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火烧乾清宫
崇祯四年(公元 1631年)8月 10日,紫禁城,乾清宫。
“这些大臣果然不想朕去救贺爱卿!”崇祯看过一封劝谏的奏章,丢在一旁道。
毕竟是出过瓦剌留学生,大明的臣子对天子御驾出征,已经应急反应了,更不要说还有东林党的人不想崇祯去辽东,所以这消息传出去几乎是群臣反对,但崇祯根本不听。执意要去辽东,在他看来整个大名也只有贺函愿意为朝廷解决问题,只有救出贺函和新军,才能解决朝廷遇到所有麻烦。
硬的不行,大明的臣子还有其他的招数,户部说没钱没粮,兵部说没有足够的武器器械,京城的百姓都在抗旱救灾,找不到民夫。总之想尽各种办法拖延,所以即便是到今天,崇祯的大军依然没有集结起来,踏出京城一步。
王承恩王承恩劝说道:“陛下您是万金之躯,不可冒险,如果真想救贺总兵,何不命令宣大总兵马世龙去求援。”
崇祯叹口气道:“我大明的臣子皆自私自利,朕也不清楚马世龙能不能信任,你去御马监,命他们准备好足够的粮草军械,没有户部兵部的支持,朕也要去辽东。”
满朝臣子崇祯现在也只信任贺涵了。
“现在就去,早一点准备好朕的大军就能早一日开拔。”
“奴才遵旨!”王承恩只能按照崇祯的命令去御马监。
而后崇祯又看了几封奏折,但都是坏消息,都朝朝廷要钱,他越看越觉得恼火,曾经有3000万是如此靠近他,但现在却消失了。他干脆不看,准备就寝。
崇祯睡下,不知道过了多久,突然觉得四周极其热,好像整个人置身在火炉当中一般。
“王承恩给朕拿水!”但此时却没有人回应他。
“走水啦。”殿外开始嘈杂起来。
崇祯吓得肃然起来,然后就看到乾清宫燃烧起熊熊大火,这火势极其大,整个大殿的地板都在燃烧,燃烧的烟也极其黑,崇祯刚站起来,就被黑烟熏的直咳嗽,只能再次蹲下。
“快来救驾!”崇祯惶恐道。
殿外的侍卫赶过来想要救崇祯,但火势太大了,整个大殿内都燃烧着熊熊的大火,人根本进不去。
崇祯被这火焰灼伤的痛苦不堪,就在他即将被大火烧死的时候,几个护卫把棉被打湿包裹全身冲进了火场,然后快速在崇祯身上裹上一层棉被,几个人再扛着崇祯冲出了火场。
崇祯救出来之后,所有人都松口气,余下的人继续救火,但水浇到这火上,火势却愈发的猛烈,火焰甚至高达好几丈。
整个乾清宫成为了一座巨大的火把,把整个紫禁城都给照亮了,而在京城的各个角落也能看到这股冲天的亮光。
钱宁吃惊道:“这是延安府的气油。”
崇祯声音沙哑的问道:“气油?”
此时崇祯极其狼狈,浑身漆黑不说,他此时的脸也觉得一阵阵刺痛,显然是被火焰给灼伤了。
钱宁小声道:“陛下,这是一种比猛火油更猛烈的油料,遇水也浇不灭。延安府有炼油的产业,这些汽油就是他们炼出来的。”
“汽油!”一股恐惧感充满了崇祯的全身,难怪这火焰刚烧起来就这么猛烈,这是有人在刺杀他。
大明臣子的道德底线虽然在崇祯心中不断的下降,但崇祯怎么也想不到他这些人敢刺杀天子。
都到这一步了,还有什么事情是他们不敢干的,自己御驾亲征会不会也被那些臣子给暗害,他猛然想起了自己的老祖宗英宗皇帝,他去辽东会不会被这些人出卖,最后被皇太极抓住?
崇祯越想越有可能,越想内心越害怕,御驾亲征的勇气迅速消散,他担心自己出了京城就会受到大臣的暗害。
“陛下,陛下,您没事吧?”王承恩连滚带爬的跑过来,他刚刚和御马监的掌印太监商议军械的事情,就听到乾清宫着火了,他吓得亡魂大冒的跑了过来。
崇祯道:“朕还活着。”
王承恩看到灰头土脸的崇祯皇帝和沙哑的声音哭泣道:“快传御医,快传御医!”
