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宋秀 > 第129章 李璟惊吓 再动国灭

第129章 李璟惊吓 再动国灭


水寨中,李观象正一心处理着政务。

    周行逢离开前,曾信誓旦旦告知李观象临近黄昏,当有捷报传来。

    对于周行逢的话,李观象一直信之不疑。

    周行逢若无大才,怎能想出“铁索连环”之策,以镇压宋军嚣张气焰?

    由于对周行逢的信任,当申时到来后,李观象就穿上官袍,来到水寨外准备隆重迎接他的主上归来。

    李观象能得周行逢宠信,除去他自身才能不俗外,懂得谄媚亦是重要因素。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观象远远望到水面上隐有舰队浮现。

    观望到这一幕后,李观象兴奋的命浆手驱使斗舰上前。

    然越接近那支舰队,李观象就越察觉到不对劲。

    当看清那支舰队上悬挂的旗帜后,李观象脸色大惊,急命浆手驱使斗舰退回。

    可还是太迟。

    宋军舰队前锋的走舸,发现了李观象的这艘斗舰。

    借助着走舸的机动性,宋军斥候很快就将李观象团团围住。

    被宋军斥候包围后,李观象惊得跌坐在甲板上。

    水寨内的军队,基本上都被周行逢带出迎战,李观象身边哪有多少护卫。

    李观象直接宋军斥候生擒。

    随后,基本无防卫力量的水寨,更是直接被崔翰亲率的宋军攻破。

    当占据武平军水寨后,崔翰命人将李观象送至回宋军水寨。

    赵德秀得知崔翰捕获一只大鱼,让人将李观象带过来。

    李观象一至,赵德秀就指着帐内跪地的一众武平军将率说道:

    “今日洞庭一战,我军大胜,十万武平军,或死或降。

    汝之同僚,皆在此处。”

    赵德秀的这番话,惊得李观象身体乱颤。

    “节,节度使呢?”

    李观象下意识问起周行逢的下落。

    对于这一点,赵德秀亦不清楚。

    “周行逢下落不明。”

    今日一战,降者众多。

    加上大量巨舰残骸漂浮在水面上,对宋军打扫战场一事造成了不少困扰。

    见周行逢并未被俘虏,李观象刚刚松了一口气,可随后又掩面痛哭起来。

    因为按常理推断,在那样的大火中,周行逢是很难逃生的。

    一想到周行逢可能战死,李观象怎能不为武平及自身的未来感到悲哀。

    早晨周行逢的自信满满音犹在耳,没想到还未一天时间,武平国的命运却直接来了个急转弯。

    李观象一哭,帐内的武平众降将,亦纷纷痛哭起来。

    这一现象,足以证明周行逢在武平国内颇得人心。

    遭逢大败,赵德秀可以理解李观象等人心中的悲痛。

    但赵德秀见李观象,不是为了听他哭的。

    于赵德秀的示意下,帐内宋军用兵刃止住了嘈杂哭声。

    利刃交颈之后,李观象一下子忘记悲痛,连对赵德秀拜道:

    “王上有何吩咐?”

    今日一战,除去衡州的杨师璠所部外,武平主力基本尽丧。

    李观象深知,纵周行逢未死,武平国亦大势已去。

    五代中的忠诚,大多是有底线的。

    见李观象表露出投效之意,赵德秀方才满意。

    今日所俘武平将领颇多,然这些将领大多是听命行事之人,对武平国无多大影响力。

    唯有李观象,实为武平国相,接下来用处颇多。

    看向李观象,赵德秀问道:

    “周保权在何处?”

    周保权是周行逢独子。

    虽说周行逢很可能战死,但武平国不是南平国,以周行逢在武平国内的影响力,难保不会有一些将领,想着拥立周保权继续负隅顽抗。

    例如那杨师璠。

    见赵德秀问起周保权,李观象面有不忍。

    可再感谢周行逢恩德,眼下小命不保,李观象哪还顾得上那么多?

    “周保权在潭州。”

    得知了周保权的下落后,赵德秀就命人将李观象等人给带下去。

    等帐内无旁人后,赵德秀正欲让呼延赞将潘美唤来,不料他却发现呼延赞正专注的,盯着自己身体看。

    这一幕,让赵德秀好奇心顿起:

    “你在看什么?”

    听到赵德秀的询问后,呼延赞将目光从身体上移开:

    “末将在寻思,该将祝融神像纹于何处。”

    呼延赞的这句话,让赵德秀愈发不解。

    “你祖上是祝融氏?”

