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 第253章 ,组织力的极限与天灾连连

第253章 ,组织力的极限与天灾连连


今年关中灾情之严重,甚至超过了前年那场所谓的百年一遇的旱灾,明末小冰河时期的旱灾,在互联网上大名鼎鼎,但只有真来到世界才意识到这场连绵不绝的旱灾对农业生产破坏有多严重?

    以前互联网上经常调侃,活了二十几年,百年一遇的灾害遇到了好几次,10年一遇的灾害年年一回。

    但是工业时代强大的组织力和物质保障能力,让这些所谓百年一遇的洪灾,旱灾造成的影响不大,徐晨生活在城市当中就没有多少感受,只有新闻播报他会知道哪个地方遭了洪灾,旱灾。

    但真正身处这个时代,徐晨才能感受到徐晨才能感受到。这些灾害对农业生产打击之大,10年一遇的灾害可能就要死10万百姓,百年一遇可能就有几百万百姓成为饿殍。

    现在这是崇祯4年,在这个时代没办法得到后世那种充足的工业机械保障,他也只能学习后世的水利大会战模式了,各府各县集中人力物力,优先保住能保住的田地。

    那些山区梯田,土坝暂时还修不了水利设施的地方,种一些抗旱的玉米,高粱,粟米,红薯,能不能收到一点粮食,就看老天爷给不给面子!

    各县大部分的农户都被组织起来,动员到靠近水源的田地,修缮水利设施。

    “嘟嘟嘟,休息时间结束,所有人上工。”随着哨音的响起,在在各大队长,团长的督促下,农户和士兵艰难的起身,一个个再次回到了自己奋战的地点。

    徐晨拿着铁锹,不断的铲着水渠当中的泥沙,他的警卫员高磊则把长满的泥沙藤框挑上岸,然后装在独轮车上,每辆独轮车装满了六筐沙土,车被农户运走。

    张献忠做的是和徐晨一样的工作,两三个月劳动下来,他原本消失茧子再次出现。

    他道:“都督,您应该坐镇长安指挥,何必冒着烈日,待在田地当中。”

    以身作则虽然是美德,大明的官员哪怕在第一线,人家也是指挥,哪有像都督这样真亲手挖土。俺老张花了好几年时间终于离开了田地,却没想到现在又回来了,这到哪里去说理去。

    徐晨道:“只有在第一线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现在时间就是生命,早1日解决问题就能救更多的人。”

    “我不在这里挖土,又岂会知道有这么多人想磨洋工,又怎么会想到用定工段,定人员的方法,拆解工程量。”

    组织几十万人干工程,这几乎到了大同社组织能力的极限了,在工地上几乎每天都会遇到问题,像农户会偷工具,人数一多,组织就容易混乱,分工协作效率虽然高,但只要卡住了一环,后面的步骤就全卡住了,这样效率反而更差。

    最好的组织制度,当然是前面遇到问题,上报过来,都督府根据你遇到的问题再找出解决的方法。

    但现实情况却是这些遇到的问题会第一时间压下去,直到这个问题超出了他们处理的能力范围,压不住了才会上报,这容易造出矛盾不说,还会耽搁修筑水利工程的进度。

    在都督府,徐晨找徐光启这样专业的人士制定新修水利的工程进度,又找洪承畴这种有丰富执政经验的大明官员来查漏补缺,制定了一个纸面上看上去很完美的工程建设计划,但落到实处就会冒出很多徐晨他们根本想不到的问题。

    就像徐晨认为,只要都督府提供口粮,加一些物质上的奖励,同时修这些水利设施,不但能抗旱救灾,在平常年份还能增加粮食的产能,对农户有好处。

    所以他脑海中的场景是,整个关中百姓万众一心,大同社员起到带头作用,冲在第一线劳作,所有的农户激情澎湃,抗旱救灾,保护自己的家园的场景。

    但现实的情况却是,人一多就乱,一乱就会出现磨洋工的状态,工程进度量达到七成都是非常优秀的状态了。

    毕竟现在关中,哪怕在工地上粮食也只有一升二的口粮,勉强只能填饱肚子,劳作太辛苦,肚子饿的更快。而且这些水利设施也不是为他家田地修的,自然开始有人磨洋工。而只要有一个这样的人就会带坏10个,20个。

    而这些问题待在都督府是很难看得到的,只有在第一线才能看到这些问,跟农户一起劳作,才能知道他们的想法,而后才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徐晨就是发现劳动在第一线,最快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

    如何能得到一线最真实的信息,一直是古往今来,所有王朝最大的难题。实践出真知说谁都会说,但真正能做出来的寥寥无几。

    就在徐晨顶着烈日继续铲土的时候,一个信使却骑着战马冲进了这片工地,他找到徐晨着急汇报道:“都督延安府出现蝗灾,刘执政请您立刻回长安。”

    徐晨脸色大变,当即赶回长安城回到都督府。

    而此时刘永等人已经齐聚会议室,看到徐晨来刘永马上汇报道:“都督,延安府来报,其治下大部分州县都出现蝗虫的影子,我等已经命令关中各州县,去探查野地蝗虫的数量,让他们及时汇报。”

    徐晨道:“久旱必蝗,现在延安府都出现蝗虫了,关中其他地区只怕也有蝗虫的踪影,只是大家没有重视。”

    他这段时间回忆了有关崇祯年间的资料,才发现崇祯年间真不是人待的,旱灾,蝗灾,洪灾,到个崇祯10年左右还要加个鼠疫,这是老天爷把人往死里逼的节奏啊。

    这些资料让徐晨明白,在这个时代只要灾害露出一点苗头,那灾害就必然会发生,而且也只有大灾和超大灾之间的选择。想要一场波及县府的小灾害,那是想都不要想。

    “我等要做好最坏的打算,通知各州县令,把蝗灾的情报告诉他们,命令他们只要查询到蝗虫的踪影立刻扑杀蝗虫,命令各县以一斤蝗虫干两文钱的价格,无限量的收购蝗虫。”

