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田埂上的王
春耕时节,朔风渐缓,阳光终于有了温度。
凉州城郊,一片新开垦的“春耕示范田”上,翻开的湿润泥土在空气中散发出勃勃生机。
新建的水渠如银色的丝带,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将雪山融水引入广袤的土地。
一个身材挺拔的年轻人,正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田埂上。
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旧棉布短打,裤腿上沾满了泥点,头上随意地包着一块灰色的布巾,看起来就像一个准备下地帮忙的农家小子。
他身边,跟着一个同样打扮朴素、扎着麻花辫的姑娘。
姑娘手里提着个竹篮,里面放着几个粗粮馒头和一陶罐温水。
这两人,自然是做了伪装的萧辰和阿一。
他们身后不远处,几个同样作农夫打扮的暗卫,警惕地散开在四周,与周围的百姓毫无二致。
萧辰喜欢这种感觉。
远离王府的文山会海,亲手触摸这片土地的脉搏。
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农,正有些笨拙地调整着新式曲辕犁的角度,嘴里骂骂咧咧:
“这新犁头是省力,可这拐弯的劲儿,俺老汉就是使不惯!”
萧辰笑着走上前,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在手中捻了捻,感受着土壤的湿度,然后用地道的凉州方言对老农说:
“大爷,昨夜下了点薄霜,土还带着湿气,犁头入土的角度可以再浅半寸,能更省些力。”
“你个后生晓得个啥……”张大爷头也不抬地嘟囔了一句,但还是将信将疑地照做了。
结果下一犁,那犁头入土的角度果然顺畅了许多。
他这才惊讶地抬起头,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个年轻人,总觉得有些面熟。
就在这时,田埂尽头,临时搭建的“夜校”棚子里,传来了孩子们稚嫩的读书声: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萧辰听着,脸上露出发自内心的笑意。
他习惯性地伸出手,没有回头,只是将手掌摊开,伸向身后。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一直跟在他身后的阿一,也极其自然地从竹篮里拿出一个还温着的粗粮馒头,轻轻地放在了他手掌心上。
整个过程,两人没有任何语言交流,甚至没有眼神交汇。
萧辰就这么拿着馒头,站在田边,就着那朗朗的读书声,安静地吃了起来。
阿一看着他嘴角沾上了一点馒头屑,眼中闪过一丝笑意。
她没有伸手去拂,而是歪了歪头,用口型无声地提醒了一下。
萧辰了然地用手背擦了擦嘴角,然后对着她,用眼神传递了一个“多管闲事”的嗔怪。
阿一则俏皮地吐了吐舌头,将装着温水的陶罐递了过去。
这一切,都落在了旁边张大爷的眼中。
他老眼里先是闪过一丝困惑。
随即,一个在凉州民间流传甚广的“八卦”,如同惊雷般在他脑海中轰然炸响!
——传说,咱们的凉王殿下,身边有一位比天仙还巧的姑娘。
不仅厨艺通神,更是殿下的“另一双眼睛”。
殿下一个眼神,她便知冷暖;
殿下一伸手,她便知饥渴。
两人形影不离,默契得就像一个人。
——传说,殿下从不许旁人近身伺候饮食,唯独这位姑娘递过来的东西,哪怕是粗粮馒头,殿下也吃得香甜。
——还传说……殿下私下里从不叫姑娘的名字,只宠溺地唤她一声“小管家婆”或者“小馋猫”。
张大爷的呼吸猛地一滞。
他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身上那股子说不出的贵气,看着他虽然穿着粗布衣、却依旧挺直如松的脊梁。
再看看他身边那个姑娘,虽然打扮朴素,但那双清澈的眼睛里,看着那年轻人时,那份藏都藏不住的温柔与专注……
最后,他看着两人之间那种无需言语的默契,那自然而然的宠溺……
这……这不就跟评书里说的一模一样吗?!
张大爷“哎哟”一声,一拍大腿,老眼里爆发出难以置信的光芒。
他扔下手里的犁,手脚哆嗦地就要跪下:
“您……您是……”
萧辰眼疾手快,一把扶住了他,将食指放在唇边,对他做了个“噤声”的手势,微笑道:
“大爷,我就是个路过看热闹的。”
张大爷激动得满脸通红,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来,只是一个劲儿地点头。
但他那副想喊又不敢喊的模样,早已引起了周围人的注意。
很快,越来越多的人停下了手中的活计,试探着围了过来。
他们的眼神,从好奇,到震惊,最终化为了燎原烈火般的狂热。
“是殿下!”
“天哪!是凉王殿下!”
不知是谁第一个喊了出来,整个田野瞬间就沸腾了!
“噗通!噗通!”
黑压压的人群,无论男女老少,全都自发地跪了下去,动作整齐划一。
“殿下千岁!!”
山呼海啸般的呐喊,汇成一股滚烫的洪流,在广袤的田野上空回荡。
几个在田埂上嬉戏的孩童,也学着大人的样子,有模有样地跪下,奶声奶气地喊着:
“殿下千岁!”
