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地推铁军(第一更!大佬们!求月票推
旺角,庙街深处。
福记士多的冰柜旁,那几瓶金黄色的陈记杨枝甘露,在短短三天内已换了三茬。
店主福伯叼着烟斗,看着又一个熟客熟门熟路地拿起两瓶杨枝甘露付钱,脸上乐开了花。
“福伯,你这陈记糖水卖得真快啊!”熟客笑着打趣。
“嘿,好东西嘛!”福伯麻利地收钱找零,“味道正,又方便,街坊都喜欢!
特别是这杨枝甘露,后生仔女抢着买!”
不远处,昌隆百货的爆脾气老板老张,此刻也难得地眉开眼笑。
他正指挥着伙计把新到的两箱陈记椰汁西米露和陈皮红豆沙搬进店里。
“明仔!把冰柜最显眼的位置腾出来,就放陈记!”老张嗓门洪亮,“昨天进的十瓶椰汁西米露,半天就卖光了。
好几个熟客问红豆沙!”
网格组长李国明带着阿强、阿萍刚走进来。
老张就热情地迎了上去:“李组长,你来得正好!再给我补三十瓶,杨枝甘露十五瓶,椰汁西米露十瓶,红豆沙五瓶。
另外,上次说那个买五送一的海报,再给我几张!”
“张老板,生意兴隆啊!”李国明笑着递上登记本,“没问题!海报管够,我们陈记的促销活动会一直有。”
同样的场景,在深水埗北区、旺角弥敦道片区、油麻地庙街片区不断上演。
零风险铺货、卖完结算、即时现金回款的模式,彻底打消了士多店主们的顾虑。
陈记糖水本身过硬的品质和良好的口碑,迅速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日均单店销量从最初的几瓶,迅速攀升至十瓶以上,部分位于人流密集区的店铺,日销甚至突破三十瓶。
三个试点区域的成功,昭示着在目前这个时间段,陈记糖水在港岛这片土地上,拥有着近乎降维打击般的市场竞争力。
零风险铺货模式配合轻便快捷的瓶装糖水,两者叠加,形成了一套在这个年代港岛零售市场几乎无解的组合拳。
而且,网格小组地推模式,更是将这套组合拳的威力发挥到了极致。
这种模式如同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既不会大张旗鼓地引起太古可口可乐、屈臣氏汽水、维他奶等饮料巨头的警觉,又能精准高效地渗透到每一个毛细血管般的士多店终端。
李国明、刘伟这些组长,带着他们的组员,穿着陈记糖水马甲,推着不起眼的三轮车或简易推车,穿行在狭窄的街巷,与店主们像街坊一样聊天、递烟、介绍产品。
这种低调而高效的渗透,让陈记糖水在巨头们尚未完全反应过来的窗口期,迅速在港岛基层零售市场站稳了脚跟,并开始野蛮生长。
与此同时,陈秉文并没有因为试点区域的成功而忘乎所以。
观塘食品厂会议室。
陈秉文、凌佩仪以及市场部骨干人员,正在总结网格小组地推经验。
“陈生,试点区域114家士多店,首日动销率62%,三日复购率41%。
这个效果远超预期!”
凌佩仪看完市场部提交的网格小组地推报告,高兴的说道。
陈秉文点点头,笑道:“网格小组地推效果这么好,确实超出我之前的预期。”
他的话,让会议室里响起一阵压抑的笑声,市场部几个年轻骨干脸上都带着自豪。
凌佩仪更是补充道:“陈生,这证明您的眼光独到,网格小组的模式,精准高效,简直是开拓市场的利器!”
在陈秉文根深蒂固的认知里,快消品行业的竞争,就是终端争夺战!
就是渠道下沉战!
当年阿里的地推团队,扫街扫楼,一家家小店铺过去,手把手教店主用支付宝收款码。
美团的地推小哥,挨家挨户说服餐馆上线,帮忙调试打印机。
娃哈哈的“联销体”,业务员连小卖部的货架都帮你整理得整整齐齐。
东鹏特饮的“金罐突击队”,扛着整箱饮料,帮小店老板把冰柜塞满,顺手贴上醒目的海报.
