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宋秀 > 第104章 阵图大师 潘美神伤(月票加更)

第104章 阵图大师 潘美神伤(月票加更)


在赵光义率军南下之前,曹彬与卢多逊就作为大宋的使者,先一步朝着江宁府进发。

    江宁别称金陵,就是后世的南京。

    之前庙算淮南时,赵匡胤将出使南唐一事交到赵德秀手中。

    得到这差事后,赵德秀回王府与众僚属探讨了一番。

    在当世,两淮及江南地区,已逐渐成为华夏的经济重心。

    自古以来,打仗打的就是钱粮。

    尽管目前“先南后北”的战略,还未由赵普正式提出,然朝野的有识之士大都知道:

    “欲复燕云,先收江南。”

    深知这一点的赵德秀,对此番出使的人选,是经过了一番精挑细选的。

    曹彬曾有过出使吴越国的经验,加之他性格持重,由他担任正使再适合不过。

    而正使性格沉稳,副使的性格就当以机敏善变为主。

    这样一来,卢多逊就是一个很好的人选。

    因出使南唐一事,攸关到淮南战局,曹彬与卢多逊连赵德秀的婚宴都没参加,就率着使团乘船朝着江宁府而去。

    几番周折后,以曹彬与卢多逊为首的大宋使团,终抵达长江之上。

    望着周遭滚滚东逝的长江水,卢多逊对一旁的曹彬说道:

    “依向导所言,想来明日一早就能抵达江宁府。

    副使应当记得,太原王派你我二人出使的用意何在。”

    卢多逊口中称呼的副使,是在指曹彬的澶州副节度使一职。

    两人同属一幕府中,私下中互以幕府官职相称,可以表示亲近。

    二人在离开开封前,赵德秀自是说过透露过他的用意。

    然曹彬初入幕府,往日中表现又过于沉默,对曹彬的才智,卢多逊并未有多少信心。

    为以免耽误赵德秀的筹谋,临近江宁府前,卢多逊得再提醒一番。

    听到卢多逊的提醒后,曹彬认真的点了点头:

    “彬记得。”

    在外人面前,曹彬讲话一直颇为简略。

    得到了曹彬的肯定答复后,卢多逊便不再多说什么。

    一夜的时间很快过去,翌日清晨,大宋的使团船队,成功在江宁府外的港口靠岸。

    而在岸上,南唐的一众官员早就在等候着。

    今日前来迎接大宋使团的南唐官员,以户部尚书韩熙载为首。

    在见到曹彬等使臣从船上下来后,韩熙载连迎上前,对着曹彬及卢多逊一拜道:

    “下臣韩熙载,拜见上国使臣。”

    自李从嘉入住东宫后,深受李从嘉信任的韩熙载,在南唐朝中的地位愈来愈高。

    然韩熙载的谦逊,并未引来卢多逊的谅解。

    “你既知吾等是大宋使臣,奉大宋天子命出使江南,缘何吴王不亲自外出相迎?”

    卢多逊语气锐利,引得韩熙载微微色变。

    自淮南惨败后,南唐国主李璟就时常有迁都之念。

    近几个月来,李璟时常率三公等重臣在洪州居住,而将朝政大多委托于吴王李从嘉。

    李从嘉虽未得太子之名,然已得监国之实。

    大宋身为南唐的宗主国,于情于理,李从嘉都该亲迎大宋使臣。

    色变不过一会,韩熙载就恢复了冷静。

    “吴王殿下,近来偶感风寒,身体不适,还望使者见谅。

    臣已在城内备下酒宴,为使者接风洗尘,请使者移步。”

    说完后,韩熙载恭敬地对着曹彬与卢多逊再拜。

    可韩熙载的恭敬,并不能让曹彬及卢多逊满意。

    “淮南血流百里,方数年之事尔!”

    曹彬此话一出,卢多逊诧异,韩熙载等南唐朝臣纷纷脸色大变。

    数年前的淮南之战,南唐败的有多惨呢?

    那一战打的李璟,都想直接传位给长子了。

    曹彬口中所说“血流百里”,虽带了些夸张成分,但实际惨状差不了多远。

    才数年时间,南唐朝臣自是不会忘记数年前“几乎亡国”的悲怆气氛。

    当韩熙载等人脸色大变时,曹彬接着说道:

    “吾为使臣,代天子巡视江南。

    贵国吴王亲迎吾等,是尽人臣之节,非可商榷。

    金陵在望,往返至多一个时辰。

    过时不候!”

