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分散投资的大族
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7月15日,永宁州,清龙渡。
黄河水奔腾不息,滚滚向南流去。山西巡抚耿如杞和参将曹文诏,骑着马沿着黄河岸边缓缓前行,仔细观察着陕西地界的情况。
耿如杞望着对岸那曾经属于大明的疆土,如今却落入“敌寇”手中,神情极为复杂。
山西省接连遭受旱灾、蝗灾的双重打击,仿佛是堆满了干柴的大地,只要有一个火星,愤怒的农户就会彻底点燃整个山西行省。所以此刻耿如杞时刻警惕着大同社是否会从关中杀出来。
“对面有想渡河的动作吗?”耿如杞沉声问道。
曹文昭策马上前,摇了摇头,说道:“虽然他们动作频频,但末将知道他们短时间不会进攻山西行省。大同社都解散自己的士兵,让他们去抗旱救灾了,要是想出兵进攻山西,他们就根本不会释放士兵。”
耿如杞点了点头,严肃地说道:“即便这样你也不可放松警惕,守好青龙渡口。”
“遵命!”曹文昭响亮地回应道。
耿如杞继续凝视着黄河对岸,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就在这时,他忽然发现黄河当中有几十个百姓,抱着木块在湍急的河水中挣扎。
耿如杞脸色大变,急切地喊道:“有百姓要溺亡,快去救人。”
曹文昭看了看情况,神情淡然,说道:“巡抚,那是想投靠贼寇的百姓,即便他们被淹死了,那也是想投靠叛贼而死,我等无需理会。”
这情况曹文昭太常见了。他也觉得这大明的天下可能真要完了。从3月开始,山西省就开始闹旱灾,土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6月,延安府传来闹蝗灾的消息,而后整个关中多地都爆发蝗灾,山西的官员们还幸灾乐祸过一段时间,觉得又是旱灾,又是蝗灾,这是老天在惩罚大同贼寇。
但很快,他们就笑不出声了。6月末,山西行省也爆发了蝗灾,甚至连他们能这么快注意到蝗灾,都是靠着大同社的提醒。山西巡抚耿如杞除了没有钱购买蝗虫之外,如法炮制大同社处理蝗灾的办法。
然而,办法摆在那里,耿如杞却没办法用。大明朝廷的地方组织基本上是靠大族来维持的,但现在哪里有大族敢待在乡下?
乡下的地主士绅不是被流寇攻破,就是被农民军抄了家,总之是乡下不安全,他们根本不敢待。
大明主动放弃了他们的农村机构,没有人来主持,各种治理蝗虫的办法自然不可能实行。
于是从7月份开始,山西的蝗灾从平阳府开始爆发。农户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蝗虫啃光自己本就不多的粮食,甚至连草根树皮这些也被啃得干干净净。
平阳府的农户们,只能绝望地往北上奔赴,想到那些没有蝗灾的地方求得一条生路。
而另外一部分流民,他们听说关中有食物,便带着全家老小抱着一块木头,就直接跳下了黄河,冒着湍急的黄河水想求得一条生路。所以曹文诏看多了这种场景,已经习以为常了。
但眼前这一幕还是让耿如杞感到有点羞愧。他身为山西巡抚,却不能保证自己治下百姓能吃饱饭,以至于他们要逃到“贼寇”的地盘上。
但羞愧之余,他又觉得自己不应该辜负朝廷的使命,于是说道:“流民大量涌入关中会增强贼寇的实力,曹参将你怎么不阻止他们?”
曹文诏无奈地叹了口气道:“巡抚大人,您是想让他们消耗大同社的粮食,还是想让他们留在山西行省,让他们在本地造反?”
耿如杞听了,无言以对。他知道留在山西行省,只怕情况会更糟糕。
曹文诏接着说道:“现在这种情况对我等是有利的,这些百姓游不过去,他们会淹死在黄河当中,减少山西省一分隐患。游过黄河也能消耗大同社的粮食,对我等更加有利。”
耿如杞沉思了片刻说道:“曹参将,本府想在山西行省,发行300万两粮食债券,不知道你怎么看?”
曹文诏惊愕地看着耿如杞,说道:“巡抚大人是想学习大同社!”
