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 第217章 ,崇祯今年是他当皇帝最艰难的一年

第217章 ,崇祯今年是他当皇帝最艰难的一年


时间进入了崇祯三年,勉强算当了4年皇帝的崇祯,感觉今年是他当皇帝以来最难熬的一年。

    自去年十一月起,女真人破关而入,如汹涌的潮水般席卷而来。那关外的女真铁骑,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肆意驰骋,所到之处,生灵涂炭,一片狼藉。

    女真人的入关,如同在大明王朝这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层层波澜。朝廷迅速做出反应,调集了几十万大军,试图将这些入侵者驱逐出去。然而,事情的发展却远远超出了崇祯皇帝的预料。

    半年的时间过去了。朝廷几十万大军与女真人周旋,却始终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女真人不仅没有被驱逐,反而愈发嚣张,他们一路攻城略地,势如破竹。永平城,这座原本固若金汤的城池,在女真人的猛烈攻击下,最终沦陷。按察副使郑国昌、知府张凤奇等官员,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毫不退缩,坚守城池,直至最后一刻,壮烈殉国。他们的鲜血染红了永平城的土地,也刺痛了崇祯皇帝的心。

    到了初六这一天,滦州又传来了不幸的消息。女真人再次发动攻击,滦州城很快就落入了他们的手中。崇祯皇帝得知此事后,龙颜大怒。他对蓟辽总督刘策的无能感到无比愤怒,当即下令将其逮捕,并判处死刑。同时,他也对内阁首辅韩爌的表现不满,认为他未能在这场战争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于是罢免了他的官职。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二十日,又一个噩耗传来,兵部右侍郎刘之纶在遵化与女真人的战斗中战败身亡。

    之后战局突变,女真人好的像变得不能打了一般。各种胜利的战报如雪片般飞到了崇祯皇帝的案头。

    这些战报却让崇祯皇帝感到十分困惑。战报上到处都在宣扬胜利,这里战胜了女真人,那里驱逐了女真人,仿佛女真人已经被打得节节败退,即将被赶出大明的领土。崇祯皇帝看着这些战报,心中原本燃起了一丝希望,他以为大明的将军们终于学会了打仗,能够在战场上取得胜利了。

    但尽管战报上一片大好,但战场上却总是莫名其妙地出现败仗,而且一败就是溃败,全军覆没式的大败。崇祯皇帝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好在这个时空的崇祯皇帝比历史上的他要幸运一些。在历史上,这场所谓的驱逐女真人之战,大明王朝的文武百官来了一个丧事喜办。几十万大军目送女真人离开之后,兵部统计战果,立功受赏之人多达40余万,弄得崇祯皇帝还以为女真人也受到了重创。但现在,贺涵的出现,让崇祯皇帝看到了一丝真相。

    贺涵直言不讳的告诉崇祯皇帝,战报会骗人,战线也会骗人,但只有实实在在的女真人首级是不会骗人的。

    几十万大军打了几个月的仗,上报到兵部的女真人首级还没突破千颗。这就说明,前线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激战,而是几十万大军目送女真人离开,朝廷根本没有一支大军敢和女真人野战。

    崇祯皇帝听到贺涵的话后,犹如五雷轰顶。他感到自己被所有人欺骗了,愤怒和失望的情绪在他心中交织。他气得想杀人,但却不知道自己的怒火该如何发泄。

    他想到了罢免在前线指挥作战的孙承宗,但孙承宗却是整个大明威望最高的官员。祖大寿和关宁军也是他劝服重新归于朝廷麾下的。如果现在罢免孙承宗,大明朝廷却找不到一个接替他位置的人。

    至于其他的官员,崇祯皇帝又仔细看了几十封战报。这些战报写得滴水不漏,朝廷的军队的确是在驱逐女真人,女真人的军队也的确是在后撤,这的确算是胜利。而那些所谓的女真人遭受重创,只不过是他看这些奏折脑补出来的。

    贺涵直接告诉崇祯皇帝,朝廷最缺乏的就是一支敢野战的军队。九边将门,关宁骑兵他们已经军阀化了,不管朝廷给这些人多少军饷,这些人上战场第一永远是保存自己的实力。如此一来,朝廷的大军虽然多,但不过是一群各自为战,以保存实力为主的乌合之众,要想改变现状,就必须强干弱枝,提振京营的战斗力才是根本之道。

    有这样现实的例子摆在崇祯皇帝面前,他终于下定决心,以秀子营为核心,编练新式的火枪军队,重振京营的战斗力。

    二月,崇祯皇帝提拔贺涵为左都督,领兵部尚书衔,督师京营。

    崇祯皇帝虽然毫不吝啬地给贺涵封官,但他自己却是个穷鬼。女真人的入侵,直接重创了北直隶的经济。原本繁华的城市变得破败不堪,农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朝廷不仅要应对战争的开支,还要负担着几十万勤王大军的开销。