崇祯颓废道:“告诉御马监,朕不御驾亲征了,下旨给内阁,朕同意召集天下的士绅来京,共商国事。”
“啊!”王承恩。
翌日,乾清宫着火的消息就传遍了整个京师,好在天子有百灵护体,没有受到损伤,京师的百姓倒是庆幸。
东林党人则连连叹息了,但凡有其他的选择,他们都不愿意兵谏,这种选择的危害太大了,大到没几个人愿意承受。
但后面崇祯皇帝同意召开资政会,甚至还下旨以后朝廷的政务,由内阁首辅总理朝政,不再需要司礼监批红。
这让他们喜出望外了,这场火灾也不是没有好处,终于让天子想通了,治理天下还要靠他们这些士绅,这么多年了,大明的相权终于回来了。
交泰殿。
崇祯用纱布绷着脸,声音沙哑带着一丝疲惫对着杨鹤道:“爱卿,满朝臣子皆辜负皇恩,只有贺爱卿是朕辜负了他,要不是朕刚愎自用,也不至于让贺爱卿陷入险境,大明的局势也不至于如此混乱。”
杨鹤一时间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他的确是对崇祯皇帝失望,但他也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这些同僚敢做出谋害天子之事,他的三观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了,这些年朝廷的党政越来越激烈,下限也越来越低,却没想到现在已经低到连天子都敢谋害了,他的这些同僚和造反徐晨有什么区别?
杨鹤甚至觉得自己的那些老友更加卑劣,徐晨想造反,他正大光明的说了出来,也是按自己说的话去做的。
哪怕双方是敌对的关系,杨鹤也承认徐晨是天下一等一的英杰,他做的事情并不是为了自家的私利,是真想改变这个动乱的天下,
反而是他的这些老朋友,一个个躲在暗地里蝇营狗苟,用这种卑劣的手段来夺取权,他们有何的面目标榜自己为正义。
自喻君子的东林党用小人的手段来夺权,反而是徐晨这个叛逆用君子的方法来夺取天下,大明的天下终究是礼崩乐坏了。
杨鹤在发呆,崇祯并没有在意,而是继续缓慢道:“朕已经没办法去救贺爱卿了,救援之事只能拜托爱卿你了,朕会任命你为宣大,大同总督,神枢营也交给爱卿统领,朕还会给满贵和马世龙下旨,让他们听从爱卿的命令,只是他们还认不认圣旨,朕就没办法保证了。”
“陛下!”杨鹤对着崇祯泪流满面的行了一个大礼,不知道感激崇祯还想着贺函,还是对自己的老友失望,又或者对自己坚持了几十年信念崩溃的绝望。
以前的大明王朝再也回不来了,往后的天下就是礼崩乐坏,兵强马壮者为王的时代了。
杨鹤少年是经历了张居正改革的盛世时代,但他万万想不到自己在暮年会见到大明彻底崩坏。
内阁公署。
此刻的周延儒感觉极其奇妙,自从几日前的那场火灾之后,天子彻底放权了,连朝政大事都不怎么管了,地方上的奏折通通交给了他们内阁,说由他们处理就可以,而他们批复的奏折天子一件都没反应。
他这个内阁首辅的权利变得前所未有的大,自己一言可决天下事的,让他前所未有的畅快。
“这就是宰相的权利吗!”周延儒压抑内心激动道。
兵部尚书黄世俊皱眉头道:“祖大寿的两万骑兵怎么办,不能让他们一直滞留在京师之下,要不让祖大寿回辽东?”