耿如杞点了点头,说道:“虽是贼寇的办法,但能用就行。”
他回想起自己和贺涵一起进京勤王之后,贺涵得到天子的赏识,留在了天津卫。而他和张鸿功二人则领兵回到了山西行省。
因为有贺涵的提醒,他对大同社极其重视。在太原镇他淘汰老弱,招募青壮,整顿军户,打造火枪,加强武器装备,也练出了3万的精锐。可就在这个时候,大同社出兵关中不到三个月时间就鲸吞了整个关中地区,整个北方为之震动,大明朝廷也为之震惊。
这个时候,耿如杞终于完全理解贺涵的担忧了。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留给大明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但他刚刚编练了5万军队,山西省就爆发了旱灾,接着就是蝗灾。这场灾害的残酷性已经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甚至超出了大明王朝处理的范围。中原爆发旱灾,山东也爆发旱灾,整个北方也就是京师附近情况稍微好一点。
在这种情况下,耿如杞连连上书,请求朝廷赈济百姓,但得到的回复都是让他自行处置。他明白,朝廷已经没有钱粮了。
而山西省也没钱粮了,他编练的5万大军甚至镇不住山西的情况。现在逃到太行山的闯贼又开始活跃起来了,平定州、辽州、潞州,都有闯贼的身影,山西其他各州县,更是民变频发,知州县令求援的信件雪片般飞到巡抚衙门,让他疲于应对。
而大同社在关中种种举措,让耿如杞羡慕不已,同样是旱灾,蝗灾,大同社却能快速找到方法,而后立马实行,明明关中的旱灾比山西行省更早爆发,危害也更大,但关中却太平无事,所有人劲往一处使,修水利抗旱灾,山西的秩序却已经崩溃了。
他时常翻阅从各处搜集来的《大同报》,上面详细记载着徐晨在关中的作为。徐晨向整个关中的百姓募捐钱粮以赈济灾情,居然弄到了532万两银子。这个数字如同重锤一般,狠狠地砸在耿如杞的心头。
他那真是羡慕妒忌恨啊。要是这500多万两银子交给他,自己也可以马上平定山西行省的乱局。有了这笔钱,山西那些因灾荒而躁动的百姓能得到安抚,四处流窜的贼寇会被迅速剿灭,整个山西会重新恢复往日的平静与秩序。
他也不是没有找过山西的大户募捐。祈雨失败之后,他亲自拜访了山西的许多名门望族,言辞恳切地希望他们能为山西的灾情出一份力。
只可惜,整个山西募捐到的不过是12万两银子和8万石的粮食。其实这个数字已经不错了,往上数上百年,没有一个巡抚能募捐到这么多钱粮。
但有了大同社500多万两银子的对比,这点钱粮就显得微不足道,让他觉得自己这个巡抚好像一个跳梁小丑,只能在那些大户面前赔着笑脸,才能得到一点蝇头小利。
后面得到的消息更是让他无奈。关中爆发蝗灾时,徐晨居然发行1000万两债券来抗击蝗灾。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再次震撼了耿如杞。但也让他灵光一现,徐晨可以这样借钱,他堂堂一个山西巡抚难道不可以学吗?
这可不是要大户们免费募捐,而是借钱给朝廷应急。有了这笔钱,他也可以学大同社以工代赈,新修水利,抗击旱灾。
耿如杞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曹文诏,可曹文诏却无奈地摇了摇头,说道:“大人,此事朝廷难学。朝廷这几十年什么时候富裕过,到现在还欠着银钱,这种情况下谁会借钱给朝廷?”
耿如杞却不这么认为,他激动地说道:“今时不同往日,只有稳定山西行省的局势,大户才能继续享受富贵的日子。要是被大同社打进来,大户们不要说钱粮了,只怕他们的小命都难保。”他觉得有大同社这个威胁在,那些大户士绅哪怕是为了自己的小命,也应该借钱给自己。他自认为这个计划是可行的,仿佛已经看到了山西未来的希望。
曹文诏听了,只能默默不语。在他心里,大同社和朝廷的情况简直是天壤之别。大同社强悍的战斗力自不必说,他们光一个关中就能搜刮出2000多万两银子,下属的一些产业加起来也有上千万两。
而且徐晨言而有信,几次发行的债券都让那些购买的人赚得盆满钵满。不要说关中的大户了,就上次他自己都心动,想去购买大同社的债券。
反观朝廷,自张阁老之后,朝廷就没富过,天下的士绅谁不知道,朝廷的太仓空的都能把耗子给饿死。
去年勤王之时朝廷就向商贾借了一批钱财,到现在都没还清,不少商贾都被朝廷拖得倾家荡产,甚至跳河自尽。在这种情况下,谁敢借钱给朝廷?
