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 第234章 ,旧人相逢各不同

第234章 ,旧人相逢各不同


崇祯三年(公元  1630年)10月  4日。

    夜幕降临,兴化街在煤气灯的照耀下,宛如白昼。一盏盏煤气灯散发着柔和而明亮的光芒,将整个长安城装点得灯火通明。

    街道两旁,煤油灯已经成为了大同社城市的标配。在长安城最为繁华的朱雀大街上,煤油灯一盏连着一盏,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繁星,把整条街道照得亮如白昼。

    来到长安的商贾无不被这座大城市的财力所折服,纷纷感叹大同社的富庶与强大。

    而在一些相对偏僻的街道,煤油灯的数量虽然有所减少,但也勉强能保证道路的基本光亮,让行人在夜晚行走时不至于迷失方向。

    能达到如此大规模普及路灯的程度,得益于徐晨掌控着两个石油工业基地,大同社根本不缺廉价的煤油,哪怕是占据了整个北方市场,依旧用不光这么多煤油。

    在这个没有卡车、汽车的年代,汽油柴油的用途十分有限,只能作为一种清洁剂,其地位甚至比不上沥青。

    沥青可是实实在在要铺到地面上的,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量极大,沥青一直供不应求。而煤油、汽油、柴油不过是开发沥青时的附属品。

    所以,大同社才能如此奢侈地在关中所有城市大规模普及路灯,毕竟路灯不仅能创造一份经济价值,还能额外收一份税。

    因为大同社严厉打击加班现象,傍晚之后,长安城的百姓空闲时间增多。街道上明亮的灯光吸引着他们,百姓们自然而然地熄灭自家的煤油灯,搬着桌椅板凳来到街道上纳凉闲聊。青壮男子们聚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即将召开的公民议会。

    一个身穿长衫、头戴方巾的老学究,手持折扇,侃侃而谈道:“你们只怕还不知道吧?镇西将军王耀文带着西域众多汗国的使者来到了长安城了,据说王将军想打通西域。”

    这时,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不服气地说道:“王学究,你可别在这里胡言乱语。俺们上过夜校,也看得懂报纸,上面的先生都说了,俺们大同社已经占据关中了,下一步要么进攻蜀中,形成强秦统一天下之势;要不就是进攻中原。怎么可能去打西域呢?

    你这是欺负俺没上过学吗?‘逐鹿中原’这个成语俺还是懂的,可从没听过有人说‘逐鹿西域’吧。”

    其他青壮男子也纷纷点头赞同:“西域那地方多穷啊,要打就打山西、中原。山西的商帮厉害得很,他们卖盐积累了  200多年的家产,肯定比关中的大户还有钱。把山西打下来,俺们又能过几年好日子了。”

    “俺认为还是打中原好,中原粮食多,把中原打下来,俺们就可以敞开肚皮吃饭了。”

    大家心里都清楚,这半年多来的好日子,多亏了都督府对关中那些地主老财的整治。都督府收缴了他们的土地,分给关中的农户,让大家有地可耕;收缴了他们的钱财,雇佣几十万人重修长安城,修房子、修小区、修道路,让所有人都有一份养家糊口的差事。

    如果家里婆娘能在纺织厂找份工作,那这一家人的日子美呀,连小地主都比不上。

    如今双职工家庭已经成为了长安城百姓最羡慕的对象。只可惜,除了纺织行业,也就只有护士、少量的女夫子和幼稚园的阿姨能提供一些工作岗位,所以双职工家庭在长安城虽然不算少,但也只有一成多一点。

    现在关中所有百姓都知道,想要过好日子,就要把那些地主老财打倒,这已经成为了所有人的共识了。所以关中的百姓对大明余下12省的地主老财虎视眈眈,经常讨论大明南七省,北六省哪个省富裕,哪个省的王爷地主老财多。

    有好事者甚至弄了一个财富报,专门弄一个财富排行榜。标注那些那些大户有多少土地和财产,而上榜的也绝大多数都是那些大明的王爷们,这其中福王上千万两银子的家产和400万亩的土地高居榜首,看到所有人都眼热不已。

    只要把福王给砍死了,8万户农户能均得田地,百万的工匠能被都督府雇佣一年,打下一个新行省就能让他们过两年的好日子,大明12个行省就是24年,这日子真是越来越有盼头了。

    老学究一脸嫌弃,觉得他们目光短浅,说道:“你们懂什么,俺娃可是在都督府当差的。听说那王耀文将军打算效仿北河套商社,弄一个西域商社,由商贾筹集钱财粮草,打下西域之后,再由都督府和这些商人共同治理西域。你们想想,西域多大啊,比中原都大,那么大的土地,哪怕是养羊,那也能发大财呀。”

