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 第229章 ,大奸大能的洪承畴

第229章 ,大奸大能的洪承畴


崇祯三年(公元  1630年)7月  16日。

    耀州府衙内,暑气正盛。大堂之上,桌椅摆放得井然有序,案几上的文牍堆积如山,墙壁上悬挂的字画在微风中轻轻晃动。

    徐晨站在堂中,当他见到洪承畴和罗伟两人走进府衙时,不禁一愣。

    当初在长安城初见洪承畴,他身着一袭长衫,面容清秀,举止儒雅,活脱脱一个典型的明朝士大夫形象。可如今,二人站在他面前,皮肤被关中炽热的烈日晒得黝黑,身上的粗布衣衫带着风尘仆仆的痕迹,倒真有几分农户的模样了。

    徐晨嘴角上扬,露出一抹笑意打趣道:“瞧瞧二位这模样,我就知道此行必定收获颇丰。”他的声音洪亮而爽朗,在府衙大堂中回荡。

    洪承畴和罗伟相视一笑,他们的模样虽变,但眼中的神采却愈发明亮。

    徐晨接着严肃起来,目光直视洪承畴问道:“洪先生之前说我们大同社秋粮必然出现危机,可有确切的数据支撑?”

    听到“洪先生”这称呼,洪承畴心里十分受用,他微微捋了捋胡须点了点头,开始娓娓道来:“徐都督,我二人在白头山村一待就是大半个月,还亲身经历了村里的夏收。

    虽说夏粮总量不算多,但村里免除了田赋,还得知今年秋赋也一并免除,农户们这段日子就跟过节似的。村里还建了风车磨坊,磨面粉几乎不花什么钱,所以村里几乎每天都能吃上一顿白面。”

    徐晨微微点头,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这正是我们大同社革命的意义所在啊。不过,一天才一顿白面,还有两顿吃粗粮,我们要走的路还长着。我打算在  10年内让关中的百姓都能吃饱饭,20年内让关中百姓的餐桌上每天都能有一顿肉。”

    罗伟瞪大了眼睛,满脸的惊讶:“还不够?都督这志向,真是让人难以想象啊。”

    在这大明,想吃肉就能吃肉,那起码得是中等以上的地主才行,人是很难想象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情的,所以罗伟想吃肉就能吃肉的世界到底是何方模样?在他想来这种世界必然已经实现了天下大同。

    徐晨轻轻摇头道:“只吃一顿肉算什么,距离真正的大同世界还差得远呢。”

    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等吃上肉了,其他的烦恼和矛盾又会接踵而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矛盾和烦恼。

    说完,他意识到自己扯开了话题,赶忙向洪承畴歉意地拱了拱手:“洪先生,请继续说。”

    洪承畴清了清嗓子,接着说道:“当时我就留意到,农户们这般吃法,根本没有打算用粮食去换其他东西。夏收之后,我仔细统计过,白头山村民每人每日食用的粮食大概在一斤半左右,一个月就要吃掉三斗粮食。我还和他们聊过,在都督府占领这里之前,他们每天想吃一斤粮食都得夹杂着野菜。如今一下子增加了五成的粮食使用量,他们的余粮估计不会太多。”

    他顿了顿,拿起桌上的纸笔,一边写画一边说:“白头山村,每户分了  19亩地。可这山区的土地,肥力有限,粮食产量自然比不上平原地区。哪怕种了土豆、红薯这些高产作物,亩产大概也就一石左右。这样算下来,一户人家收的粮食也就两千五六百斤上下。当地农户基本上都是三口、四口之家,平均一个人能分到  700斤到  800斤的口粮,相当于每天大概有两斤多的口粮。但在每日消耗一斤半的情况下,余下的那点口粮还要维持一家的柴米油盐开销,根本没有多余的粮食拿去交换了。”

    洪承畴喝了口水,润了润嗓子,继续说道:“之后,我又去调查了好几个村落。这些村子每户分的土地更多一些,但人口也更多,基本上都是五口以上的家庭,这还没算上  3岁以下的孩童。所以,这些农户即便有一定的存粮,也不会比白头山村多多少。”

    洪承畴放下手中的笔,神情严肃地看着徐晨:“徐都督,我知道都督府正在大规模地扩张工业区,这些工人都要吃饭,而且他们的饭量比农户还要大。关中还有庞大的民夫队伍需要养活。如果脱产的人口超过百万,都督府每年最起码要  700万石粮食才能维持最基本的稳定。但今年都督府如果不收田赋,农户只怕不会卖多少粮,光靠那些大户的存粮和对外购买的粮食,只怕很难维持下去啊。”

