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战前谋算与没有死守的本钱
杜文焕听了手下将领的话,神色凝重,严肃说道:“切不可大意。大同社这股叛逆势力,已经连续两次战胜我军,他们的火枪战术确实有独到之处。每次作战,他们都将敌人放近至三十步之内才开枪射击,以此充分发挥火枪的最大威力。
这一点,即便是我等家丁也难以做到,就凭这便绝不能小瞧他们。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贼寇为了解决火枪在近战中的不足,竟然在枪口上加装了匕首,让纯火枪阵可以实战,极大的降低了折扣指挥军队的难度。”
明军一般一支军队当中有骑兵,步兵,弓弩兵,刀盾兵,各种兵种不同,擅长的地方也不同,承担不同的功能,这样的一支军队好处是可以取长补短,军队上线的战斗力极高,坏处是对军官指挥的要求非常高,要军官熟悉每一种兵种的特长,训练每种兵种的难度和时间也非常长,对每一个兵种出击的时机要求也非常高。但纯火枪阵就没有那么多麻烦了。
姜文远微微一笑,抱拳道:“将军,您这怕是有些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了。末将承认,大同社的火枪战术的确令人胆寒,但那也只是在小规模战斗中发挥作用罢了。据我们所知,赵保国麾下仅有一百家丁,尤世辛和李国齐二人,手下也不过四百家丁。而且他们手下的军户,大多被叛逆蛊惑,军心涣散,不堪重用,在兵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他们战败也是情理之中。”
“但我等如今不同,仅家丁数量便已超过三千,其余军户经过这段时间的训练,也具备了相当不错的战斗力。当下,我军在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大同社那帮叛逆,绝不可能靠开上一轮火枪就将我等击败。”
贺人龙不同意道:“某虽对大同社这帮叛逆深恶痛绝,但也不得不承认,这股势力很不简单,甚至极有可能出身将门。”
众人听闻贺人龙此言,顿时来了兴致。张杰一脸好奇地问道:“贺将军何出此言?有何依据?”
贺人龙神色沉稳,分析道:“从大同社这帮贼寇打仗的方式便能看出端倪。寻常蒙古人作战,惯用骑兵袭扰地方,若非万不得已,不会强攻城堡。而地方上那些作乱的流民,打仗毫无章法,往往一拥而上,战败后也不与我军正面交锋,只会躲在山林之中偷袭埋伏,一看就是散兵游勇。”
“可这个徐晨却截然不同。他两次与我军对阵,皆是堂堂正正地摆开阵仗,主动出击,与我军正面硬刚。而且每次出战,贼寇的军容军纪都极为严整。据尤世勋所言,其严谨程度,甚至超过了当年的戚家军。”
“再者,大同社这帮贼寇的武器装备极其精良,士兵的披甲率超过一半以上,所使用的火器,皆是威力巨大、射程甚远的重型火器,火炮数量也颇为可观。除了他们那支纯火器部队的编制有些奇特之外,用的都是正宗的练兵手段,说大同社是朝廷的正规军也不为过,这样的练兵手段,组织能力绝对不是读书人或者是一些流寇能做到的,必定是将门出身,懂得练兵,有完整将门传承。”
听完贺人龙这番分析,杜文焕不禁微微一惊,喜欢摆开阵势正面作战,士兵披甲率高,战斗力强悍……这些特点综合起来,让他心中涌起一个不祥的念头——这和辽东的女真人何其相似。
努尔哈赤原本不过是李成梁的家丁,却学得了李成梁的一身兵法韬略,而后起兵造反。女真人凭借正面战场上的强大实力,屡屡战胜朝廷军队,致使朝廷在辽东战场节节败退。辽东的局势为什么如此危急?就是因为朝廷在野战上打不过女真人,只能被动防御。努尔哈赤这身军事本事也不是凭空得来的,那都是学辽东将门的。
想到此处,杜文焕不禁用狐疑的目光扫视着麾下众将,缓缓开口问道:“这个徐晨,不会是你们哪位的家丁吧?”
因为这两年朝廷没有发军饷银,很多将门都在安置谋划,是不是也学辽东镇来个养寇自重,毕竟辽东镇做的,他们榆林镇就做不得。
姜文远一愣,心中暗忖这都哪跟哪的事儿。倒是张杰听出了杜文焕话中的深意,连忙抱拳说道:“将军,这绝无可能。整个米脂城的人都知道,这个徐晨是从江南远道而来,与我们榆林卫毫无瓜葛。况且,我等麾下若有如此厉害的家丁,又怎会一直埋没,直到今日才崭露头角?”