侯恂道:“我等了还没完全胜利,紫禁城还有新军在,这支军队是我们手中最有力的武器,给祖大寿左军都督之位,大军编练京营当中。”
黄世俊道:“天子派遣杨鹤去救援贺函了,这也是个隐患。”
侯恂笑道:“这时候天子手中的军队越少对我等越安全,且不说皇太极10万兵马把贺涵的大军团团包围,杨鹤没有本事救援贺函,即便真救出来了,我等安排贺涵为辽东总兵,让他和女真人继续斗,只要他不在天子身边,贺涵和他的新军就会成为大明手中最强大的利器。”
周延儒点头道:“若谷所言有理,我等要转变对贺涵的态度,只要他不在京师,他在辽东愿清多少田,就清多少田,现在我等最关键要做的事,就是要召集天下的士绅入京,大家共商国事,这乱糟糟的天下也该整顿一番。”
他现在大权独揽,堪比开国时期的宰相,自然不愿意看到大明的天下如此乱糟糟了。
黄世俊道:“中原各路大军军饷的问题如何解决,朝廷不能继续再拖下去了。”
周延儒眉头紧皱,以前这个麻烦他们可以甩给天子,但现在天子放权了,这个麻烦就是他们的了。
他想了想道:“那些盐商不是准备了500万两银子,让他们交出来给朝廷应急。”
户部尚书王永光着急道:“500万两也不够,而且现在北方旱灾,最缺的是粮食。”
面对大明朝最急切的两大难题,朝廷亏空他们要从什么地方弄钱?填补朝廷的亏空,二就是如何抗击旱灾,赈济北方的灾民。
先前他们忙着和崇祯内斗,这些问题他们都可以甩给天子,但现在不行了,大明所有的烂摊子矛盾都由他们接手了。
而这两个问题偏偏又是最难解决的,所以周延儒等人眉头紧皱。
文震孟道:“秋收快到了,到时候朝廷能喘口气,而且等资政院开启之后,有天下士绅的支持,这点亏空算不得什么,朝廷有钱之后,不管是武装士兵,还是赈济灾民都不是问题。”
其他人也点点头,在他们看来,只要资政院一开,他们团结了天下的士绅,大明遇到的一切问题都通通不是问题。
崇祯四年(公元 1631年)8月 15日。
永定城门外,杨鹤带领5000大军准备去辽东。
杨嗣昌不忍道:“父亲,孩儿和您一起去辽东吧。”
杨鹤摇头道:“为父走之后,你马上收拾行装回老家。现在的朝廷已经是烂泥坑了,让侯恂他们去搅吧。”
“你要是孝顺就回老家,保住我杨家的香火这比什么都重要。”
这个时候侯恂出现,打算送一送这位老朋友,但杨鹤冷哼一声,根本不愿意和这位老友打交道,带着大军浩浩荡荡的出发了。
侯恂叹息道:“修龄,某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明江山,知我罪我,唯有春秋!”
而后他看向杨嗣昌道:“文若,留下来帮老夫吧。”
杨嗣昌道:“父亲要某回乡守住祖宅,父母之命不敢违。”他头也不回的离开了。
杨嗣昌卖掉京城的宅院,打包了行李,租了一辆马车,就准备离开京城。
而此时的京城随着资政院即将召开,变得热闹非凡,所有的读书人都在兴奋的传播着这条消息。
“天下的贤者将会汇聚京城,他们将会一起商量如何治理大明江山,旱灾会得到证据,贼寇会被平定,圣天子拱垂而治,众正盈朝,天下必定会步入太平的盛世。”书生说的激动。
京师的百姓也听的热闹非凡,一个个向往不已,大明乱了这么多年,天灾人祸不断,甚至连贼寇都打到京城底下了。
皇城根的百姓也缺乏安全感,京师的消息是最灵通的,其他地方的百姓很难知道一府之外的坏消息,只要自己家乡太平无事,他们就会认为天下是太平无事的。
但京城却不同,两京十三省的消息都会传到京城来,这里的百姓更加了解大明的情况,辽东现在被女真人占了,关中又被大同社占了,中原,山西,山东都在闹旱灾,蝗灾,大明的中都凤阳府都被贼寇攻占了。
而且旱灾也影响到京师百姓的安稳,粮食的价格涨了三倍,柴米油盐这些生活用品价格也在涨,城中的乞丐变得更多,城外到处都是流民,这天下的局势怎么看都像大明朝快完了这节奏。
哪怕是这些平头百姓都知道大明必须要改变了,他们听着读书人说,只要建立了资政院,让天下有才能的人来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天下就会再次太平无事。
大家听这话也觉得有理,大明朝这些年这么衰败,不就是因为奸臣太多了,当年的9000岁,大权独揽,气焰嚣张,不知道害了多少忠臣良将。
好在有当今天子拨乱反正,狠狠的杀了一批奸臣,至于后面为什么朝廷还没起色?
这些秀才公马上解释道:“朝中有奸臣,阉党还没有全部除干净。但现在不同了,这么多贤者来朝那些奸臣将无所遁形。”
杨嗣昌听了听这些讨论,摇着头离开了,天下之事哪有这么好解决的,那些贤臣不拿出钱来,大明的局势照样不会改变。
本想着崇祯被烧死了。让大明内部的矛盾会更激烈,但一想历史上崇祯都如此倒霉了,写小说就让他过几天好日子吧。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087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