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共天下的人
在大同社宽敞明亮的议事厅里。徐晨眉头紧锁,手中紧紧握着那份公民议员的名单,神色十分难看。
刘永、李文兵等几位核心成员围坐在一旁,察觉到徐晨的异样,刘永率先打破沉默,满脸疑惑地问道:“都督,这公民议员的名单有什么不对吗?”
徐晨缓缓抬起头,眼中满是忧虑,说道:“农户议员和工匠议员太少了。我一直认为,农户和工匠是我们大同社的根基,他们的数量应该占据公民议员的八成以上才合理。就说高俊,我特意点了他的名,让他作为农场的先进代表参选,可他怎么没上名单?”
李文兵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都督,高俊就是个榆木疙瘩,不识好歹。您亲自点他的名,那是多大的荣耀,可他倒好,说有这功夫闲扯不如多开垦两亩地。我劝了他好几次,他就是油盐不进。”
刘永也跟着摇头,苦笑道:“工匠们也好不到哪儿去。他们更关心自己的工钱,一到假期,都忙着去逛市集、逛戏院,对公民议会的选拔根本不感兴趣。大部分工匠都把票投给了自己的东家,根本没意识到公民议员这个身份的重要性。”
李文兵接着补充道:“农村那边情况更糟。这段时间,农户们忙着救灾抢收粮食,完了又要赶着种冬小麦,一个个累得脚不沾地,哪有心思去参加公民议会的选拔。我去村里宣传的时候,好多人都只是敷衍地点点头,根本没往心里去。”
徐晨听完,不禁挠了挠头,陷入了沉思,农户和工匠几千年来一直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为了生存疲于奔命,对政治确实缺乏兴趣。
反而是那些商人,由于几千年来一直受历朝历代的打压,迫切需要官员来保护自己的财产,寻求政治上的庇佑,他们政治上更敏感,对公民议会的选拔格外积极。
明末甚至可以说是他们参政最积极的时候了,谁让历代大明的皇帝小气,官员和商家的势力联合最深。他们甚至联合起来把皇帝都给排斥,而后他们就发现没有皇帝,自己能吃的更多,于是就有了东林党。
徐晨站起身来,在议事厅里来回踱步,思考良久后说道:“他们没有这方面的觉悟,那我们就教育他们。我们要建设大同世界,就必须紧紧跟生产者站在一起。把常五提到政事堂来,他在农村工作多年,熟悉农户的情况。同时,抗旱会也要转变方向,除了抗旱救灾,还要把农户组织起来,动员他们参与到治理天下的事务中来。
再把胡益堂提拔为工匠司司长,让他也进政事堂。他对工匠们的情况比较了解,主要任务就是把工匠组织起来。我给你们下一个任务,明年我要看到有一半的工匠和农夫成为公民议员,三年后这个数字最好增加到八成以上。”
徐晨顿了顿,继续说道:“我仔细想了想,目前我们的管理架构需要调整。我管着大同社和总参谋部,刘永你管政务,李文兵你管监察,政事堂也应该扩大,增加农业主管和工业主管这两个重要部门。这两个部门要抓好对工匠和农夫的组织工作,目前阶段,这 5个部门是大同社最重要的,只要把它们抓好,足够我们大同社争霸天下。”
刘永、李文兵等人听了徐晨的话,点头表示同意,大同社政务繁琐,光靠他们两人也的确是有点撑不住。
刘永眉头紧锁,迟疑了半天,终于开口问道:“都督,为什么一定要增加农户和工匠的议员?”他的声音在寂静的厅内显得格外清晰,眼中满是疑惑。
徐晨靠在椅背上,手托下巴,陷入了沉思。片刻后,他缓缓站起身来,在厅中踱步,开始说道:“皇帝一人之力,实难统治天下。所以,皇权若想稳固统治,就必须与一个阶级共享天下。”
刘永和李文兵点点头,这是常识,哪怕是皇权巅峰的大明王朝,那也是和地主士绅共治天下。
“西汉时期,是与军功贵族共治天下。那时,非军功者不得为列侯,非列侯不得为丞相。军功在西汉的地位极高,可以用来赎罪,贵族们还能担任太守、县令等重要官职。朝廷的许多决策,都要考虑军功贵族的利益。”徐晨的声音沉稳有力道。
