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新的水利工程与皇帝也饿当差的兵
天启六年,九月初七日,米脂重民报社。
米脂学正王阳,望着对面那众大同报社之处,只见百姓们进进出出,喧闹非常。不时有争吵咒骂之声传来,皆是那些心怀矛盾,前来请大同报社评理的百姓。
这评理断事原是县衙分内之事。可如今这县衙之人,眼里只瞧着银钱,哪管什么是非曲直。百姓们一则对大明官员早已失却信任,二则也实在拿不出那些打点的钱财。
等他们发觉这大同报社竟能主持公道,那大同报社便渐渐取代了县衙在此间的地位。
王阳心中虽明白百姓这般选择的缘由,可着实难以接受这等状况,不禁长叹一声道:“四维不存,礼崩乐坏至此啊!”
恰在此时,刘南卿匆匆而来,手中捧着报纸,恭敬禀道:“先生,最新一期的《重名报》已然排版印出,您的文章赫然在那头版头条之上。”
王阳接过报纸,看了自己所撰之文,神色庄重道:“当今天下局势如此颓废,究其根源,皆因士绅腐朽堕落,人心不复往昔纯善。我等读书人,身负教化万民之责,自当以身作则,砥砺风气。只要三纲五常得以坚守,不乱不废,天下方能重归太平。”
言罢,他目光严肃,又叮嘱道:“你等切切不可效仿那大同社,做出倒反天罡之事,扰乱四维纲常。否则,天下必将大乱,生灵涂炭啊!”
大明立国二百五十余载,如今这天下之势,诸多有识之士皆感已到了非变革不可的地步。
士林之中,众人皆在为这天下探寻出路。是以,王阳明心学横空出世,泰州学派、李贽心学亦相继兴起,皆欲为这困局寻得破局之法。
起初,王阳对那新立的大同社亦是满怀期待。大同社成立便多有善举。不仅妥善安置流民,使其有安身之所;又大力发展产业,令地方经济渐有起色;还组织人力打井抗旱,新修水利,以解农桑之困;更在田租一事上,力行减租之策,屯田安民。如此种种举措,着实让米脂这一方之地气象一新。
彼时,即便王阳对大同社的某些学说理念心存疑虑,却也不得不对这些年轻后生的执行能力钦佩有加。在他们的带动之下,米脂之地粮食产量渐增,各行各业亦蓬勃兴起,往昔的动荡局面逐步得以平定,渐趋安稳。
然而,好景不长,大同社的行事弊端很快便显露无遗。他们竟将米脂的地主士绅一概驱赶,致使地方秩序大乱。那些佃户也趁势而起,行为多有暴虐之举。
在王阳看来,这大同社如今的行径,与那乱党贼寇又有何异?如此胡作非为,迟早会激起士绅们的怒火,被剿杀得干干净净。
此刻,王阳心中满是愤懑与惋惜。愤的是这些后生如此行事,罔顾纲常法理;惜的是本是一群大好青年,本有着光明前途,却因误入歧途,被引入了这万劫不复之地。
刘南卿道:“先生,我等自幼诵读圣贤之书,深知上报国家、下安黎民之责。断断不会效仿那大同社,做出这等祸乱国家之举。”
王阳微微颔首,神色凝重道:“正是此理,我等切不可迷失,当守圣人之教,护这天下安稳。”
当下,《重民报》与《大同报》恰似一对双生子,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中各自沉浮。
大同社行事越是乖张暴虐,便有越多的缙绅士族慷慨解囊,资助《重民报》。如此一来,《重民报》愈发兴旺昌盛。
在过去这一年间,《重民报》渐入稳定之期,每七日发行一期报刊。每期一经推出,便能售出三五千份之多,其影响力如涟漪般扩散,竟至整个延安府。更有米脂乃至延安府的诸多贤达名流,欣然在《重民报》上挥毫泼墨,发表文章。
而《重民报》也在这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事事皆与大同社针锋相对。大同社倡导减租,《重民报》便鼓吹减税;大同社带领农户大兴水利,《重民报》便在报上撰文痛斥大同社滥用民力,劳民伤财。
