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 第128章 ,崇祯的瞩目

第128章 ,崇祯的瞩目


崇祯元年(公元  1628年)1月  28日。

    一月份的京城,虽然过了冬季最寒冷的时候,但依旧寒意刺骨。小冰河期的影响让整个北方愈发寒冷干燥,凛冽的寒风如刀割般刮过大街小巷,到处都是风雪呜呜的声音。

    大明帝国的心脏——紫禁城,在夜色中显得庄严肃穆,规矩森严。宫墙高耸,在黑夜的笼罩下,透着一股压抑的气息。而在这片黑压压的宫殿建筑群中,乾清宫一带却灯火通明,宛如黑暗中的一座孤岛。

    乾清宫乃是明朝皇帝日常办公和起居的重要场所。当今天子朱由检,年仅虚岁十八,登基即位尚不足半年。

    这位年轻的皇帝心怀壮志,一心想要扭转祖父和兄长治理下动荡不安的大明局势,故而极其勤政。像这般批阅奏折直至深更半夜,已然成为他的日常写照。

    对于了解这些情况的大明官员们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喜讯。多年来,明朝的皇帝们行径各异,有的热衷当将军,有的沉迷于修道,有的躲在后宫不理朝政,开创无政府主义治国的先河,还有的醉心于木工技艺,朝堂上下乌烟瘴气。如今,终于迎来了一位看似正常的皇帝,而且还是一个勤政爱民,亲贤臣,远小人的皇帝,怎能不让他们欣喜若狂。

    太不容易了,他们为了等一个这样正常的皇帝等了整整上百年。

    当然大明的皇帝为什么这么不正常?这些大明的臣子不会想原因的。

    年轻的崇祯皇帝上台后,展现出了雷厉风行的手段。他干净利落地铲除了权势滔天、号称“九千岁”的魏忠贤,将分散在各地的镇守太监召回,在朝廷中大规模罢免阉党之人,还果断撤销了令人闻风丧胆的东厂特务机构。

    与此同时,他大范围启用东林党人。使得大明朝廷仿佛迎来了久违的清明气象,呈现出一种“众正盈朝”的景象。这般亲贤臣、远小人的君王做派,自然赢得了士林阶层的一片赞誉之声。

    此时的崇祯皇帝,在朝堂和民间的声望如日中天。一些人甚至毫不吝啬地吹捧他为“圣人出世”。

    然而处于皇帝新手期的崇祯,尽管在这半年里收获了朝臣们的诸多赞誉,内心兴奋不已,但大明天下此刻的严峻局势却让他心急如焚。

    东南西北兵灾不断,他们吞噬着大明朝廷的国库。各地灾害频发,不是冰灾就是洪水,北方旱灾更是肆虐,整个大明疆土似乎难寻一片安宁之地,他每日看奏折,地方官员上奏就是减税,免税,即便这都算是好的,更多的还要赈济,这半年多来他减免了百万两的税负,也花了30多万两政绩灾民,不过此时崇祯皇帝好像反应过来了,下面的官员有的在夸大灾情,同样一片地区松江府在闹水灾,常州府就在闹旱灾?

    崇祯看着大明的地图,下面的那些官员好像没他们说的那样老实。但偏偏他又把东厂给撤了,镇守太监也被他招回来了,现在他终于有点意识到,自己这个天子在地方上好像没有了耳目了。

    但崇祯皇帝年轻气盛,他不可能在这个时候自扇耳光,又把东厂给恢复,只能安慰自己,这都是魏忠贤这个阉贼的荼毒,等他安排君子能臣到地方去,情况就会好转。

    这一日,崇祯如往常一样在乾清宫勤奋地批阅着奏折。当他翻开陕西巡抚岳和声上报的奏折时,原本平静的面容瞬间变得阴沉下来,继而怒不可遏。

    “杜文焕欺君罔上,该死!朱蒙童也该死,魏翔也该死!”崇祯猛地将奏折拍在桌案上,大声怒斥道。声音在空旷的乾清宫内回荡,带着无尽的愤怒。

    一旁伺候的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见状,赶忙双膝跪地,惶恐道:“陛下息怒。”

    “起来,这不关你的事。”崇祯皱着眉头,挥了挥手说道。他的目光紧紧盯着那份奏折,眼神中满是愤怒。

    原来,这份奏折中详细描述了米脂爆发大同贼寇的严峻情况。贼寇势力迅猛,竟然一举击败了榆林总兵杜文焕率领的  2万大军。杜文焕带着寥寥无几的家丁,狼狈不堪地逃回榆林卫。

    而后大同贼寇趁势长驱直入,迅速占据了整个延安府。这些贼寇手段极其残忍,在延安府大肆诛杀士绅大族,榆林卫对此毫无办法,根本无法遏制贼寇的猖獗行径。无奈之下,岳和声只能上奏朝廷,请求支援,否则关中地区恐将不保。