萧辰站在人群中央,看着这一张张质朴而又狂热的脸,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
他下意识地想要上前,想要扶起他们,告诉他们“人人平等,不必下跪”。
但这个念头只持续了一瞬,就被他强行压了下去。
他心中一声暗叹:“罢了……这里不是21世纪。”
他明白,在这种皇权至上的时代背景下,强行阻止他们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感激和拥戴,
非但不会让他们感到“平等”,反而会被他们误解为“嫌弃”和“疏远”。
他能做的,不是去改变他们千百年来刻在骨子里的习惯,而是接受它,
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去赋予这份跪拜全新的意义——
不是畏惧皇权,而是拥护那个能带给他们好日子的“道理”。
他没有立刻让他们起身,而是耐心地等待着,直到这股声浪稍稍平息。
他亲自扶起最前方的张大爷,然后对着所有人,温和地朗声说道:
“都起来吧。
我今天不是凉王,只是个来向大家伙儿请教种地学问的后生。
你们再跪,我可就要跑了。”
他这句带着玩笑的话,瞬间让紧张的气氛缓和了下来。
百姓们笑着,纷纷站起身,但依旧将他围在中央,眼神里的崇敬,却比刚才更加真挚。
就在这片被拥戴和喜悦包裹的氛围中,一名暗卫不动声色地挤到他身边,用极低的声音耳语了几句。
萧辰脸上的笑容不变,只是对众人说了句“大家先忙”,便独自一人走到了田埂旁一棵孤零零的胡杨树下。
一名同样伪装成农夫的暗卫,从树后的阴影中滑出,单膝跪地,呈上一份用特殊蜡封的密报。
萧辰捏碎蜡封,展开密报。
他的目光飞快地扫过上面的文字,当他看到报告中关于“新-734”的段落时,
他的嘴角,不受控制地微微上扬,露出如同科学家看到实验数据符合预期的笑容。
他将密报撕碎,随风散去。
回到人群中时,几个农务官正好也闻讯赶来,正焦急地向他汇报着最新的难题。
“……殿下,各处都反映,‘温汤浸种’的法子虽好,但水温难以把握,损耗颇大,是否让‘格物所’的匠吏们前去指导?”
萧辰听着,心中早已有了计较。
他看着眼前这群将他视若神明的百姓,狡黠一笑:
“不必。
若是事事都由格物所代劳,民智何以开启?
我相信,办法,就在大家伙儿自己手里。”
他站上一处高地,双手向下压了压,示意大家安静。
他清了清嗓子,大声说道:
“乡亲们!
刚刚几位农务官说的话,想必大家伙儿也听到了!
这‘温汤浸种’的法子虽好,可这水温不好拿捏,是不是这个理儿?”
“是啊殿下!”
“可不是嘛!俺家都烫坏两斤种子了!”百姓们立刻七嘴八舌地附和起来。
萧辰笑着点了点头:“我晓得,我晓得。
这事儿,光靠书上写几笔,确实不好办。
这过日子的学问啊,还得靠咱们自个儿的脑子和这双手!”
他环视着一张张写满愁容的脸,话锋一转,声音陡然拔高:
“所以,我今天就在这儿,跟大家伙儿打个赌!”
“我信咱们凉州,藏龙卧虎!
肯定有那伺候庄稼的老把式,或者管灶火的巧媳妇,能想出好法子来治住这不听话的水!”
“从明日起,《凉州日报》会贴出告示,全州悬赏!
谁能想出个省事又好用的法子,让大家伙儿都能把这‘温汤浸种’给整明白了,
谁就是咱们凉州春耕的头号大功臣!”
他伸出一根手指,
“这个功劳,我给他记‘技术开拓’特等功勋!
不仅奖励粮食百石,全家还能落个‘荣誉军户’的身份!以后娃儿上学堂都不要钱!”
“而且!”他加重了语气,
“这几天,我哪儿也不去!
就在咱们各个村的田埂上转悠!
我倒要亲眼看看,这头一份大奖,最后能花落谁家!”
萧辰的话音刚落,短暂的寂静之后,整个田野瞬间就“轰”的一声,彻底炸开了锅!
“我的天哪!粮食百石!!”
“娃儿上学堂不要钱?!这……这是真的吗?!”
“还等什么!回家!回家把我婆娘叫来!她管灶火管了三十年,肯定有法子!”
一个汉子激动得满脸通红,拔腿就要往村里跑。
之前还愁眉苦脸的张大爷,此刻老眼里也迸发精光,他一把抓住身边一个农务官,急切地问道:
“官爷!官爷!这‘悬赏令’,我们这些没进流民营的本地老农,也能参加不?!”
人群彻底沸腾了。
看着眼前这幅被彻底点燃的景象,萧辰嘴角的笑意更深了。
他对身边的暗卫下达了命令:
“传讯给报社总编王有才。
明天的《凉州日报》,头版头条,就刊登这份悬赏令。
社论标题——《英雄不问出处,智慧自在民间》。
务必在明日清晨,将报纸发放到每一个生产单位,组织学习!”
……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49/23747341.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