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穷在闹市,富有远亲
自从小泽上大学的消息传出,这两天家里的人络绎不绝,八竿子打不着一表千里的表姨姥的外孙子、远房表舅的连襟.....都来家里祝贺。小荔都不知道原来家里还有这么些亲戚。小荔也算是真切体会到了那句老话: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更让小泽皮发麻的是,家里突然多了好几个面生的、羞答答的大姑娘!她们今天来帮着搓玉米粒,明天又热心地帮着纳鞋底。那含羞带怯、欲说还休的眼神,时不时就飘向小泽,吓的小泽走哪儿都拽着妹妹,他真怕大学还没上,自己就多了个媳妇。
小荔也是提防着,真怕有豁得出去的姑娘。这可是现成的青年才俊呀!他哥现在可是屯子里炙手可热的“香饽饽”“唐僧肉”,谁家不想咬一口?就连平时跟她不对付、见面就翻白眼的张小花,这几天也破天荒地堆起笑脸,凑过来“小荔妹妹”长、“小荔妹妹”短地套近乎。那热乎劲儿,让小荔浑身起鸡皮疙瘩,心里直嘀咕:前几天还恨不得跟我干一架呢,这变脸的速度,比翻书还快!真是吓死个人!
屯子里人情厚道,来了都是客,总不能往外撵。王老三两口子只能一边强颜欢笑地应付着,一边私下叮嘱一双儿女:“都机灵着点!多个心眼儿!”
好不容易熬到了和胡爱国约定在县城国营饭店吃饭的日子。小荔也早就烦透了家里那些别有用心的大姑娘,也跟着他哥进县城透透气。兄妹俩一大早就坐上了去县城的车。
到了县城,小荔说“哥,你跟胡爱国去吃饭吧,我自己逛逛,下午两点火车站门口碰头!”小泽叮嘱妹妹注意安全,两人便在熙攘的街头分开走了。
小泽下意识地按了按斜挎在胸前的军绿色帆布包,里面用旧报纸严严实实裹着的是五百块钱。临出门时,小荔妈千叮咛万嘱咐:“包揣怀里!手捂着点!千万别让人给顺走了!这可不是小数目!”
小荔这次来县里,先去了新华书店,答应给春桃找找有没有教理发、编辫子的书。可惜,在充满时代特色的书店里转了一圈,满眼都是红宝书、政治读物和各种语录汇编。她不死心,问柜台的工作人员:“同志,请问有教剪头发、梳辫子的书吗?”
工作人员是个戴眼镜的中年男人,头也没抬:“没有。那是技术活,哪有什么书?得拜师学。”
小荔有些失望,但没放弃。她想起上次路过的理发店,便循着记忆找了过去。隔着理发店明亮的玻璃窗,她看到一个中年女理发师正拿着手推剪,“咔嚓咔嚓”地给一位顾客理着平头,动作熟练利落。旁边的工具台上,木梳、剪刀、刮刀摆放整齐。
那女理发师一抬眼,正好看见窗户外探头探脑的小荔,便热情地招招手:“小姑娘,站那儿瞅啥呢?进来呀!要剪头发?”
小荔推门进去,带着甜甜的笑:“大姨,我不剪头发。是我姐,她在家特别喜欢琢磨给人剪头发、编辫子,我就想问问,有没有这样的书卖?或者,去哪儿能正经学这个手艺呀?”
东北大姐天生热情健谈,最怕话掉地上没人接。女理发师一边手下不停,一边打开了话匣子:“哎哟,学这个呀?那可没专门的书!咱这店是公家开的,手艺都是师傅带徒弟,一代代传下来的!我这点本事,还是跟我爹学的呢!”
小荔看她手法确实老道,由衷夸赞:“大姨,您这手艺一看就是真传!瞧这头剪得多精神!” 看后面还有顾客等着,小荔识趣地说:“大姨您忙着,我不打扰了,先走了啊!”
“哎!好嘞!小姑娘慢走啊!有空再来找大姨唠嗑!” 理发师爽朗地应着。小荔心想:估计是店里清闲,难得有人跟她聊天解闷儿。
从理发店出来,小荔想起空间里还有些快过期的票据,决定去供销社转一圈。走着走着,路过县邮局,她脚步一顿,心里忽然闪过一个念头:现在1969年2月末了,那传说中的“猴票”是啥时候发行的来着? 她对邮票收藏一窍不通,但前世模糊的记忆告诉她,早期一些邮票后来价值连城。抱着“有枣没枣打一竿子”的心态,她走进了邮局。
柜台里坐着个面生的年轻姑娘,圆圆的脸,看着就刚参加工作不久,眼神里还透着生涩和认真。小荔走过去,直接说:“同志,麻烦您,现在柜台里有的邮票,每样都给我来一版!”
