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宋秀 > 第105章 诱敌深入 德秀入淮

第105章 诱敌深入 德秀入淮


宋军抵达涡口的消息,很快就被斥候送至李重进的手中。

    当得知宋军主将是赵光义后,李重进忍不住在众将面前大笑起来:

    “凭心而论,若此番是赵贼领兵前来,吾当避之三分。

    若是小赵贼领兵,吾亦当重视待之。

    没想到贼军主将,竟是那赵光义?”

    相比于威名赫赫的赵匡胤,及初有声名的赵德秀,赵光义的到来让李重进悄悄松了口气。

    李重进故意在众将面前说这番话,为的便是提振军心。

    从众将脸上露出的笑意来看,李重进的目的达到了。

    然众人中,还是有人给出善意提醒的。

    翟守珣起身对李重进说道:

    “贼军兵强势重,还望节帅不要掉以轻心。”

    见翟守珣一副慎重模样,李重进再次笑道:

    “吾当然不会大意。

    不过贼军主将有变,那我军的战术亦当有所改变。”

    当李重进说到这处时,翟守珣脸色微变。

    举事之初,翟守珣力劝李重进要吸取李筠教训:

    “主力不轻出,坚壁清野为要。”

    这对淮南来说,表面上看是最佳方略。

    然兵无常势,这番方略是用来应对赵匡胤及赵德秀的。

    今赵光义领兵,未知具体才能如何,李重进起了试探之心。

    见翟守珣面露担忧,李重进笑道:

    “吾有一军,名驰影,善奔袭。

    吾有一马,名凝汗,日行数百里。

    区区赵光义,何足惧哉?”

    李重进并未夸口,当年跟随周世宗征淮南时,他就是靠着这一军一马,多次立下战功。

    说罢后,李重进的心中渐渐有了一番新的方略。

    闻听李重进新的方略后,翟守珣面上表现欣喜,内心中却颇有急切。

    作为心向朝廷之人,大战之前是能将军情传递出。

    然大战开始后,扬州城戒严,传递军情一事就没那么轻松了。

    另外纵算军情能传递出,那也是需要时间的!

    当浮桥修建完毕后,赵光义领着数万宋军踏过浮桥,登上了淮南的土地上。

    一进入淮南地界,赵光义就命大军稳步前行。

    赵光义是将门子弟,基本的军事素养他是有的——初入敌境,先稳步前行。

    当赵光义领兵抵达定远县附近时,有斥候来报,说是前方出现一支敌军。

    敌军乍现,让赵光义来不及施展阵图布阵,这倒也无妨。

    自幼受到的军事素养,让信心满满的赵光义很快下达了命令。

    “全军迎战!”

    在赵光义的将令下,精锐宋军前锋迅速摆开阵势,朝着定远县的敌军冲击而去。

    而为了体现自身英武的一面,赵光义身披甲胄,驱使战马,亲自来到前锋军中指挥宋军作战。

    王全斌见状,忍不住劝道:

    “郡侯千金之躯,怎可冒险?”

    王全斌的劝说,并未让赵光义打消主意。

    赵光义慷慨的说道:

    “将士争效命于锋镝之下,吾岂忍坐观!”

    此话一出,周围将率无不振奋,争先之志愈盛。

    赵光义深知主将亲临前线的重要性,虽今日他未如赵德秀那般身先士卒,然亲临前线足以使他在军中初步建立威信。

    宋军本就精锐,加之士气旺盛,很快就击溃了定远县外的那支叛军。

    骑在战马上的赵光义,望着前方狼狈败逃的叛军,脸上笑意怎么压都压不下来。

    他果真有名将之资。

    方才八月上旬,他就已取得首战之捷。

    赵德秀两月定潞州,他未必不能一月定淮南!

    一想到这点,赵光义便打算改变原有战术。

    “传令全军,急速前进!”

    这道军令一发出,潘美就来劝谏道:

    “淮南精兵,向来骁勇,今无端一触即溃,恐有诈矣。”

    潘美忧心忡忡。

    田重进当下是不在前军的。

    自那日见识到赵光义的阵图后,想起赵德秀嘱托的他,就自请率军在后方护卫。

    潘美的劝谏,是出于一片好心。

    可他的话落入赵光义耳中,却让赵光义本能的不喜起来。

    刚愎自用,是赵光义的另一个性格特征。

    在赵光义的视角看来,叛军前锋一触即溃,是他亲临前线,英武指挥的结果。

    怎能算的上无端呢?

    自己的作战成果,不容质疑!

