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院试开考上
等了一会,几个穿着皂青色衙役服、挎着短棍的汉子鱼贯而出,分列两旁,眼神像刀子似的扫视着人群。
“肃静——!”一个领头模样的衙役扯着嗓子吼了一声,声音盖过了嘈杂,“院试入场!按次序排队!验明正身!敢有喧哗拥挤者,叉出去!”
人群稍微安静了点,但推搡的力道更大了。
王明远被裹在人流里,一点点往前挪。
王大牛、张文涛、张伯父他们被挡在了外面,只能踮着脚,伸长脖子往里看。
轮到王明远了,他走到一张长桌前,核验完文书。
书吏在名册上划了一下,扔过来一块半个巴掌大的木牌,上面刻着“丁字七十六号”。
“拿好号牌,去那边搜检!”书吏朝旁边一努嘴。
搜检的地方排着队,轮到王明远时,一个眼神冷漠的衙役上前一步,声音硬邦邦:“考篮放下!人站直!抬手!”
依旧是熟悉的搜身,熟悉的“贿赂”,然后被衙役看似粗暴实则温柔的放过。
“行了!进去吧!”衙役把翻得有点乱的考篮塞回王明远手里,挥了挥手。
王明远暗暗松了口气,道了声谢,拎起考篮,快步走进了府衙旁的考棚。
一进门,喧嚣声被隔绝大半。
他捏着号牌,借着天边刚透出的鱼肚白,在迷宫般的考舍里寻找自己的位置。
找了一会儿,终于在一个靠边的角落找到了。
位置不算太偏,而且离那臭名昭著的“臭号”区域也有些距离。
但……这排号舍看着也太破旧了点!
王明远眉头微皱。
眼前的号舍明显比上次府试的要小一圈,墙壁颜色发黑,好几处都开裂了,缝隙大得能塞进手指头。
顶上的瓦片稀稀拉拉,有几块还歪斜着,看着就不太牢靠。
他走进去后,一股浓重的霉味和尘土味扑面而来,呛得他咳了两声。
号舍里面更窄,放下一张木板桌和一个矮凳后,几乎转不开身。
更要命的是,背后那堵墙的砖缝里,泥土风化了大半,丝丝缕缕的凉风正从那些缝隙里“嗖嗖”地往里灌!
这真是货真价实的“空调房”啊!
不过这要是答卷时一阵风刮进来,把考卷吹跑了或者弄花了墨迹,那可就冤死了!
王明远不敢耽搁,立刻放下考篮,从里面翻出几块油纸。
他手脚麻利地把那些透风的墙缝,一条条仔细地塞紧、压实。
忙活了好一阵,才把漏风的地方基本堵住。
他又抬头看了看顶棚,暂时没发现明显的破洞或漏水痕迹,心里稍微踏实了点。
这要是下雨……只能祈祷老天爷给面子了。
收拾完号舍,他还是依照上次的经验,趁着还没发卷,而且这会茅厕尚无人使用,气味还没有那么浓重,抓紧招呼衙役,起身去了一趟茅厕。
院试不同于府试,要连考三天,这几天要合理规划上厕所的时间和次数。
等他解决完个人问题回来,考棚里已经安静了许多,大部分考生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压抑的等待。
没过多久,沉重的脚步声响起。
几名衙役捧着高高的、用黄纸封好的考卷,开始按号舍顺序逐一发放。
王明远接过自己的考卷,他定了定神,没有立刻动笔,而是先快速浏览了一遍所有题目。
第一题:“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要求:阐释此句精义,并论君子当如何于日常践行此道?
第二题:“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要求:何谓“和而不同”?何以“同而不和”?二者关系如何?
第三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
要求:此句与“民为贵”之思想可有相通?治国者当如何行此道?
第四题:“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礼记·中庸》)
要求:阐释“性”、“道”、“教”三者关系。
第五题(策论):“今本府下辖数县,均有农田灌溉不足之弊,且各县水利设施各自为政,遇旱时争夺水源频发,致府域粮产不稳。若欲统筹府域水利、保障粮产,当以何策为之?”
