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贺函的不安与再次相遇
崇祯四年(公元 1631年)3月 26日,天空万里无云,冬日的寒气尚未消散,但暖日又马上驱逐了寒气,使得天气极适合行军。
贺涵正站在秀子营的营帐前,望着整装待发的士兵,心中盘算着南下扬州的行程。突然,一匹快马如旋风般疾驰而来,马蹄扬起的尘土在身后弥漫开来。信使飞身下马道:“陛下招贺总兵入宫。”
贺涵眉头一皱,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他不敢耽搁,快马加鞭直奔紫禁城。
当他踏入乾清宫时,只见崇祯皇帝正满脸气愤地在殿中来回踱步,龙袍随风飘动,犹如暴风雨中的旗帜。周延儒等内阁大臣垂手站在一旁,神色忧虑。
崇祯皇帝停下脚步,怒目圆睁,声音中带着怒火:“这祖大寿,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简直就是个废物!朝廷每年耗费 500万两白银养着他们,都养了两年了,却一点用处都没有!”说罢,将手中的奏章狠狠地摔在桌子上。
今年二月的时候,祖大寿上书请求重修大凌河城,以加强北方防御,抵御女真人的侵扰。当时崇祯皇帝召集了周延儒和侯恂商议此事。
周延儒分析道:“陛下,大凌河城地处要冲,乃兵家必争之地。它不仅是北方防线的重要支撑,修好此城,女真人想要入侵直隶就哪有那么容易了。”
侯恂也点头附和,他捋了捋胡须说道:“周大人所言极是。大凌河城一旦建成,就如同一把利刃插入女真人的腹地,对他们形成极大的威慑。而且,祖大寿愿意承担此重任,也算是将功折罪的机会,陛下不妨应允。”
崇祯皇帝他看得更为长远。大凌河城若能成为进攻女真人的前线基地,无疑是实现他收复辽东、重振大明威严的重要一步。
想到这里他批准了祖大寿的请求。祖大寿当时拍着胸脯保证,只需一个月就能修好城池。然而,现实却让人大失所望,这城池才修到一半,就被女真人包围得水泄不通,祖大寿还厚着脸皮向朝廷求援。
周延儒见崇祯皇帝如此愤怒,赶忙上前一步,拱手劝道:“陛下息怒。大凌河城中有 1万精锐士兵和 1万民夫,皆是朝廷的宝贵力量。倘若弃之不顾,关宁防线必然会受到极大的冲击,关宁不稳,京师便如危卵,岌岌可危啊。”
侯恂也接着说道:“陛下,正因为大凌河城至关重要,皇太极必然会想尽办法摧毁它。以往朝廷在辽东战场上屡屡受挫,是因为没有能与女真人野战的精锐军队。
但如今不同了,朝廷新军已成,大凌河城如今反倒成了女真人的破绽。我们可以借此机会,调出新军精锐,与女真人一战。只要能重创女真人的八旗军队,陛下您当初‘5年平辽’的誓言就有望实现了。”
这一番话让崇祯皇帝眼前一亮。当年,他与袁崇焕定下“5年平辽”的誓言,然而随着女真人屡次入关劫掠,这誓言早已成为天下人的笑柄。如今若能抓住这个机会,挽回颜面,重振朝纲,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期待,转头看向一直站在一旁沉默不语的贺涵。
贺涵却敏锐地察觉到祖大寿求援的时机太过巧合。但凡晚一日,他就已经带着秀子营南下扬州了。辽东战事背后,只怕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阴谋。
更重要的是,祖大寿的求援打乱了他的全盘计划。如果现在奔赴辽东战场,一来一回加上战斗的时间,大半年时间都将耗在那里。抄扬州盐商的家事小,他最担心的是大同社趁机进攻中原,而新军却远在千里之外的辽东,到那时只怕赶不上中原大战,后果不堪设想。
贺涵沉思片刻,上前一步,躬身说道:“陛下,如今朝廷最大的敌人并非女真人,而是大同社。他们在中原地区势力渐长,对朝廷的威胁与日俱增。辽东方面,目前应以稳住战线为主。臣以为,可令祖大寿撤出大凌河,退守锦州,保存实力,以待时机。”
贺涵的话让崇祯皇帝陷入了沉思。
是啊,按照他和贺涵原本定下的战略,此时应该南下抄盐商的家,获取更多的钱财,编练更多的新军,以应对大同社的威胁。贺涵要是去了辽东前线,谁来帮他完成这个重要的任务呢?
