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 第129章 ,陈子龙的奇妙之旅

第129章 ,陈子龙的奇妙之旅


陈子龙等人沿着道路继续前行,只见路上的商队愈发繁多。时不时便有由十几辆马车组成的马帮从他们身侧经过,这些马帮所运货物,不是满满当当的布匹,便是堆积如山的羊毛。

    陈子龙心中诧异不已,米脂县如今秩序井然,想来是当地县令治理得力。

    可他从未听闻米脂乃是纺织中心,缘何会有这许多贩卖布匹的商队?

    当下,他伸手拦住一个商队的掌柜,抱拳作揖,客气问道:“掌柜的,在下有一事不明,还望掌柜不吝赐教。这米脂县,小可从未听说乃是纺织中心,怎的有如此多贩布商队往来?”

    那掌柜闻言,微微一愣,随即笑道:“客官有所不知,大同社的人在米脂郊外建了一座纺织城。那可真是神奇,能把没用的羊毛纺成布,如今每年都能产出上百万匹布,还有各种价格低廉的毛衣毛裤,有印着各种精美图案的羊绒,俺们这些人啊,都是从周边收购羊毛,再去贩卖布匹。”

    陈子龙微微皱眉,问道:“这大同社……莫不是那被称作大同贼寇的势力?”

    那掌柜一听,顿时大惊失色,左右环顾一番,压低声音道:“客官,这话可不敢乱说!”

    说罢,慌慌张张地转身,对着伙计们喊道:“都麻溜的,加快脚步!”言罢,带着商队匆匆离去,很快便与陈子龙等人拉开了距离,显然这个话题是禁忌。

    陈子龙等人望着远去的商队,满心疑惑,从这掌柜的态度来看,这所谓的大同贼寇看来确有其事。

    众人又往前走了一段路,陈子龙的注意力很快被眼前的景象吸引过去。

    只见大片土地上,满是土豆苗、红薯苗和玉米苗,数量惊人。几乎每隔几块田地,便能看到几十亩这样的作物。眼前这片土地,少说也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种的都是这三种作物。如此大规模的种植,除了在天津曾见过些许,陈子龙在其他地方从未目睹。

    陈子龙生怕自己看错,赶忙走到田地间,蹲下身子仔细查看,口中喃喃道:“没错,这确是土豆苗,徐先生的成绩远超恩师的想象啊。”

    “后生,你在这儿干啥呢?”一个老汉扛着锄头,从一旁走来,大声呵斥道。

    陈子龙赶忙起身,整了整衣衫,拱手行礼道:“老丈,晚生实在是惊奇您田地里种的这些作物。晚生走南闯北,在其他地方可从未见过这般景象。”

    老汉一听,脸上露出得意之色,笑道:“这可是徐先生带来的新作物,产量高,还耐旱。去年老汉种了这三种作物,收成比往年翻了三倍不止。今年春耕时,先生就说了,今年雨水偏少,让俺们多多种这三种。”

    陈子龙心中一动,忙问道:“老丈,您说的徐先生,莫不是徐晨徐先生?”

    老汉挠挠头,道:“啥徐晨不徐晨的,老汉只知道是徐先生。至于叫啥名儿,老汉还真不清楚。”

    陈子龙却笃定这徐先生便是徐晨,心中对其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他不禁想起恩师徐启光,当年在天津屯田,耗费数年心血,也不过屯垦了两万来亩土豆、红薯、玉米这三种作物。

    恩师一直渴望能大范围推广这三种作物以应对旱灾,可无奈朝廷对此并不重视,地方百姓也顾虑重重,不敢轻易尝试。

    一来百姓对这些陌生作物心存畏惧,不敢贸然种植。

    二来朝廷赋税依旧以麦子等传统作物为准,若农户种了这三种作物,交税时还得去购买麦子,这对农户而言,负担着实太重。

    可如今在这米脂,从眼前所见情形来看,种植面积已然有好几千亩,显然当地农户已然接受了这些作物。

    而后陈子龙满心好奇,恭敬地向老汉问道:“老丈,晚生瞧见您田地里有个似木桩般的物事,不知那是作甚用的?晚生还见您从那里面引出了水来,实在是不解。”

    老汉听闻,脸上满是得意之色,笑着说道:“后生,这可是徐先生琢磨出来的压水井。听说是徐先生从打盐井的法子里头得了灵感,鼓捣出来的好物。咱米脂县这些年抗旱,可全指着这水井。”