杜文焕长舒一口气,说道:“如此便好。我榆林镇不比辽东,可出不得第二个努尔哈赤。”
这时,姜文远似乎明白了自家将军的心思,笑着说道:“将军,您也别想太多。此次出兵,咱们定能将这徐晨彻底剿灭。待将他擒获之后,严加审问,一切不就水落石出了?末将请求明日出战,定要彻底击垮这个徐晨。”
杜文焕想了想道:“好,明日你为先锋。”
他也想通了,与其在这里猜测徐晨的背景,不如抓住他直接审问的好。
绥德城内,大同会高层齐聚一堂,商议如何应对眼前的明军威胁。徐晨坐在主位上,其他护卫队高层正襟危坐,一脸严肃,毕竟杜文焕的大军是他们遭遇过最强大的敌人。
孙可旺将自己侦察到的情报详细汇报:“新来的明军约有两三万人,其中装备精良者大概占两成,大概有两千到三千左右的家丁。其余的军户,虽说没有皮甲,但看他们的样子,战斗力不容小觑。而且他们的辎重部队极为庞大,有好几百辆车。”
张献忠接口道:“这自然与榆林卫的军户不同。榆林卫的军户都饿了好几年,哪还有什么战斗力?可跟着杜文焕的这些军户,在渭南各地征战许久,恐怕被杜文焕带着经历过多次战斗了。这样上过战场、见过血,又能吃饱饭的士兵,战斗力自然比那些饿着肚子的士兵要强得多。”
贺六一脸严肃地分析道:“此次战役绝非寻常。即便不算那些军户,杜文焕身边的家丁就超过了三千人,这与我们之前对付的尤世辛等人的部队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咱们护卫队披甲的也只有两千多人,还有三千多民兵,仅配备火枪,却没有棉甲防御。论精锐力量,我们稍逊一筹。依我看,这一仗想要打好,只能依靠城池进行防御。只要坚守一个月,到了落雪时节,杜文焕不想让他的士兵冻死荒野,就必定会退兵。”
朱治、周晓珊、沈荣等人纷纷点头,他们也认为固守是上策。毕竟此次己方连兵力优势都没有,若在野战中与明军对抗,失败的可能性极大。他们作为大同社的核心力量,一旦战败,大同社恐怕瞬间就会土崩瓦解,实在不敢轻易冒险。
王二却摇头反对:“如今的形势,可不是我们想守就能守住的。榆林卫除了杜文焕这支部队,还有好几万兵力,其中精锐家丁就有五六千人。倘若他们南北夹击,我们却一味固守,那无疑是自寻死路。当下敌强我弱,主动进攻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张献忠也附和道:“俺赞同王团长的看法。咱们大同社本就实力较弱,没有死守的条件,米脂就这么大点的地方,杜文焕只要随便派一支偏师就能把米脂彻底摧毁,到时候俺们就成了孤城,俺们没有资本守,只能野战,而且野战必须胜,要打到榆林卫明军不敢与我等野战,更不敢主动招惹俺们。”
张献忠的话点醒了徐晨,在这种敌强我弱的态势当中,只有主动进攻才能争取胜利,徐晨沉思片刻,缓缓说道:“我们人数虽少,但战斗力未必就弱。我决定主动出击,会一会杜文焕这股敌军,探探他们的虚实。”
接着,他看向张献忠,“张参谋,你带着参谋们制定一个详细计划的作战计划。要把我军大胜、大败、小胜、小败以及打成平手这几种情况都考虑周全,然后根据这五种情况分别制定相应的战斗部署。”
张献忠神情严肃,抱拳应道:“是!”
