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蒸汽先声
崇祯四年(公元 1631年)2月 25日。
大明这个冬天暗潮涌动,各方势力相互争权夺利,在关中的徐晨也没有闲着。
公民议会结束之后,整个关中的气温迅速转凉农业活动几乎停止,也只有关中的几大工业区在拼命生产货物。
徐晨则召集了关中最好的铁匠,铜匠,石匠,成立了一家蒸汽机制造厂。
没错,徐晨打算在关中制造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机械蒸汽机。
而这也是有现实需求的,去年大同社攻占关中之后,7月大同社就马不停蹄的在关中大范围兴修水利,打井筑坝,建水车,风车。
但很快徐晨,就发现了一个问题,水车,风车效率太低,一架水车风车提的水极其有限,想要保证土地丰收,一架水车只能浇灌十几亩土地。最低限度的保证粮食产能不下降多少,也最多只能浇灌几十亩地。关中大地迫切需要更高效的抽水机器,徐成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了蒸汽抽水机。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大部分其实是以经验为主,所以发明者大部分都是那种生产在第一线的工匠。
就以大明的科技水平而言,研发蒸汽机的前置科技点基本上全点开了,只是这片土地上人力资源太丰富了,没有这个需求。
但现在就不同了,关中不但有这个需求,还有徐晨这个外挂,他把自己脑海中有关蒸汽机的图纸画出来。
关中的工匠花了不到半个月时间,就用徐晨的图纸制造出第一架实物蒸汽机,虽然效率不高,四处漏气,但却是极其顺利的实现了从0~1的突破。
接下来徐晨又带领这些工匠花了两个多月时间,不断用这原型机打磨完善,增加了气缸的直径,加大了马力的输出,在锅炉当中添加了8根火管,增加了火焰和锅炉的接触面积,产生蒸汽的效率更高,经过了两个月的修改,能使用的蒸汽机就制造出来了。
这个蒸汽机有一个接近一丈高像水塔一样锅炉,连接着一台单缸双动式气缸,看上去有点像徐晨小时候的那种洗澡房的锅炉,十分的蒸汽朋克。
“嘟嘟嘟!”蒸汽作坊那个一众工匠,看着他们研发的这台蒸汽机,通过滑轮组把6袋大米不紧不慢的提起来。
徐晨暗喜道:“这台蒸汽机有六马力足够用了。”
徐晨在准备测算马力的时候,就发现大明的一石粮食就是150斤,和马力的计算公式拉动75公斤的单位差不多,于是徐晨干脆就用粮食来做马力的计算单位了。
至于为什么不使用适合东方的计量单位?
开玩笑,徐晨还不想自己脑袋爆炸,他一脑袋的原本世界的标准单位,要是开发一套新的标准单位,那就是吃饱了撑着,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徐晨对主持蒸汽机项目的大匠朱九道:“这台蒸汽机已经是成熟的产品了,就以这台蒸汽机为标准,你们把各个零部件都测量出来,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生产,同样位置的零部件,即便是坏了也可以找到相同的零部件更换。”
朱九皱眉头道:“都督,这样一来,生产一台机器的难度提升了10倍都不止,各个工匠都有自己的经验,哪怕零部件不合适,大家也可以从其他的地方补差,但您这样强制让我们用同一个规格的零件,很多人难以适应。”
徐晨道:“难以适应也要适应,如果只剩台几台蒸汽机,用你们的方式还合适,但现在整个关中需要的不是几台蒸汽机,也不是100台,1000台,而是1万台,10万台要让整个关中铺满蒸汽机,才能向着大同世界更进一步。”
“想要生产这么多蒸汽机,光靠几个大匠是不可能的,需要有无数的工匠加入到这个体系当中,标准化不但降低了制造一台蒸汽机的难度,也能降低每个步骤需要工匠的技术,所以再难也是要执行下去。”
朱九无奈道:“遵命!”
“朱大匠你估算一下,如果生产1000台蒸汽机,每生产一台这样的蒸汽机成本是多少?”