    虽然崇祯皇帝已经知道前线的战报有问题,但几十万勤王大军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战争结束之后,朝廷肯定是要犒赏他们一番,这又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偏偏现在大明的国库已经不是空的可以饿死耗子了,而是大明王朝对外欠了一屁股的债,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还会再欠下几百万两。崇祯皇帝看着空空如也的国库,他已经没有几年前像遇到袁崇焕那样豪掷几百万两银子的能力了。

    好在贺涵他们经过徐晨教育之后,知道做事之前要先搞钱,想做大事就要搞大钱。贺涵向崇祯提出以要京城门头沟煤矿和长芦盐厂两个产业为新军的军饷来源。

    大明朝廷的矿税根本收不上来,而且开矿就需要大量的矿丁,这种一无所有的青壮集结在一起,尤其是还在京城附近,对封建王朝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没有利益却隐患巨大,任何一个封建官员对京城附近的矿场都是处于保守态度的,能不开尽量不开,所以在直隶附近开的矿场并不算太多。

    但京城百万人口又的确需要燃料,从永乐定都京师开始,200多年时间,当地的木头早就被砍伐一空了,现实的需求又逼着当地的百姓必须要开矿,但当地的官员不敢担责任,于是京师附近的矿场就成了一个无人过问的地带了,出了动乱,马上关闭矿场,燃料价格上涨,冻死饿死了京城的百姓,导致民怨沸腾,那就在偷偷摸摸的开矿场,总之是哪头出问题先通哪头。那些矿产也被京城的贵族们霸占,吃喝玩乐的来源。

    不过在朝廷的账目上,这些矿场还是属于朝廷的,崇祯也没多想,直接把门头沟煤矿场给了贺函。

    而长芦盐场更不算事了,崇祯自己找来户部的账册,去年长芦盐场上交给朝廷的盐税是一万八千两,就这么点钱,崇祯给的自然毫不心痛。

    甚至还有点心怀愧疚,这两个产业加起来一年都不知道能不能赚3万两,贺涵却打算以这两个产业为根基,编练出两营,一万新军。

    更让崇祯惊愕的,贺涵还真做到了,贺涵从遵化,栾州招矿工,去长芦盐场招盐丁。还真招了1万新兵,补全秀子营缺额不说,还编练出一支5000人的神机营。

    崇祯都感到神奇,就这么点钱,真能养这么多兵?

    当然与之对应的,朝廷对贺涵的弹劾奏折又开始增多了,甚至连英国公,定国公这些一向对朝廷事务没多少兴趣的勋贵也开始弹劾贺函,说他提督京师却不用勋贵之人,有结党营私,霍乱京城之嫌,还有说贺涵拥兵自重,图谋不轨之嫌。

    这下连崇祯都感到奇怪,贺函耿直,经常戳破官员的谎话,得罪朝臣他还能理解,但大明的勋贵很少参与朝中事务,双方应该不会有交集才对。

    即便贺涵是外将提督京营侵害了这些勋贵的利益,但这些人一般也很少用这样激烈的手段。

    “爱卿是如何得罪英国公府的,如果是有误会的话,朕来给爱卿做保,双方把矛盾说开了就好,朕还希望两位爱卿共同为朝廷效力。”崇祯那找到贺函打算调节双方的矛盾。

    崇祯当皇帝不到4年时间,被文武百官各种欺骗,现在他能相信的人不多,贺函算一个,大明的勋贵则是他最信任的势力。他还打算等贺涵边练完新军,平定辽东之后,给他一个辽东侯的爵位,让贺涵成为勋贵之一。

    贺函淡然道:“这个矛盾太深了,即便是您也很难调和。”

    而后贺涵命人把门头沟煤矿和长芦盐厂的账目交给崇祯。

    崇祯皇帝迟疑地接过账本,缓缓翻开。当他看到账本上的数字时,脸色瞬间大变,眼中满是震惊:“一个小小的门头沟煤矿,爱卿一个月居然能赚  6万两,长芦盐厂也赚了  3万两,爱卿这是能点石成金吗?”他的声音中充满了难以置信。

    这个数字对于崇祯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大明如今的财政极其困难,全国一年的税收虽有  2000多万,但其中近  2000万都是小麦、大米、丝麻等实物。这些实物在折算和转运过程中,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且真正能让朝廷自由支配的银子,一年也就  400万两上下。而贺涵这两个产业,一个月就能赚  9万两,一年下来就是百万两,这相当于朝廷可支配收入的两成多,说是富可敌国也不为过。

    贺涵见状,赶忙解释道:“陛下,臣得到门头沟煤矿后,便开设了一个蜂窝煤制造厂,专门制造蜂窝煤和煤球炉。蜂窝煤的价格比煤炭低一半以上,所以不到一个月时间,这蜂窝煤场就已经霸占了京城的燃料市场。不过这个月利润高,是因为卖出了大量的煤球炉。等京城所有家庭都有了煤球炉之后,每个月稳定的利润大致是  3万两左右。”

    崇祯皇帝还是有点惊讶,一个月3万两,一年下来也有36万两,这已经抵得上一个行省的税银了,煤炭居然如此赚钱,那为什么朝廷居然没几个矿税?