这段时日,双方围绕这些议题,你来我往,论战不休。
彼时,徐晨正带领一众农户积极开展屯垦事宜,同时着力修建小型水利设施。为求将此事做好,徐晨不断从脑海中的诸多理论知识里探寻良策,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
然而,随着实践的深入,徐晨愈发清晰地意识到,仅靠这些小型水利设施,想要改善米脂的农耕条件、提升粮食产能以抵御旱灾,无异于杯水车薪。
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佳之法乃是修筑一个贯穿全县的大型水利设施。
米脂之地,典型的陕北千沟万壑地貌,大部分区域地势复杂,实在不具备修建水利设施的条件。
但无定河一线却是个例外,此处有一条狭长的盆地,其间土地肥沃,堪称米脂最为膏腴之地。可令人惋惜的是,当地水利设施极度匮乏,农户们大多只能仰仗上天恩赐,靠天吃饭,这片得天独厚的好地方,就这样在岁月中被白白荒废。
徐晨心中遂有了一个宏伟的设想:在无定河两岸修筑两条主水渠,让其贯穿米脂最肥沃的这片土地。如此一来,无定河两岸的十万亩良田皆可变为水浇地。
届时,农户们无需再像往昔那般辛苦打水浇灌,只需轻轻打开水闸,清澈的无定河水便能潺潺流入自家田地。徐晨经过仔细测算,若此水利设施能够顺利建成,每年可为米脂县增产十万石粮食,这无疑将极大地改善当地的粮食状况。
当然,如此浩大的工程,所需的人力物力着实不菲。经徐晨精心核算,大约需要两万青壮劳力,且需投入三年的农闲时间。工程建设期间,不仅需要大量的铁制农具、砖头、水泥等物资,单是两万青壮劳力所需的口粮,便高达二十四万石。依照当下米脂的粮食价格估算,整个工程的耗费大致在十五万两至二十万两白银之间。
徐晨细细审视自己统计出来的造价明细,这么便宜的价格就可以改善米脂的农田水利设施,此工程大可以做。
大同社向来奉行宣传先行之策略。徐晨当即便命人将米脂的水渠工程详细绘制成图,连同工程所需的人力、物力等各项明细,一同刊登在《大同报》上。
同时,他还在报上发出诚挚呼吁,期望全县百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齐心协力改造自己的家园,共同将米脂打造成塞北的富饶粮仓。
此水利工程的消息一经传出,在整个米脂县掀起了轩然大波。然而,大多数人对此却嗤之以鼻,嘲讽徐晨的想法简直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要知道,米脂去年向国库上缴的小麦不过两千石,折算下来价值一千六百两银子。而徐晨规划的这项工程,所需费用竟相当于米脂上百年的税收总和。
即便对于大明王朝而言,二十万两银子亦是一笔不容小觑的巨额款项,这笔钱若是投入到辽东战场或是西南战场,远比留在米脂修建这所谓的水渠更具实际意义和价值。
《重民报》更是抓住这一机会,对徐晨冷嘲热讽,将其描绘成妄图施行秦朝那般暴政、肆意滥用民力的狂徒。
大同报社,会议室,留在米脂的大同社成员全部汇聚于此。
李文兵拿出一份文件道:“大同社会议已经表决通过了修米脂水渠的计划,今年秋收之后就开始动工,力争三年内把水渠完成,把米脂建成塞北粮仓。”
现场大同社成员纷纷鼓掌,这些都是米脂本土的自耕农,这样可以造福自己家乡的事情他们当然欢迎。
但蒋乡泉担忧道:“这条水渠需要20万两银子,即便大同工业区赚钱,但某还是担心只靠我们大同社一家难以承担如此重的工程。”
郭铭不屑道:“那些大族喜欢在重民报上说自己修桥铺路,造福乡里,但真要他们做的时候却一个个推三阻四,让他们出钱出粮就和要杀了他们一样。靠这些贪婪的士绅,米脂怎么可能会有改变?”
