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三国:田里种出百万雄兵 > 第159章 新象

第159章 新象


晋阳城外的官田,此刻人声鼎沸,与料峭寒风形成鲜明对比。

    巨大的官仓敞开着厚重的木门,如同巨兽张开了口,一袋袋沉甸甸、颗粒饱满的“喜冬麦”种,正被赤膊的力役喊着号子扛出,码放在等候的牛车之上。

    “都仔细着点!这可是使君弄来的神种!一粒都不许糟蹋!”负责押运的仓吏嗓门洪亮,眼睛瞪得像铜铃,紧盯着每一袋种粮的装卸。

    他身旁,几个穿着郡府吏员服色的人,正对照着名册簿子,大声吆喝:“西乡!西乡的牛车上前!领麦种一百二十石!”

    “南关里的,你们的八十石,点清楚了!”

    牛车旁,除了各乡里正,更有不少面有菜色、眼神却充满希冀的陌生面孔。

    他们是并州各地的流民,都是听闻太原改换门庭后抱着一丝微薄希望来到此地的,眼下也都被重新造册登记。

    此刻他们挤在领取种粮的队伍边缘,听着吏员宣讲。

    “……奉荀县君令!凡登记造册,愿在并州安家落户者,皆可分田落户!今冬垦荒种下这‘喜冬麦’,来年夏初便有收成!麦种由郡府借出,收后归还即可!开荒头一年,赋税减半!”

    一个裹着破旧单衣、抱着幼子的妇人,听着听着,眼眶就红了,她怯生生地问旁边一个老农:“老丈,这……这麦子,真能在冬天里长?不会冻死?”

    老农咧嘴一笑,露出缺了门牙的豁口,指着不远处田垄里已有零星嫩绿探头的田地:“瞧见没?那便是俺们村前几日种下的!使君弄来的东西,还能有假?俺在晋阳活了四十多年,就没见过十月末还能下地的麦子!你就安心领种,跟着官府的指点种,错不了!使君仁厚,给咱活路呢!”

    妇人看着那寒风中倔强的新绿,又看看怀中懵懂的孩子,将孩子抱得更紧了些,用力点了点头。

    寒风似乎也没那么刺骨了。

    郡守府内,荀彧刚送走一拨汇报各县补种进度的吏员,案头堆满了文书。

    他拿起一份来自榆次的简报,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

    陈纪在榆次推行新吏治与冬麦补种,手段雷厉风行,成效显著。

    他提笔蘸墨,在一份关于调拨最后一批农具给阳曲的公文上签下名字,目光沉静。

    粮仓充盈,民心可用,这并州的根基,正在一寸寸的夯实。

    榆次城外的田野,景象又与晋阳不同。

    少了些喧嚣拥挤,多了几分井然有序。

    新任署理县令,正是由功曹署派下的一位姓孙的老吏,此刻带着几名同样穿着新式皂隶服、精神干练的年轻吏员,亲自在田间巡视。

    这些年轻面孔,不少是今秋吏治整饬后,从寒门或良家子中提拔、或通过初步考选上来的,眉宇间带着一股锐气和新官上任的谨慎勤勉。

    “王里正,你们村这畦地垄沟挖得不够深!喜冬麦虽耐寒,但根系要扎牢!按农官发的册子上写的来!”

    一个年轻吏员蹲在地头,指着刚开出的田垄,声音清晰地对一个老里正说道。

    他手里拿着一个简陋的木质标尺,显然是新制的农具。

    老里正连连点头:“是是是,小老儿记下了,这就让他们返工!”

    他转身对田里吆喝:“二狗!带几个人,把这垄沟再深挖三寸!按官爷说的做!”