地推铁军,深入到终端小店,提供保姆式服务,几乎是所有成功快消品牌的标配。
他下意识地将这种“地推铁军”的模式,套用在了1978年的港岛饮料巨头身上。
太古可口可乐、屈臣氏汽水、维他奶这些名字在他脑海中,天然地与庞大、高效、无孔不入的地推网络联系在一起。
他下意识认为,这些巨头必然也拥有着类似网格小组甚至更强大的终端掌控力,陈记对士多店的蚕食,必然会迎来对方的强力狙击。
所以,三个区域的试点,即是对陈记初创的网格小组模式,进行一次练兵。
同样也是对饮料巨头们,一次小小的试探。
结果却是太古可乐、屈臣氏这些巨头,在这个年代,对士多店这种终端小店根本不重视。
他们依赖的是传统的大经销商体系,靠的是品牌广告的空中轰炸。
那种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进行高频次、个性化服务的地推模式,在这个年代,既没听说过,也没见过。
陈秉文意识到,他无意中抓住了一个巨大的时代红利,一个巨头们尚未完全重视、或者说尚未找到高效方法去深耕的“长尾市场”红利!
陈记的网格小组模式,在这个特定的历史节点,针对士多店这种分散、小额、但总量惊人的终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甚至是“降维”的竞争优势。
它不是靠资金碾压,而是靠模式创新和服务下沉,精准地切入了巨头们战略视野的盲区!
“原来如此.”
陈秉文在心里默默想着,既有释然,也有警惕。
他绝不会天真地认为巨头们会永远忽视这片市场。
陈记对士多店的蚕食,就像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涟漪终会扩散。
当巨头们反应过来,意识到士多店渠道的价值和陈记模式的威力时,真正的挑战才会到来。
“老板,我们是不是该立刻铺开?把九龙剩下的区域,还有港岛东区、新界那边这些区域,全部拿下来。”
这时,市场部经理李铭兴奋的建议道。
“铺开?”陈秉文点点头,道:“当然要铺开!而且要快!趁热打铁,把网络小组铺满整个港岛!”
他站起身,指着墙壁上的地图,手指重重地点在九龙城、土瓜湾、红磡等区域说道:
“李明,你立刻组织人手,参照试点模式,将九龙剩余区域划分为新的网格。
每个网格覆盖40-50家士多店。
组长人选,从现有表现优异的网格员中提拔,或者从市场部骨干里抽调!
待遇按试点标准上浮10%,告诉他们,打下的地盘越大,奖金越厚!”
“是!陈生!”李明精神一振,立刻应下。
陈秉文点头,但话锋陡然一转,“但是,铺得越快,问题暴露得也越快!
李明,试点区域有没有反馈新的问题?特别是配送?”
李明脸上的笑容顿时凝固,露出一丝苦笑:“陈生.您真是料事如神。
问题配送确实有些问题。
随着铺货士多店数量增多,加上店主补货需求频繁且零散,物流公司的冷藏车配送,效率太低,成本还高。”
“毛细血管铺开了,但供血的动脉跟不上,毛细血管就会坏死。”
陈秉文看向众人,解释道:“配送问题不解决,网格模式再先进,也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集中配送,长途往返,效率低下,成本高昂,这是传统模式的死穴。
我们必须改变思路。
化整为零,建立中转仓。”
他拿起笔,在地图上,九龙城、土瓜湾、红磡、、荃湾等地圈出几个圈。
“在这几个关键节点,”陈秉文用手敲了圆圈,“租用小型库房,作为区域中转仓!
每个中转仓,覆盖半径五公里内的网格小组和士多店!
观塘厂作为中央总仓,每日根据各中转仓的库存消耗预测和补货需求,进行批量配送,补充库存。
各网格小组不再需要长途跋涉回观塘厂取货,只需就近到中转仓领取当日所需货物,然后高效配送至各自负责的士多店!”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这样,配送距离大幅缩短,响应速度成倍提升!
网格员可以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开发新客户、提升单店销量上!
中央总仓到中转仓的批量运输,也能大幅降低单位物流成本!”
“中转仓?”李明眼睛一亮,“相当于在每个区域的中心建了个小型补给站,
网格员不用再跑回观塘了!”
凌佩仪听了以后,迅速在心里计算预计投入,“陈生,按此方案,首批设立5个中转仓,覆盖核心区域,租金、冷藏设备、车辆、人员,初期投入预算约.5万港币。
但运营后,物流效率提升带来的损耗降低、销量增长、品牌提升,收益远大于投入!”
“5万,值!”
陈秉文肯定道。
会议结束,众人按照各自的任务分工,分头行动。
陈秉文刚回到观塘厂办公室,桌上的电话就疯狂响起。
他拿起听筒,林文雄激动的声音从听筒里传出来。
“陈生!是我!林文雄!”
电话那头,林文雄的声音如同被点燃的炮仗,完全没有了往日的儒雅沉稳,“爆了!
彻底爆了!新加坡新加坡市场疯了!”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1/4241571/1111106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