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护卫队正规化与战术指导
徐晨思索片刻后说道:“我们是时候走向正规化了。我提议,设立我们护卫队的参谋部,将其作为最高作战指挥机构。参谋部的职责重大,要负责制定战略战术、规划作战计划,以及直接指挥作战行动。参谋部下辖情报部、后勤与装备部、教导团、军官团,还有宪兵与军事司法这五个部门。”
“至于护卫队的编制,实行正规化改编。十人编为一班,设班长一名,副班长一名协助工作;五十人组成一排,设排长一名;两排合为一连,设连长一名,同时设连监军一名;五连组成一营,设营长一名,营监军一名;两营则编成一个团,设团长一名,团监军一名。
团这一级,是我们军队最小的独立作战单位,要专门设立参谋部,安排一名参谋长辅助团长制定作战计划。此外,团里还要增设一个炮兵连,配备 2门火炮、4门飞雷炮,以此加强火力。同时,设立后勤连、通讯连、医疗队以及侦察骑兵连,保障作战行动顺利进行。五个团组成一个旅,设旅长一名,旅监军一名,旅部同样设有参谋部。旅直属部队包括炮兵营、工兵营、侦察营、辎重营等等。”
徐晨原本打算借鉴明清时期的军队编制,但仔细考量后发现,那些编制大多适用于冷兵器时代,难以满足当下需求,只好参照民国时期的部队编制。当然,像班、排、连、营、团这些单位名称,也一并向众人说明。
张献忠等人听后,满脸都是疑惑之色。毕竟徐晨提出的这些编制,在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也就“营”和“旅”在史书上略有耳闻,如此创新,实在是超出了他们的认知。徐晨对此也颇为无奈,心中想着,要是护卫队日后再强大一些,便可以拿出师、军这样的编制单位,那可就更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了。
徐晨微笑着对众人说道:“这些编制和部门设置是否合理,都要经过战场上的实际检验。大家在实际运用中觉得好用,那就继续沿用;要是觉得不合适,随时废除便是。”
张献忠马上称赞道:“先生所设定的这些部门,考虑周全,合理得当,将我军各方面的需求都囊括其中了。”
陈子昂也附和道:“虽说这些名称有些新奇,但经过先生这一番军事改革,咱们护卫队确实朝着正规化迈进了一大步。”
徐晨接着说道:“各部主官的人选以及营长的安排等事宜,我们会在米脂开会详细商讨决定。”
而后他笑道:“这次总结大会非常成功,大家提出了不少我们的问题。这仅仅是我们几个人的智慧结晶,如果能让护卫队的三千将士都参与进来,总结这场战争的得失,我相信收获会更加巨大。你们回到各自的连、营之后,也要组织召开这样的总结大会,鼓励下面的士兵积极发言,如此一来,我们能获取的经验教训会更多。”
“遵命!”众人齐声行礼回应道。
会议结束后,王二、贺老六、朱治、周晓珊四人召集了营官、百户等各级军官。王二率先开口说道:“兄弟们,咱们护卫队要进行正规化改革了。先生决定设立总参谋部,下面还设有五大部门。以后咱们的编制和职责都有新变化了。”
然后他又仔细的解释了一下五大部门的具体功能。
朱治笑着补充道:“现在先生打算招募参军,充实到总参谋部里。大家要是觉得自己有才能,能给先生出谋划策,就可以报名。”
“参军?”田见秀等军官心里琢磨着,这不就是给先生当幕僚、师爷或者军师嘛,得像诸葛亮那样足智多谋,给先生出主意。可他们自认为没多少文化,怕是难当此任。
王二继续说道:“咱们护卫队的编制名称也要改一改了。以后,班长就相当于现在的什长,排长对应总旗,连长就是百户……虽说名字变了,但大家的职责可不能含糊。”
杨秀头他们虽然觉得这些新名字有些古怪,但对于大明原本的制度,他们本就没多少认同感。既然先生想改,那就改吧,没什么大不了的。
周晓珊最后叮嘱道:“最后,大家回去之后,要组织开会,一起好好总结一下昨天的战斗。让每个兄弟都说说战场上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这可是提升咱们战斗力的好机会。”
“遵命!”军官们齐声应道。
当晚,河鱼堡的各营士兵用完晚饭,洗漱完毕后,营地中突然传来命令,什长以上的军官集合开会。接到命令后,军官们纷纷拿起炭笔,前往各自营长的房间。
二营长杨秀头和营监军陈安轩坐在屋内,等军官们到齐后,杨秀头说道:“兄弟们,今天把大家召集过来,是要传达护卫队军改的消息。以后咱们的称号都得改一改了,班排连营团~~~~~。
大家可得记好了。现在,大家也别拘束,都说说昨天战斗里,觉得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这时,高天磊站起身来,大声说道:“俺早就憋着想说了。咱护卫队的火炮,根本就没发挥出应有的威力。飞雷炮射程近也就罢了,可咱们的火炮明明能打到 300步远的距离,昨天战斗的时候,却在 100步的位置就开火了,白白浪费了 200步的射程啊!这 200步的距离,足够火炮多打 2 - 3轮,能多给敌人造成不少伤亡呢!”