    刘永皱眉头道:“都督,自从3月都督府开启抗旱灾之后,都督府每个月的开销都翻了一倍,5月份的开销更超过了300万了,都督府的钱粮已经不多了,要是无限量的收购蝗虫,我担心都督府开支会支撑不住。”

    徐晨道:“发行都督府的债券,第一期定在1000万两,用这笔钱来收购蝗虫。”

    两文钱一斤的蝗虫干,1000万两足够收购50亿斤,现在蝗虫还没有大范围的扩散与农户对钱财的渴望,足够把这些蝗虫杀的断子绝孙。

    刘永皱眉头道:“数额如此巨大,我担心这些债券很难销售出去。”

    徐晨道:“都督府债券不止在关中销售,山西,中原,江南,蜀中都可以销售,向着四地宣传,只要购买了都督府的债券,会得到大同社的保护,不在抄没的家产之列。以都督府现在的威势,我相信那些地主老财会想办法增加自己的统战价值的。”

    朔方城,后套平原。

    陈子龙头戴草帽,身穿麻布短衫,脚上穿着一双牛皮质的凉鞋,杵着一个木棍,看着奔腾的黄河水。

    黄河在这里分成两条支流,一条贴着库布齐沙漠,是黄河的主干河道之一,另外一条分叉继续往北,直到遇到了阴山山脉才继续转向,然后在五原城附近,汇入黄河的主干河道,形成了独特的套上套地形。

    但这种套上套的地形对水利灌溉来说就非常不利,黄河在这段流域,呈现的是南高北低的地形,所以黄河水主要流向的是靠北的河道,但这条河道一直贴着阴山流淌,修建水利设施利用效率极差。

    相反从黄河南河道,就可以垂直修水渠,水流就会自动的由南向北流,形成自流渠,只要建立好主干渠和支线渠,就能灌溉整个前套大部分的平原地区。

    陈子龙对一旁的孙可望道:“黄河河道在这里,南线的流水少,北线的流水多,将军要到北线修筑一道水堰,学都江堰的做法,尽可能的截流黄河水去南线,增加前套平原的灌溉水量。”

    孙可望看着黄河河道皱眉头道:“这可不是一个小工程。”

    北线哪怕是枯水期,黄河支流的宽度也有1里左右,丰水期宽度增加四倍。

    后世有一个著名的1万小时法则,说的就是任何人做一项工作,有1万个小时,就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这个法则用在孙可望的时间更短,孙可望也可以算是一个水利专家。

    高大壮被调回长安府之后,孙可望就成了镇北都护府将军。但他大部分的时间不是训练士兵做战争准备。

    而是带领士兵和农户,在这片广袤的平原上,修建水渠,开垦田地,两年多的时间,虽然中间还有战争干扰,但在前套这片广袤的大平原上,孙可望带着农户,士兵,牧民开垦出了上百万亩土地,种植了玉米,土豆,红薯,高粱,大豆等各种作物。

    靠着一手青储饲料的技术,他在河套地区,新建了30多个固定的牧场,让游牧变成了定点放牧,技术带来的进步,极大的降低了干旱,对草原畜牧业的影响。

    现在朔方城每年可以向关中输入几十万石粮食,几万石羊毛和几万头牲口。

    这里已经成为了大同社最重要的粮仓之一,但面对关中越来越严重的干旱,河套地区已经成为了大同社最重要的粮仓了。

    这次的水利大会战,关中和河套是两个重点地区,这其中河套的优先等级甚至高于关中,这场大旱让关中大河流量减少一半,小河几乎干枯。

    但只有黄河的流水量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徐晨记得后世有个数字说黄河上游的径流量,一年达到600亿立方,这个水流量保证了河套地区的田地能最大限度的抵抗旱灾。

    所以整个关中有40万青壮,以被大同社雇佣的方式,前往宁夏平原,后套平原,前套平原这三个地方,徐晨定一下,让陈子龙他们新开垦300万亩田地的目标,而这其中后套平原定下的目标是百万亩田地。

    陈子龙道:“工程量再大也要做,只有让黄河之水尽量流淌在南线段,才有足够的水源来灌溉土地,没有足够的黄河之水,哪怕是在河套地区,也生产不出多少粮食。”

    孙可望皱着眉头道:“某想想办法吧。”

    陈子龙笑道:“将军可以看看都江堰的故事,想来可以有不少的启发。我现在还要去宁夏镇,主持宁夏镇的水利建设,朔方城就交给将军了。”

    要说大同社最缺什么人才,那必定是水利人才,虽然徐晨这些年开了水利学院,也培养了一些水利的人才,但这些人光有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现在也只能做一些小水利设施积累经验。

    整个关中能说得上是水利专家的,勉强算只有三个徐晨,徐光启和陈子龙,关中有徐光启和徐晨。

    河套有陈子龙,但河套分为前套,后套宁夏平原三块,相隔的距离有上千里。前套,后套经过大同社两年多的开发,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人才,屯垦也有了专门的流程。

    开发宁夏镇是大同社下一步的目标。200多年来宁夏镇的将门,占据了这样一块天府宝地,但他们却没想过修建水利设施开发这块宝地,200年前朱元璋时期,宁夏只有土地百万亩,200年后,宁夏镇的田地也不过是150万亩左右,真可谓是暴殄天物。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0880.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