    崇祯之所以对这份奏折如此震怒,是因为就在三个月前,他刚刚收到杜文焕的奏报。当时杜文焕信誓旦旦地宣称,榆林卫士兵已经彻底平定了关中的匪患。

    那时的崇祯满心欢喜,刚刚继位就平定了关中叛乱,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个好兆头,他对杜文焕的奏报深信不疑,还对杜文焕以及榆林卫各级将领进行了嘉奖。

    可如今,岳和声的这份奏折犹如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打在了他的脸上。杜文焕不但没有如奏报中所说的那样平定匪患,反而被打得一败涂地。若不是有陕西巡抚的这份奏折,他至今还被蒙在鼓里,误以为关中已然太平无事。

    崇祯越想越觉得心中憋闷,怒火在胸膛中熊熊燃烧。他要把自己的怒火发泄出来,也不允许陕西的乱局继续扩大,当即对王承恩命令道:“去,速速传内阁成员、六部尚书前来议事。”

    “遵旨!”王承恩小心翼翼地应了一声,缓缓起身,然后迈着沉稳的步伐离开了乾清宫。他深知此刻陛下的心情,不敢有丝毫懈怠,一路小跑着去传达皇帝的旨意。

    乾清宫内,崇祯皇帝独自一人坐在龙椅上,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疲惫与忧虑。他望着眼前堆积如山的奏折,心中暗自思忖:这天下的局势,远比自己想象的还要复杂棘手。此次大同贼寇之事,不过是冰山一角。

    一个时辰后,内阁的阁老们身着庄重朝服,六部的尚书们神情各异,纷纷踏入文华殿。

    崇祯皇帝面色阴沉,坐在龙椅上,怒目扫视着下方的臣子。他猛地将手中的奏折狠狠甩到地上,声音中满是愤怒与失望:“这就是我大明的将军!明明一败涂地,却胆敢谎称大获全胜。延安府都被贼人占了好几个月了,朕如今才知晓此事,杜文幻想干什么?他是想孩视是朕吗!”

    首辅施凤来微微皱眉,心中暗叹,却还是俯身捡起地上的奏折。他展开细细阅读,很快便明白了事情的前因后果。

    对于延安府发生的状况,其实他早有耳闻。此前已有不少大族千里迢迢来到京城告状,诉说米脂和延安府的种种乱象。

    然而,此时的施凤来实在无暇顾及此事。想当初魏忠贤权势滔天,朝堂上下人人自危,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施凤来不得不依附谄媚魏忠贤。可如今时过境迁,新帝崇祯对魏忠贤的厌恶已然摆在明面上,施凤来虽身为内阁首辅,但其地位尴尬至极,所有人都明白他这个首辅之位恐怕坐不了多久。

    就在近日,山阴监生胡焕公然弹劾施凤来等阉党成员,施凤来焦头烂额,哪里还有精力去操心延安府的事情。

    其他内阁成员和六部尚书的情况也大同小异。曾经依附魏忠贤的,如今忙着与阉党撇清关系,生怕被牵连;而那些曾被魏忠贤迫害的官员,则一门心思地想要铲除阉党余孽,而后取而代之自己上位。

    这半年多来,京师的官场可谓热闹非凡,各级官员调动频繁,大家都深陷权力斗争的漩涡,忙着排除异己,根本无暇他顾。

    而且在这些大明的高层眼中,大同贼寇不过是些跳梁小丑,成不了什么气候。毕竟,历来争霸天下者,都要拉拢大族作为根基,而这些大同贼寇却目光短浅,为了些许银钱,大肆屠杀士绅大族。这样的贼寇必定会引起地方大族的仇恨和敌视,即便一时强盛,也不过是昙花一现,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因此,众人大多抱着坐观其败的想法,对这件事情并未太过重视。于是,大同贼寇的事情几乎成了公开的秘密,整个朝堂,除了崇祯皇帝被蒙在鼓里,该知道的人基本上都知晓了。

    崇祯皇帝看着自己的心腹大臣们,目光中带着一丝期许与质问:“大同贼寇该如何处置?”

