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136分房的机会,火线加入组织,再次
第137章 136.分房的机会,火线加入组织,再次进步
九月,魔都的暑气尚未完全退潮,空气里黏着的燥热如同无形的手,缓慢地挤压着红星国棉厂灰扑扑的水泥建筑。
蝉鸣声嘶力竭,在愈发澄澈的秋阳下,显得格外执拗。
周一上午临近十一点,走廊尽头终于传来那熟悉的、带着军人特有顿挫感的脚步声。
阳光明立刻从外间那张硬木椅上起身,腰背挺直如同标枪,目光投向门口。
深棕色的木门被推开,赵国栋高大的身影裹挟着一身尚未散尽的会议室烟味走了进来。
他眉头习惯性地微锁,深蓝色“的卡”短袖衬衫领口的风纪扣依旧扣得一丝不苟,神情比平日更显严肃,步伐依旧沉稳有力。
“小阳。”赵国栋的声音带着北方口音的硬朗,目光扫过阳光明,“进来一下。”
“是,厂长。”阳光明紧随其后,轻轻带上里间办公室的门。
空气里还残留着“大前门”香烟淡淡的焦油味,混合着赵国栋身上那股不怒自威的气息。
赵国栋没有立刻坐下,而是站在窗边,背对着门口,望向楼下依旧机器轰鸣的厂区。
片刻沉默后,他才转过身,锐利的目光落在阳光明脸上,带着一种考量,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推心置腹。
“刚开完厂委会。”赵国栋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有个重点,得提前跟你透个底。”
他走到宽大的办公桌后,手指无意识地在光洁的红漆桌面上敲了敲。
阳光明屏息凝神,双手自然垂在两侧,站姿笔直而专注。
“上级有最新精神。”赵国栋的视线仿佛穿透了墙壁,望向更远的地方,“号召‘深入基层,讴歌普通劳动者’,要掀起宣传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的新高潮。厂里,要搞大动作。”
他顿了顿,加重了语气,“声势浩大的大动作。”
他拉开抽屉,取出一份还带着油墨香的厂委会决议摘要,没有递给阳光明,而是直接点出核心:
“厂委会一致通过,出台了极其优厚的鼓励措施。
目的就一个:鼓励全厂干部职工,拿起笔,把我们红星厂普通工人的先进事迹、精神风貌,好好写出来,登到报纸杂志上去!”
赵国栋的目光变得格外锐利,“具体奖励,你要听清楚,记牢了:
在本市报纸杂志上发表一篇正面报道本厂普通工人的文章,奖励肉票一斤,厂内库存瑕疵布十尺,分房评分加五分!发表多篇,累计叠加!”
赵国栋的声音微微拔高,带着一种鼓动的力量,“重点在国家级报刊!如果能在《工人日报》、《人民日报》这种级别的大报上发表一篇!”
他竖起一根手指,“肉票二斤!瑕疵布二十尺!分房加分十分!”
接着是两根手指,“发表两篇!奖励三大件购物票其中任意一张,自行车票、缝纫机票、手表票,任选!
另外还有,计划外特批的一等品‘的确良’布料三十尺!分房加分二十分!”
又是三根手指竖起,如同三根擎天柱,带着沉甸甸的许诺,“发表三篇或者三篇以上!直接获得分房资格,或者调换更大面积住房的资格!”
办公室的空气,仿佛瞬间凝固了。
窗外永不停歇的机器轰鸣,似乎也被这巨大的奖励冲击波推远了。
阳光明的心跳,在胸腔里擂鼓般撞击着,一股滚烫的热流瞬间从脚底窜上头顶!
分房!
独立住房!
这是他扎根这座城市、真正安身立命的最迫切渴望!
按部就班熬资历,排队等分房,三五年都未必有指望。
而现在,一个金光闪闪、充满诱惑的阶梯,就这样猝不及防地横亘在眼前!
