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家书抵万金
夜,已经很深了。
攻关会议结束后,众人带着对水电站的无限憧憬和对“铜线”难题的隐隐忧虑,三三两两地散去。
只有顾建业的办公室里,油灯依旧亮着。
林博文没有立刻离开,他看着黑板上那复杂的水电站结构图,眉头紧锁,陷入了技术层面的思考,而沈若雪,则在默默地收拾着桌上的图纸和资料。
屋子里的气氛,因为那个无解的“铜线”难题,而显得有些凝重。
周灵也没有走,只是站在窗边,望着窗外清冷的月,面容上第一次出现了犹豫和挣扎。
顾建业看出了所有人的心思。他知道,铜线的问题,像一座大山,压在每个人的心头。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再宏伟的蓝图,都只是镜花水月。
他没有再说什么大话,也没有再提出什么惊人的“土法”方案。因为他清楚,在国家级的战略物资面前,任何小聪明都毫无用处。
他缓缓走到周灵的身边,同样看向窗外,声音平静地开口,像是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又像是在自言自语:“技术上的山,我们可以一寸一寸地凿开。但资源上的山,有时候,连找一条上山的路都难。”
周灵的心微微一颤。她知道,顾建业这句话,是说给她听的。
林博文也从沉思中抬起头,他扶了扶眼镜,苦涩地补充道:“建业说的没错。铜,是工业的血液,更是国防的神经。每一吨的产量和流向,国家都有严格的计划。想从计划外拿到足以绕制发电机线圈的铜线,别说我们一个村办工程队,就是我父亲以省设计院的名义去申请,恐怕也要经过层层审批,而且希望极其渺茫。”
他以自己最熟悉的“体系内”的视角,为这个难题的难度,做出了最权威的注解。
屋子里,再次陷入了沉默。
沈若雪收拾图纸的手,也微微停顿了一下。她抬起头,看向顾建业,又看了看周灵,她知道,在这个问题上,自己和林博文都无能为力。唯一可能存在一线生机的,只有周灵。
周灵感受到了所有人的目光。
她心中无比矛盾。一方面,是整个红旗沟的殷切期盼;另一方面,是她深知此事牵扯之大,远非她一个晚辈能够轻易触碰。向爷爷求助,不仅仅是开口要东西那么简单,更是将爷爷置于一个可能违反原则、动用特殊关系的为难境地。
她那份来自京城的骄傲,让她不愿轻易去动用家庭的背景和资源。但她在红旗沟这段时间的所见所闻,顾建业展现出的那种为国为民的胸襟和才华,又让她觉得,帮助他,帮助红旗沟,是一件无比正确、无比有价值的事情。
许久之后,周灵终于转过身,迎着顾建业平静的目光,做出了决定。
“我不能给你任何保证,我也不知道,我爷爷是否能办到。但是……”
她深吸一口气:“我会把我在这里看到的一切,听到的一切,以及……我们正在做的一切,都原原本本地,写信告诉我爷爷。我会告诉他,红旗沟需要光,这里的孩子们,需要在电灯下读书写字。至于最终结果如何,只能由他,甚至比他更高层的人来决定。”
她没有大包大揽,而是选择了一条最稳妥、也最负责任的路径。她将自己定位成一个信息的传递者。
顾建业看着她,郑重地点了点头,“谢谢你,周灵,你也不要有太大的压力,没成功,我们再想别的办法。”
顾建业知道,把所有压力都给到一个小女孩身上,是极为不负责的,但眼前的状况,也只能先让她去试一试了。
……
那个深夜,周灵在自己的房间里,就着油灯,写下了一封她有生以来最长、也最用心的信。
信中,她没有直接提铜线的事。
她从红旗沟的贫瘠落后写起,写到顾建业的到来;她写那场惊心动魄的粮仓保卫战,写那拔地而起的、温暖如春的新房子;她写夜校课堂上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写建筑队在县城创造的奇迹……
最后,她才写到了那个宏伟得近乎不切实际的水电站计划,以及那个卡住了所有人喉咙的、关于“光”的难题。
她的笔下,没有丝毫的夸大和渲染,只有最朴实的白描和最真切的情感。这封信,与其说是求助信,不如说是一份饱含着一个年轻知识分子理想与激情的实地调研报告。
写完信,她将其与自己之前撰写的《红旗沟新农村建设纪实报告》以及拍摄的所有照片,一同装进一个厚厚的信封,通过最可靠的渠道,寄往了省城。
……
几天后,省地质大队家属院,周怀安的书房里。
老人戴着老花镜,一字一句地读完了孙女寄来的信和报告。
他的手,在微微地颤抖。
烟灰缸里,早已堆满了烟头。
他原以为,自己已经足够高估顾建业了。但此刻他才发现,自己看到的,依旧只是冰山一角。
盖房子,办工厂,搞教育……现在,好家伙,竟然已经开始着手设计水电站了?!
这个年轻人的抱负,简直……恐怖!
他看的不仅仅是水电站这个项目本身,更是看到了顾建业在整个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可怕的系统性思维和长远布局。他不是在解决一个问题,而是在构建一个可以自我发展、自我造血的全新生态!
但铜线的问题,也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棘手。
正如林博文所想,即便是他周怀安,也不可能凭一句话,就从国家计划中,凭空调拨出如此大量的战略物资。这违反原则,也超越了他的权限。
他沉默了许久,在书房里来回踱步。
最终,他做出了一个决定。
他没有直接动用自己的私人关系,而是拿起笔,以“省地质勘探大队总工程师”和“省重点项目技术顾问”的双重身份,亲自撰写了一份正式的、呈报给省革委会最高层的……专题报告。
报告的标题是——《关于将“红旗沟模式”提升为省级扶贫与技术创新双重试点,并就其“小型水力发电项目”所遇瓶颈申请特殊政策支持的请示》。
报告中,他不仅详细论证了顾建业水电站方案的技术可行性和巨大价值,更将其,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战略高度:
“红旗沟模式的核心,并非简单的脱贫致富,而是一种以技术创新为引擎,以内生人才培养为支撑的、可持续的乡村发展新道路。其水电站项目,若能成功,不仅能解决一个村的用电,更能为我省乃至全国广大偏远山区的能源自给问题,提供一个极具复制价值的样板!其战略意义,不亚于任何一个大型工业项目……”
“鉴于此,我恳请省委,能将此项目作为特殊案例,向上级——国家计划委员会和相关部委进行专题汇报,为其申请一笔技术创新试点专项物资,以解燃眉之急……”
他将一个村子的求助转化成了一个具有全国性战略意义的“试点项目”申请!
写完报告,他将周灵的信和报告,连同自己这份沉甸甸的请示,一同放入一个标有“绝密”字样的档案袋中,盖上自己的印章,亲自交给了省委的机要秘书。
他知道,能做的,已经都做了。
剩下的,只能等待。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34/1111107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