    徐晨听完洪承畴的一番话,眉头紧锁,陷入了沉思,他万万没想到均田之后,农户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填饱自己的肚子,但深入一想,这本就是人之常情,大同社都占了关中了,还让关中的百姓饿肚子,那他不白来这个世界了。不过粮食问题的确是要想办法解决。

    洪承畴继续说道:“粮食问题甚至都不是都督府最大的危机,关中闹了多年的旱灾,等灾情停止,都督府又新建了水利设施,关中的粮食产能会快速的恢复,都督府的危机自然解除。”

    “但都督府还有另一个危机确实迫在眉睫了。”洪承畴从袖中拿出一份文件说道:“这是某在耀州这段时间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希望能对都督有所帮助。”

    徐晨再次接过文件,只见封面上写着“都督府二冗问题”。他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开始认真阅读。

    这份文章开篇便指出,都督府如今面临着严重的冗员、冗费这两大极其严重的问题。

    洪承畴还是以白头山村为例,一个仅有百人口的小山村,却有三人吃着大同都督府的俸禄。这三人一年的俸禄开支是72两,再加上他们的其他福利待遇,一年下来,都督府对白头山村在这方面的开支就超过了百余两。”

    徐晨微微皱眉,继续看下去,白头山村的田地不到524亩,其中还有60亩是学田。即便按照都督府三成的税收来算,每年收的粮食大致是一百五十石左右。但粮食折银时一般会消耗三成,最后就只剩120石左右了。

    如今关中的高粮价,是因为连年的干旱所致。都督府新修水利抗旱救灾,待日后粮食丰收,价格迟早会跌下来。若以丰年每石六百文钱计算,白头山村每年能收的税银是72两,刚好能覆盖那三人的俸禄。可要是碰到灾年,都督府还要减税、救灾,对白头山村的统治基本就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了。

    徐晨听着洪承畴的分析,不住地点头,神情愈发凝重。

    洪承畴后面又写到,耀州有68个村,四个乡镇。每年的俸禄开支就达到了5200两左右,再加上四季常服、各种福利待遇,每年耗费约7000两。”

    耀州还有蒙学10所,夫子63人;官营的医馆五所,大夫24人。这些人的年俸是15两,仅这一项开支就有1300两,蒙学和医馆每年的总开支超过四千两。

    耀州各级官吏482人,俸禄最高的耀州知州俸禄32两,最低的小吏也有一两以上,一年的俸禄开支超过8800两。公使钱一个月就要花八百两,一年大致要花万两。

    耀州有三千民夫,每日的伙食费就要45两。按照每人每年雇佣200日计算,伙食花费9000两,俸禄一万两。

    徐晨听着洪承畴一项项地列举,额头上不禁冒出了汗珠。他没想到,小小的一个耀州,一年的行政成本居然高达5万两。

    耀州说是州,但其下没有县,实际上就是一个比较大的县。关中总共有95个县,若都按这种规模来算,关中一年仅县一级的行政开支就是500万两。再加上关中8个府、甘肃镇、河套,还有都督府本身,一年的行政开支只怕有七八百万两。

    而且都督府对士兵异常大方,今年光发放的赏银就有823万两。这样算下来,再加上军事开支,随随便便就能突破2000万两了。如此庞大的开支,只怕连大明皇帝都直呼养不起啊。

    徐晨看完洪承畴的调查报告之后,交给罗伟,他看着手中关于都督府财政情况的详细报告,脸上满是惊叹之色。

    怪不得这些洪承畴愁到处跑,到处问,却没想到他弄出一篇这样的惊世文章。

    “难怪都说大同都督府是个大号的宋国,这才兴起了短短几年呐。”罗伟忍不住暗叹。

    他仔细看着报告,上面清晰地写着,一个州的行政开支竟高达五万两白银。比大明一个府的开支都多得多啊,养了800多吃财政饭的人,这比大明朝廷的官员数量多了20多倍。

    罗伟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深入地思索起来。他心中默默计算着,大明共有1500个县,如果按照都督府这样的规模来推算,那要养的人可就超过百万了。

    一想到这个庞大的数字,罗伟不禁额头冒出冷汗,他不敢再深入想下去,猛地睁开眼睛,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

    与这花钱大手大脚的都督府形成鲜明对比的,朱元璋就是省钱小能手啦。明朝从朱元璋开始就是个小政府模式,一个县通常只有知县、县丞、主簿、教谕等三四十人有俸禄,而且普遍俸禄都比较低。就拿一个知县来说,俸禄是七石五斗,可实际发放的时候,朝廷会用宝钞、丝麻,甚至香料来折算,能不能到手7两银子都还是未知之数。

