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国之柱石杜立德
“八百里加急!行人速速避让!八百里加急!”
凄厉的呼喊声再次撕裂了北京城清晨的宁静。
一名腰间别着醒目黄色令旗的骑士纵马冲过街道,激起一连串急促的声响,沿途百姓纷纷狼狈躲避,四散奔逃,一时间,街道上又是一阵鸡飞狗跳,尘土飞扬。
“又来一个!这都第三个了吧!”
人群中,有人压低了声音惊呼。
“可不止三个!这驿兵从昨儿夜里就开始了!”
“天爷啊,这到底是出了多大的事儿?”
自昨夜子时起,这已经是第四名闯入皇城的传令兵。如此频繁的军情急报,让整个京城都人心惶惶,各种猜测和谣言也随之四起。
“听说是北边儿的罗刹毛子又不安分了,在边境上跟咱们的兵爷动了家伙!”一个自诩消息灵通的茶馆伙计神秘兮兮地说道。
“瞎说!我瞧着是南边又出了朱三太子的余孽,惊动了朝廷!”另一个揣着手的老者摇头晃脑地反驳。
当然,议论最多的依旧是南边。
“莫不是……莫不是那些明军,真的打过长江了?”
此言一出,周围顿时一片抽气声,空气仿佛都凝重了几分。
只是,无论民间如何议论纷纷,此刻紫禁城内的蛮清朝廷,都已是焦头烂额,自顾不暇了。
最新的军报不仅确认了天津卫失陷的噩耗,更带来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手脚冰凉的数字——登陆的明军数量。
足足三十万大军!
满清的探子们持续保持着一贯的水准,又一次给明军的人数多加了一点点……
金銮大殿上,气氛凝重。
胤礽在御阶前焦躁地来回踱步,明黄的袍角随着他的动作不安地摆动。
“三十万!整整三十万大军啊!诸位爱卿,如此危局,我等该如何应对?!”(太子和监国都可以称爱卿)
胤礽目光慌乱地扫过阶下垂首肃立的文武百官,问询的话语带着明显的颤抖。
然而,回应他的却只有一片死寂。
阶下的王公大臣们,一个个低眉顺眼,噤若寒蝉,仿佛脚下的金砖能开出花儿来。
这群平日里巧言令色的“国之栋梁”,让他们搜刮民脂、贪赃枉法或许个个都是好手,可真到了这军国大事、生死存亡的关头,让他们出谋划策?
微操大师常校长都能吊打他们一群。
一时间,大殿上冷了场。
事实上,就在昨夜,胤礽便已紧急召集过一次群臣,商议应对之策。
当时的结论是,明军主力尚在长江以南与清军主力对峙,此次从大沽口登陆的,顶多是一支偏师,人数定然不多。
因此,只需派遣精锐沿途袭扰,迟滞其进军速度,争取时间调集京畿周边的八旗兵力回防京师,便足以应付。
那时,所有人都还抱着一丝侥幸。
可谁曾想,仅仅一夜时间,这人数有限的明军偏师就变成了三十万大军压境!
胤礽慌了,大臣们也慌了。
“殿……殿下,”
一片死寂之中,兵部尚书纪尔他布颤巍巍地挪出班列,噗通一声跪倒在地。
“依……依臣愚见,如今京师酷暑未消,不如……请殿下移驾盛京,暂避暑热?”
纪尔他布脑袋深埋,不敢去看胤礽的脸色,但他仍能感觉到,当他这话一出口,无数道或惊愕、或鄙夷的目光便齐刷刷地落在了自己身上。
避暑?
神他妈避暑!
受小冰期的持续影响,此时全球气温平均下降了1度,陆地气温更是下降了3-5度。
此时已是九月末,北京白日里气温也不过二十出头,夜里更是凉飕飕的,跟“热”字半点不沾边。
这所谓的“避暑”,明眼人都听得出来,分明就是弃城北逃的遮羞布!
“纪尚书!”
一声怒喝如平地惊雷般炸响,保和殿大学士杜立德须发戟张,猛地从队列中跨出,指着纪尔他布厉声斥道:
“你身为兵部堂官,食朝廷俸禄,耗粮饷无数!八旗新军组建至今,要枪给枪,要饷给饷,如今明匪大军压境,你不思如何抵御外侮,杀敌报国,竟敢在此妖言惑众,唆使殿下弃都北逃!你……你究竟是何居心!”(所以纪尔他布姓什么?)
杜立德这番话说得是义正辞严,掷地有声。
说实话,当纪尔他布说出去盛京避暑时,胤礽心动了。
三十万明军啊!
他才十七岁,哪里见过这等阵仗!若是能暂时离开这风暴中心,去祖宗龙兴之地暂避一时,似乎……也未尝不是一个选择。
他原本都已经盘算着,等群臣再劝进几句,便半推半就地应承下来。可万万没想到,杜立德这个老顽固,竟然如此不识时务地跳了出来!
好端端的“北巡避暑”,被这老东西劈头盖脸一通臭骂,直接给扣上了“弃都北逃”的帽子!
这让他还怎么“出巡”?怎么“避暑”?!
胤礽心中怒火中烧,恶狠狠地瞪了杜立德一眼,恨不得立刻将这碍眼的老东西拖出去砍了。
这没眼力见儿的老匹夫!等日后孤家正式登基,定要第一个让你滚蛋回家!
