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上党兵变
当李守节因孝道二字而渐渐打消投降之意时,门外的亲卫突然冲了进来:
“指指挥使,府外来了些将士,他们要见你!”
听闻此言,李守节瞬间吓得唇齿发颤。
他最害怕的事要发生了吗?
哪怕心中畏惧万分,然李守节并未想过要躲在府中。
他要是不想体面,府外的将士们会帮他的。
心中的畏惧,促使着李守节艰难移动着颤抖的身体朝府门走去。
在接近府门时,李守节就听到了门外喧嚣的嘈杂声:
“指挥使呢?赶快出来!”
“城外大敌临门,指挥使得帮我们找一条生路。”
“指挥使再不出来,我们就进府去寻他了!”
当最后一句恶狠狠的话语落入李守节耳中后,吓得他再不敢迟疑。
本来瘫软的身体中,猛地爆发出无尽的力气,一下子就帮助李守节来到了府门外。
来到府门外后,李守节愈发惊恐地发现,他的府门外正密密麻麻聚集着众多披坚执锐的将士。
观之至少数百!
这就是亲卫禀报说的,来了些?
在李守节目光畏缩之际,府外的数百将士见到李守节的身影后,就停止了喧嚣。
一位年纪较长的将领,将手中刀鞘稍稍对向李守节率先说道:
“宋军大破汉军,太原郡侯威震潞州。
今数万宋军雄踞城外,虎视眈眈。
还望指挥使,帮吾等寻一条生路。”
不知不觉间,城内的将士不再直呼赵德秀其名,反而尊称起他的爵号来。
这位年长将领讲完后,又有一位满脸横肉的将领言道:
“太原郡侯乃宋室嫡裔,奉天子令以伐不臣,大义在身。
我军兵不过数千,如何敢与天命相抗?”
这位将领虽未用兵刃隐隐威胁,然他说这番话时,脸上恶意丛生,不加掩饰。
而李守节隐隐记得,当初李筠起兵之日,这位将领说的是“大义在周,天命在李”
五代兵变是这样的。
再血腥的事,都得先扯一扯大义,天命之类的虎皮。
至于大义、天命到底在谁?
唯在胜利者。
连听两道威胁意味满满的劝言,李守节已吓得面露哭相。
他带着些许哭腔说道:“我们还有精兵三千,宋军围三缺一,我们不如突围前往泽州。”
在两位悍将的威胁下,李守节已深知上党保不住了。
可李守节还是想着带兵马去投李筠,这样勉强还能算的上孝道不亏。
李守节的话落入下方众将士耳中,却让他们冷笑连连。
望着台阶上方那一脸怯弱的李守节,再回忆起今日城下赵德秀的英姿。
两相一对比,众将士心中愈发替自己感到不值。
李氏父子,不值得他们侍奉。
他们的未来,在城外!
有一位将士,已忍不住内心焦急。
他直接抽出腰间长刀,三步并作两步,跨越台阶来到李守节身前:
“李守节!
我们原本依靠的就是数万汉军为援,今数万汉军尽皆覆灭在太原郡侯手中。
以太原郡侯之手段,我们纵算突围至泽州,难道会免去败亡的命运吗?
攸关众人生命一事,你最好要考虑清楚!”
当这位将士说完这番露骨的话后,府外的数百军士齐齐抽出腰间兵刃,指向身前的将军府。
接着不等李守节反应过来,数百将士便手持利刃,齐齐一步步朝着将军府内踏去。
再不想体面,那便全家死绝吧。
府外众将士每前进一步,李守节就不由的退后一步。
直到连退三步后,李守节终于再忍不住内心恐惧,吓得直接跌坐在了地上:
“别上前,别再上前了。
我降了,降了!”
说这番话时,李守节掩面大哭。
乱世孝道,只值三步。
众多民夫,在宋军的指挥下搭建营垒。
在帅帐还未搭好时,赵德秀领着一众下属在初建的营寨内散着步。
一边巡视着营垒的建造过程,赵德秀一边接过卢多逊的军报。
还未看军报前,赵德秀就再次强调道:
“军报语言尽量简洁,但要将众人的功劳都记得清清楚楚。”
赵德秀是在向卢多逊传授,日后为他书写军报的要点。
上次吕端回来后,为赵德秀带来了赵匡胤对他军报的评价。
“文笔太差。”
得知这评价后,赵德秀郁闷了好一会。
嫌我文笔差,那我以后就不写了。
本来为防御使书写军报一事,就是卢多逊这一掌书记的职责。
只是虽不再亲自执笔,但自身军报的要点必须要点明。
一军主将的军报,就是一军将士的生死簿。
一军将士的生死升贬,尽在其中。
赵德秀说出他军报的第一个要点后,身后的一众下属脸上都露出了笑意。
正所谓主,不与臣争功。
身为潞州宋军的主将,赵德秀天然会在战事平定后,取得最大的封赏。
但肉不能一个人吃。
旁人跟着赵德秀出生入死,为的难道是志向吗?
