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4章 江南顶流
该吃的饯行酒席都已吃过一轮又一轮,该做的告别话语也已说得再无新意,该听的吉祥祝福更是听到耳朵快起茧子。
仿佛许宣此番北上洛阳参加春闱,不过是走个过场,金榜题名、平步青云已是板上钉钉之事。
“哎,我去北方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呢,别说状元了,说不定皇榜上贴的是通缉令呢。”
年前就已将保安堂各项事务交割得清清楚楚的许宣,参加完最后一场宴席之后只觉得一身轻松,了无牵挂,只待启程。
这日清晨,他一身简便行装,溜溜达达来到钱塘码头,准备登上一早备好的客船。
不料人还未到岸边,便被眼前景象弄得一怔。
只见码头上熙熙攘攘,人头攒动,竟似比年节时的市集还要热闹几分。
男女老少,士农工商,甚至还有些气息迥异的修士精怪混杂其中,几乎把整个码头挤得水泄不通。
许宣:“……”
这……是谁走漏了风声?还搞出这么大阵仗?
难不成是余白?
咱们保安堂里擅长溜须拍马营造声势的“奸佞之徒”,好像就剩这位太湖博士相还没北上,搞出这种浮夸的送行场面,似乎也很符合它一贯的作风。
然而这一次倒是真冤枉了余白。
余大总管不是不想组织,实在是还没来得及动手,就发现根本无需它操办。
许宣的出行计划并非秘密,告别日期在那些酒席宴会上早已被他自己随口说了个明明白白。
消息便如同长了翅膀,迅速在钱塘乃至周边传开。
于是,便有了眼下这自发而成的盛大场面。
要知道,钱塘县坐落觐天、崇绮两大顶级书院,文风鼎盛,每一届秋闱能中举的学子少说也有七八个,本地百姓对此早已司空见惯。
寻常举人老爷出行,若无世家组织民众,能有三五亲朋相送已算体面。
所以只有真正的传说人物才能搞出这样的大场面。
许宣着实是低估了自己在钱塘本地那堪称恐怖的人气,那是顶流中的顶流。
就连于公这上个时代的主角来到这里也就一时新鲜,时间久了还是被后辈超越。
在这市井之间,若只是谈论什么神童故事,谁家不能随口数出三四个?
若论学问深厚,难道还能胜过觐天、崇绮两大书院里那些皓首穷经的老教授?
钱塘的百姓连白日惊雷都习惯了,岂能和其他地方的普通人一样一惊一乍。
在此地唯有真正的奇人奇事,才有资格成为口耳相传、经久不衰的传说。
而许宣,就完美契合了这一切本土偶像的条件。这一路走来,不是事故,就是故事。
首先,他是根正苗红的正宗本地人。
出生就在乌衣巷,从小到大的人生轨迹清晰可考,街坊邻里都是看着他长大的,没有任何来历不明的“外来元素”稀释这份亲近感。
这一点至关重要,地域认同的加成直接拉满。
钱塘百姓提起他,那语气都带着“咱家孩子”般的自豪。
其次,经历足够神奇。
从铁掌镇钱塘开始就有了自己的传说度,一个文弱书生竟能把地痞恶霸打得跪地求饶,这种反差强烈的话题在任何时代都经久不衰。
随后下山破奇案、降妖除魔的种种细节,也逐渐通过说书人和百姓之口流传开来,情节之曲折、手段之玄奇,远超寻常话本。
更有李老夫子这等德高望重之辈,一直不遗余力地为其宣扬“仁心义胆”之名,将他的武力值与道德值双双拔高。
再到后来,什么江南文会上力压群儒、西湖边与神女论道、入画舫不近女色光吃饭、成为于公的忘年挚友……
这一桩桩、一件件奇闻轶事,不断维系并推高着他的热度。
最后,更是有天大的功德在身。
许宣能一跃而上,成为钱塘乃至江南地区口耳相传的真正传说,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在于——“保安堂”。
保安堂这些来在江南地区大规模赠医施药、施符辟邪的善举,最早、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钱塘本地的百姓。
三年下来,不知将多少人从鬼门关前拉了回来,又挽救了多少个濒临破碎的家庭。
在古代这般人情淳朴的社会,忘恩负义、放下碗就骂娘之辈终究是极少数。
因此,在无数被救治者及其家属心怀感激的口口相传之下,“许神医”的名号在本地早已超越了名医的范畴,几乎达到了“万家生佛”的级别。
现在许.钱塘骄傲.宣要去洛阳了,于情于理,深受其恩惠的父老乡亲们自然都要来送一送,表一表心意。
于是,便发生了码头堵塞的这一幕。
跟在许宣身后忠心耿耿的石王见状,当即就要上前为自家老大开道。
以他那山石成精的强悍体魄,分开江河海浪都不在话下,更何况是分开人群。
他刚迈出一步,周身气息微沉,便欲行动。
却被许宣轻轻抬手拦了下来。
“都是乡里乡亲,一片好意,岂能用强?不能让大家寒了心嘛。”
许宣笑着说道,语气温和。
众所周知,咱们这位“圣父”虽不是什么热衷虚名之辈,但也绝不会为了特立独行而刻意维持冷傲姿态,那样岂不是犯了脱离群众的大忌?