李文兵笑道:“所以社长不打算和他们商议,今年地租会全部留下来新修水利。”
郭铭笑道:“就应该是这样,让他们敬酒不吃吃罚酒。”
李文兵继续说道:“同时社长要我们团结好士绅,打击坏士绅。”
蒋乡泉问道:“社长定下了什么标准?”
李文兵道:“那些发展产业的就是好士绅,吃地租的就是坏士绅,是我们打击的对象,米脂水渠开动,需要的建设物资是海量的,我们要靠手中的订单,让他们把钱财投入到产业当中。”
“明白!”
天启六年,九月十七日。
鱼河堡位于陕北榆林的地理中心,地处无定河与榆溪河交汇处,北至榆林卫归德堡,南至米脂县界,东至佳州石佛堂界,西至响水堡,是延绥镇防御体系的重要节点。
站在远处眺望,河鱼堡静静矗立在广袤的大地上,宛如一座沉默的卫士。
堡墙由一块块厚重的石块堆砌而成,岁月的侵蚀在上面留下了斑驳的痕迹,墙面坑洼不平,却也因此增添了几分沧桑古朴的韵味。堡墙上插着几面破旧的旗帜,在风中无力地飘动,旗帜上的图案已有些模糊不清,依稀能辨出是明军的标识,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威严。
河鱼堡内,营房前的操场。
守备赵宝国对着眼前一个个面黄肌瘦的士兵道:“兄弟们,俺又和你们接个活了,这次不是去北方的草原,是去南边的米脂做了一个贼寇,来回不过百里,最多只要两天的时间,回来之后本将每人给一两银子。”
“彩!”本来有气无力的士兵,一个个发出了欢呼声音,一两银子虽然不少,但也不足以解决他们的问题,真正让他们的欢呼的是南方更加富裕,抢了几个大户就足够他们发财的。
“老规矩,不许立旗,不许说自己是大明的将士。把那些麻布衣,羊皮袄子也给我披在外面。”
“遵命!”士兵们回道,这是老传统的他们当然知道了。
私自调兵那是杀头的罪,哪怕是他们的头也扛不住,但不穿明军的衣服,那就不是大明的士兵了,自然也就算不得私自调兵了。
不然你还想怎么样,现在皇帝都饿当差的兵了,你还想这些士兵军纪严明。别开玩笑了,大家都要想办法赚钱养家,不搞外快,难道真看着全家饿死。
和辽东战场,西南战场相比,榆林卫已经被大明朝廷给遗忘了,整整三年没有人给他们发粮饷。
三年时间!他们都怀疑朝廷已经把他们给忘了,不知道还有他们这支军队了。
榆林卫上下对眼前的情况是极其不满,粮饷都没有,他们连饭都没得吃了,他们只能自谋出路了。
一部分士兵干脆逃走,逃向南方的当了流民,逃向北方的直接做了牧民。
还有一部分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设卡收税,榆林外就是大漠了,来往的商队一项不少,不过这也只能满足少部分人的生活,而且大部分的钱财都要被上面收走。
脑子活一点的人,干脆就穿上祖传的铠甲,拿起战刀,或是在草原假装土匪,要不就是去商队做刀客。
有组织的就干脆当了雇佣兵,去草原上给那些部落首领征战沙场,给那些大族做打手,杀掉这些大族的仇人。这在榆林卫已经是公开的事情了,没谁敢打破这个潜规则,整个榆林卫有10万将士,你不让他们自谋出路,他们只能找朝廷要出路了。
大明的军官对朝廷也非常不满,吃兵血的前提是兵要有血,士兵都成干尸了,他们怎么吸血?
朝廷三年不发粮饷,他们没有暴乱,没有造反,没有举旗奉天靖难,已经是对得起他老朱家了。
难道要他们守着老朱家的军纪把自己全家给饿死了。
上一张禁了,等会我过去改,没看过的一个小时后再去看一下。
再说一个事,就是有读者说私自调兵是要杀头的,就我查到的资料,榆林卫这个时间段三年没有发粮饷,大明的皇帝要是真那么懂军事的话,能做这样的蠢事。
大明的组织力有那么强,他们的军队都超过了100多万。这已经比女真人全族的人都要多好几倍了,也不至于被他们打的那么惨了。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1036.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