“咳咳……”
胤礽强压下心头的怒意,干咳两声,勉强挤出一丝笑容,对纪尔他布道:
“纪爱卿所言,亦是为孤家着想。不过,北巡盛京避暑之事,眼下尚非当务之急,还是……还是先商议如何应对这来犯的明匪要紧。”
杜立德的慷慨陈词,已然给所谓的“北巡”定了性。胤礽纵然心中再想跑路,此刻也不敢公然顶上一个“弃城而逃”的骂名,此事只能暂时作罢。
见皇太子表了态,其余原本也有些意动的大臣们,此刻更是纷纷缩起了脖子,再次集体装起了鹌鹑,唯恐引火烧身。
当然了,人群中也有例外。
譬如,刚刚那一番痛斥,引得大殿侧目的“大清脊梁”杜立德杜大学士。
此刻,他看着周围那些噤若寒蝉、明哲保身的同僚,一张老脸涨得通红,满是痛心疾首之色。
与这么一群尸位素餐、寡廉鲜耻的虫豸同朝为官,还怎么消灭明匪!!!还怎么治理好国家!!!
杜立德再次上前一步,声音铿锵有力。
“殿下!明匪此番来势汹汹,看似势大,然其所依仗者,不过火器犀利而已!”
“如今我八旗新军,同样装备了新式火枪火炮,论及兵刃之精良,未必便输于明匪!明匪号称三十万,可我朝拱卫京畿之八旗精锐,亦有三十余万之众!”
“再者,明匪千里奔袭,劳师远征,必然人困马乏,粮草不济!其火炮沉重,远距离转运更是艰难无比,难以发挥全部威力。更何况,其战线拉得如此之长,后勤补给线必然处处掣肘,难以维系!”
“反观我朝廷大军,以逸待劳,占据地利!后勤补给、兵员武备,皆远胜于敌!将士们更是同仇敌忾,誓死保卫京师,保卫大清江山社稷!”
“殿下!如此天时、地利、人和,皆在我手!此战,正是我大清奋起反击,一举重创明匪,扭转战局之最佳时机啊!”
杜大学士一番话说得是抑扬顿挫,慷慨激昂。那洪亮的声音在大殿梁柱间回荡不休,听得御座上的胤礽和阶下的一众王公大臣们,都是一愣一愣的。
我朝廷大军……原来竟有如此之大的优势吗?
虽然总感觉好像有哪里不太对劲,但仔细琢磨琢磨,听起来……似乎还真有那么几分道理啊!
“杜……杜大人,天津卫驻军亦有两万之众,装备也不可谓不精良,可……可他们似乎并未能挡住明匪的雷霆攻势啊。”
人群中,终于有人小心翼翼地提出了疑问。
杜立德看了那人一眼,从鼻腔中发出一声冷哼,随即缓缓说道:
“天津虽有驻军两万,然据溃兵回报,围攻天津之明匪,足有‘十万大军’!且明匪乃是趁夜突袭,我天津守军猝不及防之下,纵然城池失陷,亦在情理之中。”
“而如今,我等已然洞悉明匪动向,可以从容调兵遣将,提前设防。明匪再想故技重施,发动突袭,已然是痴人说梦!”
好吧,天津城弃城而逃的八旗新军为了逃脱责罚,在汇报攻城明军数量时,也十分“默契”地给明军的人数“稍稍多加了一点点”……
那名提问的官员被杜立德一番抢白,顿时哑口无言,讪讪地退了回去。
而殿中不少原本心惊胆战的大臣,经过杜大学士这么一番头头是道的鼓吹和分析,还真就找回了那么一点自信。
要不……逝一逝?
我大清王师坐拥如此优逝,即便不能一战而胜,但凭借坚城利炮,严防死守,想来……应该没什么大问题吧?
胤礽也被这有理有据的说辞打动了。
这个杜立德,虽然平日里迂腐固执,不识时务,惹人生厌……但关键时刻,似乎……还是有那么点用处!
“杜爱卿,既然你对此战有十足把握,那么,应对明匪大军之事,便全权交由你来筹划督办了!”
秉持着“能用就往死里用,出了事正好甩锅”的原则,胤礽毫不犹豫地便将这副抗击明匪的千斤重担,甩手扔到了杜立德的肩上。
若是此战胜了,那自然一切好说,你杜立德便是大清的擎天玉柱,架海金梁!
可若是没能挡住明军,甚至打了败仗。
哼哼,那你这老东西先前阻挠本太子“北巡避暑”的旧账,可就该连同这兵败之罪,一并好好算算了!
……
文人领兵从来都不是什么稀罕事,前有大宋韩琦,范仲淹,辛弃疾,后有大明王守仁,袁崇焕,卢象升。
虽然眼下的蛮清朝廷,尚未出现大规模文人统兵的现象,但随着八旗军事贵族集团的日益腐化和无能,这也只是迟早的事情。
一众大臣对于胤礽的决定没有丝毫反对。
他们的想法很简单,既然有人愿意站出来挑头,那这麻烦事儿就和他们没关系了。
为了方便杜立德调兵遣将,统领全局,胤礽在保留其保和殿大学士原职之外,又特旨授予杜立德一个“直隶提督军务大将军”的临时官衔,同时加授了一个太傅的虚衔,赐予便宜行事之权,以便其节制直隶各地的驻军。
大将军的官衔是临时的,太傅的荣宠是虚的,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杜立德那颗“为国尽忠”的赤诚之心。
这位自诩为“大清脊梁”、“国之柱石”的杜大学士,在接到任命的瞬间,便毫不犹豫地叩首谢恩,慨然接过了这副重担。
末了,他缓缓起身,目光炯炯,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轻蔑与傲然,缓缓扫过殿中那些依旧垂首不语的同僚。
“一群畏首畏尾、尸位素餐之辈!且看本官如何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剿灭明匪,重铸我大清惶惶天威!”
……(求点子打赏哇!)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926/23630856.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