一样,保证正品。”
原来,去年玉罕在城里读中专时,学的是电子商务专业。今年毕业后,她没有留在城里工作,而是回到曼掌村,开了一家 “傣家好物” 网店,还做起了直播带货。“现在很多人喜欢民族特色的东西,但不知道去哪里买,” 玉罕一边打包订单,一边说,“我开网店、做直播,就是想把我们傣家的好东西卖出去,让更多人知道傣族文化。”
玉罕的网店主要卖三类产品:一是手工制品,如傣锦、傣陶、竹编;二是傣味美食,如菠萝饭、舂鸡脚、傣家米酒,都是村里的阿姨们手工制作的,真空包装后发货;三是傣药衍生品,如玉腊医生配制的薄荷茶、草药膏等。“我们的产品都是原生态的,没有添加剂,” 玉罕拿起一包薄荷茶,“这个薄荷是雨林里采的,晒干后包装,泡水喝特别清爽,很多顾客都回购了。”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玉罕还组织村里的手艺人成立了一个 “傣家合作社”。“比如傣锦,我会跟村里的织锦阿姨们提前沟通,确定款式和数量,她们织好后,我再统一收购、销售,” 玉罕说,“这样不仅能保证产品的品质,还能让阿姨们多一份收入,大家都很开心。”
有一次,直播间里有位顾客问傣陶的制作过程,玉罕直接带着手机去了傣陶工坊,直播玉光师傅做陶的全过程。“当时直播间里有上千人观看,很多人都评论说‘原来傣陶是这样做的,太神奇了’,” 玉罕笑着说,“还有人问能不能来工坊体验,我就把曼掌村的地址和联系方式告诉了他们,现在每个月都有不少游客因为我的直播来村里玩。”
玉罕的直播不仅带动了村里的经济,还传播了傣族文化。有一次,她在直播时教大家说傣语、唱傣歌,直播间里的观众都跟着学,还有人问傣族的节日习俗、传统服饰等问题。“我每次直播都会跟大家讲一些傣族文化,比如泼水节的由来、傣家竹楼的特点,” 玉罕说,“很多人通过我的直播了解了傣族,爱上了傣族文化,这比卖货更有意义。”
晚上,我跟着玉罕回到曼掌村,看到她的家里堆满了打包好的订单。玉香阿姨和村里的几位阿姨正在帮忙打包,大家一边打包一边聊天,笑声不断。“以前我们织的傣锦、做的傣陶,只能在村里或者附近的集市卖,现在通过玉罕的网店,能卖到全国各地,” 一位织锦阿姨笑着说,“我上个月靠织傣锦赚了两千多块钱,比以前多了不少。”
看着眼前忙碌而热闹的场景,我忽然觉得,玉罕就像一座桥梁,一边连接着曼掌村的传统手艺,一边连接着外面的现代世界。她用年轻人的方式,让古老的傣族文化在指尖上焕发了新的活力,也让更多人通过这些小小的工艺品,感受到了版纳的温度和傣家的热情。
九月的版纳,天气渐渐凉爽。一天,岩罕兴奋地告诉我:“下个月村里要举办‘雨林音乐节’,有很多本地的傣歌歌手和乐队来表演,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音乐人,你一定要留下来看看。”
盼了一个月,终于到了雨林音乐节的日子。音乐节的场地设在村后的雨林空地上,用竹子搭建了一个舞台,周围挂着彩色的经幡和灯笼,观众席是用竹编的椅子和草席铺成的,充满了傣族特色。
下午两点,音乐节正式开始。首先登场的是村里的傣歌合唱团,十几位穿着传统傣装的老人和孩子,手里拿着葫芦丝、巴乌等乐器,演唱了一首《曼掌之歌》。歌声清亮婉转,带着雨林的气息,台下的观众都跟着轻轻哼唱,现场气氛格外温馨。
接下来登场的是一支本地的傣族乐队,他们穿着现代的演出服,却用傣语演唱,乐器除了吉他、贝斯,还加入了葫芦丝、象脚鼓等传统乐器。“这首《澜沧江的夜》是我们原创的,” 乐队主唱岩温罕说,“讲的是我们傣家人在澜沧江边生活的故事,希望能用现代的音乐方式,让更多人喜欢傣歌。” 音乐响起,传统与现代的旋律交织在一起,台下的观众都站起来,跟着节奏挥舞着手臂。
音乐节上,还有一位特别的嘉宾 —— 来自北京的音乐人李然。他第一次来版纳时,就被傣族音乐吸引,这次专门带着自己的乐队来参加音乐节,还和傣族歌手合作了一首《雨林之约》。“傣族音乐特别有感染力,” 李然在舞台上说,“这次合作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后我会把更多的傣族元素融入到我的音乐里,让更多人听到傣族音乐的魅力。”
除了音乐表演,音乐节现场还设置了 “文化体验区”。游客可以在这里学吹葫芦丝、学跳孔雀舞、体验傣陶制作,还有手艺人现场展示傣锦编织、银饰打造等技艺。“我刚才学了吹葫芦丝,虽然只学会了一句,但觉得特别有意思,” 一位来自上海的游客说,“这个音乐节不仅能听歌,还能体验傣族文化,太值了。”