    赵德秀知道呼延赞,有爱纹身的个人爱好。

    但以往呼延赞喜欢纹字,很少纹图案。

    对于呼延赞的变化,赵德秀给出了一个合理的猜测。

    见赵德秀误解,呼延赞连忙道:

    “非也非也。”

    “是梁老将军说,王上一火定北,一火平南,有祝融之风。

    某是王上亲随,身上岂能无祝融神像乎?”

    呼延赞的回答,让赵德秀直接一愣。

    他这一刻终于知晓,为何梁延嗣能侍奉数代高氏君王而荣宠不衰了。

    洞庭湖一战的军情,如野草般在武平国内迅速蔓延着。

    但天下间关注这一战的,何止是武平国内的人?

    南昌府,长春殿。

    李璟看着跪在榻下的李煜,直接开口教训道:

    “林仁肇,是朕留给你的方面大将。

    你怎可在众臣面前将他驱逐出殿?

    朕从不惧中原,你怎就无半分传承朕的心志!”

    数日前,李璟下诏为李从嘉改名为李煜。

    前段时日,李璟病情反复一直在养病。

    当病情稍有好转后,李璟就听闻了那一日在含光殿内发生的事。

    对于那一日李煜的举措,李璟是不满意的。

    李璟认为身为一国之君,不当在众臣面前,如此明显的暴露对中原政权的恐惧。

    这会直接影响到,国内众臣抵挡中原政权之心。

    未曾“北狩”前,李煜对中原政权有着忌惮,但谈不上畏惧。

    “北狩”后,李璟感觉到李煜的心态变化了许多。

    教训完李煜后,李璟从一旁内侍的手中接过汤药,一饮而尽。

    近来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喝药的频率越来越高。

    正是察觉到这一点,李璟才想着要尽早打消李煜心中于国无益的情绪。

    李煜生性孝顺,面对李璟的教训,他脸色恭敬的承受着。

    见李煜态度良好,李璟满意的点了点头。

    “林仁肇这人,性格虽刚烈,却是有军略的。

    你刚刚归国,还未设宴款待过众臣。

    不妨借此机会,与林仁肇冰释前嫌。”

    李璟放下药碗后,为李煜支了一招。

    李璟的这一要求,李煜自不会拒绝。

    “儿臣领命。”

    在李煜同意后,李璟本想让李煜退下。

    岂料就在这时,一名内侍急匆匆捧着军报入内。

    第一时间,李璟意识到洞庭湖一战的军报已至。

    之前在李煜的力阻下,李璟虽打消派兵入武平国的念头,却并未放松对武平国内军情的打探。

    宋军要想击败周行逢,洞庭湖水战是摆在赵德秀面前的难关。

    而这一点,是李璟关注的地方。

    水战之利,是南唐能够偏安的关键。

    与武平军交手多次,李璟知道,武平水军的战斗力并未落上南唐多少。

    尽管事先李璟并不认为,一向不精于水战的宋军,能够在洞庭湖上击败武平军。

    但出于知己知彼的想法,李璟想看看数年来中原步军的水战能力是否有长进。

    李璟从内侍手中接过军报,定睛看了起来。

    由于李璟事先吩咐,南唐斥候对洞庭湖一战的过程记载的很详细。

    当看到两军初战那日,“呼声动天地,矢锋雨集”的战况后,李璟脸露忌惮。

    兵力、战船处于劣势,宋军还能与武平军战成平局,宋军骁勇一点未减当年。

    看完初战那日的军情后,李璟的目光继续流动。

    就是这一流动,出了大事。

    “飞火照耀,洞庭之内,水色尽赤!”

    “焚溺死者数万,流尸如蚁,满望无际!”.

    看着形象的记叙,李璟好似身临其境,目睹了那一日的洞庭湖大战。

    当看到数万武平军,于烈焰中或死或降的场景后,李璟用手握住了胸口。

    军报如断线的风筝般,由李璟手中跌落。

    洞庭一战,武平军主力尽丧!

    当这句事实,塞满了李璟的脑海时,他面如金纸。

    本就将近枯竭的身体,正在接受着猛烈的冲击。

    武平军主力尽丧,意味着宋军占据武平全境,将是一件必然的事。

    而一旦武平全国归入宋朝版图中,又意味着一件让李璟无法面对的事:

    至此长江之利,宋与唐共享矣,宋还居于长江上游!