营监军陈安轩一边点头表示认同,一边认真记录,说道:“这的确是一个问题,太浪费火炮的战斗力了,还有其他问题吗?”
高天磊接着说:“还有啊,咱们手里的火枪实在是太重了。长时间横着端着,胳膊根本吃不消。能不能给火器弄个木架子,开火的时候把火枪架在上面,这样能省不少力气。”
在这个时代,火枪普遍重量不轻。徐晨为了追求火枪的威力,要求最低在 50步能破甲。可由于现在钢铁质量欠佳,想要增加射程,只能加厚枪管,这就导致护卫队的火枪普遍超过 10斤重,不开火的时候,都能当作金瓜锤这类重型武器使用,护卫队成员都笑着说这是手炮。
杨秀头挠了挠头,疑惑地问:“弄个木头架子,这在战场上还怎么灵活打仗呢?”
刘祥思索片刻后,站起身说道:“我琢磨过这个事儿。可以做一个像短枪一样的棍子,使用的时候把它插在土里,另一头弄个小分叉,正好可以架住火枪。这样既省力,而且制作起来花费也不多。”原来,刘祥在平时训练射击时,深受火枪重量之苦,所以一直在思考如何改进,这才想出了这个办法。
杨秀头听后,笑着说:“你这小子,还挺会动脑子。等会儿我就给你报名,去先生的参谋部。说不定以后你也能像诸葛亮那样,成为足智多谋的军师呢!”
杨秀头这话一出,引得众人哄堂大笑。大家实在难以想象刘祥手持羽扇,摇身一变成为军师的模样。
高天磊等大家的笑声渐渐平息后,继续认真地说道:“还有啊,昨天战场上的布置存在问题。咱们的火枪虽说威力大,先生为了解决近战问题还配备了刺刀,可射速实在太慢了。咱们打一枪的工夫,对面都能射出三箭了。而且为了让火枪发挥出最大威力,我们得把敌人放到 30步的距离才射击。这次遇到的敌人主要是步兵,所以问题还不算太严重。但要是碰上骑兵,等咱们开一轮枪,敌人的马刀可就到跟前了。
以前咱们跟蒙古人打仗的时候,都会提前挖壕沟、设置拒马,以此来延缓敌人的冲击。要是昨天咱们军队正前方有拒马和壕沟阻挡敌人,那咱们至少还能多打一轮枪。”
杨秀头听后,思索了一会儿道:“昨天咱们是主动进攻,除非是处于被动防御状态,否则哪有时间去挖沟设拒马呢。不过你说的这个办法,倒是可以作为对付骑兵的一种战术,我向上汇报一下,看看能不能试试。”
高天磊想了想,又说道:“那也可以多制造几辆武钢车呀。”
杨秀头再次思考了一番,还是摇了摇头说:“我觉得这武钢车好像没太大实用性。咱们打完一轮火枪,敌人差不多就溃不成军了。这些装备反而会阻碍咱们追击敌人的脚步,你这都是为打防御战做准备的,但俺们护卫队成立以来打的都是进攻战。”
这时,艾进忠小声地开了口:“我觉得先生昨天制定的战术也有问题。就只安排了一支骑兵作为预备队,其余的军队一股脑儿都在前线。这样一来,火力确实是很强,胜利的时候能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可要是战斗陷入僵持,麻烦就大了。咱们根本没有替换的军队,前线的将士怎么休息?又怎么应对敌人的第二波攻击呢?总不能每次都让骑兵冲上去吧。”
艾进忠顿了顿,接着说道:“虽说我没当过军官,但我也经历过好几次战斗了。我看那些将军指挥作战,都是把军队分成前军、左军、右军、中军和后军,轮流上前进攻。一支军队进攻的时候,其他军队就休整,这样进攻才能持续不断。像咱们昨天那样一窝蜂地往上冲,我也就只在那些流寇土匪打仗的时候见过。”
艾进忠这番话一出口,顿时引起了其他人的不满。
随着护卫队的规模越来越大,各种山头也开始出现了,如今护卫队里主要分成两大势力,一股是以王二、大壮、杨秀头、田见秀、孙可望等人为代表的流民势力。他们是第一批护卫队成员。在护卫队成立后才接受正规化的军事训练,战斗素养相对还算不错,但战术意识比较欠缺。
而另一股势力则是以贺六、张献忠等原本军户出身的人,他们相对来说战术水平要高一些,但大部分人都是后来加入的,而且从人数上来说,也不如流民出身的人多。
不过就是因为他们军事素养比较高,大部分人加入军官培训班,训练三个月之后,就能成为军官,这引起了一部分老兵的不满了,毕竟后来居上总是容易引发矛盾的。
所以艾进忠的这些话,在一些人听来,就像是在讽刺他们一样。