    这个问题犹如一块巨石,沉甸甸地压在众臣心头,让大家一时不知如何作答,虽然他们认为大同贼寇活跃不了多久,但他们也必须承认这个贼寇的战斗力极其强悍,2万多的边军说打垮就打垮了,当年努尔哈赤也不过如此,这样的贼寇虽然残暴,但他们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战斗力是真强,朝廷如今三空四秋,很多边镇连粮饷都发不下去了,士兵的战斗力自然可想而知。这个时候就是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

    其他人可以沉默,施凤来是首辅,不能一直沉默下去。他思索一番,小心翼翼地开口道:“陛下,依臣之见,可调集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三镇精锐围剿贼寇。”

    施凤来的话音刚落,户部尚书郭允厚当即跳了起来,大声叫嚷道:“首辅,您可知道,去年辽东战场军饷开支高达  432万两白银,粮食百万石。如今您想调集三镇兵力,没有  500万两根本做不到啊!可现在太仓存银不足三百万两,距离下一次赋税征收还有  5个月时间。首辅您这是想让大明的文武百官饿肚子半年吗?”郭允厚几乎要跳起来了,大明已经有三个战场了,还在开辟一个战场,他这个户部尚书干脆就不要当了。

    崇祯皇帝不满地看着施凤来,在他心中,这个内阁首辅就是一个品德恶劣的小人。兄长在位时,施凤来为了升官发财,极尽谄媚魏忠贤之能事。崇祯渴望的首辅,是那种品德高尚、能力出众之人,而绝非眼前这个品德败坏又无能的家伙。若不是还没想好合适的人选来接替首辅之位,他早就将施凤来罢黜了。

    崇祯皇帝也是英雄记的忠实读者,他读完诸葛亮传之后,就被诸葛亮的事迹吸引。

    他理想的首辅是是英雄记里面的诸葛亮,道德高尚,能力强悍,能文能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认为自己就是那个振兴汉室的昭烈帝,他也时常叹息,现在的大明朝廷已经找不到像诸葛武侯那样的臣子。

    兵部尚书阎鸣泰见状,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说道:“陛下,这两年朝廷将大量钱粮都投入到了辽东战场上,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三镇,4年所发的粮饷加起来都超不过  300万两。士兵们长期得不到足额军饷,心中怨恨已久,如今兵无士气,将无战意。若此时派这样满腹怨言的三镇士兵去围剿贼寇,臣实在担心会适得其反啊。”

    崇祯皇帝听了阎鸣泰的话,更是怒从心头起,他狠狠地瞪了阎鸣泰一眼。在他看来,这个兵部尚书也是个阉党小人,亏他还有胆子说出这样的话。

    三镇有士兵  30万,4年军饷超不过  300万两,算下来一个士兵一个月才得  2钱银子,这点钱,士兵们只怕连吃土都难以生存。皇帝不差饿兵,这个道理他还是明白的。于是,崇祯强压着怒火问道:“要补齐这三镇军饷,总共需要花费多少?”

    阎鸣泰不敢直视皇帝的目光,低头答道:“回陛下,三镇  4年军饷共  1400余万两,朝廷去年虽补发了  300万两,但如今还差  1100余万两。”

    上千万两的巨额数字,如同一记重锤,砸得崇祯皇帝半晌说不出话来。他兄长留给他的内库金银,统共也不过  700余万两,即便全部拿出去,也远远不够补齐军饷。更何况,他还想着留着这些钱财,寻找能征善战的将领,彻底平定辽东战场,恢复大明的威严,而辽东战场的主帅他已经有人选了,现在他就等着自己心目中的统帅来到京师。

    崇祯想到自己接手的竟是这样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心中对眼前这些阉党余孽的仇恨又增添了几分。他暗自下定决心,绝不能让这些无德小人继续霸占朝廷的重要职位,否则大明的江山必将岌岌可危。

    就在众人沉默不语时,次辅李国普站了出来,恭敬地说道:“陛下,臣以为,当今最急迫的事是派遣一位知兵懂兵的延绥巡抚,坐镇榆林卫,再派三边总督先对贼寇进行限制,待朝廷有能力了,再彻底平定这股贼寇。”

    崇祯皇帝听了,微微点头,但随即又面露难色。他刚刚继位不到半年,对眼前这些朝臣也只是勉强有所了解,至于其他官员,他实在是两眼一抹黑,到哪里去找那些真正知兵懂兵的大臣去坐镇关中呢?

    想到此处,崇祯皇帝环顾朝堂,问道:“各位爱卿可有合适的人选?”

    大学士钱龙锡出列,躬身奏道:“陛下,臣举荐前南安巡抚杨鹤为三边总督,杨鹤曾举荐过熊廷弼、张明贺、李长庚、薛国用、袁应泰等人,可见他是个知将懂兵之人。而且杨鹤曾因得罪魏忠贤而被罢免,一直闲赋在家,品德有保证。”

    崇祯皇帝听闻杨鹤的名字,微微颔首。他确实听说过此人,因得罪魏忠贤而遭罢黜,单从这一点来看,崇祯便觉得杨鹤是个君子。

    崇祯即位之后,杨鹤开始在京城宣传自己的政治理念。

    谋求天下大治的要领在于培植元气。自从进行大规模战争、兵役以来,朝廷经常不断地对下边进行加派,导致目前公私财力交困,百姓的元气受到了伤害。自从辽左、贵州、四川兵败失控后,战场上暴骨成丘,封疆的元气受到了伤害。

