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可是有强敌来犯?
行军途中。
念头在蓝玉脑中盘桓。
要不要,就在这荒山野岭,做了他?
只要朱元璋一死,大明必定内乱。
太子朱标早亡,皇太孙允炆懦弱,根本压不住燕王、晋王那些手握重兵的藩王。
到时候,大明四分五裂,殿下便可趁机挥师北上,一统天下……
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便被他立刻掐灭了。
不行。
蓝玉摇了摇头。
殿下的目光,在更广阔的南方,在那片无垠的大海和大海尽头的土地上。
自己若是自作主张,坏了殿下的大事,那才是万死莫赎。
想通了这一点,蓝玉心中那丝杀意便烟消云散。
他不知道的是,就在他杀机浮现的那一刻,轮椅上的朱元璋,眼皮微微动了一下。
那股一闪而逝的杀气,何等熟悉。
他这一辈子,就是在这种杀气里摸爬滚打出来的。
朱元璋甚至不用回头,就知道是蓝玉动了心思。
但他不在乎。
他了解蓝玉,更自认为了解自己的儿子朱桂。
蓝玉是头猛虎,但朱桂是那个能给他套上缰绳的人。
只要朱桂不想他死,蓝玉就不敢动手。
所以,他稳如泰山,心中甚至没有泛起一点波澜,只是对接下来要看到的一切,更加期待了。
队伍一路南行,很快便进入了原先暹罗国的腹地。
越往南走,沐春心中的震惊就越是无以复加。
他原以为,刚刚经历过战火的土地,必然是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百姓流离失所。
可他看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一番景象。
道路。
宽阔平坦的道路,用碎石和黄土夯实,一直延伸到视线的尽头。
每隔一段距离,就有穿着夏国制服的士兵和民夫在维护路面,保证大军和商队的通行。
这等规模的驰道,在大明境内。
也只有通往京城和几个重要军镇的官道才能比拟。
城镇亦然。
他们路过几座被战火摧毁的城池,但城池的废墟旁,一座座崭新的城市正在拔地而起。
数不清的汉人百姓,说着南腔北调的口音,正热火朝天地劳作着。
烧砖,伐木,搭建屋舍。
这些人脸上没有丝毫被迫劳役的愁苦,反而洋溢着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沐春拦住一名正在喝水的工匠,问他是从何处而来。
那工匠抹了抹嘴,咧嘴一笑,露出一口黄牙,操着一口浓重的山东口音说道:“俺是登州府的,家里地少,活不下去。听说琼王殿下…哦不,现在是陛下了,在南边招人,来这里不光管饭,干活还给发钱,分田地,俺就跟着同乡过来了。这位军爷,你是不知道,这里的地,那叫一个肥啊,水稻一年能种三回!比在老家种一辈子地都强!”
沐春听得心头剧震。
分田,发钱,一年三熟。
这三个词,对于那些在大明内卷到极致,一辈子都为几亩薄田挣扎的农民来说,是何等巨大的诱惑。
朱桂是如何在短短几年内,将这么多汉人吸引到这片蛮荒之地的。
他给的,是活路,是希望。
朱元璋也听到了那工匠的话,他没有出声,只是默默地看着那些忙碌的身影,眼神晦暗不明。
他治下的大明,以农为本,他自认已经将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
可为何,还是有这么多百姓,愿意背井离乡,跑到这瘴气弥漫的南洋来?
或许,这天下,比他想象的要大得多。
或许,他给百姓的,还远远不够。
......
几天后,队伍抵达了原安南国的南部海岸。
一座巨大的港口城市,出现在众人眼前。
看到这座城市的第一眼,即便是见多识广的沐春,也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
太大了。
太繁华了。
他们眼前的,根本不像是一座刚刚建立的城市。
巨大的石砌码头一字排开,延伸出海面足有数里之遥。
码头上,不计其数用木材搭建的起重设备正在忙碌地装卸着货物。
成百上千艘大小不一的船只停泊在港湾里,桅杆如林,遮天蔽日。
其中既有大明样式的福船。
也有船型奇特的西洋船和南洋本地的商船。
不同肤色、不同服饰的人们在码头上川流不息,操着各种听不懂的语言,讨价还价。
空气中弥漫着海水,鱼腥,香料和汗水的混合味道,充满了勃勃生机。
“这里……这里原先只是一个小渔村。”
沐春喃喃自语,他手中的堪舆图上,明确地标记着这一点。
这才多久时间?就能把一个渔村,建成一个能容纳数十万人口。
吞吐量堪比大明泉州港的巨型城市?
这已经不是人力所能及,这简直是老天显灵啊!