    什么叫用礼数备注的语气,说出最冰冷的话,这便是。

    说完后,曹彬一脸肃穆的拂袖转身,丝毫不给韩熙载半分解释机会。

    行为果决,尽显大将风范。

    而曹彬“过时不候”四个大字,让韩熙载色变连连。

    这一次色变,可没那么容易恢复了。

    韩熙载深知,若一旦让大宋使臣真的负气离去,无异等同向大宋宣战。

    先不提在日后的战争中,南唐能不能打的赢。

    但早就畏中原如虎的李璟,在得知这一消息后,都得先将他剐了。

    事关自身性命,韩熙载眼见着大宋使臣是拉不住了,只能命人回城急忙请来李从嘉。

    李从嘉根本就未生病!

    待回到船上后,曹彬对着一旁的卢多逊言道:

    “吾等一出使,李从嘉就感染风寒,事有蹊跷。

    依我所料,定是李重进遣使者,先吾等一步来到江宁府。

    淮南向来为江南屏障,江南或有朝臣建言李从嘉,可趁此机会夺回淮南。

    故而李从嘉态度暧昧。”

    在分析局势时,曹彬的话倒详细不少。

    曹彬的话得到了卢多逊的认同。

    “若李从嘉一会能前来,就说明南唐国内众臣心向中原者居多。

    若李从嘉一会执意不来,则代表南唐反迹已露。”

    作出第二点判断时,卢多逊面露担忧。

    要是南唐军加入战场,那淮南这一战可就变得棘手了。

    时间过得很快,在一个时辰快到之时,一位衣着华丽的年轻男子,驾着一匹快马赶到了岸上。

    见岸上的人皆对那位男子行大礼,意识到那位男子就是李从嘉的曹彬,这才领着卢多逊及一众随从朝岸上走去。

    看来南唐国内,不愿与大宋开战的人还是占主流。

    意识到这点后,曹彬的心中渐渐有了一个计较。

    大宋建隆元年八月初。

    大宋东海郡侯赵光义,领着五万禁军一路南下抵达涡口。

    涡口是涡水汇入淮水的入水口。

    领兵到达涡口,意味着再进一步,五万宋军就将进入淮南地界。

    然率军抵达涡口后,赵光义便下令大军在淮水边界上扎营。

    中原一直以来就缺作战用的舟船。

    当年周军取得淮南之战的胜利后,虽缴获了不少南唐的舟船,然那些舟船大多放在淮南诸州中。

    淮南一反叛,宋军等于一夜回到解放前。

    要想成功度过淮水,进入淮南地界平叛,唯有如当年周军一般,在淮水上搭建浮桥。

    趁着民夫搭建浮桥的空挡,赵光义下令召来了一众将率。

    等诸将都来到帅帐中后,赵光义指着背后的地图说道:

    “今我军屯驻涡口,不日就可进入淮南地界。

    据斥候回报,叛军主力大多在扬州一带集结。

    不知诸位以为,我军进入淮南后,当首攻何处?”

    赵光义话音刚落,帐内诸将就将目光看向地图。

    帐内的一部分将领,早年都参加过世宗征淮南一战,故而赵光义的询问很快就有人答道。

    “濠州或寿州。”

    田重进说出了他的看法。

    濠州与寿州,一左一右挟制在涡口两旁,从表面上来看,若不先攻取这两州,己方的粮道容易受到威胁。

    当年周世宗征淮南时,亦是将这两州,当做优先打击的目标。

    岂料田重进话音刚落,赵光义就开口说道:

    “我军应速取扬州。”

    赵光义这话一出,田重进脸色一变,他正想出言阻止,有一人却公开表示支持。

    “东海郡侯所言正是。”

    出言的这人,正是王全斌。

    王全斌出身将门,早年担任过唐庄宗李存勖的侍卫。

    虽历经数朝,王全斌争战多有胜利,可却一直得不到大的升迁。

    这主要是在于王全斌贪财,喜欢贪墨军队的“救助金”。

    这一点性格缺陷,让很多君主明知王全斌有才却不敢大用。

    显德年间,赵光义发现了王全斌的才干,他数次求请赵匡胤,才致令王全斌有机会进入禁军中高层。

    感念于赵光义的帮助,王全斌才渐渐成为他的人。

    听到王全斌出言附和,田重进劝阻的心迟疑了会。

    就在田重进迟疑的空档,又有一位将率出言支持赵光义的看法。

    “若叛军主力皆在扬州,寿州、濠州的确无关紧要。”