“而东汉到盛唐这一漫长时期,则是与门阀共治天下。门阀家族势力庞大,占据着朝廷三公九卿的重要位置。他们权势最盛时,实行九品中正制,几乎完全掌控了官员的选拔。这导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寒门子弟几乎没有晋升的机会,整个官场被门阀垄断。”
“宋朝,是与地主士绅,也就是读书人共治天下。宋朝的宰相几乎都是读书人出身,哪怕这些读书人在对外政策上表现得软弱无能,导致丧权辱国,朝廷最多也只是将他们流放,而不会轻易处死。这体现了宋朝对读书人的优待,天下的权利和法律明显偏向了这个阶级。”
“元朝则是与军事地主共治,而大明又回到了和士绅共治的模式。”徐晨顿了顿,目光坚定地看着刘永与李文兵,“历代王朝,只要与哪个阶级共治天下,权利和法律就会偏向哪个阶级,这个阶级也会占据天下绝大多数的利益。”
刘永和李文兵两人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他们勉强也算是大明统治阶级的一员,李文兵虽出身穷秀才,但也享受着一定的政治特权,比如免除徭役、见官不拜等。然而,他们在经济上并没有获得太多的利益。
徐晨接着说道:“但这种共治模式存在着巨大的隐患。一旦天下无条件地偏向某个阶级,当这个阶级兴盛起来后,王朝就会和它一起走向衰败。两汉、盛唐、宋朝、元朝,乃至现在的大明,都是因为与他们共治天下的阶级肆无忌惮地膨胀,疯狂吞噬天下的利益,最终导致王朝衰败,被新的势力推翻。这就是所谓的‘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是王朝的治乱轮回,我华夏几千年的历史一直在这个怪圈中打转。”
刘永和李文兵他们回想历朝历代王朝的兴衰,发现确实如徐晨所说。随后,他们又联想到自己建立的大同社,思考着哪个阶级在其中获益。
读书人,这是可以确定的,哪怕没有加入大同社的读书人,也可以成为夫子,每个月有一两二的工钱和四季常服。夫子在大同社的地位非常高,在很多地区甚至取代了族长,成为大同社农村秩序的一部分,他们可以算是大同社统治阶级的一部分。
还有农户,只要是大同社的农户都可以获得五十亩的土地,土地可是最大的利益了。
李文兵有点迟疑,大同社是加强版的大宋,还是富裕版的大明呢?更让他们担忧的是,按照徐晨的理论,他们建立的事业是否也终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
刘永无奈地叹了口气,问道:“难道就没有一种逃脱这治乱轮回的方法吗?”他的眼中透露出一丝渴望,历代开国皇帝都有这样的想法,所以他们会认真总结前朝失去天下的原因,想要自己的江山永固,但显然几千年来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都失败了,治乱轮回依旧是华夏历史的一部分。
徐晨目光坚定,说道:“我学过一种方法,只不过非常难以实现。”
刘永和李文兵两人精神一震,齐声问道:“什么方法?”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
徐晨坐回椅子上,认真地解释道:“不管是贵族、门阀还是地主,他们掌权之后,都会想办法不通过生产而获取利益。为了固化自己的利益,他们不惜禁锢整个天下的发展。他们不重视开垦土地,不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导致天下财富增长的速度远远跟不上他们贪婪扩张的速度。于是,整个天下就会逐渐崩坏。”
“但如果生产者就是共天下的人,情况就会大不一样。即便他们的数量急剧扩张,但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财富的生产者,所以整个天下的财富也会随之增加。这样一来,即便不能完全打破治乱轮回,也能极大地延长治乱轮回的时间。”
两人恍然大悟,齐声说道:“都督,你想要和农户与工匠共天下!”