赵国栋的目光紧紧锁住阳光明因激动而微微发亮,却强自按捺住波动的眼睛,语重心长:
“光明,这个机会,千载难逢!是厂里为了紧跟这阵政策风,下血本砸出来的!时间窗口很短。”
他伸出食指用力点了点桌面,“短则半月,长则一月,等这阵风一过,就算你以后还能在大报上发表十篇八篇,这些奖励,尤其是分房资格,也绝不会再有了!”
他身体微微前倾,声音压得更低,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承诺和期许:
“我知道你一直盼着分房子。如果你能抓住这次机会,在国家级大报上,发表三篇以上文章。
我赵国栋在这里跟你保证,厂委会决议上的奖励,特别是分房资格,一定给你落实!板上钉钉!”
阳光明只觉得喉咙有些发干。
他用力地点了点头,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紧,却异常坚定:“厂长,我明白!这个机会,我一定抓住!绝不会让您失望!”
赵国栋脸上露出一丝难得的带着赞许的缓和,他拿起桌上印着天安门图案的火柴盒,抽出一支“大前门”点上,深深吸了一口,青白色的烟雾缭绕升腾。
“好!有这个决心就好!记住,时间不等人!拿出你所有的本事!厂里,包括我,都会全力支持你!”
走出赵国栋的办公室,阳光明只觉得走廊里蒸腾的热气都变得滚烫而充满力量。
奖励清单上的每一个字眼——肉票、布票、三大件、“的确良”、分房资格——都在他脑海里反复回荡、碰撞,最终汇聚成一个无比清晰、无比诱人的目标。
他握紧了拳头,眼神锐利如出鞘的刀锋。
信心?他当然有!
自从得到周炳生毫无保留的指点,补齐了文章结构和政策高度的短板,再加上他脑海中那些超越时代的洞察力和对当前政治风向的精准把握,他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只懂埋头写材料的年轻人。
国家级报刊?他并非没有想过,只是之前发表文章没有稿费,动力不足,许多构思都停留在脑海里。
现在,巨大的动力和紧迫的时间,如同两把鞭子,狠狠抽打着他!
接下来的两天,阳光明仿佛一台开足马力的精密机器。他高效地完成赵国栋交代的日常工作,如同行云流水,分毫不差。
打扫、整理文件、安排行程、处理电话、记录会议要点……
每一个环节都精准到位,让赵国栋几乎挑不出任何瑕疵。
然而,他所有的业余时间,所有的精力火花,都投入到了那篇关乎命运的文章中。
他谢绝了所有非必要的闲聊和串门,连午饭都是匆匆扒几口食堂的饭菜便回到自己那个小小的隔间。
脑海里,无数个构思在翻腾、碰撞、筛选。
最终,一个主题清晰地浮现出来——技术革新!
这是红星厂当前最核心的工作,是赵国栋倾注心血最多、也最能体现工人阶级集体智慧和主人翁精神的领域!
而且,这次技术改革,正是由赵国栋亲自主导推动!
题目在他反复推敲下确定:《纺锤下的红色匠心——记红星国棉厂技术革新中的普通工人群像》。
他没有选择单一的劳模,而是聚焦“群像”,聚焦“匠心”——这既符合“普通劳动者”的宣传基调,又能巧妙地展现多个车间、多个工种工人在技术革新浪潮中迸发的集体智慧和协作力量。
清花车间保全工摸索出的“皮辊保养三步法”,筒摇工序“三结合”小组攻克自动落纱装置瓶颈的日夜鏖战,锅炉房老张头那个灵感乍现、一年省煤三百多吨的“回水余热利用”小阀门……
这些真实、鲜活、带着机油味和汗水气息的案例,如同散落的珍珠,被他用“集体协作”、“红色匠心”这根主线,巧妙地自然地地串联起来。
他伏案疾书。
钢笔尖在稿纸上沙沙作响,如同春蚕食叶。
他摒弃了一切华丽的辞藻和空洞的口号,用最平实、最有力、最接地气的语言,讲述着工人们面对困难时的智慧火花,解决难题时的坚韧不拔,以及革新成功后质朴的喜悦和自豪。
每一个数据都力求准确无误,经得起推敲;每一个案例都力求有血有肉,让读者仿佛能闻到车间里的机油味,听到机器运转的轰鸣,看到工人们专注的神情。
文章里,他没有提及“赵国栋”三个字。但字里行间,“厂领导的大力支持”、“方向明确的引领”、“为革新创造有利条件”等表述,无不指向那位锐意进取的副厂长。
肯定了这次技术革新的巨大成果和深远意义,就是最有力、最巧妙的肯定了赵国栋的领导!
