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老爹背锅
三人转而看向郭荣抱着的郭宗训,却见他一脸无辜、懵懵的。
于是都绝望地暗自叹了口气:陛下乾坤独断,难道是另有深意……
回到御舱。
郭荣先是仔细查阅了三人票拟的奏折,接连的点头夸赞:
“甚好、甚好,三位爱卿果然没有让朕失望!”
“特别是私盐泛滥一事,官盐适当降价、阻断私盐贩运路径,同时设立盐铁巡检军,水陆联防,然后制定盐商特许经营,这几点同时实施,应该会有很好的效果!”
说到此,郭荣放下奏折,抬眼扫视着三人,微微一笑:“看来训儿没说错,朕以前事必躬亲,真的是大大限制了你们的才能啊!”
三人闻言,不由得同时看向正在给郭荣捶肩膀的郭宗训:
梁王英明啊!
竟然在背后帮我们说了那么多好话……
王溥第一个开口道:“回陛下,臣等能想出这些对策,皆是拜梁王所赐!”
郭荣挑了挑眉,回头看了眼他的好大儿,饶有兴致道:“哦?怎么个拜他所赐?”
王溥刚要开口,范质便抢先说道:“不瞒陛下,臣等刚开始也是毫无思绪,甚至为此争执了起来,但后来想起梁王处理政务的思路……”
王溥找到机会抢回话头:“是啊,正是梁王那‘先抓核心矛盾’的思路,给了臣等启发,臣等才能想出这些对策,而且按照这个思路,处理其他政务的效率也高了不少……”
郭荣笑着摇摇头,道:“好吧!”
“既然如此,朕宣布,从今日起,正式组建内阁,日后所有奏折,可先由你们票拟!”
“梁王随时可以参与主持,待票拟完后,便由梁王带人送给朕!”
闻言,三人大喜,连忙跪拜:
“陛下圣明,梁王英明……”
终于成了!
虽然三人想当梁王老师的美梦泡汤了,但至少内阁成了!
这也就意味着,今后我等三人的权限会越来越大,也会有更多发挥才能的空间!
而这一切,都是拜梁王所赐!
小小年纪,就能有识人之明,知道我等才能,甚至帮我等争取施展才能的空间,不可谓不是明主矣!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想法,一向刚直的范质竟突然说道:
“陛下,梁王天纵奇才,为其择师一事须当慎之又慎,否则一旦出现什么纰漏,就耽搁了梁王这样的天才啊……”
王溥不由地挑了挑眉:好家伙,这老匹夫的执念竟然比我还强?
于是连忙附和道:“是啊,陛下,臣窃以为,能为梁王师者,当是饱读诗书,精通经史,其才华必须是世间头一等……”
范质不甘落后:“没错,陛下,能为殿下师者,除了饱读史书,还需明理明法,明是非对错,明天下大义……”
见状,郭荣微微回头瞥了眼好大儿,脸上的笑容当真是意味深长。
可下一刻,让他没想到的是,就连一向比较沉默的魏仁浦也开口了:
“陛下,臣以为二位大人说得极是,除了上面那些,还得擅长处理实务,天下诸事皆落在‘做事’二字。”
“梁王殿下之前也曾说‘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之,又其次也;咸无焉,为众人。’”
“因此,臣窃以为,能为梁王师者,须会‘做事’!”
郭宗训听得一整个大无语:
好家伙!
这是摊牌了,不装了吗?
你们这说的,不就是你们自己吗?
为了争当我的老师,你们三个老家伙还真是‘大义凛然’啊!
可不好意思!
还是那句话,你们能成为朝堂重臣,日后也能成为我的心腹。
但在避免被赵大“陈桥兵变”偷家之前,暂时还不能成为我的心腹班底!
正想着,郭荣的声音突然响起,有些阴沉:“怎么,你们是觉得那三人不配当来梁王的老师?”
范质犹豫了片刻,像是鼓足了勇气,正色道:“回陛下,那王著虽有才华,但嗜酒如命,怎配当梁王之师?”
王溥也不甘落后:“是啊,陛下,右拾遗杨徽之虽是显德二年甲科进士,但终究太年轻了。”
“郑起身居御史一位,虽为人正直,但终究才学不够……
一旁的郭宗训越听越无语:
人心中的成见当真是一座大山啊!
是,他们三人的地位、才能目前看来的确不如你们三位宰相。
可历史上,郭荣死前特意嘱咐要让王著进入宰相班值辅佐少帝。
在赵匡胤登基后,王著敢在赵匡胤举办的大型宴会上放声大哭,公然缅怀郭荣,甚至可以说是故意挑衅!
而那右拾遗杨徽之,此人可是最早一个发现赵匡胤有野心,还亲自向郭荣谏言之人,只可惜郭荣太相信赵匡胤了。
至于那郑起,他同样发现了赵匡胤的野心,然后第一时间上书范质,可结果呢?
范质等人选择相信赵匡胤,无视郑起的警示!
不说别的,此二人能第一时间发现赵匡胤的野心,这就值得自己拉入心腹班底!
换句话说,你们三个宰相要是能不那么相信赵匡胤,甚至与他敌对,那也是我的心腹班底……
见郭荣有些犹豫,郭宗训连忙暗中拉了拉郭荣后背的衣服。
感受到背后的拉扯,郭荣本能得回了一下头,瞬间意识到了什么:
看来好大儿是担心自己变卦啊!
自己这好大儿也当真是料事如神,之前在寝舱时就猜到了这三位宰相想当他老师!
只是训儿的理由也很充分,没有拒绝的理由。
不过确实却没想到,这三个老家伙的欲望竟然如此强烈!
若是直言是训儿不要他们当老师,只怕情绪会不小,说不定还会记恨训儿,哈哈……
好吧!