巡抚只怕是产生了幻觉,以为徐晨能挣这么多钱,自己也能,却没想过自己的脸已经卖过一次了。而朝廷的信誉更是不值得让人相信。
哪怕是他曹家,九代忠良,他为朝廷拼命可以,但是朝廷向他借钱那是万万不行。
耿如杞却不明白这点,他就觉得徐晨行,他也行。巡视黄河一线之后,严肃地对曹文诏说道:“曹参将,你要用心防守好黄河防线,不能让大同社有可乘之机。”
曹文诏恭敬地应道:“遵命,大人。”
然后耿如杞带着复杂的心情,骑马回太原城去了。
当晚,曹文昭找到自己的弟弟曹文耀说出了耿如杞想要在山西发行债券的消息。
曹文耀笑道:“耿巡抚这是穷疯了。居然还想用这种的方法来骗钱,朝廷的信用连纸都不如啊,要买就其他家买,反正俺家是不会买的。”
曹文诏问道:“洪蛟去哪里了?”
曹文耀带着一丝怒气说道:“这个逆子最近这段时间早出晚归,问他去哪里了,他就说和同窗聚会,也不知道和哪个败家子鬼混去了。”
曹文耀也是个武将,他有两个儿子曹变蛟、曹鼎蛟,继承着曹家的血脉,生得人高马大,都是能在万军之中取敌首级的猛将。
只有他这个小儿子,从小就展现出读书的天赋,不到20岁就考上了秀才。虽然算不得神童,但能在武将世家出个秀才,已经是非常难得了。曹家把他看成是读书的种子,投入了大量资源培养他。
曹文昭神色复杂地说:“只怕未来我曹家真要靠他成为顶梁柱。”
曹文耀不信地说道:“大哥,你太高看他了。今年让他去太原考乡试,没考中不说,还在太原留恋了一个多月,哪有一点奋发图强的样子。”
曹文昭苦笑着说:“二弟,你不觉得大同报传入我山西太过迅速了吗?基本上只要过两三天,他们的报纸就会遍布整个山西行省。”
曹文耀说道:“小弟和他人讨论过,应该是贼寇在山西行省安插了他们自己的人。大同贼寇最喜欢招揽那些穷读书人,只怕山西行省已经有不少穷童生、穷秀才被他们招揽了。”
现在山西行省大同市的报纸经常会张贴在,山西各县城的角落当,曹文耀他们讨论之后认为,应该是贼寇的奸细已经遍布整个山西行省,他们也想抓人,只可惜现在整个山西行省基本瘫痪了,他们这些将门不是要防着大同社,就是要防着民变的百姓,根本没多少力量再来处理这些事情。
曹文昭点明道:“你就没有想过洪蛟也加入其中。”
“不可能,我曹家世代忠良……”但曹文耀话还没说完,就忽然想起,自己这个儿子从太原回来之后就不对劲了,早出晚归也就算了,还如此神神秘秘。
现在一想,还真有可能加入乱党了。他也知道大同社惯会蛊惑青年读书人,关中几万读书人都被他们蛊惑了,他儿子未必不会受大同社的蛊惑。
“兄长,你早就知道此事了!”
曹文诏点头道:“大同军虽然没有进攻山西,但大同社和抗旱会却是早就进入山西了。不止是洪蛟,就大哥知道的,山西各大家族,都有家族子嗣进入其中。”
“这些人是疯了吗?大同社在关中做的什么事情他们都不知道吗,这个逆子是想带着大同军把我曹家给抄了不成。”曹文耀勃然大怒,在他心中,大同社可是所有士绅的敌人。
曹文诏头痛地说:“这就是大哥不让你去辽东的原因,以你这耿直的脾气去了辽东,只怕要把自己给坑死。”
“现在是什么时局,天下大乱的时局,中原到处有流民造反,关外有女真人,关中有大同社,天下早就四分五裂了。”
“打天下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武将能打,是兵强马壮,是钱粮众多,你自己数数看大同社缺了什么?”