两天两夜,几乎不眠不休。
当最后一个饱满的句号落在稿纸上,阳光明放下那支笔帽磨损的“英雄”钢笔,长长地深深地舒了一口气。
稿纸上的字迹清晰工整,力透纸背。
他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信封,工整地写上《工人日报》编辑部的地址,加急寄出。
成败,在此一举!
投稿后的等待,如同在炭火上煎熬。
阳光明表面依旧沉稳,处理公务一丝不乱,但只有他自己知道,每当办公室那部黑色拨盘电话响起,他的心都会猛地一跳。
在煎熬的等待中,他开始构思另外两篇文章的内容。
转眼间,几天时间过去。
下午,阳光明正在外间整理厂务会的材料,那部沉寂的电话突然铃声大作,声音在略显安静的办公室里显得格外刺耳。
他立刻放下手中的文件,几步上前,拿起听筒,声音平稳:“您好,赵国栋副厂长办公室。”
“您好,请问是红星国棉厂吗?”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清晰、带着北方口音的男声,语气正式而严肃,“我是《工人日报》编辑部的张编辑。”
阳光明的心跳瞬间漏了一拍,随即又强有力地搏动起来。
他下意识地挺直了腰背:“是的,张编辑您好。我是赵国栋厂长的秘书,阳光明。”
“哦,阳光明同志你好。”
张编辑的声音似乎带上了一丝确认后的温度,“我们收到了你署名的投稿《纺锤下的红色匠心——记红星国棉厂技术革新中的普通工人群像》。
文章我们编辑部审阅过了,写得非常好!非常扎实!
真实、生动、有力量,完全契合我们当前宣传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的要求!”
阳光明只觉得一股巨大的喜悦猛地冲上头顶,几乎要冲破喉咙,但他强大的自制力瞬间将其压了下去。
他深吸一口气,声音保持着应有的沉稳和谦逊:“谢谢张编辑的肯定!这是我们红星厂广大工人同志共同努力的结果。”
“嗯,文章立意和内容都非常好,我们计划采用。”
张编辑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更为正式,“按照我们报社的规定,尤其是刊发这样有分量、歌颂工人阶级先进事迹的文章,在正式见报前,需要向作者所在单位进行政审确认。
我们需要你单位党组织或人事部门,在两天之内,出具一份关于作者阳光明同志政治面貌和现实表现的正式书面证明,电话确认后,需要邮寄到我们编辑部备案。”
“政审确认?”
阳光明的心微微一紧,但随即又放松下来。
他的履历清清白白,根正苗红,政审绝对没有问题。“好的,张编辑,我明白。我立刻向领导汇报,一定在两天之内将证明材料寄送贵社。”
“好,那就这样。期待你们的材料。再见。”
“再见,张编辑!谢谢您!”
放下电话,阳光明只觉得手心全是汗。
成了!
《工人日报》!国家级大报!
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竟然如此顺利!
巨大的喜悦如同潮水般冲刷着他,但他立刻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政审!两天时间!
他迅速整理了一下仪容,敲响了里间的门。
“进。”
阳光明推门进去,赵国栋正埋头在一份生产报表上,眉头紧锁。
“厂长,《工人日报》编辑部刚才来电话了!”阳光明的声音带着一丝压抑不住的激动,但依旧清晰平稳。
赵国栋猛地抬起头,锐利的目光如电般射来:“怎么说?”
“文章他们审阅通过了!计划采用!”