    更为重要的是,虽武平军的楼船,大多在洞庭一战中损毁,但武平国内精通造船的工匠皆在。

    最多数年,宋军就能打造出众多楼船。

    当以上判断,在脑中不断翻涌时,李璟感觉到喉咙处已涌上一处腥甜。

    渐渐李璟脑海中出现了惊恐万分的一幕:

    十数万精锐宋军,驾驶着数百艘楼船,浩浩荡荡,遮天蔽日从长江上游袭向金陵

    当这一幕在脑海中愈发清晰后,李璟再也控制不住,一口鲜血从他口中喷出。

    思绪纷乱,在外界不过一瞬之间。

    跪在榻下的李煜,只看见李璟在看完军报后便脸色大变,还等不及他询问发生何事,李璟口中的鲜血就已吐至他身上。

    李璟吐完鲜血后,整个人就直接瘫倒在榻上。

    突如其来的变化,让李煜大惊失色。

    “传御医!快传御医!”

    带着哭声的惊呼响起后,

    李煜连忙起身,将榻上的李璟抱起:

    “父皇,父皇”

    李煜无措的呼唤着。

    李煜的呼唤,让将陷入昏迷中的李璟恢复了些清明。

    在昏过去前,李璟紧紧抓着李煜的手。

    哪怕已进气少,出气多,他口中还是不断的喊着:

    “和,和亲.德,德.”

    还未喊出具体名字,李璟就彻底昏死过去。

    李璟的昏厥,引得李煜哭声大起。

    “父皇!”

    大宋建隆元年十二月初。

    当洞庭湖一战的军情传开后,引起湖湘全境震动。

    半月间,岳州、澧州、朗州、绍州等不战而降。

    至于潭州虽有心抵抗宋军,但潭州境内无正兵驻防,潭州地方军一与宋军交战,就一触即溃。

    潭州亦下。

    至十二月为止,武平十州中,唯有南部数州未发来降表。

    当率军进入潭州后,赵德秀便命人寻找周保权,然几番搜寻,都无所获。

    后赵德秀在知情者的汇报下方知,早在宋军进入潭州前,周保权便在一些将领的护卫下,南下往衡州逃去。

    赵德秀是会对亡国宗室宽容,但这有个前提,那就是亡国宗室要在己方掌控中。

    周行逢战败身死,武平军中一些将领还能有扶保幼主之念,这让赵德秀意识到,若一日不捉到周保权,武平国一日就不会真正臣服大宋。

    赵德秀认为武平将领护卫周保权南下,是想寻那杨师璠,从而割据武平南部。

    推断出这点后,赵德秀命潘美率军一万迅速南下。

    在潘美南下前,赵德秀对他面授机宜道:

    “洞庭大败,武平军士气沮丧,我军击败杨师璠不难。

    但杨师璠兵败后,很可能会携带周保权继续南下,逃入南汉。

    周行逢在武平深得人心,一日不能生擒周保权,我军一日不算竟全功。

    另伍彦柔屯兵衡州,欲想虎口夺食,这一点不可不防。

    南下一战,要点已明,你当为国家计之。”

    得到赵德秀的嘱咐后,潘美当日便拜别赵德秀,领兵朝着衡州进发。

    刚率军出发时,潘美就亲笔书信一封,命人先快马送往南汉大将伍彦柔手中。

    因远离洞庭湖,伍彦柔尚未收到洞庭湖一战的具体信息。

    伍彦柔只知北面武平军战败。

    得知这一消息后,伍彦柔一方面派人去北境进一步详细探查,一面开始率军朝着衡阳进发。

    伍彦柔始终牢记这龚澄枢的嘱咐,武平军一败,就直接席卷南部诸州。

    当伍彦柔离衡阳城下还有两日路程时,潘美的书信先一步送至他手中。

    伍彦柔好奇的打开书信一看,顿时大怒。

    潘美在书信中写道:

    “中国兵方至,毋敢动,动则国灭矣!”

    潘美在信中的嚣张口吻,让伍彦柔愤慨不已。

    “我大汉雄踞岭南多年,何时惧过中国乎?”

    若今日他手握两万精兵,却因潘美一封书信而裹足不前,待这消息传开,天下人岂不耻笑大汉?

    心中愤怒,让伍彦柔下达全军继续行进的命令。

    而当南汉军距离衡阳城就一日路程时,伍彦柔收到了洞庭湖一战的详细军情。

    在反复看完洞庭湖一战的具体过程后,伍彦柔一道军令传遍军中:

    “全军驻足!”

    不动就不动。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736/11111003.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