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大明:朱元璋胞弟弥补大明遗憾 > 第101章 人家宋太祖是杯酒释兵权 他明太祖是杯酒释金钱

第101章 人家宋太祖是杯酒释兵权 他明太祖是杯酒释金钱


“啊?”

王茂被这话砸得晕乎乎的,黝黑的脸涨成了猪肝色,手都不知道往哪儿放,

连连摆手:"王爷说笑了!小的就是个织布卖布的,哪懂什么大掌柜的门道?

应天府那是什么地方?官宦云集,规矩又多,小的去了怕是要坏了王爷的事......"

"规矩多?规矩也得看是约束谁的",朱瑞璋端着茶杯呷了口,眼尾扫过他,

"咱觉得你卖布的规矩就挺好,一尺布就是一尺,一两棉就用一两,不掺沙子不兑水,

顶真的好,应天城里缺的就是你这样的规矩。"

张威在旁嗤笑一声:"老王大哥,你当王爷是随便说的?

小弟我可是听说了,当初在北边,街头卖豆腐脑的老汉都能被王爷请去管粮仓,就凭你这实在劲儿,有啥当不得大掌柜的?",

朱瑞璋笑笑不说话,他倒是没什么门第偏见,

自己上辈子也是农村的,这辈子是运气好,所以只要有能力的,人品不差的,他不管对方什么身份、什么职业,都可以委以重任

这点和老朱是一样的,

老朱是因为本人出身寒微,对传统士族阶层垄断官场的弊端深有体会,也对“出身决定一切”的旧规天然反感。

所以一直致力于打破门第限制,推行“举贤任能”的用人政策,尤其重视实际才干而非出身。

就比如老朱手下不少核心文臣武将都出身低微,

开国功臣李善长,早年只是乡间的教书先生,并非什么豪门大族;

徐达、常遇春更是起于草莽,凭着战功成为一代名将;

甚至后期推行新政的一系列重要官员,很多也来自平民阶层。

对于有才华、有能力但出身差的人,兄弟俩的关注点通常都只有两个

一是“才”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治理地方、处理政务、带兵打仗等,

二是“德”是否可靠,是否忠诚、是否体恤百姓、是否清廉,只要这两点过关,出身几乎不会成为阻碍。

王茂闻言还是急得直搓手,以前在军中都是些糙汉子,

后来在湖州来他这里的大多也不是什么身份高贵之人,但要是去了应天可就不一样了,

京畿重地,天子脚下,一个不小心就能得罪人,虽然后面有王爷,但他不想给朱瑞璋惹麻烦。

翠娘在旁轻声道:"当家的,王爷既然这么说,定是瞧得上你的本事。"

她端过一碟刚炸好的糖糕,放在朱瑞璋面前,"王爷尝尝?这是湖州的甜口,配茶正好。"

朱瑞璋捏起一块,糖霜沾了指尖,

他却没在意:"你也别想太多,不用担心给我惹麻烦,我最不怕的就是麻烦”

对于自己这个救命恩人,朱瑞璋肯定是要好好报答的,

“小歪会跟你看看茂记的法子怎么挪到应天去,至于铺面、人手,自有府里人料理,你就忙活铺子里的事儿就行"

他顿了顿,看向王茂,"你只消记着,到了应天,咱这布庄还是老规矩,不欺客,不霸市,让寻常百姓都能穿上实在布。",

朱瑞璋也很无奈呀,得想办法自己赚点钱,别看他是高高在上的亲王,可要说钱财,还真没多少,

打仗的时候,虽然很多时候都是放开了抢的,他自己也没少抢,

但作为朱扒皮的弟弟,他手里的物件儿最后能有几件?

人家宋太祖是杯酒释兵权,他明太祖是杯酒释金钱,

每次军中差钱,他就提着酒,包着一只烧鹅就屁颠屁颠的来了,关键理由还没法拒绝,

每次都是:“咱自家兄弟,可不是外人,你不帮咱谁帮咱?再说,咱以后还能亏了你?”