就在众人面露怒色之时,杨秀头抬手制止道:“大家先静一静,要让人讲实话,讲真话。那些讨好的话虽然听起来舒服,但都是假话。大明的天子就爱听那些阿谀奉承的好话,结果把天下治理得一塌糊涂。先生屡次告诫我们,要讲真话、说实话。刚刚艾进忠的话虽然不太中听,但这就是真话、实话。”
杨秀头环视众人,接着说道:“先生为什么要让我们开这个会?就是因为先生自己也清楚,他没有太多实战经验,知道在指挥作战过程中肯定会出现问题。所以才组织咱们开会,一起总结错误。把这些问题找出来,以后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了,俺们的伤亡就能更小。”
说完,杨秀头看向众人:“好了,现在继续开会。”
翌日,各营的会议纪要都交到了徐晨手中。徐晨仔细翻看上面的内容,原本他以为这场仗打得还算不错,可看完之后才发现,问题竟然如此之多,简直是漏洞百出。士兵们提出的许多意见,都是他之前没有考虑到的。
尤其是艾进忠提到的,说他采用的是流寇式的“一波流”战法,仔细想想,还真是贴切。他虽然想到了留置预备队以防意外,那 500骑兵就是作为预备队安排的。但关于军队交替作战的思路,他完全没有想到。就像艾进忠说的,如果战斗陷入僵持,己方连替换的军队都没有,这确实是个大问题。
这次能轻松取胜,不过是敌人太过无能,像尤世鑫、李国旗这样的对手实在是不堪一击。要是遇到杜文焕那样的对手,真集中几千家丁与他们对抗,即便自己在兵力和装备上占据优势,恐怕也有战败的可能。
徐晨暗自思忖:“成立总参谋部看来是非常有必要的。得把那些熟悉这个时代战略战术的人集中起来,让他们帮我制定战略战术。就我这指挥能力,也就够当个班长,别再在众人面前丢人现眼了。”
想到这儿,徐晨从名册当中郑重地圈上了艾进忠的名字,这些能提出良好建议的士兵,将会成为护卫队的第一批参谋是人选。
天启七年(公元 1627年)十月二十三日。
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如疾风般迅速传开,护卫队大获全胜,不仅将敌人全歼,还成功反攻下归德堡和响水堡。这喜讯如同燎原之火,瞬间传遍了大同工业区,也飞抵了米脂。
刹那间,两地沉浸在一片欢腾之中。大街小巷,鞭炮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仿佛整个城市都陷入了盛大的节日氛围,对于这里的人们来说,护卫队的胜利意义非凡,护卫队胜利了,说明自己的亲人大概率还活着,明军无法入侵米脂,他们的财产安全也有了坚实的保障。因此,每个人都发自内心地为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欢呼庆祝。
然而,在米脂城阴暗的角落里,却有那么一部分人,他们紧咬着牙关,脸上写满了愤怒与不甘。他们怎么也不敢相信,大明的军队居然会如此不堪,连一群所谓的“流寇”都战胜不了。
“尤世辛、李国奇他们到底是怎么搞的?怎么会连一群流寇都对付不了?他们可是将门子弟出身,简直是将门之耻。”一个人满脸怒容,咬牙切齿地说道。
“这可如何是好?这个徐晨,没想到打仗的本事还挺厉害。他都已经连着两次战胜朝廷军队了。难道我们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霸占我们的土地吗?”另一个人也满脸焦急,忧心忡忡地附和道。
“绝对不能继续这样坐以待毙!我们要去延安府告状,不行的话就去西安!要是巡抚衙门都不管,那我们就直接进京告状,就是刁民想要占某的土地,简直痴心妄想。”有人握紧了拳头,决然地说道。
与此同时,在米脂县衙内,齐绍光和他的师爷也得知了护卫队再次胜利的消息。
齐绍光脸上满是庆幸之色,暗自庆幸自己当初没有与那些人暗中勾结。他心里明白,要是自己参与其中,恐怕此刻早已性命不保。
师爷则满脸疑惑,难以置信地喃喃自语:“这实在是不应该啊!尤世鑫他们可都是将门出身,怎么可能连徐晨这个读书人都打不过呢?同样都是流寇,为什么大同社的就如此厉害?”