崇祯皇帝心中十分纠结。比起教训女真人,他现在最头疼的就是朝廷的财政问题。如今的大明,局势比历史上更为严峻。
陕北地区的战乱使得财政收入锐减,十分之一以上的赋税化为乌有。为了抵御大同社,朝廷还得在中原和山西行省囤积重兵。他的老师孙承宗虽然忠心耿耿,也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但却是个花钱的主。自从去年带领大军驻守在洛阳,整个河南、山西行省的税负被花光不说,大明朝廷还支援了 400万两银子。这孙承宗,简直就是制造了一个新的关宁集团,让朝廷的财政雪上加霜。
若不是贺涵推行清田政策,让新军的财政支出大为减少,又抄了一些勋贵士绅的家,大明的财政恐怕早就破产了。崇祯皇帝这大半年来之所以能忍受财政亏空,就是因为知道有扬州盐商这个大血包存在,朝廷所有的亏空都能从他们那里填补。
如果贺涵带着新军去了辽东,朝廷的财政亏空无人填补,他又得继续做那为军饷发愁的“饷帝”,这日子何时是个头啊。
崇祯皇帝在殿中来回踱步,眼神中透露出犹豫和无奈,一时间难以做出决断。
侯恂脸上带着一丝冷笑,目光锐利地看向贺函:“贺总兵,听闻新军训练有素,可如今却对与辽东女真人野战之事如此踌躇,莫不是新军竟不敢与女真人一战?若新军连女真人都无法击败,日后又有何底气去对付那关中的大同贼寇?你这新军成立的意义又在哪里?”
此言一出,乾清宫内议论纷纷。此时的大明朝堂,到了崇祯四年已然形成一种共识:关中的大同贼寇比辽东的女真人战斗力更强,所以朝廷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了中原地区。
贺函神色淡然说道:“侯大人,非是末将胆怯。只是如今进攻女真人,时机着实不佳。辽东之地,地形复杂,女真人又善骑射,且熟悉当地环境。如今我军尚未完全准备妥当,贸然出击,恐难取胜。”
侯恂却不以为然道:“陛下,老夫以为现在反而是最好的时机。天下对我大明威胁最大的,便是关中的大同贼寇与辽东的女真人。此二贼南北夹击朝廷,局势对朝廷极为不利。朝廷若想改变这一局面,就应当先易后难。辽东女真人虽凶悍,但相较于大同贼寇,实力稍弱。先剿灭辽东的女真人,解决朝廷北方的顾虑,如此朝廷才能集中力量对付大同贼寇。”
次辅钱象坤连忙上前,恭敬地行礼:“陛下,兵部尚书之言有理。朝廷应趁此机会剿灭辽东女真人,以绝后患。”其他各部尚书也纷纷点头,认可侯恂的战略。
崇祯帝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陷入了沉思。他看着朝堂上众人的表情,心中也有些动摇。这些大臣说的也有理,与其一直处于两面夹击的态势,不如先消灭一个相对弱小的敌人。
于是他缓缓看向贺函:“爱卿,还是去救援祖大寿吧。正好也用女真人来练练兵,增强新军的战斗力。”
贺函心中无奈,但君命难违,他只能抱拳领命:“陛下,末将遵旨。”
崇祯四年(公元 1631年)4月 2日,京师附近的乡下一片忙碌景象。贺函的手下站在一个高台上,大声说道:“乡亲们,如今辽东战事吃紧,朝廷需要你们的帮助。此次出征,是为了保卫我们的家园,保卫大明的江山。只要大家肯出力,战后必有重赏,可以优先加入新军。”
新军的待遇在直隶大家都是知道的,五十亩田地,足够让一个家族实现阶级的跃迁了。在可以优先加入新军的号召下,很快就招到了 2万民夫。
与此同时,贺函派人前往天津征调粮草、火器、火药等器械。天津的仓库里,士兵们忙碌地搬运着物资。一箱箱的火药被小心翼翼地抬上马车,一门门火炮被装上船只,他们将乘船从天津位置抵山海关。
贺函还亲自到兵部和户部,与官员们交涉,弄来了大量的粮草器械。让他惊讶的是,这次朝廷的效率前所未有的高,所有的物资很快就准备妥当,甚至连漂没都没有。
他心中不禁泛起一丝疑虑,怀疑辽东战事可能真有问题。
大军开拔之前,贺函找到恩师杨鹤说道:“老师,辽东战事只怕有很大的隐情。战场上学生不怕敌人的火炮刀剑,但只怕有奸臣暗害陛下。如今紫禁城的守卫基本上是由神机营和神枢营担任,但他们要对付的势力太过于庞大了,学生还是担心会出问题。京城就请老师照应了。”
杨鹤看着贺函,眼神坚定拍了拍贺函的肩膀:“你放心地去战场,老夫舍了这条命也不会让天子有问题。你只管奋勇杀敌,莫要牵挂京城之事。”
得到杨鹤的保证后,贺函心中稍安。他带着 4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向辽东。
话分两头,且说这辽东战场,却是一片祥和的景象。
皇太极亲率八旗劲旅,扑向大凌河城。在成功包围大凌河之后,他迅速调兵遣将,命令贝勒德格类、岳托、阿济格率领两万精悍兵马,经义州一路疾驰,屯驻于锦州和大凌河之间。切断了锦州与大凌河之间的联系,让祖大寿所部陷入孤立无援之境。
而皇太极自己,则带着余下的八万主力人马,稳稳驻扎在大凌河城下。