    听到这话其他八卦客瞬间就兴奋起来。北河套商社即便是他们这些普通百姓也知道,那可是天下最赚钱的商社。光今年分给股东的分红就超过  200万两,一张北河套商社的股票,能顶得上他们全部的家产。

    “西域商社,西域有香料,有宝石,还有各国的特产,这要是真成立了一个这样的商社,那些股东不得发大财了。”有人兴奋地说道。

    当即有人拍着大腿惋惜道:“可惜啊,这种大财俺们发不到,一张股票几百两银子,我们把全部家产拿出来也买不起啊。”

    “这就不是俺们穷人能玩得起的,还是老老实实去当差吧。”

    而妇女们则坐在一旁,一边打着毛线贴补家用,一边聊着街道上的家长里短。

    “黄家的闺女那真是心灵手巧,在纺织厂都成技术大匠了,一个月能赚  5两工钱呢。”一个妇女满脸羡慕地说道。

    马上就有人叹口气说:“可惜命不好,有个赌鬼爹。好好一个闺女都  18了,有人来提亲,他居然要二百两银子,这他也敢开口。还说什么俺闺女一年就能赚六七十两,拿二百两银子他都亏了。多好的一个闺女,这婚事硬生生被他爹给搅黄了。”

    当即就有人笑着说:“你那是老黄历了,人家现在可是有后台的。都督夫人就是纺织厂的掌柜,她了解这事之后,派人把她父亲抓到矿场去劳作了,要他改掉恶习。还亲自给黄家闺女主持婚礼,据说还送了一盒首饰给黄家闺女当嫁妆,人家那可是风光大嫁,嫁的还是大同军的军官。”

    当即就有人羡慕地说:“这真是草窝当中飞出一条金凤凰了。”

    “与其想羡慕她,不如想办法多认些字,范学究的闺女成为了俺们兴化坊的一个蒙学夫子,人家不但收入高,还受人尊重,都督遇到了她,都要尊称一声范先生,不像俺们只能待在家里打打毛线。”

    “认字,俺认不来,一看到就头疼。”

    “但认了字,就能去工坊的幼稚园当阿姨,俸禄可以有一两银子。”

    “一两!”这数字让她们连连咂舌,不少人还真心动了。

    在这明亮的灯光下,长安城的百姓们享受着这难得的闲暇时光,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整个城市都洋溢着一种繁荣、祥和的气息。

    朱雀大街的金满福酒楼内,热闹非凡。孔晨通过胡林的关系,邀请原本大同社工业区的老朋友们相聚。

    当大同工业区的老人一踏入酒楼包间,孔晨一眼便看到了许多熟悉的面孔,不禁惊喜地喊道:“胡强,小懒,赖头,没想到你们都在长安城。”

    小懒惊喜道:“孔晨你也来到长安城了,我记得你的作坊不是在延安府吗,现在不忙着做生意啦?”

    只能坐好之后开始推杯换盏。孔晨得意地从袖口拿出一个徽章,别在自己胸前,神气地说:“现在你们要称呼俺为尊贵的公民议员,俺可是代表整个关中的百姓来监督你们。”

    赖头在一旁哈哈大笑:“说你胖还喘上了。要说监督,也是胡强大哥监督你。人家可是工匠司的曹员,专门监督你们这些商家偷税漏税、苛待工匠的问题。被抓到了,那可不是小问题,轻则罚得你倾家荡产,重则把你关起来。”

    听到这话,孔晨内心一紧,脸上露出几分害怕的神色。他想起在延安府发生的那些事。

    去年,有同行去农村招了些工匠,欺负人家老实,不仅克扣工钱,还让工匠无偿做事。被人告发后,都督府勃然大怒,那个作坊主直接被关起来判了三年,还赔偿工匠  10倍的工钱,工厂也被罚没,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据说那个人到现在还在矿场敲石头呢。

    还有的同行耍小聪明,到了月末该发工钱却压一个月,被工匠司发现后,直接罚了工匠六倍的工钱,还处罚金一千两,差点把这人罚到破产。

    这样的事情在延安府每个月都会发生几起,不被抓到还好,一旦被抓,轻则损失钱财,重则倾家荡产。

    而且都督府每次都会在《工匠日报》《大同报》上刊登这些事,既是让那些商贾“社死”,也是在警告其他商贾。让他们清楚自己的地位,大同社虽然鼓励他们发展,但主要是为了给工匠找份差事,要摆正身份态度,别自讨苦吃,那些王爷,地主老财俺们都镇压了,你自己掂量掂量自己的斤两,不要给脸不要脸,走到百姓的对立面前去。

    孔晨都觉得好笑,大明都没做到的农工商阶级等级,在大同社这里却真正实现了。

    商贾的地位还真不如工匠高。任何敢欺负工匠的商贾,工匠只要去告发,一告一个准。所以关中的商贾听到工匠司的名字,就像大明官员听到东厂锦衣卫的名字一样,战战兢兢,不敢言语。