    “水井?”陈子龙一脸难以置信,这般小小的柱子竟会是水井?当下,他快步走上前去。

    老汉见状,拿起一旁的铁棍,插入井口,又用瓢舀了一瓢水缓缓倒进去。

    紧接着,便传来“咔哧咔哧咔哧”的声响,不多时,白花花的井水竟真的流淌而出。

    陈子龙紧紧盯着这口井,端详许久,不禁赞叹道:“妙哉!妙哉!这机器构造如此简易,却能这般轻易地汲出水来,当真是巧夺天工!”说着,他激动得手舞足蹈起来,大声说道:“如此绝妙的抗旱神器,定要记录在恩师的《农政全书》之中,让更多人知晓!”

    赞叹过后,陈子龙又问道:“老丈,这般神奇的汲水机器,造价想必不菲吧?毕竟这可是借鉴了盐井的技术。”

    老汉呵呵一笑,说道:“徐先生那可是菩萨心肠的大好人呐!只要俺们加入他组织的抗旱会,十户人家一起凑上五斗粮,徐先生就派人来帮俺们打造这样一口水井。”

    “五斗粮?”陈子龙惊叹道,“徐先生此举,当真是救苦救难啊!”

    这一路走来,陈子龙看到路边类似的“木桩”不计其数。起初他还满心疑惑,不知是何物,如今才晓得,原来一路所见皆是这神奇的压水井,粗略估算,眼前所见便数以千计。如此大规模地普及,对于干旱频发的北方而言,说是救万民于水火,实不为过。

    接下来的行程中,陈子龙越是靠近米脂县城,内心越是兴奋难抑。一路上,土豆、红薯、玉米这三种作物的种植面积愈发广阔。此刻,他满心迫切地想要见到徐晨,当面向其致谢。毕竟,正是因为徐晨的努力,恩师多年的心血才得以在这广袤大地上推广开来。

    进入米脂县城,陈子龙一行人瞬间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此地富裕繁荣超乎想象,街道上车水马龙,行人摩肩接踵,往来川流不息。这热闹繁华之景,即便是他们一路经过的府城、省城,与之相比也不过如此。

    陈子龙心中暗自思忖,如此繁盛之地,定有值得学习借鉴之处。于是,他决定先拜访一下当地的父母官,一来表达敬意,二来也有取经接受教诲之意。

    考虑到同行的安东尼等三位传教士,他先将他们妥善安置在米脂的客栈,而后独自前往县衙。

    然而,当他踏入县衙时,却被眼前空荡荡的景象惊住了。平日里本该热闹的县衙,此刻不仅没有申冤告状的百姓,甚至连吏员的身影都不见一个。县衙的冷清与一条街道外的繁华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显得格格不入。

    就在陈子龙满心疑惑之时,齐绍光师爷从一旁走了过来,诧异道:“这位公子您找谁?”

    陈子龙赶忙行礼,恭敬地说道:“晚生乃松江秀才陈子龙,路过米脂,一路上目睹本地政通人和、繁华昌盛之景,心中甚是钦佩,所以特来拜访当地的父母官,希望能聆听教诲,增长见识。”

    师爷上下打量了陈子龙一番,那眼神就像看一个不知世事的傻子,但还是客气地说道:“进来吧。”

    两人穿过县衙大堂,大堂内寂静无声,空无一人。随后他们来到了后院。

    只听见一个声音悠悠传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与我何有哉?”这声音平和淡然,仿佛超脱尘世。

    师爷对着正在耕作菜园的人说道:“县尊,有个外地的学子想请见你。”

    齐绍光抬起头,看向陈子龙。他清澈的眼神当中透着一丝不通世事的愚蠢,忍不住轻轻叹口气。

    陈子龙却被眼前的一切深深震撼了。刚刚那首诗所传达出的悠然心境已然让他触动,而眼前这位县尊大人,穿着朴素,身为朝廷命官却亲自在县衙耕作,更是让他大为惊叹。

    在大明朝,上一个在县衙内自种自食的官员,正是大名鼎鼎的海青天海瑞。陈子龙心想,自己此番前来,果然是来对了地方。

    齐绍光看着陈子龙,缓缓开口道:“你是外地学子,难道没听说过米脂被贼寇攻占了?”