阳光明语速加快,“但是,编辑要求我们单位在两天之内,出具我的政审证明。
电话确认我的政治面貌和现实表现没问题,才能正式见报,书面证明材料要尽快寄出。”
“好!”
赵国栋猛地一拍桌子,发出“砰”的一声,脸上瞬间绽开毫不掩饰的惊喜和赞赏:
“好小子!干得漂亮!一上来就是国家级大报,头炮打得响!政审?”
他大手一挥,斩钉截铁,“这算什么问题!你的情况我还不清楚?根正苗红,表现优秀!”
他站起身,在办公室里快速踱了两步,眼神锐利地思考着。
忽然,他停下脚步,目光灼灼地看着阳光明:“光明,我记得你成为我秘书后,第一时间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对吧?”
“是的,厂长。一个多月前交的,韩主任经手转交的。”阳光明立刻回答。
“好!”赵国栋眼中精光一闪,仿佛看到了一个绝佳的契机,“积极分子资格确认了吧?”
“韩主任上周通知我,厂党委组织科已经批复,确认了我的入党积极分子资格。”阳光明如实回答。
赵国栋猛地一击掌:“这就对了!锦上添花!火线入党!
一个正在积极向组织靠拢、思想觉悟高的年轻干部,以组织成员的身份在《工人日报》上发表歌颂工人阶级的文章,这政治高度、这思想分量,完全不一样!
对文章过审是加分项,对厂里,对我们红星厂的集体形象,更会增光添彩!”
他立刻抓起桌上的黑色电话机,手指有力而快速地拨通了厂党委组织科的电话:
“喂,我赵国栋!组织科老陈在吗?……老陈,你立刻到我办公室来一趟!马上!有重要事情!”
语气是不容置疑的命令。
放下电话,赵国栋看着阳光明,语气带着一种决心和强大的自信:
“光明,这两天你什么都别管了!全力配合组织科!入党程序该走的步骤一步不能少,但效率要提到最高!我亲自去跟田书记沟通!
两天之内,我要看到你预备党员的身份批下来!
《工人日报》的政审证明,必须以预备党员的身份出具!明白吗?”
“明白!厂长!”阳光明只觉得一股暖流涌遍全身,眼神无比坚定。
赵国栋这是要动用他所有的能量和人脉,为他扫清这最后一道障碍,同时将这次发表文章的政治效应最大化!
接下来的两天,如同经历了一场无声的战役。
在赵国栋的亲自坐镇和全力推动下,厂党委组织科以近乎“特事特办”的速度运转起来。
阳光明的入党申请书被重新翻出,思想汇报被迅速审阅,组织谈话紧锣密鼓地进行。
支部大会以最快的速度,召开并通过决议。
田书记那边,赵国栋亲自去了一趟,不知说了些什么,回来时神色笃定。
最终,在《工人日报》编辑部要求的最后时限前,一份盖着红星国棉厂党委鲜红大印、确认阳光明同志为预备党员(预备期一年)的正式书面证明,连同他现实表现优秀的鉴定材料,首先电话确认后,通过加急寄送,飞向了首都。
政审确认电话顺利通过后仅仅两天,一个普通的清晨,如同往常一样,厂区高音喇叭在播放完激昂的《东方红》之后,播音员的声音突然变得格外清晰、洪亮,充满了激动人心的力量:
“全厂职工同志们!下面播送一篇重要文章!这篇文章刊登在今天出版的《工人日报》第二版!
作者是我厂赵国栋副厂长的秘书,阳光明同志!
文章题目是——《纺锤下的红色匠心——记红星国棉厂技术革新中的普通工人群像》!”
刹那间,整个红星国棉厂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
车间里机器的轰鸣似乎都低了一个分贝,食堂里碗筷碰撞的声音静止了,走在林荫道上的工人们纷纷停下了脚步,仰头望向声音传来的方向。
播音员抑扬顿挫、充满感情的声音,清晰地回荡在厂区的每一个角落:
“……在红星国棉厂轰轰烈烈的技术革新浪潮中,闪耀的不是个别的明星,而是无数普通工人用智慧和汗水凝聚的集体光芒!