翌日,赵云飞带领一团人马驻守绥德城,负责在战败时接应众人。徐晨则亲自率领其余兵力出城,准备与明军一决高下。
杜文焕的部队发现大同社主动出击,顿时大喜,他立即下令将军队带出营地,准备一举歼灭徐晨他们。
双方的探马在战场上穿梭,不断侦查对方情报,同时试图压制对方的侦察力量。在这一轮激烈的较量中,双方互有伤亡,难分胜负。
很快,牛角号声与战鼓声交织在一起,响彻天地。两支大军在相距三里之处,开始列阵。
大同社摆出了雁行阵。一团、二团两支主力集中在中央方阵,三团拆分成两营,分别守护在方阵两侧,以防备明军对侧翼的进攻。四团作为预备力量,驻扎在后方,随时准备支援前线。骑兵营则在一侧待命,密切观察敌军动向,寻找敌人防线的破绽,准备随时发动侧翼突袭。炮兵营的士兵们费力地将火炮推到战线最前方,他们将率先发动攻击,为己方创造优势。
这是徐晨经过深思熟虑后选择的稳妥战斗模式。他深知自己只有排长级别的指挥能力,即便超常发挥,估计也只能达到连级指挥水平。
像李世民那样能够精准抓住敌人破绽,一战擒两王的战术天才,他自认为难以企及。所以,他选择稳扎稳打,结硬寨,打呆仗,尽可能减少自身破绽,迫使敌人与自己正面交锋。
徐晨坚信,凭借己方先进的火枪和火炮,相较于这个时代明军的弓弩刀枪,具有绝对优势,只要硬碰硬,胜利的天平必将倾向自己。
对面的明军则摆出了锋矢阵。两万余名士兵整齐地排成五个方阵,宛如一支锋利的长剑,直指大同社的大军。显然,明军自恃兵力优势,想用进攻性极强的锋矢阵来一举击溃大同社。
榆林卫先锋姜文远望着军阵严整、行动有序的大同社军队,不禁有些惊讶:“这敌军军阵整齐,行动如林,万余人仿佛一人般协调,还真不可小瞧啊。”
此前尤世辛一直说大同社叛军绝非等闲之辈,姜文远还以为那不过是失败者的自我安慰。但今日亲眼目睹这严整的军阵,训练有素甚至超过了朝廷的一些军队。战鼓、牛角号一应俱全,传令兵在阵中来回奔走,准确传达军令。此刻,就算有人说对面是朝廷的正规军,他恐怕也会相信。
不过,姜文远还是冷哼一声,不屑道:“战争可不是光比军阵排列的好看就行。”
在前线指挥的杜文焕也注意到了大同社军队的不凡。他没有姜文远那般盲目自信,反而感到一阵头皮发麻。
眼前大同社的每个军阵都整齐划一,显然是经过长时间严格训练的结果。仅从这组织性来看,对方的战斗力就不容小觑。
而且这支军队足有五千多人,根据他所掌握的情报,徐晨在攻占归德三堡后,迅速推行均田制,赢得了三堡军户的拥戴。这意味着大同社除了眼前这支军队,恐怕还有四五千兵力。要是那些部队也如眼前这支一样精锐,那可就真成了自己的心腹大患。
想到这里,杜文焕歼灭徐晨的决心愈发坚定。半年前,他得到的情报显示敌人不过四五千人,其中精锐只有千余人,可等他剿灭张三归来,大同社的兵力竟然增加了一倍,精锐增加了两三倍,这些可都不是普通士兵,而是战斗力直逼自家家丁的精锐。
再给徐晨一年时间,米脂说不定真能爆发出两万披甲精锐。以前他觉得这简直天方夜谭,可如今面对眼前这支军队,他实在不敢再掉以轻心,对方练兵的能力太强了。
杜文焕当机立断,下令道:“传我命令,让姜文远即刻进攻敌军!”
传令兵得令,迅速将命令传达给姜文远。
姜文远听闻命令,神色冷峻,一把拔出腰间马刀,高声喝道:“进攻!”
刹那间,激烈的战鼓响彻天空,四千多名明军军户,在这激昂的战鼓声当中,如潮水般朝着大同社的军阵涌去。
起初还算整齐的阵型,在奔跑过程中逐渐变得歪七扭八,远远望去,恰似一朵形状怪异的乌云,杂乱地朝着目标压来。
大同社这边,众人严阵以待,不为所动。炮兵营长李富紧紧盯着对面冲来的敌军,目光中透着专注,时不时在心中估算着敌人的位置。
李富在大同社护卫队中,算是个颇为特别的存在。他既非流民出身,也不是军户子弟,而是葭州的一名童生。
当初大同社势力扩张到他的家乡时,已过而立之年的李富,早已没了年轻时的意气风发,自然没有为所谓的大同理想加入大同社。
但那时的他,家徒四壁,米缸见底,妻儿老小都面临着饿死的困境。在整个陕北地区,能给像他这样的童生支付一两个银子的工钱,还能为其安排四季长衫,让他维持一份相对体面生活的,唯有大同社。
出于最朴素的想法——为了能有口饭吃,李富果断地加入了大同社,成为下属的一名夫子。说实话,后来大同社的种种举措,大大超出了他的预期。
大同社社长带领众人建立了一座新城,用于安置流民。还组建了打井队,打了数千口水井,修筑水坝、疏通水渠,带领流民屯垦,开拓出了几万亩的良田,使得这一带成为整个陕北地区抗旱最为成功的地方。
李富亲眼目睹大同社安置了数万流民,将米脂治理得繁荣富裕,渐渐地,他开始从心底认可大同社的理念。
而他能担任炮兵营营长这一职位,并非因为他在战场上有多勇猛,而是凭借其出众的算术能力。在整个大同社中,他的算术水平堪称首屈一指。
徐晨传授给大家计算炮弹弹道的方法,李富总是能够又快又准地算出结果。毕竟在炮兵这个岗位上,能否精准计算弹道至关重要,相比拿刀砍人,数学能力更为关键。正因如此,数学成绩优异的李富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炮兵营营长,而其他几位火炮手,也都是大同社里数学成绩名列前茅的人,所以炮兵也是整个部位队当中文化素养最高的军队。
眼看着明军踏入火炮射程范围,炮兵营长李富双目圆睁,声如洪钟般大喊:“开炮!”