朱九想了想道:“这是一种新的机械,老朽也难以估算其准确的成本,但大概一台的成本要200两以上吧。”
徐晨道:“朱九,我现在就任命你为蒸汽作坊的管事,100两银子一个月的工钱,余下的人全为技术工匠,按照他们的技术等级分别制定合理的工钱。
我允许你们卖500两一台,第一批批量生产的蒸汽机如果没有质量问题,都督府先订购1000台,后续每个月的订单还会有上千台以上。”
徐晨的高工钱让所有人都激,尤其是朱九,100两一个月的工钱,想都不敢想啊,哪怕是长安的大户人家也不敢说一年能赚上千两。
不过后面徐村要他们每个月生产上千台蒸汽机,朱九为难道:“不是俺老朱想坏都督的事情,实在是一个月生产1000台蒸汽机,这数量太大了,即便是累死俺们也弄不出来,而且这台机器极其复杂,俺们都是边摸索边适应的,一般的学徒不摸索几个月,连打下手都不会。”
徐晨笑道:“这就是我叫你们制定标准零件的原因,只要这些零件可以标准,你们就不用自己一个个生产零部件,而是可以利用关中原有的作坊,今天都督就教你一套看家的本领,叫产业链管理。”
崇祯四年(公元 1631年)2月 26日。
徐晨领着自己打造好的蒸汽机,领着大同社的高层,在渭水河畔,让他们看看蒸汽机的效率。
刘永等人也非常好奇,都督放下政务,弄了一个冬天到底弄出了什么东西?
这台蒸汽机的分量不低,大概有300来斤,为了可以移动它,在蒸汽机下面装了4个轮子,还有配套的轴流泵,可以最大限度的抽取河道当中的水。
工匠们在旁边忙碌,徐光启好奇道:“这机器能抽水?”
徐晨当即简单的说了一下蒸汽机和轴流泵的工作原理。
徐光启身为这个时代最顶级的科学家,一听就明白了这其中的原理。
他笑道:“都督倒是奇思妙想,居然用蒸汽的动力取代了风力水力,这倒是解决了风力水力不连续的问题。”
当然哪怕徐光启是这个时代最顶级的科学家,对于自己没有见识到的事物,依旧难以想象其对世界带来的改变,蒸汽机在他的眼中也就是一个加强版的水车,风车。
徐晨笑道:“更关键的是它效率高,一台这种蒸汽抽水机效率比得上几十台风车水车,如果在各个水渠的关键节弄上这样几台的抽水机,能灌溉的土地就能增加十几倍,也有更多的地方能建设水渠来灌溉。”
徐晨小时候生活在乡下,道路两旁都是有像下水沟一样的水渠,在他的记忆当中,这些水渠平时都是干枯的,但每当需要灌溉的时候,水渠里面就会灌满水,瞬间成为一条笔直的河道。
刘永道:“即便比风车高效几十倍,那也不值得都督您浪费三个月的时间,都督府有多少任务需要您来处理?。”
徐晨道:“我们大同社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制度,如果缺了一个人就不能运转,那就说明我们制定的这套制度有问题。”
“嘟嘟嘟!”烧了半天的锅炉开始冒蒸汽,气缸也缓慢的转动起来,带动轴流泵转动,轴流泵的出水口最开始水流潺潺,但没过多久,出水的效率就提升好几倍,在经历了不到一刻钟,水开始喷涌而出,很快就把河岸上的水渠给填满了。
刘永李文兵看到这场景惊讶无比,他没想到效率真有这么高,就这个出水量,一台这样的机器能浇灌上百亩的土地,更关键的是这玩意烧煤就能转,不像水车,风车都有局限系统,风没了,风车就不能转动,刚看了水车就是停摆的状态,而关中现在最不缺的就是煤炭了,去年他们挖出了30万万斤的煤炭。
刘永当即就在想,这些机器在能用在哪些地方,要是关中每个村都有几台这样的抽水机,粮食最起码能增加三成。
刘永笑道:“不愧是都督您弄三个月弄出来的机器,简直是粮食增产的神器,要是关中的田地上都布满了这种机器,像去年那种百年一遇的旱灾我们都不用怕。”
四周的人当即脸色大变,李文兵马上道:“呸,呸!你胡说些什么!”