    自从朝廷里缙绅结党,彼此倾轧以来,谋逆的宦官乘机出来,打击好人,士大夫的元气受到了伤害。如今的国家就如同大病初愈,身上脉络还没调养好,风邪病毒容易侵染,治理的办法在于培植元气。

    这番话在大明官员中流传甚广,被奉为名言,更是说到崇祯皇帝的心坎里了。

    当下,他微微点头,算是认可了钱龙锡推荐的这个人选。

    “那么,延巡抚一职,各位爱卿有何举荐之人?”崇祯皇帝接着问道。

    大学士韩爌向前一步,出列奏道:“臣举荐河南布政使张梦鲸。”

    崇祯皇帝微微一愣,随即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神色。就在几天前,他召集了天下卓越官员  24人,在礼部赐宴,张梦鲸便是其中之一。在崇祯心中,张梦鲸是他认可的好官能吏。

    “可!”崇祯皇帝简短有力地说道,声音在文华殿中回荡,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严。

    至此,关于应对大同贼寇的初步人事安排好。

    崇祯元年(公元  1628年)3月  22日。

    米脂县的乡间小道上,一支小型马队缓缓前行。此时,米脂乃至整个延安府被贼寇占据的消息,早已如疾风般传遍了整个北方。

    这支马队里的众人,本以为踏入这片被传言笼罩的“贼寇之地”,定会满目疮痍、混乱不堪,加之兵灾肆虐,他们特意在山西行省雇佣了威武镖局的十几位镖师,以保一路平安。

    然而,当他们真正进入这片土地后,眼前的景象却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生机勃勃的农忙画卷:农夫们正有条不紊地开垦着土地,有人在精心修缮水渠,有人在合力建造水坝,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有序。四周不仅看不到想象中的混乱与破败,甚至连一个乞丐和流民都难觅踪迹。这与他们一路走来所见到的其他地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仿佛这里是乱世中独存的世外桃源。

    陈子龙满脸惊愕,不禁脱口而出:“这是怎么回事?”

    同行的神父安东尼也感慨道:“卧子兄,这里明明还在朝廷的控制之下,可我们这一路走了上千里路,就数这里最太平了。会不会是其他地方的官员蒙蔽了你们的皇帝,故意不报实情呢?”

    陈子龙无奈地挠挠头,说道:“我也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只希望能顺利找到徐晨先生就好。”

    就在两人边说边朝着米脂县城走去时,前方不远处的一阵喧闹声引起了他们的注意。走近一看,原来是两个村子的村民正在激烈斗殴,现场一片混乱。

    没过多久,只见一个身着长衫的读书人带着几个身强力壮的汉子快步赶来。读书人高声喝道:“都是乡里乡亲的兄弟,为什么要打架?有话好好说!”

    其中一个村民气愤地说道:“他们班家沟村不讲武德,居然截断了河道,我们村的地都没法浇水了,这庄稼还怎么种?”

    另一边的村民也不甘示弱地辩解道:“俺们这也是没办法,今年大旱,再这样让水白白流下去,俺们自己的田地都浇灌不过来,大家都得喝西北风!”

    长衫读书人听后,神色严肃地命令道:“大家都是为了生计,可不能以邻为壑啊!缺水的问题,我会找打井队来帮你们解决。但现在正是浇灌的关键时期,河道不能断水,不然这粮食都没法播种,到时候大家都得饿肚子。”

    在读书人的一番劝说下,村民们渐渐冷静下来,最终听从他的安排,拆除了河道上的堤坝。

    陈子龙目睹这一幕,心中大为吃惊。在他的认知里,今年陕西、山西两省遭受严重旱灾,从开春至今滴雨未下。他路过山西行省的时候,各个村子为了争抢水源,常常打得天翻地覆,死伤无数,即便是朝廷派去的官员,面对这种混乱局面也往往束手无策。

    而米脂县,这个在他印象中本应与其他地方无异的县城,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这里秩序井然,水利众多,显然是有人在用心治理。陈子龙不禁暗自思忖,米脂的县令必定是一位能臣,可这样一位有能力的官员,在大明官场却寂寂无名。

    想到此处,陈子龙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愤怒,第一个就把矛头指向了魏忠贤这个阉党。在他看来,正是魏忠贤及其党羽祸乱朝堂,使得大明官场黑暗不堪,真正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而那些贪官污吏、无能小人却充斥朝堂,大行其道,将大明搅得乌烟瘴气。

    不过,让陈子龙感到些许欣慰的是,当今天子圣明睿智。登基以来,已经开始大刀阔斧地拨乱反正,着手废除阉党的种种乱政。他坚信,只要皇帝继续秉持圣明,大明的未来必将重焕生机,越来越好。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陈子龙一行人继续朝着米脂县城进发。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1005.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