    陈子龙赶忙点头,带着一丝气愤说道:“晚生确实听说了,说是有大同贼寇攻占了米脂县。但自进入米脂县以来,晚生所看到的却是政通人和、兴旺繁荣的景象。晚生坚信,那些关于米脂沦陷的传言定是无稽之谈,是有小人在恶意污蔑县尊您。”

    齐绍光却神色淡然,平静地说道:“你所看到的政通人和的景象确实不假。但这并不妨碍米脂县已经被贼寇攻占的事实。而我这个县尊,如今不过是被囚禁在县衙的一个囚徒罢了。”

    “啊!”陈子龙听闻此言,顿时傻眼了,脸上满是难以置信的神情。

    齐绍光回想起最初被囚禁在此地的日子,那时的他每天担惊受怕。他害怕自己真的被徐晨杀害,也担心会因此被朝廷责难,更觉得无颜面对列祖列宗。然而,时光荏苒,在米脂这一待就是两年。渐渐地,他适应了这种看似荒诞的生活。如今的他,不再像从前那样忧心忡忡。

    每天他就在县衙种地,享受劳作的乐趣;闲暇之时,便练练书法,陶冶情操;偶尔还会去茶馆坐坐,聆听那些八卦趣事以及商队带来的各种信息。

    为了及时了解大同社的动向,他甚至还订了《大同日报》。现在的他,已然不想再去纠结仕途上的种种是非,也不再关心朝廷会如何处置自己。每天只专注于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仿佛成为了一个置身事外的局外人,静静地看着米脂发生的一切变化。

    齐绍光看着陈子龙,笑着问道:“既然知道这里是沦陷之地,为什么还要冒险过来?”

    陈子龙赶忙回道:“晚辈恩师乃是户部侍郎徐启光。恩师有一好友,姓徐名晨。三年前,徐先生向恩师求取土豆、玉米、红薯三种作物。恩师一直心系这三种作物的普及情况,想要了解一番。

    同时,徐先生还愿意帮助恩师刊印《农政全书》,并且承诺为天主教会建立一座教堂。晚生正是带着恩师的手稿,与三位天主教的师兄一同前来的。”

    “徐晨?”齐绍光听到这个名字,脸上露出一阵莫名的神色。他怎么也没想到,徐晨会和户部侍郎徐启光扯上关系,与此同时他心中也恍然大悟,难怪徐晨会有土豆、玉米、红薯这三种作物了。

    他微微苦笑,说道:“徐晨就是大同贼寇首领,如今米脂,甚至整个延安府,都是被他带领的大同贼寇所攻占。”

    陈子龙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地说道:“不可能!徐先生乃是博古通今之人,恩师对他异常敬佩。如此有学识、为国为民的人物,怎么可能造反?”

    陈子龙之所以不敢相信,是有原因的。从三年前徐晨和徐启光取得联系之后,双方的往来就从未中断。第一批红薯、玉米、土豆作物种植出来的时候,徐晨精心挑选,每样包了几十斤,还特地请镖局送到徐启光手中,并详细说明了种植的情况。徐启光得知这三种作物在米脂县已经普及了几千亩之后,心中大为欣慰。从那之后,两人的书信往来愈发密切。

    徐晨详细地记录了这三种作物在米脂种植的各种情况,还把后世的一些先进种植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徐启光。两人的交流也从最开始单纯的农业知识,逐渐扩展到水利、几何、代数等多个领域。徐晨在天文地理方面所展现出的渊博知识,更是让徐启光佩服得五体投地。就这样,两人因共同的兴趣和对知识的追求,结成了忘年书友。

    徐光启不止一次对他说,徐晨精通百家,博古通今,乃是千年难得一见的奇才,他实难想象这样一个知识渊博的读书人会造反。

    而徐晨之所以想和这个时代的天主教会取得联系,也是有自己的想法。

    这个时代,西方人的大航海已经开展了一两百年,他们打通了整个世界的海上航路,他们现在有的好东西太多了,自己想要绵羊、橡胶树的种子,想要金鸡霜钠等物资,都离不开西方人。

    甚至从更长远的角度看,若想让汉人也融入这场大航海的浪潮,同样少不了这些西方人的助力,虽然现在就准备有点太过于长远了,但恰好徐启光加入了天主教会,所以徐晨才请他帮忙介绍几个教士过来,并且郑重承诺会给他们修建一座教堂。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100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