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我的时代1979! > 第91章 我们的时代在背后敲响大鼓(710求首

第91章 我们的时代在背后敲响大鼓(710求首


真正的触及到了《试衣镜》带给文坛的核心命题,也引发了文坛真正的关于现实主义文学的大讨论,真正的把《试衣镜》推到了风口浪尖。

    评论大意:

    “现实主义的灵魂是扎根集体生活的真实,而非效仿西方现代派的唯心臆想。《试衣镜》用“试衣镜显影”这类脱离现实的笔法,回避了劳动人民在集体中创造价值的主流叙事。

    它给投机花布的商贩添上“亮色”,让对抗纪律的行为带起“觉醒”光环,实质是借所谓“人性探索”传播个人主义。

    西方现代派的形式游戏若取代现实主义的厚重,让青年在镜中幻影里找共鸣,而非在集体劳动中寻力量,文学便会偏离服务人民的正轨。”

    这一命题非常尖锐,尖锐到,如果许成军一个不注意,就会被此时文坛的风浪拍死!

    要知道,直到1985年,徐星小说集《无主题变奏》与刘索拉《你别无选择》才被称“中国现代派文学双璧”,开创了先锋小说的叙事实验。

    也只是实验。

    虽然《试衣镜》只是沾了点味道,远远谈不上实验。

    但现在是1979年。

    但是许成军何惧之有?

    我:师从

    其实从后世看中国当代文学是断档的,甚至不少人认为是没救的,原因就包括:城市化进程这么多年,城市人群的迷茫与奋斗,农村文化的消亡,中国发展过程中中国人的思潮变化,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碰撞等等,没人写。

    重新来了1979。

    许成军不写那谁来写?

    此后,北大中文系教授洪子成在《北京大学学报》发表的评论文章再一次把事件推向高潮。

    “从写作笔法的规范维度审视,《试衣镜》的叙事存在明显的技术失衡。作品试图以“试衣镜”为核心意象构建隐喻体系,却陷入象征手法的滥用与浅表化——镜中幻影的反复出现缺乏现实逻辑的支撑,对布料触感、腰线弧度的过度描摹沦为感官堆砌,这种刻意强化的“心理真实”实则消解了现实主义叙事的细节真实性。其语言节奏更显断裂,既无传统现实主义的叙事张力,又未达现代派意象的含蓄张力,最终形成一种夹生的表达语态。”

    洪子成是研究当代文学的专家,评价从写作技法出发,到有了那么几分味道。

    许成军:黑的不够红!

    啊,不是,骂的不够狠,继续!

    最狠的一刀来自南开大学的一位教授。

    大意如下:

    “从文学流派的传承脉络看,作品对现实主义传统的背离与对现代派手法的借鉴均显盲目。它割裂了“十七年”现实主义“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核心准则,将集体生活场景简化为个体欲望的对立面,使百货商场这一时代空间失去了社会历史的厚重感。

    同时,对西方现代派“向内转”叙事的模仿仅停留在形式皮毛,未能消化其对人性深度的哲学勘探,所谓“个体意识觉醒”的书写沦为对私人情绪的单向宣泄,既未扎根中国社会的现实肌理,又背离了现实主义“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统一”的精神内核,这种缺乏美学根基的实验性探索,难以构成对文学传统的有效突破。”

    评价非常符合这个年代做当代文学研究的守旧派思想,他们能认知到《试衣镜》中存在的现代派元素和先锋元素,因此他们要更为警惕。

    其实80年代,整个文学和文学研究领域,北方的声音都要更大一些,文学研究是因为有北大,北大的当代文学研究首屈一指。

    而文学嘛!

    全国接近一半数量的出版社在BJ。一多半的严肃文学杂志社在京城。文联、全国作家协会、绝大多数行业协会在京城。一位作家,平时要吃饭就得找个饭辙;作品创作过程中要与他人沟通;作品完成后的宣传推广…

    这意味着什么也不言而喻。

——

    7月28日,下午6点。

    许成军的回乡之旅如约而至。

    这一天对他而言不太平凡,对这个时代也是。

    这一天台州乃至浙江民营企业“教父级”的人物池幼章创办了黄岩县利民皮鞋厂,后来成为全省首批产值过亿的民营企业。虽然经营中企业收到意外冲击,濒临破产。但对于当时的民营企业来说这就是灯塔般的存在。

    这一企业的出现,也让人们感受到1979年的风气真的变了。

    从79年5月国企试点改革,首钢一枝独秀,到后来的鲁冠球带领萧山农机厂转型生产汽车万向节,当年产值突破  300万元。

    都告诉这个时代一个道理:只要你把舞台让出来,就会有能人上去。

    这一年,北岛写了一首诗,名字叫《岗位》,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的时代,在背后敲响大鼓。”

    时代的大鼓敲的隆隆作响。

    “记得给我写信!”

    “一个月之后就回来啦!等信到了估摸着我人就也到了。”

    许成军无奈的摇摇头。

    “那也不行哦。”

    苏曼舒眼睛弯成月牙,眼光里的狡黠藏都藏不住,“人家说了——”

    “人家谁啊?”

    “公社书记都没你管得宽。”

    摊手.jpg

    “你管人家是谁!”

    苏曼舒轻拍他胳膊,声音却软下来。

    “你说的啊,‘见字如面,见信如见人’。你走这一个月,我得靠你的信解闷,不然天天对着文献,眼睛都要成斗鸡眼了。”

    男人生于装逼,死于话多。

    “合着我是你的解闷工具?”

    “不止呢。”苏曼舒凑近了些,压低声音,“你得在信里写清楚,凤阳的麦子怎么样了?许家屯的小麦晾晒了没?还有杏花姑娘的的确良褂子做好了没——我可等着听后续呢。”

    许成军扶额,他就后悔跟这姑娘聊《谷仓》创作背景时提了一嘴杏花。

    女人啊!哪个年代的女人都这个模样!

    “你这是查岗还是听故事?”许成军挑眉,“再说了,写这些能通过邮局检查?”

    “怎么不能?”苏曼舒理直气壮,“就写‘农业生产观察日记’,保证没人拦。”

    许成军刚要接话,车站广播突然响了,催着乘客检票。

    “得走了。”他拎起布包,回头瞟了一眼。

    姑娘就俏生生的站在那,今天她穿的美极了。

    今天穿了一件黑白配色的改良布拉吉,上面印着极细的条纹或碎花,搭配白色短袜和黑色“懂经鞋”。

    这是一种借鉴苏联连衣裙的泡泡袖元素,但将袖长缩短至肘部,领口改为更含蓄的方领或圆领,裙摆采用A字剪裁。

    也是这个年代文艺少女的心头好。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2/4242070/1111104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