“轰!轰!轰!轰!”四门火炮齐声怒吼,带着风雷之势,四枚炮弹如离弦之箭,瞬间划破长空,在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朝着三百步之外的明军阵型狠狠砸去。
刹那间,炮弹所落之处,犹如地狱降临。血肉横飞,惨叫连连,在明军阵型中硬生生犁出四条触目惊心的血肉壕沟。十几个士兵瞬间倒在炮弹之下,鲜血汩汩流淌,痛苦的惨叫声、凄惨的哀嚎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一轮炮击结束后,火炮四周的炮兵们迅速分工协作。一名士兵手持浸湿的拖把,快速伸进炮口,用力将里面残留的火药残渣清理出来,同时借助水份降低炮口温度,为再次填装火药做好准备。高温的炮口与湿拖把接触,瞬间传出水分急剧蒸发的“吱吱”声。
待这声音停歇,另一名士兵迅速将定装好的火药倒入炮膛。紧接着,一名抱着炮弹的士兵稳稳地将炮弹塞进炮口,随后在炮口插上引燃的引线。八个人配合默契,如行云流水般完成了这一系列动作,仅仅用了十几秒的时间,便做好了再次发射的准备。
这时,一名手持火把的火炮手果断上前,点燃了引线。
“轰轰轰轰!”
又是四枚炮弹呼啸而出,再次在明军队伍中掀起一阵腥风血雨。四条新的血槽出现在明军阵型中,十几个士兵瞬间被炮弹击中丧命,还有几十个士兵受伤后在地上痛苦地哀嚎。
就这样,大同社的炮兵凭借着娴熟的操作和高效的配合,以极快的速度连续发射了三轮炮弹。在不到一刻钟的时间里,给明军造成了上百人的惨重伤亡。
大明的这些军户向来欺软怕硬。原本他们觉得自己人多势众,对付这几千人的叛逆不过是小菜一碟。再加上这半年多来,他们在与农民起义军作战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士气,所以才一个个士气高涨地朝着大同社护卫队冲来。
然而,护卫队这三轮猛烈的炮击,犹如一盆冷水,直接将他们的嚣张气焰浇灭。理智再次占领他们的头脑,朝廷平日里克扣军饷,自己犯不着为了这点事拼命。
于是,这些明军士兵瞬间没了先前的气势,一个个变得畏缩不前,原本冲向护卫队的脚步也停了下来。
眼前这一幕让姜文超大为恼火。这些军户实在太没用了,不过才伤亡上百人,就开始停滞不前。他原本想用这些军户消耗护卫队火枪弹药的计划还没实现,可要是这个时候让家丁冲上去,那将会造成巨大的损失,这是他无法承受的。
权衡之下,他当机立断,命令自己的心腹家丁姜成带领一百名家丁,去驱赶这些军户继续进攻护卫队。
“不许停,都给我向前冲!冲过火炮射程,叛军就拿你们没办法了!谁敢往后逃,杀无赦!”姜成等一百多家丁,手持寒光闪闪的战刀,恶狠狠地指着那些军户。
这些军户哪敢违抗命令,只能咬着牙,硬着头皮继续往前冲。
当明军冲到距离大同社军阵一百步左右的范围时,李富目光冷峻,果断下令:“炮弹换铅子,飞雷炮准备!”
“开炮!”
“轰轰轰!”
“砰砰砰!”
四门火炮再次怒吼,这次射出的不是炮弹,而是几百颗铅子。强大的火力如狂风般直接扫射向一片明军。与此同时,十枚炸药包准确无误地落在明军阵地,瞬间爆炸。剧烈的爆炸产生强大的冲击力,直接震死了上百名明军。
这一轮凶猛的炮击,彻底击垮了明军紧绷的神经。
这些士兵再也顾不得身后家丁的威胁,一个个丢盔弃甲,转身朝着后方拼命逃窜。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1013.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