在细纱机飞旋的纺锤下,在筒摇工序的轰鸣中,在锅炉房蒸腾的热浪里,处处跳动着‘红色匠心’的脉搏……”
文章被全文播送。
播音员的声音时而铿锵有力,讲述着攻坚克难的艰辛;时而饱含深情,描绘着工人师傅们朴实无华却又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语言;时而激昂振奋,展现着革新成功带来的喜悦和效益。
“……清花车间的保全工王师傅,摸索出的‘皮辊保养三步法’,将细纱断头率硬生生降低了三个百分点!
这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细心观察和反复试验,是‘为国家节约一寸纱’的朴素信念在支撑!……”
细纱车间里,被点到名字的王师傅,正弯腰检查着机器。
他听到广播里自己的名字和事迹,黝黑的脸膛瞬间涨得通红,手足无措地直起身,周围的工友立刻投来羡慕和敬佩的目光,有人用力拍着他的肩膀。
“……筒摇工序自动落纱装置的攻关,一度陷入‘土法上马’的困境,图纸被戏称为‘纸上谈兵’。
关键时刻,是厂领导果断决策,由技术员、老工人、车间干部组成‘三结合’小组!
老技师李工带着几个年轻骨干,在车间里连续奋战三天三夜,饿了啃口冷馒头,困了就在机器旁打个盹,硬是凭着那股子‘蚂蚁啃骨头’的韧劲,解决了卡壳的关键难题!
如今,落纱效率提升百分之二十五,工人劳动强度大幅降低!……”
二车间的筒摇工段,正在操作新设备的几个青工,听着广播里讲述自己亲身参与的经历,腰杆挺得更直了,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正在巡查的车间主任陈国强,嘴角也露出了欣慰的笑意。
“……最令人动容的,是锅炉房年近六十的张师傅!
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回水余热利用’小阀门改造,灵感来自于他几十年烧锅炉积累的经验和一次偶然的观察!
就是这个小阀门,利用回水余热预热冷水,一年竟为厂里节省了三百一十二吨煤炭!
为国家节省资金一万一千余元!
张师傅常说:‘锅炉烧得好不好,心里那本账要清!浪费一滴水、一块煤,都是对国家的犯罪!’
这朴实的话语,正是千千万万普通工人主人翁精神和高尚觉悟的最真实写照!……”
锅炉房门口,老张正拿着大铁锹,听到广播里提到自己,尤其是那句“浪费一滴水、一块煤,都是对国家的犯罪”,眼眶瞬间就红了。
他赶紧低下头,假装整理煤堆,粗糙的手背悄悄抹了下眼角。
旁边几个年轻的司炉工,看向他的眼神充满了敬重。
文章播送完毕,播音员充满激情地总结:
“……阳光明同志的文章,生动地展现了我们红星国棉厂广大普通工人在技术革新中焕发出的无穷智慧和创造力量!
他们,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石,是‘红色匠心’的真正铸造者!
让我们向这些默默奉献的普通劳动者致敬!向锐意进取、勇于革新的红星精神致敬!”
广播结束了,但整个红星国棉厂却如同被点燃的油锅,瞬间沸腾了!
“听见没?王麻子!你上报了!《工人日报》!全国都能看到!”细纱车间里一片喧哗。
“老张头!行啊!不声不响干大事!一年省下一万多块!了不得!”
“那个阳光明,就是新来的赵厂长秘书?文章写得太好了!把咱们干活的事,说得真透亮!”
“啧啧,国家级大报啊!咱们红星厂这回可露大脸了!”
“肉票二斤!布票二十尺!还有分房加分!我的老天爷!这奖励……”
“人家是秘书,有本事!你要能在《工人日报》上登一篇,你也行!”
“三篇就能分房?乖乖……”
工人们喜笑颜开,议论纷纷,一种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在人群中弥漫。
文章里写的是他们身边的人,是他们熟悉的事,是他们共同参与的技术革新!
