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白衣卿相,黑甲修罗 > 第113章 望江楼上,一语定乾坤

第113章 望江楼上,一语定乾坤


工部尚书宋濂,是个不折不扣的实干派。

在领了摄政王的钧令之后,他几乎是以一种“拼命”的姿态,投入到了“以工代赈”的浩大工程之中。

短短数日之内,京城四门之外,便搭起了一座座巨大的粥棚和招工台。

无数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流民,从阴暗的角落里涌出,他们眼中那原本麻木的、如同死水般的绝望,在看到那一口口热气腾腾的米粥时,终于重新燃起了一丝名为“生”的火焰。

当他们得知,只要去运河工地上干活,不仅能顿顿吃饱,工程结束后还能领到一笔安家银时,整个流民群体都彻底沸腾了。

他们犹如饿虎扑食一般,争先恐后地涌向报名处,那股被长久压抑的、对生存的强烈渴望,如火山喷发般喷涌而出,爆发出令人震惊的力量。

刹那间,原本寂静的京杭大运河工地,被喧闹声和呼喊声所淹没,人声鼎沸,热火朝天。

而顾长歌那“为民请命、泽被苍生”的仁德之名,也如同燎原之火,随着流民们的口口相传,迅速在京城蔓延开来。

人们对他的赞誉和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街头巷尾都在传颂着他的善举和功绩。

那些原本还在暗中抵制“盐铁归堂”政策的门阀世家们,在这股如汹涌浪潮般的民意面前,终于意识到他们已经失去了最后的抵抗资本。

他们惊恐地发现,这位年轻的摄政王,竟然在短短几天内,就将自己稳稳地立于不败之地。

顾长歌深知,此时的局势已经对他极为有利,而他所需要的,只是再添上一把火,一把足以彻底改变大夏“文气”与“风骨”的熊熊烈火。

于是,一则消息,再次引爆了京城——

摄政王殿下,将在三日后,于京城第一名楼“望江楼”,亲自主持一场“永安诗会”,广邀京中所有的文人雅士、才子佳人参加。凡与会者,皆可畅饮好酒。若能做出佳品,更有摄-政王亲笔点评,并有重金相赏!

这个消息,如同一块巨石,投入了平静的湖面。

谁都知道,这位摄政王,不仅权倾朝野,武功盖世,更曾有过“诗惊京华”的绝世才情。

能得到他的亲口点评,哪怕只是一个字,都足以让一个文人,名扬天下!

一时间,京城的文人们听闻此消息后,如过江之鲫般纷纷涌向望江楼。

诗会当日,还未到正午时分,望江楼上下便已人头攒动,座无虚席。

站在望江楼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滔滔不绝的江水,江水奔腾不息,仿佛永不停歇。

而在不远处的运河工地上,工人们正热火朝天地忙碌着,一片繁忙景象。

走进望江楼内,只见楼内宾客如云,衣香鬓影,好不热闹。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让人不禁沉醉其中。

此时,顾长歌身着一袭素黑常服,身姿挺拔地高坐于望江楼的顶层主位上。

他面如冠玉,剑眉星目,气质高雅,宛如仙人下凡一般,引得众人频频侧目。

身旁,只坐着新皇赵辰(以私人身份前来观摩),以及苏轻雪(作为诗会的主办方)。

诗会开始,文人们纷纷献上自己最得意的作品。

很快,两种主流风格的诗篇,便呈现在了顾长歌的案头。

第一种,是辞藻华丽、极尽歌功颂德的“馆阁体”。

一名翰林院的学士,满怀期待地朗诵道:“圣君临朝开永安,贤王摄政定坤乾。金光紫气满帝都,河清海晏万万年!”

诗一读完,周围立刻响起一片附和的叫好声。

顾长歌拿起那首诗,看了一眼,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是淡淡地评价了八个字:

“辞藻堆砌,华而不实。”

那位翰林学士的笑容,瞬间僵在了脸上。

顾长歌将那张诗稿,随手丢在一旁,又拿起了另一篇。

这是京城有名的风流才子所作,代表了第二种主流风格——风月诗。

“小楼昨夜又东风,玉人含羞醉颜红。愿化彩蝶双飞去,不羡江山不羡龙。”

这首诗,意境婉约,对仗也算工整,引得不少同样风格的才子点头赞许。

顾长歌依旧是面无表情,这次,他评价的字更少了。

“格局狭小,无病呻吟。”

那风流才子,脸色瞬间涨成了猪肝色,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接连两盆冷水泼下,让整个望江楼的气氛,都变得有些凝重和尴尬。

所有人都看出来了,这位摄政王,对当今文坛这两种最主流的风格,都……嗤之以鼻!

那他,究竟喜欢什么样的诗?

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与惶恐之中,再无人敢轻易献上自己的作品。

就在冷场之时,顾长歌的目光,从厚厚一沓诗稿的最下方,抽出了一张纸。

那张纸,用的是最粗糙的草纸,墨迹也有些凌乱,显然作者的家境并不富裕。

他将那张纸,递给了身旁的内侍。

内侍展开诗稿,用一种抑扬顿挫的语调,朗声诵读:

“汴河之畔千夫唱,肩挑背扛筑长墙。

泥身汗雨浑不怕,只为清波到吾乡。”

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风花雪月的浪漫,它描写的,仅仅是运河工地上,那些衣衫褴褛、却干劲十足的劳工。

语言质朴,甚至有些粗糙。

但诗中那股发自肺腑的、充满了生命力的质朴与希望,却像是一柄重锤,狠狠地敲在了每一个人的心上!

整个望江楼,落针可闻。

所有人都被这首诗中那股纯粹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所震撼。

顾长歌缓缓地站起身。

他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一丝赞许的微笑。

“好!”他只说了一个字。

随即,他环视全场,声音在这一刻变得无比洪亮,如同黄钟大吕,振聋发聩!

“何为诗?诗,不是用来粉饰太平的工具,更不是用来自怨自艾的牢骚!”

“诗,当有风骨,有筋力!当可见天下,可见苍生!”

“这首《汴河谣》,写的,是劳工。咏的,却是这个时代,最值得被尊敬的人!是千千万万为了我大夏根基,在运河工地上挥洒汗水的百姓!是那些在沙场之上,为国捐躯,马革裹尸的将士!”

“这,才是本王心中,真正的‘永安之音’!”

他看着下方那群因为激动和羞愧而涨红了脸的文人,一字一句地说道:

“传我令,此诗作者,赏黄金百两,入翰林院,为从七品待诏。”

“并告天下所有读书人,自今日起,凡我大夏科举,文章取士,皆以此诗风骨为上上之选!凡辞藻空洞、无病呻吟者,一律……不取!”

一语,定乾坤!

他竟以一己之力,用一场诗会,为未来整个王朝的文化导向和人才选拔,定下了一个全新的、铁一般的标准!

这,比任何政令都更深刻,更具影响力!

“敢问……敢问此诗作者,是哪位大家?”台下,有人颤声问道。

内侍高声唱道:“此诗作者,乃城南寒门学子,杜甫(此杜甫非彼杜甫)!”

在所有人震惊的目光中,一个穿着洗得发白的旧儒衫、面容清瘦、眼神却异常明亮的年轻人,从角落里,有些不知所措地走了出来。

他看着高台之上,那个如同神明般的摄政王,激动得双膝一软,便跪倒在地,泣不成声。


  (https://www.24kkxs.cc/book/4241/4241713/2330024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