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资政院与全军教喻
洛阳城,吕府
“豫石公,孙阁老不但油盐不进,还拿大同社来威胁我的,您身为我们洛阳的士绅领袖,还是由您出面劝说一番吧。”高欢丢出一张报纸,一脸颓气道。
吕维祺拿起报纸看上面的文章,脸色也极不好看:“大同社倒反天罡,盘剥大族,定不能长久。”
报纸上的一组组数字,割的都是他们的血肉啊。
吕维祺是明代著名理学家,其父为河南府名儒吕孔学。吕维祺自幼习理学,二十六岁,即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中进士,授兖州(今山东兖州市)推官,擢升吏部主事。因得罪魏忠贤,辞官还乡,设芝泉讲会,传播理学。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复官,任南京兵部尚书。又因“剿寇”不力,归居洛阳,设立“伊洛会”传播儒家的理学,成为河南市绅的领头人。
不过到了明末这段时期,生产关系已经压制不住生产力,各方势力都在想办法突破儒家理学的禁锢。理学对年轻人。已经没多少吸引力了,尤其是徐晨建立大同社之后,宣扬公天下和非君的理念,更加受到年轻学子的欢迎。
当然因为大同社造反。大同学属于禁学,不能在明面上传播讨论,但暗地里的流传却是阻止不住的,胆子大的年轻的更是直接离家出走,跑到关中去学习大同学。
河南的大族最开始是限制自己家族的子弟跑到贼寇的地盘上去的,但半年前他们却发生了转变,大同社鲸吞了整个关中,再说他们是贼寇就有点掩耳盗铃了。
河南的大族从心理到身体上都极其讨厌大同社,和他们制定的那些制度。
只可惜现实就是大同社越来越强大,朝廷却是日渐衰落,越发控制不住天下的局势了。
这些大族抱着分散投资的理念,也就没有阻止家长子弟去关中了。当然但凡有万分之一的几率,他们还是想留在大明。
“大同贼寇能不能长久,某不知道,但朝廷继续这样盘剥下,我等要扛不住了,今年是灾年呐,朝廷居然加了一倍的赋税,这不是要把人给逼死。”高欢没好气道。
高欢他们反应如此激烈,主要是这次加的税他们没办法再转移了,现在中原的局势就像一个爆发了的火山口,只是有十几万明军压在上面,所以还没有彻底爆发。
但乡野已经是流民遍地,荒山当中到处都是流寇土匪,基层的秩序已经崩溃了,普通的百姓不要说交税赋了,他们就是口粮,种子粮都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想转移税负的目标都没办法转移。
吕维祺想了想道:“大同贼寇咄咄逼人,局势如此艰难,我等应该相忍为国,哪怕是为了自家的土地和钱财,也要喂饱中原这十几万的大军。”
吕维祺好歹关注兵部尚书,有点大局观,知道现在这个时刻不是内讧的时候。朝廷在关中败的如此惨烈,这既有大同社强盛的原因,在大战来临之前,地方大族和朝廷内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陈麟皱眉头道:“不是我等不想忠君爱国,朝廷那些贼配军什么德行,豫石公,您还能不清楚,10成的钱能用到三成,已经算是老实的了。更多的是连一成都到不了普通士兵的手上,我等给的钱粮越多,只怕他们要的会越急。这些贼配军的胃口是填不满的,关键他们还不办事,喜欢养寇自重,辽东的女真人不就是被他们养出来的。”
其他士绅也纷纷道:“是啊,是啊,不是我等不想忠君爱国,只是这钱用不到正途上。”
吕维祺眉头紧锁,他当过兵部尚书还能不明白这其中的套路,这从上到下都是有一套潜规则的,想要把钱落到实处,根本不可能。
这一下成了两难的局面了,以前潜规则朝廷的钱财,自己还能占点好处,他自然乐意执行这套制度了。但现在是他们出钱,只要一想到自己的钱财,被那些贪官污吏层层截留,他就觉得不能接受。
现场一时间沉默下来了,现实逼着他们要给那些贼配军一点优待,但就是因为他们了解朝廷内部运行的潜规则,就不愿意用自己的钱财养活一帮蛀虫。
陈麟想了想道:“这天下是朱家的,福王不就在洛阳,王府富比龙宫,这钱就应该他出。”
“对,就应该福王出这个钱。豫石公就应该去劝福王拿出这笔钱”其他人纷纷赞同道。
大明的士绅就没有喜欢这些王爷的,这些王爷到哪里,哪里的士绅就要损失大量的利益,福王府这几百万亩的田地那可是都是从他们的利益当中抠出来的。要是没有福王他们家的田地能多一倍。