    不远处,另一名吏员正对着几个围拢的流民讲解:“……看好了,撒种要匀,覆土要薄,太厚了苗拱不出来!这喜冬麦喜凉,冬雪盖着反而好,但刚种下时土不能压太死……”

    田垄间,除了榆次本地农户,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分到田地的流民。

    他们穿着各色破旧的衣裳,动作或许还有些生疏,但在本地农人和吏员的指点下,都干得极其认真。

    铁锄翻飞,麦种落入新翻的、带着凉气的湿润泥土中。

    他们知道,这埋下去的不仅是种子,更是自己一家老小来年的活命指望。

    陈纪一身半旧的深青官袍,站在稍高处的田埂上,默默看着这一切。寒风吹动他的袍袖,他身形挺拔如松。

    清除周闵等蠹虫的雷霆手段曾让此地风声鹤唳,但随之而来的公平分田、借种助耕、以及这些充满朝气的新吏带来的高效务实,如同春风化雨,迅速抚平了动荡,将人心凝聚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

    田亩间那热火朝天的景象,便是对他新政最好的注脚。他微微颔首,对身边的孙县令道:“冬麦抢种乃今岁头等大事,吏员务必下沉,农官指导需到位,不可误了农时。”

    “下官领命、”

    阳曲的田野,则透着一股扬眉吐气的蓬勃生机。

    曾经被豪强张裕盘踞、压得喘不过气的土地,如今真正回到了耕种者的手中。

    秋收的丰硕余韵未散,冬麦的抢种又已开始。

    李然,这个曾经在张裕阴影下战战兢兢的老里正,如今腰杆挺得笔直,嗓门也格外洪亮。

    他挥舞着新领到的、闪着寒光的铁锄,在自己分得的靠近河滩的肥地上奋力开沟。

    汗水顺着他的脸颊流下,他却咧着嘴笑。

    “老李头,干劲足啊!”邻地的汉子打趣道。

    “那可不!”李然抹了把汗,锄头重重落下。

    “以前给张家当牛做马,收成全进了他家粮仓,饿得婆娘娃儿直哭!现在这地是咱自己的!使君还给咱这能在冬天长的神麦种!这劲头,能不足吗?”

    他指着不远处一大片正在被开垦的河滩荒地:“瞧见没?那一片,都是咱们几家商量好一起开的!种上喜冬麦,明年又能多几石粮!”

    几个半大小子,提着柳条筐,沿着田垄小心翼翼地撒着金黄的麦种。

    他们不再是豪强家田庄里麻木的小奴仆,眼神里充满了对自家田地的珍视。

    “撒匀点!别糟蹋了!”李然不忘叮嘱一声。

    “知道啦爷!”孩子们清脆地应着。

    田边的小路上,一辆牛车吱呀呀地驶过,上面满载着还带着泥土芬芳的粟米。

    这是秋收后最后的收获,正运往县城的集市。赶车的汉子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和田间劳作的人大声打着招呼。

    阳曲的空气中,弥漫着自由耕种带来的踏实与希望。

    张裕的坞堡已被改成了县仓和巡防营驻地,那高耸的围墙,再也无法圈禁这片土地勃发的生机。

    若论冬麦补种最如火如荼、最成体系之地,非虑虒莫属。

    “桃源模式”在此地已运转一年,深入骨髓。

    虑虒城外,广袤的冲积平原上,目之所及,皆是新翻的沃土与整齐的田垄。

    虑虒县总共十万余亩的田地,在秋粮归仓后几乎没有片刻停歇,立刻投入了喜冬麦的播种。

    庞大的官牛群被高效地组织起来,以里为单位轮换使用。

    健硕的黄牛、黑牛拉着坚固的曲辕犁,在农人熟练的驾驭下,沉稳而有力地将土地深耕。

    新式耧车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均匀地播下麦种,后面跟着覆土的农人,动作一气呵成。

    田埂上,立着不少简易的木架,上面悬挂着防水的“农事指南”木板,用炭笔清晰地画着喜冬麦播种的深度、间距示意图,以及冬季田间管理的要点。

    这是韩暨在虑虒时就定下的规矩,由识字的半大孩子或里正负责讲解。

    “王老三!你家地头那排水沟得再清一清!这麦子耐寒可也怕涝!”一个穿着“农技员”坎肩的汉子骑着骡子沿田巡视,大声喊道。

    “好嘞!马上弄!”叫王老三的汉子立刻应声,招呼家人拿起铁锹。

    更引人注目的是虑虒城北新建起的一片连绵工坊区。

    此刻虽值农忙,但工坊内依旧炉火熊熊,锤声叮当。

    铁匠坊在日夜赶制加固井陉关隘所需的铁件和来年春耕的农具,木匠坊则在加工栈道拓宽用的板材和驿站所需的梁柱,新建的更大规模的酿酒坊里,蒸腾的热气带着浓郁的酒香飘散出来——秋收的高粱已大量入库,桃源佳酿正源源不断地产出,成为虑虒乃至整个并州换取外货的重要筹码。

