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烧水泥?
他知道,自己做出了选择。
这个选择或许会被北元的旧臣唾骂,但他相信,这是正确的选择,
为了妹妹能过上安稳的日子,为了那些还在苦难中挣扎的百姓,也为了自己心中那份从未熄灭的理想。
第二天一早,王保保换上了那身月白锦袍,来到了乾清宫外。
“臣王保保,参见陛下。”这一次,他行了标准的三叩九拜之礼,声音清晰而坚定。
老朱正在批阅奏折,听到他的声音,猛地抬起头,眼里闪过一丝惊喜:“你想通了?”
“是。”王保保跪在地上,
“陛下所言极是,臣以前太过固执,只知忠于一姓,不知忠于天下,
若陛下不弃,臣愿为大明效犬马之劳,以赎前罪。”
老朱哈哈大笑,从龙椅上走下来,
亲自把他扶起:“好!好!好!王将军能归顺,是咱大明之幸,是天下百姓之幸!”
他拉着王保保的手,走到殿外:“走,咱带你去看看咱大明的江山。”
说着二人就朝着宫门口而去
阳光洒在两人身上,温暖而明亮,远处的钟鼓楼传来悠扬的钟声,仿佛在为这个新的开始而祝福。
王保保望着眼前这片繁华的景象,心里忽然充满了希望,
他知道,自己的战场变了,但初心未改。他要用自己的双手,为这片土地带来真正的和平与安宁。
王保保最终选择归顺大明,老朱赐了他一座府邸,
给他一个伯爵,他没要,说大丈夫功名马上取,
观音奴倒是开朗得多,老朱让马皇后时常召她入宫,教她中原的礼仪和女红,
看来是为不知道他的哪个儿子惦记上人家姑娘了
转眼就进入了冬天,朱瑞璋这段时间算是闲下来了,
现在大明的一切都在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就是前几日出城,看到那个路,让他实在隔应的很,
还是要想办法把水泥弄出来,按照这个时代的生产力,虽然量可能不会特别大,但积少成多,
现在随着冷曦的铁血手段,收的商税银子源源不断的滚入国库,
这种利国利民的事,老朱应该不会拒绝。
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断的想,好歹也是个理科生,作为一个西南人,西南水泥厂他也是去过的,
脑子里还是有印象,就是记不起来
只记得是早用到石灰石,粘土,还有铁矿粉,具体比例和其他的一些完全记不得,
看来只能交给工匠慢慢摸索了,想到这些,朱瑞璋就去了工部,,先去找工部要些人
朱瑞璋到工部时太阳还在懒洋洋的斜挂在天边,
他没穿常服,只着了件青色袍服,看着像个闲散的读书人,
门口的小吏本想拦,见他身后跟着的李小歪亮出腰牌,顿时矮了半截身子,忙不迭地往里通报。
工部尚书孙克义正在翻看各地河工的奏报,听闻朱瑞璋来了,忙放下朱笔迎出来。
这位孙尚书虽然是投降老朱的,但后来也是跟着老朱打天下的老人了,手上满是老茧,脸上倒是没有多少皱纹,
见了朱瑞璋便拱手笑道:“殿下怎么亲自来了?有吩咐让人传句话便是,何苦跑这一趟。”
“孙尚书客气了,”朱瑞璋点了点头,目光扫过他案上摊开的图纸,
“实在是这事来得急,我想着亲自跟你说才稳妥。”
孙克义引着他往内室走,一边走一边问:“殿下是为河工的事?”
“不是。”朱瑞璋落座后,开门见山,
“我想找些手艺精湛的工匠,最好是熟悉烧制石灰、砖瓦的,再配几个心思细的,帮我做件事,
算是研制一种新式建材,不过成与不成还两说”
“新式建材?”孙克义皱起眉,
他虽然刚执掌工部没多久,但从夯土到砖石,各式材料见得多了,却从未听过这名号,
“殿下说的是何种材料?”
,“你先别管,做出来你就知道了”
朱瑞璋拿起桌上的茶盏,手指在杯沿摩挲着,“这东西若能成,遇水便能凝结,坚硬如石,铺路修桥再合适不过。
雨天泥泞、河水冲垮堤岸的事,或许能少大半。”
孙克义眼睛亮了亮,随即又沉了下去:“殿下说笑了?砖石尚且会被水浸蚀,哪有遇水反硬的道理?”
他不是不信朱瑞璋,只是这说法太过匪夷所思,
匠人营里祖辈传下来的规矩,便是“逢水需避”,哪有迎着水来的道理。
“孙尚书不妨先信本王一回。”朱瑞璋从袖中摸出张纸条,上面写着几样东西,
“这是本王要用到石灰石、粘土,还要些铁矿粉,这些东西你们工部应该有,一并给本王拿一些,就按照这个数量”
孙克义接过纸条,眯着眼看了半晌,
指尖点着“石灰石”三字:“这东西遍地都是,倒是不难寻,粘土更是寻常,铁矿粉……宝源局那边或许有剩。”
他抬头看向朱瑞璋,眼神里多了几分郑重,“殿下是想让这些工匠做什么?”
“这就是本王的事了,你就别管了,按要求做就是了”朱瑞璋淡淡的道
孙克义沉默片刻,忽然站起身,对着朱瑞璋深深一揖:“殿下若真能成此大事,便是泽被万民的功绩,工部虽忙,这点人手还是能抽的。”
他走到门口喊了声,“去把营缮清吏司的刘主事叫来,
再让他从石灰窑、砖瓦坊各挑十个最老手的匠人,带上工具,到院里候着。”
小吏应声而去,孙克义回头笑道:“西跨院平日堆些废木料,僻静得很,正好做试验。
殿下要是信得过,就让刘主事牵头,就在工部做,他是老匠人出身,心思细,最耐得住性子。”
“不用了,本王自己找个地方就行”
朱瑞璋站起身来,不是他信不过对方,只不过,事以密成,防一手总没错
不多时,二十多个工匠便在院外候着,个个手上都带着常年与砖石、窑火打交道的厚茧,
为首的老工匠姓周,据说祖上三代都在官窑做事,辨石的本事是一绝。
“见过殿下。”周老匠躬身行礼,声音带着些沙哑。
朱瑞璋挥了挥手,一行人跟着他就走了,
他没有封地,但有皇庄,先把这些人安排到皇庄里,烧出来后再选址
大半个时辰后就到了城外的皇庄,朱瑞璋打量着众人,
开门见山:“今日找你们来,是要做一种‘石粉’,这东西要能和水成团,晒干之后比青石还硬,遇水不化。”
工匠们面面相觑,周老匠迟疑道:“殿下,石头碾成粉,和水成团倒是容易,可晒干了哪能比青石硬?怕不是要散成灰?”
“所以才要试。”朱瑞璋不恼,
“我这里有个方子,你们照着配。” 他取过纸笔,凭着模糊的记忆写下几样东西
“石灰石,要烧透的;粘土,得是含沙少的;还有铁矿粉,越细越好”
“你们先按三成石灰、六成粘土、一成铁粉的比例试试看,加水揉匀了,捏成砖块模样,入窑烧。”
周老匠虽觉得这方子蹊跷,却还是应了声“遵令”。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708/23684913.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