“关中四大王府下场可不好,四个王爷吊死了三个,那些王子王孙被大同社的人逼的扫大街,大明皇室的颜面扫地。”高欢道。
吕维祺想了想道:“老夫会想办法去劝说一下孙阁老,但各位也要拿出一点诚意,大同贼寇不但是朝廷的敌人,更是我等士绅的生死仇敌。各位担忧自己的钱财用不到正处,老夫倒想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我等河南士绅可以建立一个资政院,河南每个县选出几位德高望重的士绅为资政,大家一起监督我等的钱财是如何花出去的。”
吕维祺的话让所有人眼前一亮,这所谓的资政院不就是大同社的公民议会。
虽然这些人骂大同贼寇,但他们也不得不承认,大同社有许多政策是他们也希望朝廷实行的。
像大同社兴修水利的政策,这可以极大的减少旱灾对他们的损失。以工代赈的政策,这可以减少大量的流民,维持地方的稳定。这些对他们都是有好处,他们也希望朝廷学习大同社的这些政策。
还有大同社的清廉也是他们希望朝廷能学习的。他们家族的商队,只要进入了潼关,后面哪怕是走上千里路一路到大漠也花不了几个钱,而且基本上遇不到什么贼寇,但潼关到洛阳这短短的三百里里的路程,有好几道关卡,每道关卡都要打点一番,那些贼配军可不管你的家族是不是有人在朝廷当官,他们就要钱,关键是他们出了钱,这些贼配军也是拿钱不办事,这一路上的土匪,流寇他们根本不管,遇到了事要自己想办法平,被抢走的货物想请他们找回来又要花一笔钱,甚至他们本身就扮演贼寇。
朝廷的军队如此黑,尤其是有大同社做对比之后,他们更是深恶痛绝。
而对这些大族来说,他们最喜欢的就是公民议会,从大同社第一次开始公民议会,就吸引到他们的注意,他们越研究就越觉得这套制度精妙啊。
这套制度可以把他们在地方上的影响力传导到朝廷去,还能限制朝廷对他们的盘剥,甚至反过来能控制朝廷的政策,帮助他们的家族谋取利益。
这套制度对地方大族来说几乎是完美的,唯一的缺陷就是他是贼寇提出来的,以至于大家提都不敢提。
如果花点钱才能让朝廷实行这样的制度,那也不差,现在花的钱以后可以10倍百倍的赚回来。
高欢当即道:“如果豫石公能说服孙阁老建立资政院,让我等监督这些钱粮的使用,某愿意出2万石粮食,3万两银子资助朝廷抵抗贼寇。”
陈麟道:“我也愿意出2万石粮食,3万两银子。”
“某愿意出15000石粮食,白银万两。”
这种用钱来换政治资源的交易他们还是愿意的,就像他们愿意砸钱让自己后代考上科举一样,现在花出去的钱,未来会成百上千倍的还回来。
崇祯三年 11月 6日,洛阳城,五省总督府衙门。
吕维祺拿着捐献者的名单,找到了孙承宗交给道:“我大明的士绅还是忠君爱国,他们之所以不愿意出钱出粮,只是不放心那些底下的那些将门,阁老是在辽东待过的,知道下面那些将门的底细,盘剥士兵是常态,关键是他们拿钱还不办事啊,养寇自重,养出来女真人这样的大祸害。”
“所以他们的意见是钱粮可以出,但他们希望朝廷在河南行省建立资政院,由他们监督钱粮使用。同时我大明天下危机到如此。福王他们不应该出钱粮就保扶大明,这些王爷不出钱,这些士绅心有不甘。”
“让福王出钱容易,想要天子开口建立资政院难!”孙承宗看着上面的钱粮数额,粮食50万石,钱70万两,省着点用的,能用三个月,的确是可以解决他很多问题。
但面色却更忧愁,这钱粮不好拿。想要天子同意建立资政院,几乎办不到。
其实从去年开始,就有地方士绅和那些致仕的大臣,提出过类似于成立公民议会这样的组织,这种组织对他们太有利了。既能分离朝廷的权利,也能保护自己的利益,甚至更进一步他们能通过这种组织把控朝廷。
但崇祯也能敏锐的察觉这种公民议会,资政院就是这些地方大族想向朝廷夺权,想夺取他的权利。
于是这些奏折全部被留中不发,孙承宗明白天子是不愿意看到这种组织的。
吕维祺心有不甘道:“天下已经到了危机存亡的时刻了,大同社的徐晨公然喊出要带领农户工匠消灭地主士绅,建立一个没有士绅的新世界。
他是这样说的,在关中也是这样做的,现在不单单是天家危亡,更是儒家先贤几千年来建立的纲常秩序的危亡,徐晨这是要把天下给灭亡了,这种危亡的时刻,天子更应该带头团结天下的士绅,建立资政院,这就是最好的方法,要不然我等皆会成为大同社的囚徒。”
吕维祺说的大义凛然,孙承宗却只说,能上书天子,但天子能不能同意就不是他能左右的。
崇祯三年(公元 1630年)11月 8日,潼关外。
李信带着这些流民和大同军交接,军官李过给了他一些食盐,布匹和粮食,这些货物是他笼络明军军官最好的资源。
但李信忍不住问道:“都督府什么时候能进攻中原?”