    更不用说那三班捕快了,他们根本没有俸禄,属于服徭役。朱元璋在省钱方面,那可真是专业的。这样一个小巧玲珑的行政县,一年的行政开支超不过千两。

    此时,徐晨正坐在主位上,认真地看完了洪承畴呈上来的调查报告,仔细想了一想他的世界,发现即便是在现代,财政能力也达不到让村一级脱产,想要改变这个局面,下一步大同社就要培养当地的抗旱会成员,大范围的减少行政开支。

    洪承畴站在一旁,看到徐晨的反应,清了清嗓子说道:“都督府现在还能靠着大户的钱粮财产维持开支。但这些大户豪强,都督府占据一家就会少一家。要是整个天下都被都督您占据了,您要到何地再去找大户豪强来支撑这庞大的开支呢?大明四周可没有富裕的国家可以让我们获取财富啊。”

    徐晨缓缓回过神来,他知道洪承畴说得没错。大同社确实是幸运的,没有经历一个世纪以来的乱世,几乎全面接收了大明200多年以来的家底。

    大同社占据关中,不算土地,不算各种古董珠宝,仅仅是整个关中的大户就为大同社提供了价值4300多万的黄金白银。这也是大同社能如此大手大脚花钱的原因。

    一年花掉2000万两白银不算什么,毕竟还有2000万的家底。等这2000万花掉了,把山西行省打下来就行了,山西的“阎老西”富得流油,打下山西又会有几千万的财富,又可以支撑两三年。

    然而,徐晨心里明白,这样的无限扩张是不可持续的。如果现在不想办法精兵简政,等整个大明都被他们打下来,那又该怎么办呢?

    不是徐晨看不上其他国家,而是就现阶段而言,西方那些国家不过是一群穷鬼海盗,奥斯曼帝国也只是一群富裕点的马匪,他们加起来都不如东方富裕。未来都督府想要发展工业化,只能靠自己,靠内循环。

    徐晨沉思了片刻,然后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着洪承畴说道:“某想拜先生为我都督府的三司使,负责制定我都督府的财政预算。还望先生能凭借您的智慧和经验,为都督府的财政状况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洪承畴听到这话,心中压抑不住的激动,他连忙上前一步,恭敬地行礼道:“某定会为大同事业效力,殚精竭虑,确保都督府的财政稳定。”

    而后徐晨又把目光转向罗伟,微笑着说道:“某想要关中其他社党加入都督府,一方面是让他们参与建设天下,另一方面也是起到一个监督都督府的作用。不知道罗伟你愿不愿意接受耀州的主簿一职,为都督府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呢?”

    罗伟听后,脸上露出了笑容,他拱手说道:“我也想看看大同世界的样子,愿意接受这一职位,为天下百姓尽一份心力。”

    大明是个官本位的世界里,在可以预知的未来,几百年内估计都难以改变这一趋势。都督府要想发展壮大,就必须容纳其他阶层的精英。但接纳他们的方式却有很多种不同的选择。在原本的世界里,朝廷吸纳精英进入朝廷,可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朝廷的纯洁性大为降低,各种怀着不同目的的人都混了进来。

    徐晨吸取了这个教训,他决定采取一种新的方式。他允许其他阶级结社,也允许他们进入都督府。这些人进入都督府后,一方面可以起到辅助作用,凭借他们各自的才能和经验,为都督府的建设出谋划策;另一方面可以起到监督作用,防止都督府内部出现腐败和滥用权力的现象。

    当然,为了防止强枝弱干,主臣颠倒,徐晨打算把这些人的比例大致控制在三成以下,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力量,又不会动摇都督府的根基,还能保证大同色的纯洁性。

    崇祯三年(公元  1630年)7月  17日。

    耀州城外,骄阳似火,大地被烤得发烫。远处山峦连绵,与湛蓝的天空相接,偶尔有几朵白云悠悠飘过,为这酷热的天气增添了一丝灵动。

    徐晨骑在一匹高大的骏马上,准备踏上回关中的路程。鹿信等耀州官员全部来送徐晨他们。

    徐晨微微侧身,目光严肃地对鹿信道:“鹿信,耀州的政务就全权交给你了。如今这世道,天灾不断,粮食乃是民生之本,务必保证粮食的稳定供应。你要督促农户们合理耕种,兴修水利,储备足够的粮食以防灾年。

