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我在古代召唤二游老婆和震旦天兵 > 第87章 受命于天(三)

第87章 受命于天(三)


幽州城作为辽国的南京自然是有皇宫的。

也是姜恒承的临时居所。

现在,紫宸殿中的气氛很是凝重

北伐的众将和燕云归顺的汉人文官分为两列站立,太子端坐主位。

飞霄和太傅端坐左右。

萧惟信到了。

他跪在宫门外手持血书控诉张宾在上京的暴行。

老太傅更是险些被气晕过去,拍着椅子大喊:“荒唐!我王师岂可如此行事,为报私仇,不惜率兽食人,残虐害民。”

姜恒承咳嗽一声:“老师不必如此,说到底都是些契丹人在自相残杀,和我王师没什么关系。”

“治天下要视天下人为平等!”王林用竹杖猛敲地面:

“上京百姓何辜?

为耶律德光一人遭此横祸。

殿下欲复贞观之治,塞外之民就不是我大周之民了么?

老臣,请斩张宾!”

满堂哗然

“殿下,张宾毕竟乃云州张氏遗孤,为父报仇天经地义,纵有过错,小惩即可,何必如此。”

李云璋出列拱手为张宾求情

在辽国,李云璋为朔州节度使,归降后姜恒承将其改任为朔州知州。

十六州汉人世家世代通婚,大家都是有点亲戚在的。

所以对张宾还是很照顾的。

李云璋接着道:“论语有云:父母之仇,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

臣以为张宾行事有古人之风,殿下不该惩罚,应该奖赏才是。”

武将们一脸懵逼,燕云文臣则是连连点头

这话出自论语中子夏问孔子,如果有和别人有杀父之仇该怎么做呢?

孔子回答:

应该睡在草席之上,头枕着盾牌,不去担任职务,当以时刻想着报仇,绝不和仇人共处一世。

不管在什么地方,武器都不离身。

如果是在市场上或公门相遇,拔出武器就和他拼命。

姜恒承点头:“李卿说的不无道理,圣人都说父母之仇不公戴天.....”

太傅一声冷笑:“好个李云璋啊,岂不闻圣人也说过:衔君命而使,虽遇之不斗。”

意思是,如果是身上肩负国君的使命,那就应该以国事为重。

李云璋不怂道:“太傅这话说的不假。

圣人是说过公事应在私仇之上,可张宾并未担任我大周任何官职,乃是一介白身。

他也说过要将辽皇首级献于帐下,太傅当时为何不阻止?

如果是这样,他杀了害父母的仇人,不失为子之孝。

完成了对殿下的承诺,不失侍君之忠。

如此大忠大孝之人,朝廷不奖赏难道还要杀么?”

王林沉默了一会儿,吸了口气道:“老夫确没想到他能以八百轻骑,做出如此事来,老夫确有失察之罪。

不过他当街把辽皇吊死在城楼之上,耶律家满门头颅悬之东门。

甚至还在城头挂了血字

上书

杀人者,云州张宾也!

如此藐视皇权,犯上作乱之人,不杀何为?”

现场一片沉默

这就难搞了

张宾这小子惹的祸实在是太大了,把上京的耶律家突突了个干净就算了。

还把辽国皇帝吊死在城门楼子上,还让人看。

还写字,生怕不知道是你杀的。

这种事你要做就收敛一点嘛,拿瓶毒酒呢?

或者关起门来杀完偷偷埋了呢。

当着那么多人面杀皇帝

太嚣张了。

武将们不敢讲话,只是用眼神沟通。

太有种了。

然后大家纷纷看向飞霄,那意思再明白不过了——

老大你什么看法,说句话啊。

早被姜恒承通过气的飞霄悠悠道:“年轻人嘛,气盛了些,也是情有可原,不如发配燕云充军好了,我们大周不是不杀士大夫的嘛。”

在场燕云文官们一脸喜色,神威飞将军开口要保的人肯定能保住的。

老太傅险些蚌埠住了,就张宾干的这些事情和五代的那些军阀有啥区别。

他除了有个名士的叔父外哪一点像士大夫了嘛。

还发配燕云充军,发配回老家也叫发配么?

“殿下!”太傅还想开口,被姜恒承挥手制止。

“老师不用再说了,张宾是有过错,可如果就这么处置他,北伐将士们会心寒,十六州的百姓们会失望。

耶律德光屠杀张氏满门让十六州百姓离心离德。

现在燕云新复,我们难道要为耶律德光再杀掉张氏遗孤么?