这比任何空洞的口号,都更能激发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阳光明的名字,连同赵国栋副厂长,文章虽未点名,但谁都知道技术革新是他主导,两人瞬间成了全厂热议的焦点。
与有荣焉的情绪,在每个红星厂工人的心头激荡。
赵国栋站在自己办公室的窗前,听着楼下隐约传来的喧闹声,看着工人们兴奋议论的样子,脸上露出了深沉的满意的笑容。
这效果,比他预想的还要好!
阳光明这篇文章,不仅完美达成了宣传任务,更如同一块分量十足的金砖,稳稳地垫在了他向上攀登的阶梯上。
他锐利的目光投向厂党委办公楼的方向,心中已然有了计较。
几天后,红星国棉厂党委会议室。
气氛庄严肃穆。
墙上挂着领袖像和鲜红的党旗。
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坐着厂党委全体委员。
田书记坐在主位,神情沉稳,看不出太多情绪。
列席参加的赵国栋坐在靠后的位置,腰背挺直,面色平静,但眼神深处蕴藏着力量。
会议进行到人事议题。
田书记扶了扶眼镜,环视了一圈在座的委员,声音不高,却带着书记的权威:
“同志们,根据上级关于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的精神,结合我厂当前工作实际和发展需要。
特别是考虑到赵国栋同志在主持全厂生产技术工作,尤其是近期推动技术革新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以及在把握政治方向、落实上级精神方面的表现。
我提议,增补赵国栋同志为厂党委委员。请大家审议。”
会议室里出现了短暂的寂静。
增补党委委员,这不仅仅是职务的变动,更是政治地位和话语权的显著提升。
赵国栋此前只是主管生产的副厂长,是厂务委员会的重要成员。
而党委会,则是企业的领导核心,把握政治方向,决定重大人事和战略问题。进入党委会,意味着正式进入了工厂的最高决策层。
委员们的目光,或明或暗地投向赵国栋。
这位年轻的副厂长,作风硬朗,能力突出,尤其是这次技术革新和紧随其后的《工人日报》宣传,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声望和“紧跟形势”的政治正确光环。
田书记亲自提名,分量不言而喻。
短暂的沉默后,霍委员率先开口:“我同意田书记的提议。国栋同志年富力强,工作有魄力,有思路,特别是在抓生产促革新方面,成绩有目共睹。
增补进党委,有利于加强班子力量,更好地推动全厂工作。”
紧接着,以作风强硬著称的委员老孙也点头:“赵国栋同志原则性强,敢抓敢管,技术革新也抓出了实效,我同意。”
有田书记的定调和这两位重量级委员的支持,其他委员也纷纷表态同意。
会议流程走得异常顺利。
最终,全体党委委员举手表决,一致通过增补赵国栋为红星国棉厂党委委员的决议。
尘埃落定。
赵国栋站起身,向田书记和在座委员微微欠身致意,脸上是沉稳的、恰到好处的谦逊:
“感谢组织的信任,感谢田书记和各位委员的支持。
我一定加强学习,认真履职,在党委的集体领导下,全力以赴做好本职工作,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他的目光与田书记平静的目光在空中短暂交汇,彼此心照不宣。
这一步,虽然只是“小小的半步”,但却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从此刻起,他正式踏入了红星国棉厂权力的核心圈层。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全厂。
赵国栋副厂长的威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而作为他的专职秘书,亲手点燃了这次声望“火箭”第一级助推器的阳光明,其地位和受重视程度,自然也水涨船高。
赵国栋对阳光明的态度,发生了微妙而显著的变化。
那份倚重更加明显,信任也更加深厚。
交代工作时,眼神中多了一份“自己人”的托付。
一些涉及面更广、更核心的信息,也开始有意识地让阳光明参与和掌握。
阳光明清晰地感受到,自己与这位愈发位高权重的领导之间,那道无形的桥梁,变得更加坚固和宽阔了。
他抓住的这个机会,不仅为自己赢得了通往独立居所的阶梯,也为赵国栋在红星国棉厂这艘大船上,赢得了一个更有分量的位置。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2/4242659/11110995.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