    虑虒,这个张显新政的起点,已如同一个精密而强大的引擎,不仅自身高效运转,更源源不断地向整个太原郡输送着良种、农具、技术乃至信心。

    这里的田野,井井有条中蕴藏着惊人的力量,这里的工坊,烟火气里升腾着未来的希望。

    当凛冽的北风卷过雁门关,扑向强阴塞外辽阔的金色草原时,带来的不仅是寒意,还有一种迥异于往年的、奇特的秩序与生机。

    强阴城下,原本空旷的草场边缘,如今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自发的“互市”区域。毡包与简易的木棚、帐篷混杂,汉地的布幡与胡人的皮幌在风中招展。

    空气中混合着牛羊的膻气、皮毛的腥味、香料的味道、以及铁器、茶叶和烤饼的香气。

    城门口附近,支起了一长溜结实的木桌。桌后,坐着几名身穿虑虒军制式皮袄、神色严肃的文书吏员,以及通晓胡汉双语的译官。

    桌旁竖着一块醒目的木牌,上面用汉文和几种主要的胡语文字书写着《归化放牧令》的核心条款。

    桌前,排着长长的队伍——都是来自草原各大小部落的首领或代表。

    “下一个!野狼谷,乌尔罕部!”译官高声唱名。

    一个身材魁梧、穿着厚实皮袍、脸颊带着高原红的中年汉子连忙上前,恭敬地递上一块刻画着部落图腾的木牌和一份记录着部落大致人口、牲畜数量的羊皮卷。

    文书吏员仔细核对着名册,又询问了几个问题,旁边的译官流畅地转译。

    确认无误后,吏员拿起一块崭新的、约巴掌大的厚重木牌。

    木牌一面烙着“并州护匈奴校尉府”的篆文火印和年份,另一面则用刀清晰地刻着“野狼谷乌尔罕部”的汉字和对应的胡语符号。

    吏员又取出一份同样盖着火印、写有详细条款的羊皮文书副本交给首领。

    “拿好!此乃尔部‘归化放牧令’牌!凭此牌可在敕令划定之护牧区内放牧,受我军保护!

    今岁草场税,按册所记牲畜数,马十抽一,牛十五抽一,羊二十抽一!限十一月之前,将税牲畜或等值皮毛、肉干、良马送至城东税场交割!

    逾期不缴,或擅离划定草场、侵扰他部、劫掠商旅者、”吏员的声音陡然转厉:“严惩不贷!收回此令,逐出护牧区!”

    乌尔罕首领双手接过那沉甸甸的木牌和文书,如同捧着珍宝,粗糙的手指摩挲着牌子上清晰的刻痕和温润的火漆印,脸上露出如释重负又无比珍视的表情。

    他深深弯腰,用胡语激动地说了一串话。

    译官对吏员道:“他说,谢将军恩典!谢校尉府恩典!乌尔罕部一定遵从法令,按时缴税!绝不敢违逆!”

    首领退下,珍而重之地将木牌挂在了自己最显眼的皮袍腰带上,昂首挺胸地挤出人群,走向自己部落的毡包方向。

    周围排队等候的其他部落首领,眼中无不流露出羡慕和急切。

    规划放牧令带来的变化,正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涟漪迅速扩散至草原深处每一个归化的毡包。

    野狐岭东面一片丰美的向阳草坡上,散落着几十顶灰白色的毡包,正是刚刚领取了放牧令的乌尔罕部。

    与往年的深秋不同,毡包群中少了些剑拔弩张的紧张和迁徙的惶惑,多了几分少有的安稳气息。

    最大的那顶毡包前,乌尔罕首领正用力挥舞着刚领回来的木牌,对围拢的族人高声说着什么,神色激动。

    族人们听着,脸上先是惊疑,继而渐渐被巨大的喜悦和安心取代。

    尤其是那些老人和妇人,眼中甚至泛起了泪光。

    不用再提心吊胆防备其他大部落的吞并,不用再担忧度辽军的铁蹄突然降临,只需守着划定的草场,按规矩缴税,就能换来一个安稳的冬天和来年!

