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夜校开课,传道授业
顾建业趁热打铁,立刻将开办“建筑技术夜校”的计划付诸实施。
地点,就设在刚刚建成的、最宽敞的一间新房里。这里还没有分配给知青,正好被当成了临时的教室。
没有课桌,大家就自带小马扎,或者干脆席地而坐。没有黑板,顾建业就让王铁锤师傅用几块打磨平整的薄钢板拼接起来,刷上黑漆,做成了一块简易的“铁皮黑板”。
开课的第一天晚上,整个“教室”里挤得满满当当。
不仅是建筑工程队的正式队员,就连许多对盖房子感兴趣的普通社员、甚至是一些放了学没事干的半大孩子,都跑来凑热闹。
所有人都想亲眼看看,这位能把房子盖得像“神仙殿”一样的顾副主任,到底要教些什么“神仙本事”。
在众人好奇、敬畏、期待的目光中,顾建业走上了用几块砖头临时搭起的“讲台”。
他没有说任何空话套话,而是直接用粉笔,在黑色的铁皮黑板上,画出了一个最简单的几何图形——三角形。
“今天,我们讲第一课。”顾建业的声音,通过简易的教室,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我们不讲大道理,只讲一个最基本的原理,那就是为什么我们新房子的屋顶,要做成这个样子。”
他指着黑板上的三角形,又指了指窗外新房那清晰的桁架结构轮廓。
“这个,叫三角形。它有一个最了不起的特性,叫‘稳定性’。也就是说,只要三条边的长度不变,它的形状就永远不会改变。我们把无数个这样的三角形组合起来,就形成了我们屋顶的桁架。它能用最少的木材,承受最大的压力,而且……它不会变形。”
这是一个极其基础的几何学和物理学原理。
但在场的村民和工人们,却是第一次听到如此清晰、如此直观的解释。
他们以前盖房子,只知道屋顶要起脊,要用斜梁,却从不知道,这背后竟然藏着这样一个叫“三角形稳定性”的“大道理”!
顾建业没有停下,他继续在黑板上画图、演算。
他从最简单的受力分析讲起,讲梁、柱、板的传力路径;他从最基础的材料性能讲起,讲木材的顺纹抗压和横纹抗拉,讲改良土坯的配比原理,讲“土法水泥”的水化反应……
他将那些在后世建筑学专业里最基础、最核心的知识,用这个时代的人最能理解的语言,掰开了,揉碎了,一点点地,喂给这些求知若渴的“学生们”。
他讲课的风格,和他指挥工地时一样,没有丝毫的废话,逻辑清晰,直指核心。每一个知识点,都必然联系着一个实际的施工案例,让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台下的“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
老师傅们,他们凭借着几十年的经验,能模模糊糊地感受到其中的道理,顾建业的讲解,则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他们脑海中那扇尘封已久的大门,让他们对自己干了一辈子的活计,有了全新的、醍醐灌顶般的认识。
而王大力、赵强这些年轻人,虽然理论基础差,但他们记忆力好,接受能力强。他们拼命地将顾建业说的每一个字,画的每一个图,都记在脑子里,刻在心上。
沈若雪和周灵,则坐在教室的后排,默默地做着笔记。
她们是全场学历最高的人,也是最能理解顾建业所讲内容深度的人。
沈若雪的笔尖在纸上飞快地滑动,她记录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是顾建业构建整个知识体系的逻辑框架。她越听,心中越是震撼。她发现,顾建业所讲的,已经完全超越了“工匠”的范畴,而是上升到了“科学”和“工程学”的高度。这种系统性、理论性的知识,绝不是一个普通的知青,甚至不是一个普通的大学教授能够拥有的。
而周灵,则完全被顾建业在“讲台”上所散发出的那种独特的魅力所吸引。
那是一种掌控了知识、洞悉了事物本源的绝对自信,他不需要任何华丽的辞藻,不需要任何激情的煽动,仅仅是平静地陈述着原理,勾勒着公式,就足以让她都为之折服!
这种智慧的光芒,比任何权力和财富,都更令她感到心动。
第一堂课,足足讲了两个多小时。
当顾建业放下粉笔,宣布下课时,整个教室里,依旧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还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意犹未尽。
良久,才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从那天起,“建筑夜校”成了红旗沟最受欢迎的地方。
每天晚上,无论白天在工地上有多累,所有工程队的成员都会准时到场,聚精会神地听课、记笔记。
顾建业系统地,将建筑识图、施工测量、地基处理、主体结构、屋面工程、装修工程等一系列核心课程,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
他不仅仅是在教他们如何盖房子。
他是在为红旗沟,培养一支真正属于自己的、掌握了核心技术的现代化施工队伍!他是在为这片土地,播下科学和理性的种子!
一个月后,夜校的第一批“学员”,就开始在工地上展现出惊人的变化。
王大力不再是只会用蛮力的愣头青,他能看懂简单的施工图,能带着人精准地放线、挖地基。
李师傅和张师傅,更是如虎添翼,他们将自己几十年的丰富经验,与顾建业传授的科学理论相结合,施工的效率和质量都发生了质的飞跃。
就连一些普通的年轻社员,也开始懂得什么是“承重墙”,什么是“构造柱”,在干活时,不再是瞎干、蛮干,而是有了章法,有了规矩。
一支有文化、有技术、有纪律的“红旗沟铁军”,正在顾建业的亲手锻造下,初具雏形!
而这一切,都被周灵用她的笔和照相机,忠实地记录了下来。她撰写的《红旗沟新农村建设纪实报告》,图文并茂,详细地记录了红旗沟从一个贫瘠落后的小山村,到一个拥有现代化施工队伍和先进建筑理念的“明星村”的蜕变过程。
这份报告,被她悄悄地寄回了省城,交到了她爷爷周怀安的手中。
周老看着这份报告,看着照片上那些崭新的房屋、热火朝天的工地、以及课堂上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激动得热泪盈眶。
他知道,顾建业在做的,已经远远超出了“盖几栋房子”的范畴。
他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下而上的乡村变革!
周老沉默良久,拿起电话,拨通了一个尘封已久的、通往京城最高层的号码。
“老首长……是我,怀安。”他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和无比的郑重,“关于顾思源同志那个孩子……我发现了一些……惊人的情况。我认为,我们可能……都远远低估了他。不,是低估了他们父子。我请求,派一个更高级别的观察组下来,不是为了审查,而是为了……保护和记录!因为,我可能……亲眼见证了一段传奇的开始!”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34/1111108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