    好在赵光义当下并未承袭帝位,面对潘美的劝谏,他并没有出言训斥。

    “仲询勿忧,吾自有计较。”

    潘美劝完后,王全斌提出了另一点可疑。

    “先前据情报所言,叛军应在扬州附近集结才是。

    怎会有部分叛军来到定远县外?”

    面对这一点疑虑,赵光义的心中早有看法。

    “定是李重进轻视于我,想趁着我军立足未稳之际,发动突然袭击。

    他定料不到,我早有防备!

    今叛军首败,士气正丧,正是我军猛进之时。”

    言语间,赵光义流出对李重进的轻蔑。

    赵光义的解释,让王全斌张了张嘴,最后还是把嘴巴闭上了。

    虽心中尚有疑虑,然他的前程全系赵光义一身,私心大于公心的他,自不会有固谏的打算。

    见两位大将都无“异议”后,赵光义果断下令道:

    “传令给田将军,命他速速率军与前军汇合。”

    这一道坚决的军令一出,潘美识趣的退下了。

    当赵光义的军令传至后军时,田重进的眉宇再次皱了起来。

    定远之后,便是滁州。

    后方粮道初建,大军若太过深入,并不是一件好事。

    赵光义的领兵,给田重进一种奇怪的感觉。

    赵光义是知兵法的,这从“直袭扬州”或“亲临前线”这两点就能看出。

    但他有时却又展露出,令人费解的举措。

    军令难违,田重进是一定要率军前往定远的。

    不过在前往定远县前,田重进还有一件事要做。

    在帐内亲笔写好一封密奏后,田重进唤来亲卫:

    “六百里加急,将这封军报送至陛下手中。”

    田重进脸色沉重,这让亲卫不敢迟疑,接过密奏后就朝帐外奔去。

    望着亲卫离去的背影,田重进心中暗道:

    “一切就交由陛下决断吧。”

    急行军下,赵光义不久后就领军抵达滁州城下。

    滁州城是扬州的东面门户,当年周军攻取淮南时,将滁州当做战略要点进攻。

    据之前探查到的情报,赵光义得知在定远县外的那支败军,就是进入了滁州城中。

    得知这一点后,赵光义下令大军围城。

    最初李重进将主力都驻扎在扬州附近,那时宋军直取扬州的战术是可行的。

    历史上赵匡胤亲征淮南时,采取的亦是这战术。

    然今滁州城内有叛军败兵进入,如果宋军再贸然直取扬州,后路容易不稳。

    围攻滁州,是必然之举。

    对于这一举措,有些将领表示疑虑:

    “滁州城坚,攻之不易,昔世宗攻滁州,耗日颇久,易伤我军士气,望郡侯三思。”

    听到这一层疑虑后,赵光义露出了智者的目光:

    “今者事同而势异,彼弱而我强。

    昔世宗破淮南,徙其人而空其地者,令滁州坚城有缺。

    吾计决矣,汝等勿复言。”

    赵光义此话一出,得到了潘美、王全斌等的支持。

    尽管对赵光义的这一判断认可,但潘美心中却始终有些顾虑。

    经过这些时日的相处,潘美摸清了一些套路。

    貌似东海郡侯总喜欢“先明后暗”?

    当赵光义一表现尚可,后面就可能出一些意外。

    有这想法,虽说对赵光义有些不敬。

    可一想到过去的事例,潘美就不能不抱有疑虑。

    在赵光义的命令下,第二日数万宋军就对滁州城发动猛攻。

    滁州城在数年前的淮南一战中,损毁颇重,经过数年的整修,城防依然尚未完备。

    加上赵光义一如既往亲临城下,督促将士猛攻滁州城,这让禁军将士士气旺盛,争而攻城。

    在连日的猛攻之下,滁州城已摇摇欲坠,眼看着就要攻下。

    而就在这一关头,赵光义观察到军中将士“士奋怒,不可遏”的场景后,一个担忧不由出现在他心中。

    “将士攻城奋命,入城后要是烧杀抢掠该如何制止?”

    此担忧一生,一个想法又落在赵光义心中。

    “昔伏牛山一战,他火烧两万北汉军,可谓是暴虐至极,我怎能步他后尘?”

    宋军入城后,一旦有烧杀抢掠的行为,那恶名定然都在他这一主将身上。

    赵光义并未忘记,他这一次出征的政治目的是为了争储。

    今赵德秀在储位争夺中已占据优势,为后来居上,赵光义觉得他必须走差异化竞争的道路。

    “秀以急,吾以宽;秀以暴,吾以仁;秀以谲,吾以厚。

    每与秀反,事乃可成耳!”