曹文耀仔细一想,以徐晨鲸吞关中的实力来看,这天下最能打的人应该是他。而且他一个关中光税收就有2000万了,清洗大户又弄了3000多万两,整个天下最有钱的人也是他。粮食他也不缺,去年就弄了1000多万石,今年要不是旱灾,只怕他早就打出关中了。有兵有钱,这天下还真最有可能落到徐晨手中。
但他为难地说:“即便徐晨能打,但他苛待士绅,而且我曹家世代忠良,我等怎能做那二臣。”
曹文诏说道:“为兄什么时候说过要背叛朝廷了,我曹家世代忠良的旗帜不会断在我们兄弟手中。但洪蛟他又没在朝廷为官,自然不需要为朝廷尽忠。”
而后他拉过曹文耀,小声道:“如今天下大乱,大族分散投靠各方,我曹家也要在大同社有自己的人,这样不管是朝廷镇压了叛乱,还是大同社得了天下,我曹家富贵的日子才能继续延传下去。”
是的,傅山他们终究还是太年轻,他们发展社员的举动,很快就被他们各自的家族知晓。知道之后,这些家族既没揭发,也没阻止。
崇祯4年天下的局势,已经和天启年间完全不同。朝廷还在持续的衰落当中,继失去辽东之后,朝廷再次失去了关中。女真人甚至打到了京城,差点再次上演一回靖康之耻。就眼前这局势,如果士绅还认为天下仍在朝廷的掌握当中,那就有点自欺欺人了。
天下已经正式步入乱世当中,乱世有乱世的法则。这时候在想什么钱财,土地,那就是脑子有问题了,乱世当中最重要的事就是家族延续下去。土地、财产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东西了。
关中大族被清洗很可怜,要是放在天下稳定的时候,他们定会毫不留情地声讨,并要求朝廷镇压这些贼寇。但现在他们看到的却是,米脂原本只属于地方豪强的小家族,现在却一举成为了关中有名的大族,取代了原本那些大族的地位。
他们的家族想要躲过这场侵袭,抵抗大同社进攻是一种办法,融入大同社当中又是另一种办法。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朝廷也没有振奋的迹象,大同社反而势不可挡。大同社先占据关中,又消灭了盘踞在大漠的林丹汗,占据了大半个草原,现在的势力就相当于半个大秦王朝和半个蒙元王朝的结合体,是天下三大势力当中最强大的一方。那么融入大同社当中就是他们自然而然的选择了。
所以傅山他们在山西行省发展社员非常快,借助太原乡试集中了整个山西行省的读书人,他们一个月时间,就在整个太原各州县遍布了大同社员。山西大族视而不见,甚至在暗中支持,他们本就缺一条搭上大同社的路,现在傅山的举动反而帮他们铺路了。
曹文耀反应过来后说道:“这是不是有点对不起陛下。”
曹文诏无奈地说:“有什么对不起的?难道你还想让曹家和大明一起陪葬不成?”
他想了想道:“咱家钱库有多少银子?”
曹文耀道:“大概有30万两吧。”
曹文诏道:“拿出20万的,让二叔去长安购买大同社的债券。”
曹文耀愕然道:“大哥,你刚刚不是说要忠于朝廷吗?”
曹文诏道:“俺忠于朝廷,但俺不信朝廷,二弟你自己说,这20万两银子,你觉得是去买巡抚所谓的债券还是去买大同社的债券?”
曹文耀想一想朝廷拖欠几年的军饷,内部的贪官污吏(包括他自己),把自己的钱交给朝廷,那不就是让这些贪官污吏去贪,这是傻子也不干了。
“当然是买大同社的债券,徐晨虽然是叛逆,但也是我们北方响当当的一条好汉,一个唾沫,一个钉,这些年买他债券的人哪个没有发财的。”
曹文诏道:“俺这也是为我曹家留条后路,大同社的政策已经是公开的,他们攻入山西行省,咱家的土地钱财估计是保不住了。但这些债券,不会受到抄家的影响,有这些钱在我曹家最起码有东山再起的资本。”
显然曹文诏是不看好朝廷能守住山西行省,在打不过的情况下,如何尽可能的减少家族的损失就成了他的选择了。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087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