但很快,刘永又迟疑起来,皱着眉头说:“农户和工匠大多愚昧,让他们治理天下,只怕很快会弄得天下大乱。”
李文兵也附和道:“都督,因为我经常处理百姓告状的事情,和他们接触比较多。这些人说好听一点叫淳朴,说差点就是愚昧。”
徐晨微笑着摆摆手,说道:“那就教育他们。这天下哪有十全十美的好事情呢?有些人虽然可以接受教育,但如果心眼坏了,那是教不好的。就像那些地主,他们倒是不愚昧了,但却彻彻底底地坏。天下被弄得如此动荡不安,就是他们搞的鬼。”
徐晨想起自己读书时的想法,曾经也和李文兵他们一样,对农户和工匠治理天下充满疑虑。但后来,他通过阅读网络小说增长了见识。
大英的资本在旱灾之年,为了保护农业资本家的利益,从人家的地盘上把粮食运走。其他国家看不过去,捐点粮食过去,他们竟然派军舰阻拦,导致那个地方饿死了三分之一的人口。
还有他们在工业化时期,累死工匠和童工。童工的年龄甚至直接降到3岁,纺织厂长还自豪地说两年可以累死一个女工。但凡他们有点人性,也不会出现‘资本从出生就带着肮脏血液’这样的话。”
只要对比各国工业化时期那些龌龊事,你就会发现农户和工匠还是太仁慈了。他们在工业化进程中付出的代价是最低的。
新阶级成为统治者都会犯错误,但资本家为了利益会像恶魔一般肆无忌惮地屠杀世界百姓,而农户和工匠最多只是教训他们一顿。这到底哪个更好,不是一目了然的事情。
肤施城外的张家滩农场,广袤的土地在阳光照耀下泛着生机。一个皮肤黝黑、身形壮实的农户,正忙碌在田间。他一只手扶着犁头,一只手握着长鞭,时不时在耕牛上空甩动,“啪啪啪”的音爆声清脆作响。可那鞭子却始终未曾落在耕牛身上。
这个耕作的农户是张家滩农场的场长高俊。耕牛可是宝贵的生产资料,他情愿鞭子抽到自己身上,也舍不得伤到这些牲畜。
回想起8月那场突如其来的大风,高俊仍心有余悸。狂风呼啸着席卷而来,瞬间就把牛棚吹倒了。高俊心急如焚,立刻带领着社员们,地把耕牛牵到自己家中妥善安置。尽管那场大风让张家滩农场损失惨重,但好在耕牛一头都没少,这让高俊松了一口气。
眼下,张家滩2万亩的农场里,七成土地种上了冬小麦,余下的三成则种满了各种蔬菜。这些蔬菜可是供应肤施城百姓冬季做酸菜的重要食材。
冬小麦和蔬菜的种植工作虽然已经完成,但农场的农户们依旧没有闲下来。他们以大队为单位,干劲十足地在张家滩开垦荒地,希望能增加农场的土地面积。
徐晨来到了张家滩农场。整个农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徐晨好不容易找到了正在耕地的高俊,开口问道:“高俊,这次大同社给了张家滩农场一个公民议员的名额,你为什么不去肤施城参加公民议会呢?”
徐晨对高俊是又欣赏又头疼。高俊种田确实是一把好手,在他的精心管理下,张家滩农场粮食连年增产,农场面积也不断扩大。如今,农场有2万多亩的田,还有一个家畜养殖场、两个家禽养殖场和两个果园,说它是肤施城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一点都不为过。然而,高俊为人有些霸道,农场的事务几乎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10个大队长也都是他的心腹。
高俊停下手中的活,满不在乎地说:“都督,我们农场实在太忙了。8月那场大风,把麦子、高粱、玉米全给吹倒了,土豆和红薯也烂根了。现在麦子、玉米、高粱要磨成粉,土豆、红薯要做成薯粉,做完这些还要种冬小麦,还要开荒。我觉得3000人都不够用,哪有时间去城里和那些老爷们开会啊。都督,您要是能减少俺们农场上缴粮食的比例,增加粮食收购的价格,那比我去开会有用多了。”
跟在徐晨身边的高小四听了,忍不住说道:“高俊,你不要不识抬举。告你状的人都能从农场排到肤施城里去了。要不是都督赏识你,你早被罢免了。”
高俊却不屑地看了高小四一眼,反驳道:“都督为什么赏识俺?不赏识你,就是因为你不会种地,俺会。同样一块地,俺种出来的粮食比你多五成以上。俺能养活农场这3000多人,还能给都督府提供好几万石的粮食。你只能拿几十两俸禄,俺却能赚几百两,都督都知道,俺比得上10个你。”
高小四跟着徐晨南征北战,见多识广,被高俊这么一说,当即嘲讽道:“你不就是戏曲里的周扒皮吗?你看看下面有多少人抱怨你,自己都累得不行还使劲干,你也真是绝了。”
徐晨赶紧阻止道:“好了,大家各有各的长处,没必要这样比来比去。”接着,他语重心长地教育高俊:“你光知道下死力种地,却不懂得政治,这可不行。以前延安府那些地主掌握着土地,佃户累死累活,还是免不了饿死的命运。
为什么呢?因为地主和朝廷是一伙的,他们可以通过政策来压榨你。现在大同社让你们去开公民议会,就是给你们掌握权力的机会。就拿这次农场受灾来说,你可以在议会上呼吁减免税赋、增加粮食收购价。要是你的提案通过了,能给农场带来多大的利益啊。你就算从早到晚耕地,这几天又能开出几亩地呢?你这就是舍本逐末啊。”
高俊听完,低下头沉思了许久。他的脸上渐渐露出了惭愧的神色,抬起头诚恳地说:“都督,您说得对,是俺小人得志了。俺这就听您的话,安排好农场的事务,然后去城里开会。”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0950.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