何况他还替大周带回了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

这四个字仿佛有千钧之力,狠狠砸在紫宸殿的金砖上,激起的回响,让所有争吵和议论都瞬间消失。

方才还吹胡子瞪眼,恨不得用竹杖把张宾当场打死的太傅,此刻像是被人扼住了喉咙。

他猛地抬头,那张布满怒纹的老脸僵住了,眼神从盛怒转为极致的震惊,嘴唇哆嗦着,却一个字也发不出来。

“可否....容臣一观?”

半晌,王林才从牙缝里挤出这句话,哪里还有半分刚才的慷慨激昂。

姜恒承神色平静,从容地从一个锦盒中捧出一方玉玺,轻轻置于御案之上。

那玉玺色泽古朴,方圆四寸,上方盘绕着五龙,玉质温润,却透着一股历经千年的厚重与威严。

最显眼的,是它的一角有着明显的缺损,被人用黄金镶补了起来。

殿内,死一般的寂静。

所有人的目光,无论是武将还是文臣,无论是旧部还是新降,此刻都死死地钉在那方小小的玉玺上。

那不是一块玉,那是天命,是正统,是天下所有野心家梦寐以求的神物!

太傅王林更是直接踉跄着上前几步,在御案前深深一揖,声音带着一丝恳求:“殿下,请容老臣僭越,细细观之!

此物事关国本,需辨明真伪,昭告天下!”

“太傅请便。”

得到许可,王林如同对待初生的婴儿一般,小心翼翼地捧起玉玺。

他的指尖在玉玺上轻轻拂过,仿佛在触碰一段活着的历史。

他先是翻看底部的印文,口中喃喃自语:“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李斯小篆,笔锋藏而不露,是真品。”

接着,他的手指移到了玉玺的肩部,那里有一行小字。

“魏所受汉传国玺

隶书,是曹丕篡汉后所刻!”

他又转向另一侧,眼神一凝,声音愈发激动:“天命石氏……

是了,是后赵石勒所刻!”

殿内的文官们也纷纷围了上来,伸长了脖子,每一个在玉玺上发现的印记,都让他们发出一阵压抑的惊呼。

这方玉玺,就像一本用刀刻写而成的史书,魏、晋、后赵、冉魏、前燕、刘宋……一朝又一朝的印记,清晰地记录着它颠沛流离的传承。

这根本无法伪造!

终于,王林颤抖着将玉玺放回案上,猛地后退一步,整理衣冠,对着姜恒承纳头便拜,苍老的声音响彻整个大殿,带着哭腔,也带着狂喜。

“验证无误!此乃始皇传国玉玺!天命在周,天命在殿下啊!”

“臣,为殿下贺!为大周贺!”

话音落下,殿内所有文臣齐刷刷跪倒在地,山呼出声:“臣等为殿下贺!为大周贺!”

武将们虽然不懂那些印记的历史,但看这阵仗也明白了,一个个激动得满脸通红,跟着跪了下去,声浪几乎要掀翻紫宸殿的屋顶。

姜恒承坦然受了这一拜,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了还跪在那里的太傅身上。

“老师,现在您还觉得,张宾该杀吗?”

王林叹息:“既如此,之前的功劳一笔勾销,殿下将其发配军前听用吧,此子杀心太重,不可治民。”

姜恒承点头,张宾这样的杀才以后就适合当东瀛总督。

“至于萧惟信,殿下以为该如何处置?”王林问道。

“孤记得萧惟信家中累待为官,其家中就出了三个长辈曾任北宰相府的宰相,是么?”

李云璋出列拱手回道:“是这样,殿下若是打算了解北方风俗民情,不如将其留在身边。”

“不不,孤不是这个意思,听说和萧惟信一起来的还有一名辽国宗室名为耶律大石。

上书请求我大周借他三千铁骑去上京平叛,可有此事?”

“确有此事,此人乃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八世孙,自幼文武兼修,更是在辽国科举中了进士,入了翰林院,人称大石林牙。”

“既如此,就让我大周军中宿将走一趟上京便是了。

至于萧惟信与耶律大石随大军回洛阳,孤欲将耶律大石册封为迭剌部‌节度使,太傅以为如何?”

“如此边境安矣。”

姜恒承缓缓点头,目光向着南方看去。

他们该回家了。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697/23684480.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