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秋粮问题
会议结束后,大铁锤代表徐晨去送这些作坊主离开会议室。刚踏出会议室的门,这些人原本紧绷的神经明显放松下来,气氛也变得轻松了一些。
大铁锤的师兄李铁山率先开口,满脸担忧地问道:“铁锤,高炉炼铁的产量可不小啊,而且点火之后就不能再熄灭了,你们都督府真能用得了这么多铁吗?”
封建时代东方的生产力一直是全球的顶点,原因就是在东方早早的点开了高炉科技点,炼铁的成本得到了极大的降低,产能极大的增加,而且在接下来的上千年时,直接把铁的价格从奢侈品打到了日常消费品的水平。
战国时期一斤铁的价格差不多是四五十斤粮食,而到了大明只值四五斤粮食,廉价的铁器可以让东方开拓出江南。量产低价的钢铁,使得东方的农业生产一直处于全球领先水平,而西方大规模普及铁器年纪差不多就是从这个时代开始,他们的沼泽荒野才开始逐渐被开发出来。
而在东方点开高炉技术之后,铁的产能已经不是难题了,难的是没有足够的市场,而高炉点燃之后一般都是不能熄灭的,没有足够的市场,原始的炼铁炉反而更加划算。
另一位作坊主也在一旁附和道:“是啊,这次就要5000万斤,后续还有一万万斤。哪怕是用来制造火枪、火炮,也用不了这么多铁啊。建一个高炉,那可是要花不少银子的。要是刚建好,你们都督府就不要铁了,那我们可就亏大了。”
大铁锤看着众人担忧的神情,笑着安慰道:“你们放心,不要说一亿斤铁,就是明年、后年,只要你们能生产出铁,都不用担心销路问题。”
接着,他满脸得意地炫耀起来:“俺在延安府弄了一个一次可以炼铁2万斤的高炉。大家都知道,炉子大了,需要的铁矿、煤矿就多了。俺一次加料要几千斤,一般的投料车根本装不了这么多煤炭,而且重量太大,地面也承受不住。后来,经过都督的提醒,俺在车子的轮子下面加了一节木轨。这办法可真好,不但车子的载重量大增,而且推动起来更省力,投料也不成问题了。
不过后面木轨太容易烂,俺又想到了铁包木轨。再后来,俺还把轨道连到矿场,运输矿石的效率也大大提升了。”
大铁锤越说越兴奋,继续说道:“都督府的转运司大使李自成看到了俺的木轨,认为可以建设这样的轨道来运输粮草,就上报给了都督。都督认可了这个想法,打算修一条长安城到蓝田县的木轨道路。要是成本可以控制的话,以后这种木轨会连接整个关中所有的城池。你们想一想,这得需要多少铁啊?”
“把铁铺在地面上,这要花多少钱啊?”这些铁匠们听了大铁锤的话,都被大同社这种天马行空的想法给震惊到了。
虽然大明的炼铁技术在当时比较先进,但一斤铁的价格也在20文钱上下浮动。可以说,在这个时代,铁器除了在大明之外,在其他地区都能算是奢侈品,连历史书上都没说,铁锅其实也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产品,现在把这么珍贵的铁铺在地面上,他们都被大同社的豪气给震惊了。
大铁锤看着这些同行,傲然说道:“我们都督府什么时候缺过钱?”
这话一出口,现场的气氛瞬间变得有些尴尬,大家心里都在嘀咕:你都督府是不缺钱,但这些钱全是从我们这儿抢走的。
好在大铁锤很快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他赶紧打圆场道:“大家往前看嘛,现在大家都是自己人了,俺们都督对自己人可好了。”
他拍了拍自己的胸脯,继续说道:“你们看俺,以前就只有一个小铁匠铺子,现在俺掌管着都督府最大的炼铁厂,而且炼铁厂当中还有俺的半成股份,每年都能赚几千两银子。你们当中有几个人能比得过俺?”