师爷之所以如此困惑,是因为就在今年九月,榆林总兵杜文焕刚刚击败了张三的十万流寇(夸大了),并顺利攻占了通州府。到了十月,更是收复了通州府下辖的各县。张三麾下原本有十万流寇,经过这一番打击,如今只剩下几千人,只能躲在深山坳里,勉强与官兵周旋。从这场战役不难看出,榆林卫军队的战斗力并未衰退,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依旧能够战而胜之。
可令人费解的是,为何面对兵力仅有张三流寇军十几分之一的大同社,榆林卫的军队却一败再败,连一场胜仗都打不下来呢?
齐绍光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说道:“这徐晨可不是普通的读书人。听说他为了训练护卫队,不惜砸下十几万两银子,纵观历史,像他这般出手阔绰的豪杰可没几个。难道他是江南将门之后?可也说不通,南方向来也没听说有什么特别厉害的军队。”
说到这儿,他忽然像是想起了什么,微微一怔,“名将戚继光倒是出自南方,只是那戚家军最后竟被朝廷自己给剿灭了。难道这徐晨是戚家军的后人,特意跑来报复朝廷的?”
想到这里,齐绍光越发觉得徐晨身上笼罩着一层浓厚的迷雾,让人难以看透。
话分两头。尤世辛、李国奇所率军队全军覆没,就连他们自家的堡垒也被攻占。如此一来,榆林城完全暴露在大同社的兵锋之下。
驻守在榆林城的游击将军此刻惶恐万分。一方面,他紧急召集下属军队,让他们全力驻守榆林卫,以防护卫队随时发起进攻。
另一方面,他快马加鞭地派人将这一紧急消息送往榆林总兵杜文焕手中,急切地请求得到战术指导。面对气势汹汹的大同社,他早已惊慌失措,完全没了主意,不知该如何应对眼前的危局。
通州府,明军中军大帐。
榆林总兵杜文焕收到了来自榆林的信件。看完信件后,他的脸色瞬间变得极其难看。当下,他立即召来了延绥巡抚朱蒙童和镇守太监魏祥。待两人来到帐中,杜文焕沉着脸,将信件递给他们。
魏祥看完信件,脸色也变得十分难看,忍不住骂道:“尤世辛、李国奇真是十足的废物!连几千叛逆都对付不了。”
此前,他跟随杜文焕成功剿灭了几万流寇,这段经历让他打心底里轻视只有几千人的大同社。在他看来,连大同社都战胜不了的尤世辛等人,自然是无用之辈。
杜文焕面色阴沉,冷冷说道:“本将当初可是明确拒绝他们出兵,他们为何还要私自行动?”
魏祥满不在乎地摆了摆手,说道:“杂家只是想着收复咱们榆林卫的失地。河鱼堡一直掌控在大同社手里,这对我们而言可不是什么好事。如今新皇刚刚登基,要是丢失河鱼堡的消息传到天子耳中,咱们的下场恐怕都不会太妙。”
朱蒙童则更加清楚局势的严重性,他脸上带着一丝惶恐之色,说道:“张三如今已经不足为患,眼下当务之急是尽快剿灭大同社。否则一旦消息走漏,只怕会对军心士气造成极大的影响。”
杜文焕自己手中的家丁和军户大多都是榆林城的人。要是他们得知自己的老家即将不保,影响军心还是小事,更可怕的是,军队可能会像上千年前关羽麾下的士卒那样,彻底溃散,后果不堪设想。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1017.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