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 第314章 ,混乱的江南

第314章 ,混乱的江南


大同八年(公元  1632年)4月  9日。

    四月雨季,烟雨朦胧,清晨金陵城笼罩在一层淡淡的薄雾之中,重民报馆内却已早早忙碌起来。

    主编办公室里,高登神情肃穆,缓缓走到一个排位前,恭恭敬敬地拜了拜,而后点燃三炷香。

    香烟袅袅升起,他看着排位,语气中满是惋惜与感慨:“都和你说了崇祯靠不住,你就是不听,现在被他拖累死了。景明兄的下场还不够你警惕吗?

    你能力本就不如徐晨,还被一群猪队友拖累,能不败吗?说你你也不听,现在你一了百了,可不知道伯父伯母该有多伤心。”

    今年三月从北方穿来贺函战死沙场的消息,高登虽然伤感,但却一点也不意外,贺函的这个结局早就在他意料之内。

    就在这时,“哒哒哒”的敲门声打破了这份寂静。

    “进来!”高登回过神来说道。

    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轻轻推开门,脸上带着腼腆的笑容说道:“主编,早饭来了,您过来和大家一起吃吧,凉了就不好吃了。”

    高登应道:“这就来。”他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衫,走出办公室,朝着报社的专门食堂走去。

    走进食堂,高登看到报社的  32名编辑和工匠都已经围坐在桌旁,静静地等着他。

    随着《重民报》以及他印书事业的不断发展,高登招募的工匠数量已经翻了四倍。大家看到高登进来,纷纷起身打招呼。

    高登笑着摆了摆手,说道:“以后东西来了大家就吃,不用等我。”

    资格最老的老吴头笑着回应道:“东家都没吃,我怎么好意思开吃。”

    高登在主位上坐下,拿起筷子,示意大家开动。众人这才纷纷拿起碗筷,开始享用早餐。

    桌上的早餐非常简陋,一些稀粥配上配上红薯,再有几个烤熟的土豆,一些蒸熟的玉米,都是南方廉价的杂粮,但现场的工匠却没有不满,现在的金陵能有顿饱饭吃已经很不容易了。

    看着眼前热气腾腾的红薯粥和金黄的玉米棒子,高登的思绪又飘到了徐晨身上。大范围推广红薯、土豆、玉米这三种作物的正是徐晨。关中地区如果没有这三种作物,不知道要死多少人,而如今,它们又救了江南的千万百姓。

    自从大同军打到了江淮地区,攻占了扬州,江南地区一日三惊。各地士绅为了自保,纷纷组建乡勇,驻扎在金陵城下。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金陵城下就聚集了近  20万乡勇。

    起初,金陵城中的贵族大户看到有这么多军队驻扎,心中松了一口气,这么多军队终于让他们有了安全感。

    然而他们很快就面临新的难题。在这  20万乡勇到来之前,金陵城就已经出现了物资短缺、粮食价格上涨的情况。突然多了  20万张嘴要吃饭,南明小朝廷既没有足够的组织能力来安排这  20万大军,又没有足够的粮食来平息金陵城的物价上涨。

    于是他们又开始用大明朝的惯例了,管不了那就不不管,反正这些都是士绅组建的乡勇,难道还会跟那些丘八一样兵变不成。

    但现实很快就告诉那些高高在上的老爷们,人饿肚子就要吃饭,不能满足吃饭的需求,他们就会用自己手中的刀剑去抢。

    一时间,整个南直隶秩序彻底混乱,到处都是乡勇抢劫农户、洗劫乡间大户庭院的场景。饿红了眼的乡勇可不管对方是秀才、举人,还是勋贵老爷,这些人都成了他们敲诈的对象,惹急了一刀结果了你。

    经过了几个月的秩序崩坏,南京的这些老爷们终于意识到,不能让当兵的饿肚子。于是,他们一方面开仓放粮,另一方面从松江府输送了大量的土豆、红薯、玉米。在多方的努力下,终于勉强维持了南方的稳定。

    但这还没完。当初大同军围攻京城,所有人都知道朝廷完了,在南方组建新的朝廷是江南士绅的共识,但让谁当皇帝,大家却各有想法。于是为了谁当天子的问题,南方各派系吵得不可开交。

    侯恂推出了福王世子,福建省推出了唐王世子,湖广的士绅更加厉害,一口气推出了荆王,襄王,楚王,这些王爷们祸害了湖广几百年,现在终于能派上一点用处了。

    两广地区又推出了桂王,每个行省都有自己支持的王爷,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都想推出属于自己地盘上的王爷当皇帝。

    各省的资政们吵了一个月时间,大明的文人士大夫尤其大胆,以前他们在朝堂上争吵,吵的激烈,甚至会在朝堂上动手。

    而现在的南京士大夫也是如此,甚至他们更激烈,毕竟北方他们可没有人马,但现在金陵城下,谁没有个几千上万人马,吵架不过瘾,那就以武定输赢,于是那段时间,金陵城下各省的乡勇动不动就火拼。那场面让高登一度以为南方会在大同军还没有打过来的时候就四分五裂垮掉。