    说这句话的人,是潘美。

    潘美这次出征是赵匡胤的有意安排。

    赵匡胤知晓潘美有帅才,故想让他来淮南征战积累些战功,日后好大力重用。

    听见潘美支持起赵光义,田重进就默默不再言语。

    因田重进曾听过赵匡胤夸赞潘美,他是不会妄言的。

    至于潘美会认同赵光义,不是在于他是赵光义的人,是他根据自身军略做出的判断。

    当然这一判断有前提:“叛军主力皆在扬州。”

    潘美抬头看向赵光义询问道:

    “郡侯的情报可准确?”

    赵光义自然亦知道,赵匡胤对潘美的看重。

    有心拉拢潘美的他,笑道:

    “仲询请放心,吾的情报不会有错。”

    说这句话时,赵光义充满了自信。

    赵光义有理由自信,因为这一则情报,是翟守珣递送来的。

    翟守珣是李重进的谋臣。

    早在年初时,李重进就想与李筠南北夹击赵匡胤,故派翟守珣北上。

    李重进没想到的是,翟守珣并未前往潞州,反而径直前往开封城投靠赵匡胤。

    而在赵匡胤的安排下,翟守珣重新回到李重进诋毁李筠,致使李重进错过了南北夹击的最佳时机。

    这一桩隐秘,极少人知道。

    在赵光义出征前,为保证这次战事万无一失,赵匡胤便将与翟守珣的联络方式告知给了赵光义。

    见赵光义出言保证后,潘美就信服的点了点头。

    在大军出征前,由于赵光义之前的急切,让赵光义在禁军心中的印象算不上好。

    然至少现在看来,潘美觉得赵光义并不差劲。

    王全斌与潘美的支持,让众将都无异议,这让赵光义体会到了满足的快感。

    赵光义性格有个显著的特征——爱表现。

    而这一性格特征,在取得某些“成就”后就会表现的更加明显。

    见搭建浮桥还要一段时间,赵光义下令让其他将率先离去,只留下王全斌、潘美等重要人物。

    等其他人都走后,赵光义一脸期待的从怀中掏出一物放在身前书案上。

    察觉到这一幕,田重进兴致满满。

    田重进想起当初在壶关城内,赵德秀以手中一图指点战场的场景,如饮美酒。

    往日记忆,让田重进兴致满满的凑了过去。

    可一凑近,田重进看着书案上的那张图,整个人都有些傻了。

    只见那张图上,密密麻麻的画着八个阵型,分别是:

    天阵,地阵,风阵,云阵,龙阵,虎阵,鸟阵,蛇阵。

    那八个阵型层层相叠,混乱无序,看的人眼花缭乱,六神无主。

    如饮馊水的感觉,出现在田重进心中。

    而有这一感觉的,又何止田重进?

    王全斌与潘美,这两位名将之资,亦看的呆了。

    这是?

    见“震惊”住三位大将后,赵光义脸带笑意地说道:

    “吾自幼熟读兵书,曾观前唐《太白阴经》之阵图,颇有所感。

    遂将经内阵图进行改良,形成这一八阵图。

    若我军用此阵,环环相连与契丹军作战,契丹军的骑兵优势将再难发挥,势必折戟于我军阵下。”

    自信的光辉,在赵光义脸上洋溢。

    浑然不知三位大将看向他的目光,已变得越来越奇怪。

    当然在最后,赵光义还是适当谦虚道:

    “此阵如何,还望诸位品鉴。”

    赵光义这话一出,让田重进感觉如饮砒霜。

    他真的品鉴不来。

    众人中,唯有潘美还能保持一定的冷静。

    “郡侯是想将这阵,用在这次征战中吗?”

    “若有机会,自要一试!”

    潘美问的小心翼翼,赵光义答的理所当然。

    听到这回答,潘美暗自神伤。

    他方才觉得赵光义尚可,真是一个大大的误会。

    这阵图看起来都要耗费不少功夫,更何况要实地列阵?

    几乎是一眼之间,潘美就看出这八阵图的硬伤:

    列阵繁琐,指挥困难,易被分割,地形适应差种种。

    而这每一个硬伤,都可能让敌人抓住时机,让宋军万劫不复!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736/1111102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