志向不是不能谈,但要在让人吃饱喝足的基础上。
而相比所谓的“爱兵如子”,让人家实实在在享受到利益才是关键。
宛若汉之名将霍去病,他对下属的态度根本称不上好。
但霍去病的下属,对他可谓是忠心耿耿。
根本原因就在于,跟着霍去病是真的能飞黄腾达。
当看完卢多逊草拟的军报后,赵德秀当众指出了不足:
“众将的功劳,你是大多提到了。
可我军北进后,留守壶关的千余控鹤军亦是有功的。
若无那千余儿郎日夜恪守我军后路,我又岂能无后顾之忧一路北进?”
当赵德秀指出这点后,周围听到这番话的控鹤军,都对赵德秀感激万分。
郡侯连留守的同袍都记得,自己还有什么好担忧的呢?
一时间周围兵士看向赵德秀的目光中,充满了愿意为他效死的激动目光。
被当众指出不足,卢多逊的脸上却一直挂着止不住的笑意。
一想起伏牛山那两根大树上的字,是他亲笔所题,卢多逊就在时常畅想着名扬天下的那日。
若不是跟着郡侯,他哪会有这一日!
被郡侯指点两句又如何,卢多逊甘之如饴。
在赵德秀与众臣其乐融融之时,田重进脸色激动的来到赵德秀身前禀报道:
“郡侯,上党城门大开,遣人请降!”
一听到这话,赵德秀脸上露出笑意。
他手捧军报顾谓卢多逊道:
“李守节一日而降,如此迅速。
彼之速降,恐要为难卿。
这封军报要重写咯!”
赵德秀这话,引得身后众臣开怀大笑起来。
真是越来越有奔头啦!
在众臣愉悦的笑声中,赵德秀手指上党城:
“诸君,与吾一同受降!”
地上残留的铁链拖拽痕迹还未消散,上党城门的吊桥就已落下。
守城主将李守节,领着十数位将领,皆背负荆条,正齐刷刷跪在城外。
在上党守城诸将背后,是已然洞开的城门。
上党诸将并未等待太久,在出城约半个时辰后,一阵阵急促的马蹄声就在他们身前响起。
骏马的嘶鸣声,在他们身前十数步外陡然停止,接着便有一阵清脆的脚步声传来。
因尽皆微低着头,诸将看不清来者是谁。
而在不清楚赵德秀的后续处置前,方才还在城内威逼李守节的诸将,哪敢轻易抬头显示不敬。
面对弱者就硬,面对强者就软,向来是五代将士的宝贵生存法则。
那阵脚步声,在李守节身前陡然停止。
接着上党诸将就听到了一阵温润的声音:
“诸位义士,快快请起。”
说着李守节的身体就被一双宽厚的手扶起。
有了这句话,其他将领才渐渐抬头看去。
而这一刻站在他们身前的,除去赵德秀外还有何人?
若说方才城下的赵德秀,像一柄锋芒毕露的利剑,那么当下的他,更像和煦温暖的春风。
扶起李守节后,赵德秀亲手解下了他背后的荆条。
“吾说过,若诸位义士能开城迎王师,吾定既往不咎。
罪责皆免,何须负荆?”
说完后,赵德秀将手中的荆条地扔在了地上。
荆条落地那一刻,上党诸将心中悬着的那颗大石头亦同时落地。
赵德秀对李守节都这么宽仁,更不必说他们了。
本以为必死的李守节,在赵德秀的开释举动下,忍不住感动涕零。
“殿下,这是潞州各城的户籍、钱粮等册书。”
既决定献城投降,李守节自然毫无保留。
赵德秀对李守节的表现很满意。
“你放心,我军入城后,会封存城内府库。
城内诸民居,我军亦不会骚扰。”
赵德秀此话一出,上党诸将纷纷露出喜意。
投降之后,他们心中还有着两点隐忧。
一点是赵德秀会食言,一点宋军入城后会侵夺他们的利益。
毕竟作为失败方,本质上来说他们都是宋军的战利品。
换做以往惯例,攻城队伍入城后,总得大肆劫掠一番。
本来许多将领在心中都做好了,要好好出一番血的准备,没想到赵德秀竟一改五代陋习。
赵德秀的保证,让上党诸将对大宋的归属感蹭蹭上涨。
等做完两番保证后,赵德秀继续说道:
“上党已定,休养生息是第一要务。
我军入城后,还望诸君配合。
若有人敢在人心动荡之际,有违军纪,我定斩之!
这一条严令,潞州各县须一同遵守。”
赵德秀的话,让上党诸将脸色尽皆肃然。
施恩过后,自是要立威。
上党城内的各位将领,大多与潞州诸县有着瓜葛,若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对赵德秀接下来稳定潞州局势有着很大的裨益。
赵德秀语气坚定,不容置疑。
而在大败汉军之威的加持下,上党诸将又岂敢对赵德秀有异议?
“臣等遵命!”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736/1111103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