    崇祯内心忽然想到一事,他一直看不上的爷爷,也就是万历皇帝,当年也因为矿税闹得天下动乱不堪,但现在一看这账目,京城一地煤炭就能赚几十万两,大明有千500座县城,光着煤炭的利益只怕就有几千万两,那其他矿石呢?当年这事只怕和自己想象的不同。

    贺涵接着说道:“至于长芦盐厂,原本京城的盐场被英国公等勋贵占据。臣废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朝廷政策,提升了每斤盐的购买价格,还采用了先进的晒盐技术,这个月长芦盐厂的产量已经提升了一倍。而且利润也没有其他勋贵来分,所以一个月才能赚  3万两。”

    贺涵顿了顿,又说道:“陛下,如今臣与英国公等人的矛盾颇深。若陛下想要解决此事,臣只能把这两个产业重新还给他们,如此一来,朝廷编练新军的计划恐怕只能无疾而终了。”

    崇祯皇帝听后,沉默了下来,脸色变得极其难看。他心中充满了愤怒和无奈,自己身为皇帝,一年四季舍不得买新的常服,紫禁城的蜡烛都舍不得多点几只,就是为了省点钱来养兵。可没想到,就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勋贵们却霸占着朝廷百万两银子的产业,自己省的那点钱在这些巨额财富面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贺涵看着崇祯皇帝的脸色,欲言又止。崇祯皇帝察觉到了他的异样,强压着内心的怒火,挤出一丝笑容说道:“朕还以为这天下就没有爱卿不敢说的事情,现在看来还是有。如果连爱卿都不敢说的话,这天下就没人敢和朕说实话了。”

    贺涵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鼓起勇气说道:“陛下,如今朝廷财政空虚,却又要赈灾、对付叛逆,若不增加收入,实在难以应对这天下的局势。但田税却已经不能再加了,臣曾在关中亲历大同社叛乱,这两年关中灾害连连,朝廷却还在不断加税,活不下去的百姓只能沦为流民,加入叛军,这就是大同叛逆崛起的主要原因。”

    崇祯皇帝听后,长叹一口气,说道:“百姓难,朕知道。但朕的难处,谁又知道呢?文武百官都向朕伸手要钱,好像朕的内库有一座金山一般。连老天爷都和朕作对,这两年不是这里受灾,就是那里闹害,整个天下就没有一处安稳之地,朕这个皇帝穷得还不如下面的臣子。”

    贺涵思索片刻,接着说道:“陛下,光一座长芦盐场,就能弄到  30多万银子,整个大明的盐场何止百座。其实按照太祖年间的盐引制度,我大明光一年收盐税就应该有  1300万两银子。可如今,这些收入却被各级官员上下吞没,朝廷手里只剩下百万两。臣以为,与其增加田赋逼反农户,不如想办法增加盐税。一来盐税更好征收,只要抓住几个大盐商即可;二来那些盐商也不敢反抗朝廷,自古以来只听说过农户造反的,臣还从未听说过有商贾造反的。”

    崇祯皇帝听了贺涵的话,整个人都懵了,半天反应不过来。他缓缓说道:“爱卿说朝廷原本应该征收的盐税是  1300万两银子?”

    贺涵坚定地点了点头,说道:“是的,陛下。而且陛下也可以查两宋时期的盐税,两宋国土面积不如我大明,人口也不如我大明多,但他们的盐税却是我大明的几十倍。”

    崇祯皇帝再也听不下去了,他只觉得自己的怒火已经快要冲破额头。他从未像今天这样想杀人,下面的臣子和盐商瓜分着上千万两的银子,却只给他这个天子  100万两,他这个天子穿着打补丁的常服,为了一点银子而节衣缩食,下面的大臣就不顾大局的和盐商贪了上千万两盐税的利。

    “我大明的臣子皆可杀!”崇祯皇帝愤怒地丢下这一句话,拂袖离开。

    徐晨当初不经意间煽动的翅膀,历经了  5年时间,终于在大明的都城掀起了一场震撼的飓风。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0916.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