而后他设下丰盛的筵席,款待前来参战的蒙古军。筵席结束后,皇太极面色一肃,再次申令军纪。皇太极的野心极大,他可不只想当女真人的皇帝,更想当中原的皇帝。所以,他对八旗军纪的要求相对严格了一些,当然,这也只是相对他父亲努尔哈赤动不动就屠城的水准而言。
再说大凌河城内的祖大寿,此刻却显得颇为惬意。大凌河城虽曾被金兵多次摧毁,但原有墙基还在。祖大寿提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调集了大量的民夫,日夜不停地修筑城墙,修城进度十分迅速。同时,他还储备了充足的粮草,堆积如山的粮食和兵器,让城中的士兵们心里有了底。女真人一来,祖大寿果断下令,将四个大门紧紧堵住,带领大军躲在大凌河城中。
他心里打着如意算盘,就等着皇太极和贺涵大战一场,双方不管是哪个战死,他都高兴。要是能拼得两败俱伤,那就更好了,他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而皇太极也似乎看透了祖大寿的心思,但也没在意,他这一战要对付的是贺涵和他的新军,对祖大寿他不愿意浪费精力。
但皇太极也不会让祖大寿打扰他的计划。于是他让随军民夫在大凌河城四周深挖战壕。民夫们手持铁锹,奋力挖掘,泥土飞扬。经过数日的努力,挖了四道又深又宽的壕沟,还筑起一道一丈多高的墙。将小小的大凌河城围得如铁桶一般,让祖大寿插翅难飞。
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4月12日。
贺涵带领大军越过了山海关,浩浩荡荡地向辽东战场进发。参将马科热情地帮贺涵的大军驻扎好营帐。贺涵派人向马科等人请求支援。然而,马科等关宁将门却以粮草不足为由拒绝了。
贺涵心中顿时升起一股不祥的预感,他皱起眉头陷入了沉思。接下来的几日,辽东的军堡都是以这个借口拒绝支援贺涵。贺涵的脸色变得极其难看,这辽东的将门肯定有问题。他们这是给了除了粮草器械外的一切支援。就是想孤立自己的大军
贺涵当机立断,当即改变了行军的速度。他下令大军每日行军至30里,达到路程之后必定开始安营扎寨。辽东将门为他们准备的营寨,贺涵根本不去。他带着大军另寻地方扎营,加强戒备。靠近锦州后,一日行军的路程更是降低到20里。这场救援之旅硬生生地被贺涵磨到了5月,可他的大军都还没到达战场。
这下祖大寿他们可着急了,辽东战报如同雪片一般,不断传到贺涵军中。
先是传来松山守军两千前来增援,由于众寡悬殊,被金国击溃的消息;接着又说锦州总兵吴襄、参将宋伟率锦州兵六千前来救,阿济格率兵迎敌,结果因为大雾被金人打得大败。
但贺涵不为所动,反而继续降低了行军的速度。在没有充足粮草和武器装备的情况下贸然前进,只会让自己的士兵白白送死。于是整支大军就像乌龟一般缓慢地靠近大凌河城。
这日前来救援的吴襄心急如焚地找到贺涵,着急地说道:“贺总兵,救兵如救火,您这样缓慢地前进,什么时候才能到达大凌河,又什么时候才能击败女真人?”
贺涵一脸淡然,不紧不慢地说道:“祖总兵守在坚固的城池当中,怕什么。倒是我行军了一个多月,粮草都快耗尽了,哪里还有战斗力去对付女真人。等过几日粮草耗尽,本将也尽力了,也该带着大军回去了。”
吴襄听后,震惊不已,连忙说道:“贺总兵就这样回去了!您就不怕朝廷责怪?”
贺涵依旧淡然道:“军中无粮,本将又能如之奈何。”
吴襄急得团团转,新军可不能就这样逃了,他说道:“贺总兵,粮草本将想办法弄,可万万不可撤兵呐。”
吴襄当机立断,当即想办法联络辽东将门。接下来的几天,关宁军每天向贺涵的营地输送了上万石粮草。
贺涵静静地等待着,直到吴襄他们输送了十万石粮食,才下令将营地移到大凌河的松岭山脉。他带着大军在山上安营扎寨,选择了一个不利于骑兵作战的地方。
贺涵对新军火器的战斗力有一定的把握,但他也害怕女真人骑兵的冲击力。前年京师的那一战,秀子营几乎全军覆没,女真人骑兵强大的冲击力是最重要的原因。
话分两头,皇太极也通过探子探查得知了贺涵的大军动向。他本想以逸待劳,坐等贺涵前来进攻,可贺涵的大军却像个乌龟一样,在距离大凌河不到百里的距离止步不前。皇太极等了几天之后,心中有些不耐烦了,干脆集结人马主动杀过来了。
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5月12日,松岭山下,一场大战即将爆发。皇太极带着八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杀过来,军旗猎猎作响,马蹄声震得大地都在颤抖。贺涵则带领四万新军严阵以待,他们手持火器,眼神坚定。双方相隔一年半,再一次在战场上相遇,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一场惊心动魄的厮杀即将拉开帷幕。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0886.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