圆脸姑娘愣了一下,大概很少遇到这样“豪横”的买主。但她态度很好,没嫌麻烦,真的弯下腰在柜台里翻找起来。她不但拿出了近期发行的,还把一些压箱底、积了灰的旧年份邮票也翻腾出来,摊在柜台上让小荔挑。一边整理一边好奇地问:“同志,你买这么多邮票干啥呀?寄信可用不了这么多。”
小荔早就想好了说辞,一脸真诚:“我哥在省城上大学,给他多备点邮票方便寄信。还有就是……”她拿起一张印着风景的邮票,笑眯眯地说,“我觉得这些邮票图案挺好看的,想攒起来留个纪念。”
“哦!这样啊!”圆脸姑娘恍然大悟,觉得这理由很合理。她整理完柜台上现有的,忽然想起什么,又低头从自己办公桌抽屉里摸索出几张零散的邮票,递给小荔:“对了,同志,你看这几张要不要?红的这种,大小两个版。上面领导说要是卖不出去,过两天就得退回市里了。你要的话,都给你吧?” 她指着一张印着中国地图、一片通红背景的邮票说。
小荔虽然不懂邮票,但“国家要回收”这几个字瞬间触动了她的神经!绝版!这肯定是好东西!她立刻小鸡啄米似的点头:“要要要!这些我都要了!麻烦您了!”
圆脸姑娘见她这么爽快,也很高兴,拿出几张旧报纸,仔细帮她把所有邮票包好。小荔付了钱,看着眼前这个和气的新人,随口问道:“同志,你是新来上班的吧?以前好像没见过你。”
“是啊!”姑娘笑起来,露出两个小酒窝,“我叫胡甜甜,刚过完年接我妈的班。我家就住邮局后面那条胡同。”
“我叫王小荔,荔枝的荔。在县一中读高二,家是红旗公社王家屯的。”小荔也自报家门。两个年纪相仿的姑娘聊了几句,还挺投缘。小荔说:“甜甜,下次我来县城还找你!” 这才抱着她的邮票心满意足地离开了邮局。
走出邮局,找了个僻静角落,小荔立刻借着挎包的掩护,把那一大包邮票“嗖”地一下收进了空间最安全的地方。她美滋滋地盘算:以后只要出新邮票,就来找甜甜买一版存着!万一……万一以后值钱了呢?
她完全不知道,自己刚才无意中捡漏的几张零散红色邮票,正是因图案争议而在发行后极短时间内就被紧急收回、后世价值连城的珍邮——“祖国山河一片红”(1968年11月发行)。
在这个信息闭塞、无人重视的小县城邮局,她捡漏到了足以在未来一线城市换套房的邮票。可惜,懵懂的她此刻只沉浸在“囤货”的小快乐里,浑然不知手中握着怎样的财富密码。
囤邮票的兴奋劲儿还没过,小荔走进了供销社。人不多,她直奔日用品柜台。掏出快要过期的票证,利索地买了两管牙膏、四支牙刷。想了想,又给操劳的妈妈买了一盒铁罐装的“雅霜”雪花膏,给自己也挑了一罐“友谊”牌的。
最后,她翻出三张即将过期的酒票,走到烟酒柜台,试探着问:“同志,有茅台酒吗?”
柜台后正打毛线的售货员大姐闻言,抬起头,像看傻子似的上下打量了小荔一番,毫不客气地翻了个白眼:“茅台?小姑娘口气不小啊!那得是特供品!咱这小小县城,供销社就没进过那金贵玩意儿!做梦呢?”
小荔闹了个大红脸,这才意识到自己闹了笑话。她赶紧掏出那三张酒票递过去,找补道:“那同志,麻烦您,我家酒票快过期了,您看着给我拿三瓶最贵的白酒吧!”
售货员大姐一看有票,虽然态度依旧算不上热情,但总算接过了票。她看了看票证日期,又瞥了眼货架,还算厚道地说:“最贵的……喏,‘汾酒’就剩两瓶了,都给你。再搭一瓶‘北京二锅头’,成不?这二锅头劲儿大,也是好酒!”
“成!成!谢谢您!”小荔赶紧递上钱。心里盘算着:汾酒不错,二锅头老爸也爱喝,她爸看见这几瓶酒肯定高兴!
另一边,小泽和胡爱国在国营饭店的“饭局”也进行得波澜不惊。两个年轻人,一个心怀感激,一个带着点矜持的优越感,但交谈还算融洽。
小泽适时地将那个厚厚的、用报纸包好的“信封”推了过去。胡爱国心照不宣地收下,塞进自己包里,脸上的笑容似乎真诚了几分。两人还约定了开学报到的时间和汇合地点。
下午两点,兄妹俩准时在火车站门口碰头。小泽一眼就看到妹妹挎包里露出的酒瓶子,惊讶地问:“你买酒干啥?”
“上次换的酒瓶快过期了,不买浪费了!给咱爸过节喝!”小荔笑嘻嘻地回答,随即皱起小鼻子,“哥,有吃的没?饿死我了!”
小泽这才想起来,赶紧从包里掏出用油纸包着的两个还温乎的大肉包子:“给!就知道你肯定没吃饭!” 小荔欢呼一声接过包子,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大口,浓郁的肉香瞬间驱散了饥饿和一天的疲惫。
阳光透过车窗,给车厢里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小荔靠着车窗迷糊的睡着了,小泽望着窗外不断后退的景色,憧憬着未来大学的生活。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744/23667303.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