    这对饱经战乱与迁徙之苦的草原小部落而言,无异于天降甘霖。

    几个半大的孩子,好奇地围在几辆刚刚从强阴互市返回的勒勒车旁。

    车上卸下的不再是往年稀罕的铁箭头或劣质的短刀,而是几口铮亮厚实的生铁大锅、几大捆粗厚的麻布、几包用油纸包好的砖茶,甚至还有一小袋雪白的盐巴和一包散发着甜香的麦芽糖!

    这些都是乌尔罕首领用部落积攒的部分上好皮毛和几头老弱的羊换来的。

    “阿妈!看!铁锅!好大的锅!”一个孩子兴奋地摸着冰冷的锅沿。

    “这布厚实,给巴特尔做件过冬的新袍子正合适!”一个妇人摩挲着麻布,满脸喜色。

    老额吉掰下一小块麦芽糖,塞进眼巴巴望着的小孙子嘴里。

    孩子先是瞪大了眼睛,随即被从未体验过的甜蜜滋味冲击得小脸皱成一团,继而又爆发出惊喜的咯咯笑声。

    这笑声在毡包间回荡,冲淡了深秋的寒意。

    乌尔罕首领看着眼前这一幕,心中感慨万千。

    往年此时,部落要么在为过冬的草场发愁争斗,要么在为躲避大雪和兵灾而准备迁徙。

    哪能像现在这样,安心地驻扎在丰美的秋营地,用富余的产出换来这些实实在在改善生活的东西?

    虽然要缴税,但这税缴得明白,也换来了前所未有的安稳和与汉地交易的便利。

    他抬头望向南方强阴城的方向,目光复杂,最终化作一声长长的、带着释然的叹息。

    而在更靠近强阴城的几处水草丰美之地,变化更为显著。

    一些眼光活络、行动迅速的归化部落,已经学着汉地农人的样子,在避风向阳的营地附近,小心翼翼地开垦出一小片一小片的土地。

    他们将从互市上换来的、或是用皮毛向度辽军后勤官换取的少量“喜冬麦”种,笨拙却充满期待地撒了下去。

    一个须发皆白的老牧民蹲在自家毡包旁刚翻出的、不过炕席大小的地头,用布满老茧的手,小心翼翼地将几粒金黄的麦种按进土里,嘴里还念念叨叨,像是在向长生天祈祷。

    他的小孙子蹲在旁边,好奇地看着。

    或许连老牧民自己也不清楚这小小的麦粒能否在草原的寒冬里存活,但这尝试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新生的希望,一种对“归化令”下安稳生活的向往和试探。

    寒风掠过草原,卷起枯黄的草叶,却吹不散这些小小田垄间升腾起的、对新生活的暖意。

    强阴城头。

    “度辽校尉黄”的大旗在朔风中猎猎作响。

    黄忠按刀而立,目光如鹰隼般扫视着辽阔的护牧区。

    城下互市的喧嚣隐约传来,远处归化部落毡包升起的袅袅炊烟在暮色中连成一片。

    戏忠与郭嘉并肩站在他身侧。

    “奉孝,你观此象如何?”戏忠捻须问道,目光深邃。

    郭嘉灌了一口随身皮囊里的烈酒,驱散寒意,脸上带着惯有的散漫笑意:“羊群遍地,铁锅飘香。温驯的牧草正在啃噬野狼的爪牙。

    此乃不战而化胡之功,润物无声,方为大谋。主公之志,在长治久安矣。”

    他望向那些炊烟与隐约可见的新垦田垄:“这里草原的风,似乎也带上点麦香和奶香了,比单纯的马粪味,闻着踏实。”

    《都退役当主播了,系统让我打职业》

    ——

    “你一句我能打上海大师赛,我在你直播间看了一个月csgo”

    【无畏契约】【瓦罗兰特】【天生直播圣体】【八方来财】

    

    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2/4242084/1111097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