这是万万不能的。
他现在没有走过去与每一位乡亲自在地握手寒暄,纯粹是因为这码头实在太小,人又太多,实在施展不开。
这时,眼尖的人终于发现了正主的身影。
刹那间,本就热烈的场面如同滚油泼水,彻底沸腾炸裂!
“啊!!!!许公子!!!看这边!”有少女激动得尖叫出声,嗓音穿透嘈杂。
“祝许大人上京夺魁,蟾宫折桂!我秀春楼十二秀女愿日夜焚香,为大人祈福……”某处传来老鸨热情洋溢、内容微妙的祝福。
“那个!穿玄色外袍的就是许宣!快看!”有人精准指认。
“不对!是那个脱掉外袍、挽起袖子的才是!”旁边立刻有人纠正,显然信息更新不及时。
甚至有酒楼的伙计趁机高声揽客:“观海楼今日同庆许相公北上,酒水一律九折!九折啊!”
“许相公!看我!看我一眼!啊啊啊啊啊啊啊!!!!”这是激动到语无伦次的。
“许大侠!去了洛阳也要拿出打遍钱塘无敌手的气势!打翻那些北佬!”这是唯恐天下不乱的豪迈派。
混乱中,一声格外清晰又略显突兀的呼喊格外突出:“许神医!我……我有个隐疾,您临走前再帮我看看吧!!!”
这话一出,周遭瞬间安静了一瞬,无数道目光齐刷刷地聚焦过去。
那喊话之人顿时面红耳赤,羞愤难当,猛地以袖掩面,“扑通”一声扎进了旁边的运河里试图遁走。
反正码头上喊什么的都有,声浪一浪高过一浪,气氛狂热得几乎要掀翻岸边的柳梢。
西门县令不得不紧急调派更多衙役官差来维持秩序,顺便还得忙着打捞那位落水群众,河面上“扑通扑通”响个不停,不知道的还以为在煮汤圆。
被这汹涌人潮和奇葩祝福包围的许宣,顿时觉得不能再这么干站着愧对父老乡亲的热情了。
深吸一口气,将身上的外袍利落地脱下递给身后的石王,又仔细地将袖口挽起,露出结实的小臂,再顺手理了理被风吹得微乱的发髻。
“咳咳!”
他清了清嗓子,脸上扬起那标志性的、足以安抚人心的温和笑容。
西门县令闻声也看了过来,心中不免生出几分期待。
许宣可是本届解元,扬州举子之魁首,文采斐然,更有诗名传世,这般送别场景,合该有一首感人肺腑的离别诗问世,方能不负盛况,传为佳话。
于是他凝神屏息,准备欣赏才子即兴赋诗。
只见许宣面对人潮,双脚并拢复又自然分开,身体挺直如松,随即抬起了双臂。
嗯?
西门县令微微一怔,没料到作诗前还要先摆个架势?
莫非是新兴起的什么诗派礼仪?
紧接着,许宣两臂弯曲,上臂与肩平齐,小臂垂直于地面,双拳虚握,高度与胸齐平,目光平视前方,沉稳坚定。
随后,左手掌心稳稳贴于右拳拳面,拇指内扣
啪!
一个干净利落、力道十足的标准抱拳礼。
嗯?!
西门县令彻底懵了,这……这是什么礼节?
他搜肠刮肚,也想不起《仪礼》或哪本圣贤书中有此记载。莫非是自己离开白鹿书院日久,在学问上竟已怠惰落伍至此?
还没等他想明白,许宣的声音已然响起,虽不高亢,却清晰地传入在场每一个人耳中,压下了所有的嘈杂:
“感谢父老乡亲厚爱,深情厚谊,许宣铭记于心!临别之际,言语难表万一,接下来我许某人就给大家打一套掌法,以壮行色,也答谢诸位!”
西门县令只觉得脑瓜子“嗡”的一声,仿佛有铜锣在颅内敲响。
啥玩意?打……打拳?!
在这文人北上、万众送别的码头上,你不吟诗,要打拳?!
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然而,周围的钱塘百姓可不管县令大人此刻内心的凌乱与崩溃,先是一静,随即爆发出更热烈的欢呼!
“好!”
“许相公痛快!”
“还是许相公体贴咱们!念那诗啊赋的,文绉绉的俺们也听不懂!这拳脚功夫好啊,咱还能看个热闹,学个影子不是!”
人群顿时兴奋起来,翘首以盼,气氛反而比期待一首诗时更加火热。
只见那书生模样的人青衫磊落,缓步踱至河边,看似弱不禁风,脚下却隐有根柢。
忽然朗声长吟:“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声如金石,震荡云空。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1/4241753/11110213.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