李铁山听了大铁锤的话,思索了一会儿,咬了咬牙说道:“铁锤,你帮俺升级一下炼铁炉子,就建你们那种一次能生产2万斤铁的高炉。”
眼看着打铁技术不如自己的师弟都发达起来了,他有点不甘心,决定搏一把。
既然未来不管他们炼出多少铁,都督府都会全部消化掉,这些作坊主们自然也就放下了最后的顾忌。有人喊道:“俺也想建一个高炉,不过俺的本钱没那么大,大铁锤,你帮忙指导俺一下,建一个一次能炼1万斤铁的炉子,还有都督说的那个炼钢的炉子,你也给俺弄一个。”
大铁锤耐心地解释道:“那叫石墨坩埚。”
又有一个作坊主急切地说道:“俺也要个能炼两万斤的高炉,那个什么石墨坩埚也来一个。俺没有那么大的本钱,你能不能问问都督,俺的钢铁厂可以给都督府一半的股份。”
这个作坊主心里还是有些害怕,虽然这次被放回来了,但谁知道以后还有没有类似的事情。他想来想去,还是决定用老办法,找一个最大的大腿抱住。要是大同社投了钢铁厂的股份,那自己就可以算是自己人了。
大铁锤点了点头,说道:“俺可以帮你去问问。”
会议室内
孙磊皱着眉头担忧地向徐晨问道:“都督,一个地区有几个高炉就足够了。您一次要建这么多高炉,我实在担心以后生产出来的铁用不光啊。”
孙磊有这样的担忧并非毫无道理。去年延安府生产的铁就超过了1亿斤,大铁锤的那个炼铁厂更是占据了一小半的产能。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延安府的钢铁产量已经多得超乎想象,多到他们根本不知道该如何消化。
然而,在徐晨眼中,这1亿斤铁换算下来也就5000吨左右,连小钢铁厂的产能都算不上,这不过是土高炉的正常产量罢了。
徐晨心中清楚,真要是修建铁路,5000吨钢铁能铺设的路程少得可怜,根本不够用。
所以他语气坚定地安慰孙磊:“我大同社的钢铁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你放心,不管生产多少钢铁,我们都能消耗掉。你贷的款,不用担心偿还不起。”
在这个时代,没有人比他更明白铁路的巨大意义。只有依靠铁路,才能将大明这片广袤的土地紧密连接起来,无论是在军事、经济还是政治方面,都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刘宗敏满脸不服气,提高音量说道:“都督何必召回这些人?钢铁厂我们也可以自己开,没必要把他们请回来。”
徐晨没好气地回应道:“要不让你重新捡起铁锤去打铁?看看自己能不能把钢铁厂的事干好。”
刘宗敏梗着脖子,满不在乎地说:“打就打,俺正好做回老本行,打铁俺可不怕。”
一旁的鹿信赶紧伸手拍了他一下,低声斥责道:“怎么和都督说话的?”