    胡强一脸疲惫看到几人,苦笑着说:“哪里有赖头说的那么夸张。俺们就是做些杂事,每天也很辛苦、很劳累。”

    可能是工作太压抑了,他忍不住吐槽起来:“关中的奸商太多了,太会钻空子了,不像我们延安府人那么淳朴。都督府规定了  10人以下的家庭作坊有一定税收优惠,很多关中的作坊就钻这个空子,招自己的亲戚做工。都督府明明规定  1日只能干  4个时辰的活,但他们偏偏要干到晚上,因为是自家的人,清官难断家务事,管多了他们还有怨言,俺们也只能劝说为主。关键是叫他们上厚生金,他们也不肯上。

    还有的奸商更狡猾,俺们虽然规定了工匠不能加班,但没规定东家不能加班,这些奸商就给人家一毫的股份,工匠就变成东家了,弄得俺们一时间都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些奸商总是喜欢钻空子,弄得俺们工匠司每天都要想办法找法令处罚他们。

    关键这些人经商也不好好经商,俺就处理了一个奇葩的奸商,他开的是个纺织厂,纺的是麻布,纺织行业你们知道有多赚钱了,基本上两三年就能回本,剩下的就是纯赚的。

    就这么赚钱,这个奸商还嫌不够,他压着的上游的一家纺纱厂的货款,让人家没有钱去购买原材料,人家想让他结清货款,你知道这个奸商怎么做的吗?

    小懒问道:“难道是奸商趁机跑路?”

    胡强道:“他居然当着人家的东家说可以借钱给他,让他再去购买纱线。”

    赖头有点晕道:“你等等,让我捋一捋,他欠着人家的货款。”

    胡强点点头道:“没错。”

    小懒道:“还借钱给人家。”

    “没错!”

    小懒道:“他既然有钱借,为什么不还款呢?他这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干嘛?”

    胡强冷笑道:“人家精的很,他这是两头通吃,他的借款可不是无偿借的,九出十三归有利息的。”

    “最后逼的那纺纱厂,欠下农户大量的钱财,告到了我们工匠司,我们工匠司抓了那个纺纱厂的东家,顺藤摸瓜这才知道这其中的内情,后面我们再抓了这个纺织厂的东家,抄了他的家,判了他10年,以后这10年有的时间让他去挖矿了。”

    小懒震惊道:“真是大开眼界。”

    而后他同情道:“也难为你了,要和那些奸商斗智斗勇,难怪你看的这么疲惫不堪。”

    胡强道:“谁说不是呢,为了对付这些奸商,俺们不知道花了多少精力,你们看看俺刚到  30岁,都开始掉头发了。”

    孔晨听完也是大开眼界,心想长安城不愧是大城市,这些商贾的思想就是开放,居然能想出这么多钻空子的办法。他心里琢磨着,自己是不是也可以用一用,分点股份出去,以后就能让工匠加班,自己还能赚得更多。

    胡强看出了孔晨的想法,严肃地说:“这都是歪门邪道,把精力用到这上面,作坊怎么能壮大。你可不要忘了,整个关中最大的金主是谁,是我们都督府。这样钻空子,你觉得这样的作坊能接到我们都督府的订单吗?你可不要因小失大。这些人只知道死抠工匠的工钱,他们的作坊是不可能壮大的。”

    孔晨这才从幻想中清醒过来。他的作坊虽然不能说完全依靠都督府,但靠着大同工业区老人的身份,有很大一部分生意都来自都督府。都督府的辎重车有很大一部分是从他们厂订购的,都督府的订单利润一向是最高的,几乎占了他作坊三成以上的利润,这可是他最大的客户,万万不能失去。

    于是,孔晨马上大义凛然地说:“俺好歹经过了都督教导半年,做过流民,过过苦日子,当然知道百姓生活不易,怎么会做那些克扣他们工钱的奸商。这你放心,俺和这些人不共戴天,只要知道他们,俺绝对不和他们做生意。”

    “不过胡强你这样一说,倒提醒俺了,今年俺在公民议会,就要提议让这些小型的家庭作坊也纳入厚生金当中,这样你们的工作也就好做多了。”

    胡强笑道:“如果真能通过这样的议案,俺请你喝酒,吃烧烤。”

    其实,孔晨心里另有打算。凭什么他们承受着这么重的负担和税收,而那些奸商却能钻都督府的空子赚钱。想钻空子,门都没有,他要在公民议会上一个个把这些窟窿都堵上。因为在他看来,这些奸商赚了钱,自己就少赚了钱。