刘永当即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露出抱歉的脸色。
不怪李文兵他们这么敏感,实在是这几年,关中已经被旱灾弄得千疮百孔,大家为了抗旱也是疲惫不堪。
大同社在关中建了几千里的水渠,竖立了上万座风车,水车。水库建了上百座,为了抗旱救灾投入了上千万两的银子。
但如此大的投入,却依旧不能阻止关中粮食的减产。连着6年干旱,其中还有两年是百年一遇的旱灾,再坚韧的人也会变得敏感起来。
常五笑问道:“都督这样的一台抽水机价格是多少?如果价格不高,我们抗旱会会动员村民购买,争取每个村买一台。”
徐晨伸出一只手摊开道:“蒸汽机500两银子,配套的轴流泵还要另外加50两。”
常五当即脸色大变,500多两银子一台的机器,农户哪里用得起。
徐晨道:“都督府补贴七成,农户可以先使用抽水机,秋收之后用粮食来抵钱。”
为了稳定物价,关中的所有粮食都只允许都督府来收购,各种粮食的价格也被压的很低,小麦的收购价就没有突破一两银子,而都督府向外收购粮食的价格补贴加在一起却超过了三两银子,这其实对农户极大不公平,所以现在都督府补贴一下农户也是应该的。
刘永听到这话脸色微变道:“都督打算购买多少这台这样的?”
徐晨笑道:“先购买1000台,后续看情况,争取每个月1000台,争取三年内关中所有村落最起码都要有一台抽水机。”
刘永在心中暗算,一个月就是55万两,一年下来就是600多万,即便农户也要交一部分粮食,但都督府也要增加500万两以上的开支,这数字让刘永的脸色更难看了。
徐晨道:“随着工匠技术的提升,蒸汽机的价格会下降。而且你要往好的方向想,对现在的关中来说,粮食比银子更重要,花500万两银子能增加500万时的粮食产能,对我们都督府来说就是赚了上千万两。”
李文兵笑道:“景逸你怕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哪怕把都督府所有的银子花光,能增加500万石粮食也是值得,到时候我们直接去打山西,把那些山西财主银子们全部挖出来。”
刘永想到这里,脸色才好看了一些。
崇祯四年(公元 1631年)3月 1日。
关中大大小小的钢铁厂,器械厂,甚至连孔晨的车马场都收到都督府的请帖。
众人相聚议论纷纷,想要知道都督府为什么找他们?
孔晨看着自己身边的大铁锤问道:“都督要我们做什么事?”
大铁锤道:“当然是赚钱的买卖,渭水河畔的那个蒸汽机,你们看到了吗?”
孔晨道:“当然知道了,大同报还专门报道了,却没想到这样一台机器抽水的效率比得上几十台风车,就是价格贵了一点,一台要500多两,一般的农户哪里用得起?”
大铁锤道:“都督想要每个月生产上千台这样的机器,光靠一家作坊难以完成这个任务,所以才找到我等。”
听到大铁锤的话之后,场内有点嘈杂,500两银子一台的机器,更不要说都督府的订单一向以利润高而著称,他们哪怕分到很小的一些,那也是一笔的财富。
没多久徐晨带着朱九走进大厅,和这些商贾寒暄一阵之后就坐在首位,和后让工作人员,把一堆文件交给他们每个人。
大铁锤他们翻看上面的文件,发现上面画的,都是一个个零部件,坐在这里的都是在一线的工程师,他们看着这些图纸,很快就明白这些零件是做什么用的。
徐晨道:“都督府最新研发的一个叫蒸汽机的机械,想来各位都知道,蒸汽机一共有323个零件,都督府打算把这些零件交给各位来生产,对这些零件的要求是要标准化,误差不能超过一分,一些核心的零部件误差不能超过3毫。”
孔晨翻看这些图纸,每个零部件的标准要求都极其高,孔晨生产马车的时候也会生产一些轴承,但哪怕是他马车上的轴承零部件的精度也比不上这里的任何一个零部件。
所以看到这些要求他眉头紧锁,但看到这些零部件的价格又心有不甘,这些零部件的价格都极其高,抢下一个订单就能赚大钱。
其他商贾也是相同的想法,按照都督的说法,这个新生的蒸汽机产业,光都督府的订单就有600多万了,这是多么庞大的一笔财富,哪怕是再难,他们也要狠狠的咬下一份。
干了!他们从不怕技术上的难题,只怕没有钱赚。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0890.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