傍晚时分,音乐节迎来了高潮。所有的歌手和乐队一起上台,演唱了一首《我们的曼掌》。台下的观众也站起来,和台上的歌手一起合唱,歌声、掌声、欢呼声在雨林里回荡。“以前我们村里只有泼水节才这么热闹,” 岩罕笑着说,“现在有了雨林音乐节,不仅能让村民们开心,还能吸引更多游客来村里,了解我们的文化,真是太好了。”
音乐节结束后,大家还在现场举行了篝火晚会。熊熊的篝火燃起,大家围着篝火跳舞,有的跳孔雀舞,有的跳团结舞,还有的跟着音乐唱傣歌。我也跟着大家一起跳舞,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圈,虽然累得满头大汗,却觉得格外开心。那一刻,我忽然觉得,傣族文化就像这篝火一样,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燃烧得更加热烈,也照亮了更多人的心灵。
不知不觉,在版纳已经待了一个多月。离开的前一天,我跟着岩罕一家去了澜沧江边。那天的天气格外好,蓝天白云倒映在江水里,像一幅美丽的画卷。岩罕的父亲波岩坐在江边的石头上,抽着水烟筒,看着江水缓缓流淌。“我年轻的时候,经常在这条江里捕鱼、游泳,” 波岩笑着说,“现在老了,走不动了,就喜欢来这里坐坐,看看江景,想想以前的日子。”
玉香阿姨在江边的草地上铺了一块布,摆上了菠萝饭、舂鸡脚、水果等食物,我们一边吃一边聊天。“你这几次来版纳,看着你从一个陌生人变成我们的家人,” 玉香阿姨拉着我的手,眼里满是温柔,“以后不管你什么时候来,我们家的门永远为你开着。”
岩罕拿出手机,翻出我们这几次的合照:有第一次在星光夜市的合影,有泼水节时浑身湿透的照片,有一起做傣陶时满手泥土的样子,还有雨林音乐节上一起跳舞的画面。“这些照片我都存着呢,” 岩罕笑着说,“想你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
玉罕也拿出一个包装精美的盒子,递给我说:“这是我给你准备的礼物,里面有我织的小傣锦,还有一瓶傣家米酒,你回去后可以尝尝,就像回到版纳一样。” 我打开盒子,里面的傣锦上绣着一朵缅桂花,旁边还有一张小卡片,上面用傣汉双语写着:“愿你永远像版纳的阳光一样温暖。”
夕阳西下时,澜沧江面上泛起了金色的波光。我们坐在江边,看着太阳一点点落下,远处的傣家竹楼渐渐被暮色笼罩,星星开始在天空中闪烁。“时间过得真快,” 我感慨地说,“每次来版纳,都觉得时间不够用,还有很多地方没去,很多事情没做。”
“没关系,” 岩罕说,“版纳永远在这里,我们也永远在这里,你随时都可以回来。下次来,我们带你去更远的傣寨,去看更美的雨林,去体验更多的傣族文化。”
离开版纳的那天,天空依旧飘着细雨。岩温、岩罕、玉罕一家都来机场送我。“记得常联系,” 玉罕抱着我说,“我的直播间会一直播,你要是想版纳了,就来看我的直播。” 岩罕也说:“下次泼水节,我一定给你留好位置,带你去划龙舟,拿第一名。”
飞机起飞时,我透过窗户最后看了一眼版纳。那片熟悉的绿色,那条翡翠色的澜沧江,那一座座傣家竹楼,都渐渐变小,最后消失在视线里。但我知道,这些画面,这些记忆,会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回到北方后,我把玉罕送我的傣锦挂在客厅里,把薄荷茶放在茶几上,把傣陶摆在书架上。每当看到这些东西,就会想起版纳的日子:想起傣家人的笑容,想起雨林的清香,想起傣歌的婉转,想起澜沧江的温柔。
我知道,版纳不只是一个地方,更是一份温暖的牵挂,一种文化的传承,一段难忘的时光。而我与版纳、与傣族的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因为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再次回到那片土地,回到那些亲友身边,继续书写属于我们的版纳故事。
(https://www.24kkxs.cc/book/4242/4242675/5041755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