    在同一片夜幕笼罩下,徐晨家灯火通明,热闹非凡。屋内欢声笑语不断,弥漫着温馨而欢乐的氛围。

    今日桑文早早回到家中,她换下平日里的素净衣裳,兴致勃勃地和吴妈一同前往菜市场。

    回到家后,桑文和吴妈便一头扎进了厨房。厨房里顿时忙碌起来,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和切菜的声音此起彼伏。

    桑文熟练地系上围裙,开始洗菜、切菜,吴妈则在一旁帮忙生火、烧水。她们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一道道美味的菜肴在她们的手下逐渐成型。

    与此同时,徐晨带着徐乐和徐浩在客厅热情地招待来自老家的客人。徐晨穿着一身简单而整洁的中山装,脸上洋溢着亲切的笑容。他指着一位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老人,对徐乐和徐浩笑道:“快叫爷爷。”

    徐乐眨着水汪汪的大眼睛,甜甜地叫道:“爷爷!”那清脆的声音如同银铃般悦耳。

    徐浩年纪有点小,一边笑着一边连带着吐了口口水,含糊地喊了一句:“爷爷!”

    村长被徐浩的可爱模样逗得哈哈大笑,他激动地抱起徐浩,连声应道:“哎!”那声音中充满了喜悦和慈爱。

    而后他拿出两个银项圈,分别戴在徐乐和徐浩脖子上。

    徐晨道:“您来就来了,还准备什么礼物?”

    村长道:“又不是给你的,是给娃的,现在高家寨的生活好了,这点银子,俺还是拿的出来。”

    徐晨道:“还不说谢谢。”

    “谢谢爷爷!”

    徐晨又指着浑身漆黑的高俊道:“叫高伯伯。”

    徐乐听话道:“高伯伯,好。”

    高俊开心笑道:“好,好,好。”

    而后他说道:“俺知道社里的规矩,没带什么贵重的礼物,社长你喜欢吃白面就带了农场产的面粉,再带了两只风干的鸡和两只风干的鸭,都是自家农场产的。”

    徐晨笑问道:“农场今年的秋收如何,没受旱灾的影响。”

    高俊笑道:“俺们修了三年的水利设施,不是白修的,今年的旱灾对农场一点影响都没有,他们夏收了2万石粮食,秋收了4万石,我们上交的粮食就超过了四万石。”

    徐晨拍着高俊肩膀道:“干的好。”

    高俊这一个农场就提供了二十分之一的口粮,要多几个张家滩这样的农场都督府可以直接出兵中原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晚饭即将做好。高大壮、他儿子高义、土根、高小四等一众高家寨的乡亲都陆续来到了徐晨家。大家一见面就和老村长热情地打招呼。

    众人围坐在餐桌旁,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香气扑鼻。大家一边品尝着美味的饭菜,一边愉快地交谈着。

    村长关心地询问土根的工作情况,土根放下手中的碗筷,挺直了腰板,自信地说道:“我现在是杜家农村场长,管着  3万亩地的大农场。俺不是要显摆什么,今年是没给俺机会,但到明年俺这个农场,肯定给晨哥儿提供三万石的粮草,定不耽搁晨哥儿征讨中原的战事。”

    老村长语重心长道:“这是晨哥儿抬举你,俺也不期望立下什么大功劳了,不要坏了晨哥儿的大事就好。”

    土根不服气道:“爹,您总是这样瞧不起俺。”

    徐晨也笑道:“村长,老话说的好,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土根哥这段时间很努力学习,进步也很大,您不能用老眼光来看人了。”

    高磊站在一旁,奇怪地问道:“爷爷,您老怎么来长安了?”

    此时,除了土根是长安县抗旱会会长兼任着杜家庄农场的场长。他儿子高磊则是徐晨的警卫员,时刻守护着徐晨的安全。

    村长笑着解释道:“俺被选成了公民议员,所以来长安开会,顺便来看你们父子。”

    徐晨也感到奇怪,前两次公民员选举也有人提议让老村长担任,但村长都拒绝了。

    察觉到现场的气氛微妙,高俊开口道:“其实俺们也是为延安府的乡亲来,这次都督您在整个关中免税,但就是延安府这些老地盘没有免,乡亲们难免心里不服气,就找到老村长,想让老村长请您也减免一点税负。”

    老村长却淡然道:“晨哥儿,不要理会这些人,刚吃了几顿饱饭,连是非黑白都不分了,晨哥儿难道还亏待他们不成,这5年来米脂修了多少水利设施,他们又付出了什么,关中的农户都快饿死了,他们还在计较这些,一个个钻到钱眼里去了。”

    徐晨笑道:“还是要讲道理,说服大家为主,我相信大部分的乡亲还是善良的,讲道理的。”

    我写这个故事主要是告诉大家。西汉与军功贵族共天下,所以军功贵族有特权,宋朝与读书人共天下,所以读书人有特权。这才是做一个国家的主人该有的样子。

    

    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089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