第六题(诗赋):以“夏日骤雨”为题,作五言律诗一首。
王明远心里飞快地盘算着,四道经义题,一道策论,一道诗赋。
题量不小,但还在预料之中。
经义题前两道相对基础,后两道稍深;
策论题紧扣农事水利,相较于上次的府试好像简单了许多,看来上次的确是考的有点超纲,兴许是知府大人的喜好所至吧。
诗赋题……嗯,“夏日骤雨”,这个题目倒不算刁钻。
他深吸一口气,提笔蘸墨,开始从第一题答起。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此句重在辨析君子小人之别,他就着宣扬真-善-美,贬低小人这个思路进行破题。
“君子小人,判若云泥,其别首在‘成’字。君子所成,必为善举嘉行,如助人向学、济困扶危;小人所成,唯恐天下不乱,惯于煽风点火、落井下石。故君子成美,如春风化雨;小人成恶,似雪上加霜……”
他思路清晰,下笔沉稳,结合历史典故,阐明君子与小人在行为动机和结果上的天壤之别。
写完第一题,已经到了中午时分了,日头也爬高了些,号舍里开始闷热起来。
他放下笔,活动了下手腕,从考篮里拿出早上大哥新烙的饼子。
饼子被衙役掰得碎碎的,但依旧松软喷香。
他小口小口地吃着,就着清水慢慢咽下,不敢吃得太急太多,怕下午犯困。
吃完东西,稍作休息,他便开始攻克第二题。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此句点明君子小人处世之道迥异。看来这个出题的学政大人是多讨厌小人啊,竟然连出两道议论君子和小人的议题,就是不知道他是不是现实中也被小人中伤过,所以才如此做派。
那自己肯定就不能踩这个雷,要迎合出题人的喜好去写。
“君子与人相交,重道义之和,虽见解各异,然能求同存异,和衷共济;小人则表面附和,实则各怀私心,貌合神离……”
他引经据典,从朝堂议事到乡邻相处,层层递进,阐明“和而不同”的包容与“同而不和”的虚伪。
写完第二题,看了眼天色还早,又接着写第三题。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此题由己及人,推及仁政,得好好思索一番然后下笔。
“仁政之基,在于推恩。亲其亲,非独厚己,乃推此心以敬他人之老;爱其子,非止私情,乃扩此念以慈他人之幼。由近及远,由亲及疏,仁心如水,自然流布……”
他联系孟子“民为贵”的思想,强调统治者只有将百姓的疾苦当作自己的疾苦,才能真正赢得民心,稳固统治。
当他刚写完第三题的最后一个字,窗外天色已经明显暗了下来。
号舍里光线变得昏暗,其他号舍里也陆续响起了窸窸窣窣收拾东西和点蜡烛的声音。
王明远没有急着点蜡烛。
他放下笔,揉了揉有些发酸的手腕和脖颈。
肚子里传来轻微的咕噜声,他再次拿出干粮,就着凉水,简单对付了几口晚饭。
吃完饭,他没有像有些考生秉烛夜战,依旧是和上次一样,选择了早点休息。
他从考篮底层掏出一块厚实的油布,仔细铺在号舍冰冷潮湿的地面上。
然后拿出早上穿来的那件稍厚的外衫,当被子和褥子,盖一半铺一半,把自己卷好。
最后,拿出张伯母给的驱蚊药膏,在露出的脸上、手腕、脚踝处薄薄抹了一层。
做完这些,他才吹熄了蜡烛。
号舍里瞬间陷入一片黑暗,只有远处其他号舍透出的微弱烛光,和窗外偶尔传来的巡夜脚步声。
他裹紧衣服,闭上眼睛,快速强迫自己入睡。
逼仄的空间里,霉味和尘土味依旧挥之不去,但比起上次院试和寒冷和蚊虫的骚扰,这已经好多了。
养精蓄锐,明日再战。
(https://www.24kkxs.cc/book/4241/4241781/2310663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