这口锅,爹替你背了……
于是笑着看向三位宰相,道:“三位爱卿的意思朕知道了,其实朕刚开始也想让三位爱卿给梁王当老师,好好教导梁王。”
“可三位既是内阁成员,要帮朕票拟政务,且又都是宰相,本就繁忙,如何有时间日日教导梁王?”
三人一听,顿时拍着胸脯道:“时间挤挤总还是有的!”
“陛下不必担心,臣等定会协调好时间,绝不会耽误政务,更会倾尽所有教导梁王!”
郭荣笑着摇摇头道:“朕自然相信你们,不然也不会组建内阁。”
“但三位也不必如此紧张,王著等人只是暂时过来陪梁王读书,算不得真正的老师,等此次北伐结束后,朕会重新安排。”
“在朕心里,除了你们三位,的确没有人更有资格当梁王的老师。”
“而且更重要的是,梁王今后会参与你们的票拟,然后呈送奏折给朕,这不也是在跟着你们学习吗?”
“你们今后可要好好教导梁王,朕要专心北伐,教导梁王的事就托付给你们了……”
三人闻言这才作罢,纷纷恭敬领命,甚至还不忘客套几句:
“陛下言过了,梁王天纵奇才,臣等也没有资格教导梁王,只是与梁王互相学习!”
“没错,我等愚钝之人只能向梁王学习,顶多也就是在我们擅长的方面提醒一下梁王……”
郭宗训倒是能看出来,难怪魏仁浦后来会成为唯一个想要抵抗赵匡胤的宰相。
因为此人虽然也有进取之心,但不同的是,范质、王溥二人在虚伪客套时,魏仁浦只是一味沉默!
但同时,郭宗训也不得不佩服,毕竟是当皇帝的人,老爹郭荣这手大饼,画得还是很有水平的!
关键是毫无痕迹地帮自己背了锅……
窗外的水浪声越来越大,光线也越来越暗。
已然是傍晚了,几人在御舱内继续票拟完剩下的奏章后,郭荣便打算去视察一下外面的情况。
王溥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陛下,臣差点忘了,方才您午休时,赵指挥使来求见过,似乎是有什么事情……”
郭宗训皱了皱眉:赵匡胤?
他找老爹什么事?
一想到历史上老爹很快就会发病,甚至不到三个月就会去世,然后留下自己被赵大偷家,所以他一听到赵匡胤的名字,就会本能地谨慎多疑起来。
没办法,不管历史资料上的赵匡胤是怎样的性格!
但以今日他对赵匡胤的观察与判断,他知道,赵匡胤这家伙的心思实在太深了!
郭宗训本想留下来陪着老爹召见赵匡胤,但好巧不巧的是,曹彬已经挑选好第一批人手,请求郭宗训亲自检查。
老爹郭荣也说他还小,又已经劳累了这么长时间,所以让他去处理他自己的事情,然后该玩玩,该休息休息。
见郭荣态度坚决,而且是真的担心自己劳累过度,郭宗训也没办法再坚持,只能先去检查曹彬挑选的第一批人。
该说不说,曹彬为了这件事的确累了一下午。
他不断通过绳索捆绑上下渡船,往来于不同船只之间,严格按照郭宗训的要求亲自挑选甲士,终于挑选出了第一批三十个甲士。
看着面前的甲士,郭宗训挑了挑眉,面带微笑地问道:
“赵匡胤赵指挥使你们都知道吧?”
“你们觉得此人如何?”
——————————————
说明:
1、《续资治通鉴长篇》卷一记载:“以为上有人望,不宜典禁兵”。
原文是指杨徽之发现赵匡胤的野心,向柴荣谏言赵匡胤有人望,不适合掌管禁军,也就是不能当殿前都点检!
2、《涑水记闻》卷一记载,原文为“周恭帝之世,郑起上宰相范质书,言太祖得众心,不宜使典禁兵,质不听”。
《续资治通鉴长编》中也有相关记载,如“显德末为殿中侍御史,见上握禁兵,有人望,乃贻书范质,极言其事,质不听”。
3、《涑水记闻》卷一记载:“太祖尝曲宴翰林学士王著,御宴既罢,著乘醉喧哗。太祖以前朝学士,优容之,令扶以出。著不肯退,即趋近屏风,掩袂恸哭,左右拽之而去。明日,或奏曰:‘王著逼宫门大恸,思念世宗。’太祖曰:‘此酒徒也,在世宗幕府,吾所素谙,况一书生,虽哭世宗,能何为也?’”
说的就是王著在御宴上醉酒喧哗,赵匡胤让人扶他出去,他不肯走,然后放声大哭,最后被其他人强行拉走。第二天,有人上奏赵匡胤,说王著大哭是缅怀柴荣,赵匡胤却说王著是酒鬼,在柴荣幕府时就知道,而且他只是一个书生,即使哭柴荣,又能怎样?
宋代王君玉编的《国老谈苑》以及明代李栻辑录的《历代小史》等文献中也有与之内容基本相同的记载。
4、关于郑起还有一个有意思的记录:
《宋史》卷四百三十九列传第一百九十八记载:
“初,显德末,起见太祖握禁兵,有人望,乃上书范质,极言其事。又尝遇太祖于路,横绝前导而过,太祖亦弗之怒。及延范奏至,出为河西令。会蜀平,当徙远官,起不欲往,乃炙烙其足,因是成疾而卒”。
遇到赵匡胤在路上走,他敢直接横穿赵匡胤的前导队伍而过,调他去偏远的蜀地任职,他不愿意前往,就用火灼烧自己的脚,还因此生病去世。
这郑起的确是个狠人!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730/50445941.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