朱瑞璋是绝对不会承认自己是听了这话才变成送财童子的,主要是烧鹅上头。

王茂喉头滚了滚,忽然"扑通"一声跪下,

对着朱瑞璋磕了个响头:"王爷若信得过小的,小的这条命都敢给王爷豁出去!只是......只是湖州这边的老主顾......"

"傻气!"  朱瑞璋踢了踢他的膝头,"咱啥关系?赶紧起来,别来这一套,

而且,让你去应天当大掌柜,又不是让你把茂记拆了,这里留个靠谱的伙计盯着,你要是忙得过来,两头跑便是。

再说了,往后应天的布庄跟你这茂记搭着线,生丝渠道通了,你这儿的生意只会更兴旺。"

门外忽然传来几声怯生生的招呼,先前探头探脑的街坊们不知何时聚了些进来,

为首的一个屠户搓着手笑道:"王掌柜,这......这赵员外的人真不敢来了?"

王茂刚站起身,听见这话直点头,眼里的光亮得吓人:"不敢来了!有这位爷在,他们再敢来,就是自讨苦吃!"

街坊们顿时炸开了锅,有说"早该治治这姓赵的",

有夸"王掌柜好人有好报",

还有个穿蓝布衫的妇人红着眼圈:"前儿我家男人去买生丝,被赵家的人坑了二两银子,

这要是能把他们办了,那可就真是积德了......"

朱瑞璋听着这些絮絮叨叨的话,

忽然对张威道:"听见了?百姓心里跟明镜似的,谁好谁坏,掂量得比秤还准,看来这赵员外不是啥好玩意儿啊"

正说着,先前那两个锦衣卫去而复返,手里多了个账本,

对着朱瑞璋躬身道:"王爷,这些时日,属下等查到些东西。

这是赵家近三年生意往来的账目,跟府衙秦大人的往来银钱记了满满三页,还有......"

他压低声音,"根据安插在赵家宅子里面暗桩的消息,赵员外库房里藏了二十匹官用贡缎,怕是来路不正。"

朱瑞璋接过账本翻了两页,指尖在"秦通判"的名字上敲了敲,

嘴角勾起抹冷意:"府衙的通判,胆子倒不小。"

他把账本递回,贡缎的事报给杨宪,让他查查是哪个织造府流出来的。

至于这姓秦的,让你家大人先摘了他的乌纱帽,让府衙的人自己审,还有那个赵员外",

有他这几句话,这俩人少不了一个重判

"是!"锦衣卫领命离去,

布庄里的街坊们听得心头直跳,摘秦通判的乌纱帽跟摘黄瓜似的?这青衫客到底是哪路神仙?

王茂看着朱瑞璋的侧脸,忽然想起去年冬天,赵员外的人来砸过一次门,他拼着挨了两拳才护下布庄,

那时只觉得天大地大,竟没个说理的地方,那时候他不是没想过找朱瑞璋帮忙,但总觉得还能挺一段时间。

如今再看,这位笑着吃糖糕的爷,轻描淡写间就掀了那遮天的手,原来这江南的天,真不是谁想遮就能遮的。

朱瑞璋忽然转头,正对上他的目光,

笑道:"发什么呆?去,把你最好的生丝拿两匹来,让咱瞧瞧成色,咱应天的布庄,可不能用差了料。"

王茂"哎"了一声,转身往内屋跑,脚步轻快得像踩在云里。

张威凑过来,没大没小的捅了捅朱瑞璋的胳膊:"爷,您这是要当布庄老板了?回头宫里娘娘们知道了,怕是要寻您订料子。"

朱瑞璋笑骂:"少他娘的贫嘴,宫里那些人是你能议论的?去看看湖州的码头,生丝运进应天的水路顺不顺。"

他望着窗外熙攘的街面,阳光落在青石板上,亮得晃眼,

"这湖州的丝好,布好,人更好,等应天的布庄开起来,就让江南的实在东西,多往北边流流。"

王茂抱着生丝出来时,正看见朱瑞璋望着窗外笑,

那笑容里没有半分王爷的架子,倒像个寻常的赶路人,

在这江南水乡里,寻着了些比算计更实在的东西。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708/23684935.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