    二就是大力发展钢铁行业也是重中之重。钢铁不仅关乎民生,更是军事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你要协调各方资源,为钢铁行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鹿信听后双手抱拳,郑重行礼道:“大人放心,属下遵命。卑职定会竭尽全力,保证粮食稳定,推动钢铁行业的发展。”

    徐晨继续道:“三就是要选好耀州的公民议会议员,一定要记住我们的根基是农户和工匠,今年他们的比例最起码要到八成,余下的两成分给那些中小作坊主,但却不能让他们反客为主,太阿倒持对我们大同社来说是极其危险的。”

    去年有很大一部分公民议员是作坊主,这一点徐晨还能勉强容忍,毕竟双方还要结盟,一起对付腐朽的地主豪强,但公民议员当中,有很多居然是原本的地主豪强出身,虽然这些人投靠了大同社,但这并不意味大同社要接纳他们,人的三观除非遇到重大的刺激,要不然基本上不可能改变。一群地主是不可能站在农户一边。

    徐晨也不想花功夫去改造他们,与其改造他们,不如花更多的精力去提升生产力,让他们自然而然的退出历史舞台,这就是他们最好的结局了。

    鹿信严肃道:“遵命!”

    这时,大铁锤从人群中挤了出来。他身材魁梧,犹如一座小山,满脸的络腮胡子,眼神中透着憨厚和朴实。

    徐晨看着大铁锤,笑着说道:“大铁锤,你之前说的参股之事可以答应。干的好的就加大投资,做的差的我们就撤股,一切都要按照商业规则来办,以赚钱为目的,赔本的买卖我们可不能干。”

    大铁锤道:“都督放心,俺定不会让都督府亏本的。”

    徐晨继续道:“为了更好地管控耀州的钢铁行业发展,你去联络你的那些师兄弟,建立一个钢铁协会。这个协会要起到推广钢铁新技术的作用,大家一起研究如何增加钢铁行业的产能,减少炼钢的成本。只有这样,我们的钢铁行业才能蓬勃发展。”

    大铁锤挠了挠头,瓮声瓮气地说道:“俺明白了,等会俺就去联络师兄弟们,一定把这协会给建起来,把炼钢的事儿办好。”

    徐晨拍了拍大铁锤的肩膀,鼓励道:“不要担心炼的钢铁多了卖不出去。在我看来,现在你们炼的钢铁远远不够,未来的需求还要多百倍、千倍。我给你一个底气,要是你能把炼钢的成本再降低一倍,都督府可以考虑铺设铁轨。”

    大铁锤听了,眼睛瞬间瞪大,震惊地喊道:“铁,轨!!!”他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一条条长长的铁轨,那需要多少钢铁啊。他实在很难想象,未来关中的道路上,会出现一条条钢铁的路。关中这么大,只怕要修几千上万里的铁路,这要花多少钱啊。

    接着,徐晨把目光转向孙磊道:“你要起到对钢铁厂监督的作用。我们大同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那些拿了我们钱的钢铁厂就要按照我们大同社的规矩做事。上五休二的制度,保证工匠们有足够的休息时间;4个时辰的工作制度,保证工匠能有时间陪家人;厚生金制度,保障工匠们的晚年生活。我们大同社要维护的就是工匠的利益,如果有钢铁厂不执行这些制度,就是在欺负工匠,就是以我们大同社为敌,一律不许发放贷款。”

    孙磊抱拳行礼,坚定地说道:“都督放心,卑职一定会严格监督,确保各钢铁厂遵守规矩。”

    而刘宗敏正激动地和鹿信告别:“老鹿,我去长安了,你可要保重身体。等明年你就要从报纸上看到某了。”

    鹿信微笑着拍了拍刘宗敏的肩膀,说道:“宗敏兄,一路保重。期待你在长安大展宏图。”

    徐晨免除了刘宗敏的耀州知州职务,让他重新去军官培训班学习。刘宗敏不仅没有丝毫的不满,反而非常高兴。比起当什么知州,他更喜欢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成为一名将军。

    总参谋部的那些军官们现在个个精神抖擞,充满了斗志。他们日夜谋划着战略,只等都督府积累了足够的粮草,就会率领大军杀入中原,建功立业。

    在刘宗敏看来,这知州谁爱干谁干,反正俺不干。

    各位读者不要想象的以前穷,要查查资料。就我查到的资料,哪怕在民国,山区的农户一年大概能吃个10顿左右的白面,天天吃可能容易破产。但绝对不至于让普通的农户一点都吃不起。

    

    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090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