    想到这一处的赵光义,下达了一道军令:

    “全军暂停攻城!”

    当这道军令传到前线后,正在率军冲锋的诸将,宛若被强硬喂下一碗馊水般,内心中顿生恶心。

    将领李汉琼望着尽在咫尺的滁州城,他气愤地将手中兵刃扔在地上道:

    “城池将下,反而不攻,这算什么军令!”

    先前赵光义的一些骚操作,还只是让田重进、潘美等寥寥几人承受。

    现在是大军的每一位将领,都体会到那恶心的感觉了。

    这感觉.

    听到李汉琼的不甘后,崔彦进出声喝道:

    “主将有令,你怎敢置喙!”

    崔彦进如王全斌一般,是赵光义在军中发展的亲信之一。

    崔彦进的厉喝,并未让李汉琼打算闭嘴。

    李汉琼盯着崔彦进说道:

    “若太原王在,必不至此!”

    甩下这句话后,李汉琼头也不回的离开了城下。

    而直接出言置喙者是李汉琼,但与李汉琼有类似想法的将领,可都多的是。

    察觉到多道直视的目光后,崔彦进虽心中愤怒,但也不敢再出言驳斥李汉琼。

    军中中层将领都多有不解,更何况潘美、田重进、王全斌等人?

    一向谨慎的田重进有些控制不住自己了。

    田重进回到军中后,径直来寻赵光义:

    “大军旦夕可下滁州,郡侯何故鸣金?”

    话语虽未太过凌厉,然是个人都能听出田重进语气的不善。

    赵光义知晓他这一命令,势必会引起部分将领的不满,可他心中自有计较:

    “陛下登基以来,以向天下人昭示仁义为己任。

    若我军破城,滁州百姓将受刀兵之苦,吾心何忍?

    兵法有言,不战而屈人之兵。

    今滁州叛军已知我军威势,吾要派使者入城,宣告吾之仁义,让滁州叛军自愿归降。”

    晚田重进一步进入帐内的潘美,在听到赵光义的这番言语后,他惊得想直接退出帐外。

    大战中,讲仁义?

    这一番“高谈阔论”,惊得潘美几人目瞪口呆。

    在难以言表的心情下,李汉琼的那句宣言,已占据了潘美几人的心:

    太原王,你快来吧!

    在开封城的皇城中,赵匡胤领着赵德秀进入了刚建好的一座官署中。

    这座官署,正是咨议省所在。

    在咨议省草建之时,赵匡胤就有诏令下达:

    “加谏议大夫衔,入咨议省。”

    谏议大夫是前唐官职,主掌谏议得失,侍从赞相。

    以往谏议大夫是属于门下、中书两省的属官,今门下、中书两省虽有编制,却基本不干实务。

    一心想着要让大宋摆脱冗官困境的赵德秀,怎会容许三省官员在一旁吃闲饭。

    在赵德秀的建议下,赵匡胤将谏议大夫从门下、中书两省中剥离出,单独成为咨议省的属官。

    而凡是加有“谏议大夫”官衔的,除去俸禄可多领一份外,都有资格参加到新政的建设中来。

    如赵普、沈义伦、楚昭辅等人,当然这一官衔赵德秀亦具备。

    不知不觉间,赵德秀拥有的官衔越来越多,已初具昔年秦王之风范。

    当巡视完一圈咨议省的官署后,赵匡胤满意的点了点头:

    “不奢华,以俭朴为要,不错。”

    评价完后,赵匡胤坐在官署内的御座上,对赵德秀提及了一事:

    “契丹送来国书,说是要遣使来访。

    朕已应允此事。

    等契丹使团到来后,接待一事你多尽尽心。”

    此话一出,赵德秀行礼领命。

    得咧,看来这鸿胪卿的名头迟早也得落他头上。

    就在赵匡胤要多叮嘱赵德秀几句时,赵普捧着淮南送来的密报来到了赵匡胤身前。

    见淮南有密保送来,赵匡胤连忙接过看了起来。

    等看完密报中的内容后,赵匡胤气的重重一拍御案:

    “李重进这是在诱敌深入!

    他竟一点都未察觉?”

    赵匡胤的言语中,流露出对赵光义浓厚的失望之色。

    然失望归失望,当下最重要的事是:

    “太原王!”

    “臣在。”

    看着站在身前的赵德秀,赵匡胤略有安心。

    “你携朕圣旨,虎符,速前往淮南,代赵光义执掌大军!”

    听闻这话,赵德秀未有丝毫犹豫。

    “臣领命!”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736/1111102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