“怎么了?”李过奇怪道。
李信无奈道:“今年中原爆发了百年一遇的旱灾,其严重程度可比陕北,但大明的官员却无所作为,放任灾情蔓延,现在整个中原可谓是饿殍遍地。我大同社不拯救这些百姓,他们只能成为路边的枯骨。”
李过想到前两年陕北爆发的灾情,幸好当时有大同社积极救灾,虽然所有人都没吃饱饭,但关中的百姓活了下来。
却没有想到,今年旱灾的中心转移到中原了。他只能同情的拍拍李信的肩膀道:“都督也想出兵中原,但关中连着干旱了五六年,百姓手中没有存粮,都督府的粮食也只能勉强维持,根本没有办法出兵。
你要真想减少关中百姓的死伤,那就想办法多联络底层的明军士兵,按照都督的要求团结他们,减少都督府占据中原的阻碍,到时候都督府节省下来的粮食可以马上去拯救灾民。”
李信发泄一番之后,很快冷静下来了,他在关中待了三年,也清楚关中的情况,延安府前两年粮食短缺到,他们所有人都要有粮本才能买到粮食。
当时他们这些学生每日定额的粮食是一升二,李信他们饿的双眼发光,到处找吃的,红薯都快吃的胃反酸了,也就是今年秋收之后稍微好一点,现在让都督府出兵有点不切实际。
崇祯三年(公元 1630年)11月 10日,永宁县,李信营地。
李信召集了军中所有的军官,几百人汇聚在校场上。
李信道:“今日我和大家讲讲戚少保的故事。”
而后李信讲戚继光如何从军,如何在江南剿灭倭寇,研发出鸳鸯阵,打出了6000:2的战损比。又如何保家卫国南征北战,打的蒙古人不敢南下,最后更说了戚继光的名言,封侯非吾愿,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的事迹果然听着这些军官热血沸腾,个个都想化身戚继光,建功立业,封侯拜相。
而后他说道:“戚家军就以军纪严明而著称。某之所以严肃军纪,不允许你们掠夺百姓,一方面掠劫会放纵军队,破坏军队的战斗力。另一方面就是因为这片土地就是因为我们的家乡,你们现在掠夺百姓就是在掠夺自己的亲人。”
但这些军官不以为然,大明这上百年来都是这样的潜规则,也就是李信是这支军队的建立者,加上他保证了士兵的粮饷,又能给他们弄外快,所以他们能忍受军纪,但不代表他们认同这点。
李信道:“大家不认可这一点,但大家有没有想过,你不掠夺自己的家乡,不代表朝廷其他军队会不会这样做?这样你抢他,他抢我,只要朝廷的军队在中原,迟早就会抢到我们的家乡的,这就是底层的相互伤害,军队抢是抢不到那些大户的,只有我们这种小户人家最有可能遭受兵灾。”
这话让所有人都脸色大变了,忠信营士兵大部分的家人都在杞县,以现在河南行省的局势,真说不准什么时候自己的家乡就会爆发叛乱。
以他们这几个月看到明军的情况,他们还真不敢让自己的这些同僚跑到自己家乡去。
李信道:“所以想要杜绝自己家人遭到迫害的命运,就要彻底终结现在的潜规则,大家要保护百姓而不是迫害百姓,你们保护百姓,就是在保护自己的亲人。”
“说的好!”校场之外,一个中气十足的声音传过来。
李信马上行礼道:“末将参见督堂。”
孙承宗扶起他笑道:“这是老夫在军中十几年来,听到的最好课,你做的很好,没有辜负老夫的期待,空闲的时间知道教导士兵忠君爱国,这甚至超出了老夫的预想之外了。”
李信道:“河南行省是末将的家乡,末将只是想多救几个乡亲,不想让自己的家乡血流成河。”
孙承宗叹口气道:“要是我大明的将军都和你这样忠君爱国,天下也不至落到如此。”
而后他振奋道:“但越是在此危机的时刻,越是要宣扬大义,砥砺人心,老夫觉得你这种课就非常好,值得在全军推广。老夫任命你为全军的教喻,在全军宣传忠君爱国的思想。”
“遵命!”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089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