蓝玉看着沐春震惊的表情,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沐侯爷,这算什么。这只是我们大夏国规划的十个大型港口之一,叫‘镇海港’。等到了上京,你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天下第一城。”
朱元璋没有说话,他只是看着眼前的一切。
看着那些高耸的吊臂,看着那些从未见过的船型,看着那些自信而忙碌的子民。
他的心中,骄傲、震惊、疑惑、警惕……
无数种情绪交织在一起,最终都化作了一个念头。
他一定要见到朱桂。
他要当面问问这个儿子,这一切,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上京,太极殿内。
朱桂正站在巨大的沙盘前,推演着蓝玉西进的路线。
一名侍卫探马匆匆从殿外走入,单膝跪地,声音急切中带着激动:“陛下!广西急报!大明皇帝的仪仗,并未前往镇南关,而是由蓝玉大将军亲自护送,正朝着我们上京而来!”
也好。
这样也好。
是时候了。
是时候让这位缔造了大明,却也将大明禁锢在土地上的父亲,亲眼看一看,他朱桂所走的路,究竟通往何方。
“来人。”
想到这,朱桂开口道。
一名亲卫快步入内,单膝跪地:“殿下。”
“传朕旨意。命东海舰队提督周新,南海舰队提督陈瑄,即刻尽起两支舰队所有主力战船,前往琼州府港口,不得有误。”
那名都指挥使猛地抬起头,眼中满是惊骇。
东海、南海两大舰队,是大夏水师最精锐的力量,常年拱卫上京,并负责向东征伐吕宋、向西威慑满剌加。
两支舰队主力齐出,这是...。
“殿下,可是有强敌来犯?”
“是贵客。”
朱桂淡淡的说道:“去传令吧,告诉周新和陈瑄,他们要去迎接一位全天下最尊贵的客人。”
“让他们把舰队的军容都给朕整理好了,若是丢了朕的脸面,提头来见。”
“遵命!”
亲卫不敢再问,领命匆匆退下。
很快,皇命传遍了上京的军港。
停泊在港湾之中的庞大舰队开始骚动起来,如同被唤醒的巨兽。
一艘艘体型巨大的宝船扬起了风帆,数以千计的福船,海沧船、苍山船依次驶出港口,在海面上汇聚成一股钢铁洪流。
上千艘战船组成的庞大编队,在旗舰的引领下,浩浩荡荡地向着琼州海峡的方向破浪而去。
沿途所过之处,所有国家的商船无不骇然避让,整个南洋的海面,都为这支前所未有的舰队的动向而震动。
……
数日后,琼州府。
当朱元璋的轮椅被推出船舱,踏上琼州府码头的那一刻,他身后的沐春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
他来过琼州。
二十多年前,他跟着父亲沐英平定云南后,曾奉命巡视过琼州。
那时的琼州,在他的记忆里,就是一个偏远,落后,瘴气横行之地。
除了几座破败的城池和一些黎人的村寨,几乎就是一片蛮荒。
可眼前的景象,彻底颠覆了他的认知。
宽阔的石路从码头一直延伸到城门口,路面平整洁净,足以容纳八马并行。
道路两旁,店铺林立,酒楼、茶馆、布庄、钱庄,应有尽有。
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虽然肤色各异,服饰五花八门,但其中超过七成,都是说着各地口音的汉人。
这里的人,脸上没有大明腹地百姓常见的愁苦和麻木。
他们或行色匆匆,或悠闲逛街,脸上都带着轻松富足的神情。
路边茶楼里,几个商人模样的男子正高声谈笑,讨论着下一船香料能赚多少银子。
街角的小贩,正卖力地吆喝着一种从未见过的烤肉。
香气四溢,引得几个孩童围着流口水。
这哪里是边陲海岛!
这分明就是一座不下于金陵的繁华雄城!
“沐春。”
朱元璋的声音将沐春从震惊中拉了回来。
“臣在。”
“你看到了吗?”
朱元璋指着街上那些笑容满面的百姓:“咱在金陵,都没见过这么多人打心眼里笑出来。”
他的声音里听不出喜怒,却让沐春心中一颤。
他知道皇帝在想什么。
皇帝一生最看重的,就是让百姓吃饱穿暖。
他为此宵衣旰食,严惩贪官,指定大诰,剥皮实草,恨不得杀尽天下贪官,也将天下所有事都抓在自己手里。
可他治下的大明,百姓虽然安定,却始终被沉重的赋税和严苛的律法压得喘不过气。
那种发自内心的,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笑容,确实罕见。
而在这里,在这个他儿子的地盘上,这种笑容,随处可见。
这比看到一座雄城,更让朱元璋感到触动。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747/23668495.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