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布局
PS:
弟兄们 这几章将就看吧
分手了 没心思写 哭死
~~~
朱瑞璋望着翻涌的海浪,眼底寒光渐起,
这些倭寇能在沿海各地来去自如,背后若说没人接应,他是万万不信的
元末的时候,割据浙东的方国珍曾长期控制明州这些沿海地区,他麾下部众更是熟悉海上事务,
大明建立后,他麾下的部分残余势力并没有被完全肃清,
估计就是这些人转而与倭寇勾结,在沿海进行走私、劫掠活动。
应该还有沿海的一些豪强与走私商人,
因为明州地处东南沿海,历来都是海上贸易的重要节点,民间走私贸易屡禁不止,
一直以来,一些沿海豪强和商人通过与倭寇合作,逃避朝廷管控,获取暴利,
甚至参与劫掠沿海村镇,可以说就是这些勾结行为直接威胁到大明的海防安全。
难怪历史上老朱不仅加强了明州卫等军事部署,还多次下令严禁沿海居民私自出海,并严惩通倭者以遏制这一现象,
但却收效甚微,到后面甚至一发不可收拾。
除了定下不征之国限制了后世之君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制度,
这些倭寇并非单纯的小日子海盗,
到明朝中后期大量中国沿海居民,如破产农民、走私商人、失意文人等加入其中,甚至成为主导力量,
他们熟悉中国沿海地理和民情,与倭寇相互勾结,形成“真假倭寇混杂”的局面。
而且倭寇以船队为单位,行踪不定,
经常利用沿海复杂的岛屿、港湾作掩护,打完就跑,大明军队难以追踪围剿。
到了大明中后期,军户制度崩坏,士兵逃亡严重,海防军队战斗力越发低下,
而且装备落后,战船年久失修,根本难以和倭寇的精锐船队抗衡。
文官爱财,武将惜命,这些很多地方官员对倭寇往往消极防御,
甚至相互推诿,缺乏统一调度,导致“倭寇来了才围剿,走了就松懈”的被动局面。
再加上大明长期推行严格的海禁政策,严禁民间海外贸易,
但东南沿海居民基本是依赖海洋而生存的,推行海禁就切断了他们的生计,
很多人被迫铤而走险,加入倭寇或与倭寇合作进行走私,形成“禁愈严则寇愈盛”的恶性循环。
海禁也导致正常的中外贸易受阻,小日子等国的商品无法通过合法渠道进入中国,刺激了走私和劫掠的需求。
随着大明中后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就更难以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支持长期的海防和剿倭战争,
往往就是“打一阵停一阵”,无法根除倭寇根基。
回到明州卫,朱瑞璋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思考对付倭寇的办法,
靖海军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无法做到大规模出击,
想要剿灭这些倭寇,难就难在找不到,追不上,
这个时期的倭寇的主体是日本南北朝战乱中溃散的武士、浪人及商人,他们熟悉海洋气候与航线,
以小型船队为单位,行踪飘忽不定。
东南沿海岛屿星罗棋布,比如如浙东的舟山群岛、福建的金门诸岛,港湾交错,
倭寇常利用这些复杂地理作为据点,来如奔狼,去如惊鸟,
劫掠时突然登岸,得手后迅速撤离至海岛,大明军队往往只能“望洋兴叹”,难以追踪围剿。
还有方国珍、张士诚等势力败亡后,其残余部众散落沿海,并未被完全肃清。
这些人因对大明政权不满,或为生计所迫,就与倭寇勾结,为其提供情报、补给、避风港,甚至直接参与劫掠。
他们熟悉沿海村镇布局、大明军队布防虚实,使得倭寇的行动更具针对性,
而明军难以分辨“良民”与“内应”,增加了清剿难度。
想要让小日子约束他们就更不可能了,
这些倭寇多为分散的“浪人集团”,并非受倭国政府统一指挥,
而且大明和小日子关系可不好,也无法通过外交途径从源头切断倭寇的补给与兵员,
只能被动在沿海防御。
所以,能做的无非几点
首先就是组建“快速反应海军”,这时候大明虽然缺乏大型战船,但可利用方国珍旧部的“近海快船”,
这些船只小巧灵活,而且他们熟悉浙东海况,可以修复后编入海军,
再征召沿海渔民中善水战的人作为“舵手”、“哨探”,组建30-50艘船的近海舰队,划分巡海区域,
每日在倭寇常出没的“狭水道”巡逻,只要遇到倭寇船队就直接围歼,切断他们登岸的通道。
再有就是针对倭寇以沿海岛屿为据点的特点,趁其劫掠后回岛休整时,
集中精锐兵力突袭岛屿,焚毁其船只、粮草,抓捕或斩杀头目,让倭寇“无巢可依”。
比如普陀山、大陈岛这些都是后世有记载的倭寇据点,倒是省了不少事。
还有招抚方国珍旧部,孤立死硬分子,
方国珍集团在浙东经营数十年,麾下部众大多熟悉海事,
而且其中不少人并非真心依附倭寇,只是惧于大明朝廷的清算。
可以发布诏令:“凡方氏旧部,能献倭寇情报、缴还船只者,免其前罪,编入水师或归农;
执倭寇头目来献者,赏银百两、授百户职。”,
对那些拒不归顺、仍然通倭的顽固分子,就联合水师清剿,拔除他们的据点,
不过估计也不容易,但总要试试嘛,万一就成了呢。
朱瑞璋推开房门时,天已微亮,
海雾尚未散尽,带着潮气的风卷着檐角的铜铃轻响,
赵承祖正候在廊下,手里攥着一本翻得起了毛边的《明州卫海图》,
见他出来,忙躬身行礼:“王爷彻夜未眠?”
“想明白了,便不困了”,朱瑞璋接过海图道:“赵指挥使,你即刻去办几件事。”
他的声音带着彻夜思索后的沉静,赵承祖忙屏息听着。
“其一,查遍卫所库房与沿海船坞,凡方国珍旧部留下的‘苍山快船’,
不论破损与否,三日之内尽数拖到港内修茸。
再贴出告示,征召沿海渔民中识水性、辨海雾的,能掌舵的月钱加三倍,
能当哨探的赏粮五石,本王要的不是只会摇橹的,是能在浪里跟倭寇拼命的。
赵承祖一愣:“渔民?他们……”
“倭寇能仗着船快,咱们便用更懂海的人治他们!”
朱瑞璋打断他,不用多言,去吧,其他的到时候本王再告诉你。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708/23684953.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