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我的时代1979! > 第88章 于细微处见人心,于日常中藏光(410

第88章 于细微处见人心,于日常中藏光(410


茹智鹃!

    在最新一期《上海文学》评论版上,茹智鹃实名发表了对《试衣镜》的评论:于细微处见人心,于日常中藏光亮——读《试衣镜》有感

    大意如下:

    “第一次认识许成军,是在上海文联招待所的食堂。他话不多,坐在角落,他哪怕吃饭的时候也带着个小笔记本,谁聊起什么他觉得有趣的事,他就低头飞快地记,笔尖在纸上沙沙响,好像在收罗散落在生活里的细碎星光。那时便觉得,这年轻人心里装着对生活的敬畏,眼睛里有能看透寻常日子的光——后来读他的《试衣镜》,果然没猜错。”

    初读《试衣镜》,像捧着一块刚从柜台里取出的的确良,触手生温,细品却有股暖人心的劲儿。许成军太懂怎么在日常里藏心事了。这些细节哪是凭空写就?分明是他蹲在百货商场的角落,看了无数个春兰、王姐、小马,把他们藏在劳动布褂子底下的心跳、锁在布票里的渴望,一点点缝进了字里行间。

    我常说,好的文学要能在时代的大幕下,照见普通人的心跳。《试衣镜》最动人的,正是这份对“人心”的尊重。春兰不是被规训的符号,那面蒙着灰的试衣镜,哪是什么虚幻的幻影?那是她心里的镜子,照见了不敢说出口的向往。

    向往好看的衣服,向往不被“规矩”磨平的自己,这向往干净得像柜台里新到的的确良,哪有半分“私欲”的龌龊?

    许成军笔下的时代,不是冷冰冰的标语和制度,是有温度的。秋老虎的燥热里藏着玻璃柜台的凉,王主任的严肃里藏着对秩序的坚持,小马的吆喝里藏着对鲜活日子的盼头,连母亲扔进灶膛的红头绳,烧的也是一代人对“美”的小心翼翼。这些人物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在时代里认真生活的模样,这正是文学最该有的宽容,不把人钉在标签上,而是让读者在字里看见自己,看见身边的张三李四。

    有人说这作品“放大个人欲望”,可我读来,分明是在写最朴素的人性。哪个姑娘不爱俏?哪个心里没有点藏着的念想?许成军没把这些念想写成洪水猛兽,而是写成试衣镜里的线头、花布上的光影、照片背面的问句,温柔得像在说:“这些都值得被看见。”这多好啊,文学本就该是这样的镜子,照见那些被忽略的、被藏起的,却最真实的人心。

    《试衣镜》的好,好在它不喧嚣,不张扬,就像春日里的细雨,悄悄润透了读者的心。愿作者许成军继续带着这份对生活的敬畏写下去,在寻常日子里找光,在人心深处种暖,文学的天地,本就该容得下这些真实的、温柔的、闪闪发光的心事。”

    《上海文学》杂志社的其他编辑看了都大呼受不了!

    姐,咱有必要这么“舔”一个新人作者么!

    茹志鹃:小年轻的懂什么!姐押的是未来!

    你知道他《收获》这期卖了多少么!

    这回真邀稿!

    其实,这一时期茹智鹃能支持许成军也是有迹可循的,作为女性作家,茹志鹃的小说坚持以小见大,从生活侧面去反映时代风云,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去刻画人物性格,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去表现人物的感情,善于运用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所以他为什么会认同《试衣镜》其实是简单的:他们都想讨论那些关于人和人性的东西。

    《百合花》里面就有淋漓尽致的表述。

    最重要的是,她也是个女性,她的女儿王安忆也是。

    李晓琳看到这篇评论时懊恼不已:明明是我先的!居然被这大姐抢了先,也迅速发了一篇时评:

    “在文学亟待突破僵化模式的  1979年,《试衣镜》以“小切口”实现了“大格局”。它摒弃了标签化叙事,让个体命运与时代变迁共振,用镜中微光点亮了文学回归“人”本身的路径。这种扎根生活肌理又观照精神成长的创作,恰是文学回应时代呼唤的生动实践,为新时期文学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可贵的叙事范本。”

    随后一批与许成军在上海有过一面之缘的作家们也纷纷下场,他们都是在《收获》以及相关期刊杂志中正在或者投过稿的。

    无形中形成了一个在上海的小圈子。

    又应了那句老话:你可以不混圈子,但是不能没有圈子。

    再随后是合肥的朋友、亲长们,他们早就看过许成军的《试衣镜》,对这篇短篇寄予厚望。

    文坛需要这样的新力量。

    安徽文坛需要这样的年轻骨干。

    谌容、苏中、刘祖慈、周明.

    一位比一位重量级。

    最让文坛惊讶的是汪曾祺下场了!这位“先生”在文坛素来与人为善,性格与其文字十分贴合,不争不抢,很少有站队、或者为人撑腰的行为。

    但是这次他竟然亲自下场了!

    这《试衣镜》真就这么牛逼?

    喜欢这本书的,不喜欢这本书的都奇了!诶!这许成军好像有点人脉?

    半个月后,《解放日报》文学评论版刊发了汪曾祺的评论文章:

    “读许成军这篇《试衣镜》,像喝了杯温茶,初入口淡,回味却有股子生活的清甜。这年轻人会写,不吆喝,不使劲,就那么安安分分地把百货商场的日子铺开来。秋老虎里的玻璃柜台凉丝丝的,竹尺在姑娘手里转得溜圆,连布票卷起来的弧度,都写得有模有样,可见是真在柜台边站过、看过、琢磨过的。

    他不刻意说“制度”,也不硬讲“觉醒”,就写春兰摸着布票时的犹豫,对着镜子时的恍惚,让读者自己品出些滋味来。这种不疾不徐、贴着生活写的笔致,现在少见了。

    好文字就该这样。许成军这后生,心里有生活,笔下有性情,继续这么写下去,错不了。”

    然后以刘芯武为代表的“反对派”震惊了,这新人好像不一般?

    不说他是个知青么?

    怎么有这么多人为他说话!

    巧合!一定是巧合!

    不行还得攻击!

    年轻人不经锤炼怎么能成才!

    7月  28日,一早许成军从文联招待所又跑到了朱东润家中。

    这回不是,至少不光是为了蹭饭!

    明天即将返乡,无论如何该来朱老这拜别,更何况前几日老先生一直叮嘱,走之前必须得来他这吃顿饭!

    如果不来,扫地出门!

    嘿,绝不是下棋赢了老头给他气的!

    一进大门,就发现不大的房间内竟然挤满了人。

    厨房飘来葱花爆锅的香味,客厅里传来茶杯碰撞的轻响,还有人在低声讨论着什么,空气里混着旧书墨香和饭菜香。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2/4242070/11111045.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