徐晨看着刘宗敏,语重心长地说:“你这样做,不过是让自己心里畅快一时,但这不算真正的报仇。你的仇人不单单是曾经教你打铁的铁匠,而是大明这个吃人的世道,是那些欺负人的规矩。我们要做的就是打破这个吃人的世道,毁灭这些欺负人的规矩。如果你连这些都不能理解,那就干脆去做个铁匠,打铁不需要想这么多事。”
说完,徐晨又把目光转向鹿信和李孟两人,略带责备地说:“你们也跟着他胡闹,为什么不劝劝他?他这么冲动行事可不行。”
鹿信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某劝说过,但刘宗敏不听,他那脾气一上来,谁的话都听不进去。”
李孟在一旁解释道:“大部分社员也是认可刘宗敏大哥的行动的。俺也觉得这些人都有几百上千亩的土地,家产比一般的中小地主还多,属于大户,应该流放。鹿信在这件事上是少数派。”
刘宗敏一拍胸脯,大包大揽道:“不关他们的事,都是俺一个人做的决定,都督要处罚就处罚俺,一人做事一人当。”
徐晨听了,顿时火冒三丈,呵斥道:“你以为我们大同社是那些只讲兄弟义气的帮派分子吗?我们有钢铁般的社规,做事不能这么意气用事。”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把你们的会议纪要拿过来给我看。我倒要看看,这事情到底是怎么决定的。”
大同社有“三定”原则,即定岗、定责、定人员,每次会议都会详细记录社员们的发言。很快,一个文吏就捧着当日的会议记录,匆匆走到徐晨面前,恭敬地递了上去。
徐晨接过会议记录,仔细地看了起来。果然,是刘宗敏率先提出要把那些人发配的提议,而只有鹿信、吴晓波、罗阳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但由于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刘宗敏的提议最终得到了通过。
看完记录,徐晨不禁感到有些头疼。他当初制定先民主、再集中的决策方式,本意是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共同为大同社的发展出谋划策。可没想到,因为这些人出身背景相似,想法也趋于同质化,很容易在决策时走向极端。而这个问题,一时半会儿还难以找到解决的办法。
这时,鹿信也站起身来,有点忧虑地说道:“都督,您要扩充钢铁厂的产能,农户都去打铁了,只怕会影响粮食的产量。尤其是关中这两年天灾不断,农户们都没有存粮,这会对粮食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
徐晨耐心地解释道:“都督府会安排一些流民到耀州来,不会影响耀州的农业生产。而且只有钢铁行业发展好了,我们生产出足够多的生活物资和生产物资,才能和农户交换他们手中的粮食。
同时,有了镰刀、犁、耕牛这些生产工具,农业生产效率也会大大提升,这就叫工业反哺农业。我们通过生产工业品来换取农户的粮食,如此相互促进,整个社会的财富才能不断增加,大家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鹿信微微摇头,继续说道:“都督,我担心您的设想难以如愿。今年我们免除了新占领地盘一年的田赋,夏收时农户们倒是吃饱饭了,但大部分农户都不愿意把粮食拿出来交易。哪怕我们拿出低价的物品和农具,他们也不愿意换。”
徐晨微微一怔,惊讶地问道:“怎么会这样?”
鹿信叹了口气,说道:“关中的干旱持续太久了,百姓们也饿了太久了。比起布匹和农具,关中的百姓更需要的是粮食,所以他们不愿意拿出夏粮来交易我们的货物。”
徐晨听后,恍然大悟。他意识到自己用后世物质充沛时代的经验来套用到大明这个时代,显然是犯了刻舟求剑的错误。
他没想到在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资源竟然是粮食。虽然这只是鹿信在耀州的经验,但徐晨估计在关中的其他地方情况也差不多。
从他穿越到这个时代算起,关中已经连着五年都遭受了不同规模的旱灾。他清洗关中大族的时候,发现连这些大族的存粮都不多了,耀州一个州的粮食储备甚至比不上当初的米脂县。
徐晨赞许地看着鹿信,笑道:“古人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话用在你鹿信身上正合适。刘宗敏,你要多向鹿信学习学习。”
鹿信接着说道:“这不是我察觉出来的,而是白头山村的洪承畴先生发现的。他认为都督府如果在秋收时继续不收田赋,今年都督府也收不到多少粮食。洪先生觉得,都督府应该改变策略,田赋还是要继续收,但返还的时候可以返还布匹和铁器。农户虽然会有点怨气,但只要能得到价格实惠的布匹和铁器,他们的怨气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平复。”
这一番话让徐晨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自然不想让都督府言而无信,但都督府脱产人员规模庞大,他又想大规模扩张手工业人口,这些人都需要粮食来维持生计。都督府的存粮本就紧张,如果秋收时收不到多少粮食,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连他自己都不敢想象。他决定先和刘永交流一下,看看都督府到底有多少存粮,能否支撑过这一年。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0905.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