    好在那些底层的乡勇非常珍惜自己的性命。虽然他们听从命令相互之间进攻,但实际上只是打得热闹而已。枪炮声不绝于耳,但真实的情况却是,大家不约而同地枪口朝天。打了一个月时间,硬是没死几个人,死的都是那些倒霉蛋,开枪的时候炸膛。

    后来,神机营带着太子乘船到了江南。南方士绅们吵了一个月,打了一个月,也都累了。大家达成了共识,认可了太子登基。至此,这场关于皇位的纷争暂时告一段落。

    经历了这场南方的动乱,高登愈发看清了局势,回想着这段时间南方士绅们的种种表现,不禁摇头叹息。不但北方的士绅是猪队友,南方的士绅同样如此。

    有时候,他打心底里钦佩徐晨,并非钦佩他的学问,而是他能形象地总结出对手的特性,“猪队友”这个词用得实在是形象绝妙。

    就南方这些士绅的水准,怎么可能是徐晨的对手?这不过是大同军还没来得及消化北方罢了。一旦大同军过江,这些士绅组织的乡勇必定如土鸡瓦狗一般不堪一击。

    等所有工匠吃完早饭,报馆开始了一天的刊印工作。高登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专注地撰写有关江南奴工问题的文章。

    “哒哒哒!”一阵敲门声打破了办公室的宁静。

    “进来!”高登头也不抬地说道。

    “主编,锦衣卫又来了,您过去招待一下吧。”青年员工战战兢兢道。

    高登听到这话,眉头紧皱,心中满是无奈。他只能放下手中的笔,起身来到外面的办公室。

    果然,他看到一对手握长枪的士兵,笔直地站报社门口。

    一个飞鱼服的锦衣卫正坐在桌前,翻阅着他们准备刊登的文章。

    高登无奈地开口道:“我们重民报社这里没有禁书。”

    锦衣卫听到高登的话,抬起头来,一脸严肃道:“高先生的话我自然是信得过的,但该走的流程还是要走的,我也得预防高先生您不小心写了什么犯禁的言语。”说完,他拿起一本《队列兵法》,继续说道:“这种书籍高先生还是不要再刊印了,免得让我为难。”

    高登解释道:“这是几社订的书籍,而且这是兵书,并没有犯禁的思想。”

    军官的语气加重了几分:“这本书本身就是犯禁,高先生还是不要让我为难。天下的兵书多的是,我们大明的《纪效新书》一样是练兵打仗的奇书。”说完,他大声下令:“来人,把这些书搬走,准备烧掉。”

    “遵命!”一队士兵立刻进来,将已经刊印好的兵书全部拿走。四周的印刷工匠们敢怒不敢言,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书籍被带走。

    锦衣卫又拿起新一期的报纸,指着其中的一篇文章道:“这篇文章非常不好,高先生还是不要报道。”

    高登没好气地回应道:“这报纸上也有禁言禁语?”

    他心里对江南的文字狱已经感到无比愤怒。大同报不能传播,徐晨写的文章书籍不能传播翻阅也就算了,任何和大同有关的书籍也要收缴焚毁,到后面连四书五经当中的《礼记》都要被焚烧,就因为大同社成立的源头就是《礼记·大同篇》。

    江南的文字狱已经快到了魔怔的地步,但连四书五经的《礼记》都要烧掉。这一下彻底惹怒了江南的读书人。南京城的读书人可不是好惹的,他们当即去文庙,把孔夫子的排位搬出来,堵在南京皇宫前。南明小朝廷的疯狂行径才稍微收敛了一些,但对大同报还是抓得非常紧。

    锦衣卫看着高登道:“禁言禁语倒没有,但现在这个时候先生刊登这篇文章,就有点不顾大局了。现在江南的安稳胜过一切,先生不要让我难做。即便你有李将军的庇护,但得罪了太多的人,终有一天李将军是护不住你的,我言尽于此,告辞了。”说完,锦衣卫撕碎了这份报纸。带着士兵离开了报馆。

    高登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心中满是愤懑,却又无可奈何,在南明朝廷支持下,江南的锦衣卫变得越发嚣张了。

    那些士兵刚离开重民报社没多久,报社外的大街上便喧闹起来。一个年轻的读书人,身着朴素的长衫,神色激昂地站在街口,大声宣讲着:“今天天下之所以如此纷乱,皆因皇权乃天下之大害,皇权不除,天子不灭,天下就不会稳定。看那北方大同社,已然消灭皇权,在北方已经没有臣民了,只有公民。北方也不再是大明的天下,而是公民之国,是天下所有百姓的国家。在北方,皇权没有了,勋贵没有了,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公民。”

    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在街道上回荡。周围的行人渐渐围拢过来,有的面露惊讶,有的若有所思,更多的人则是害怕。

    年轻人继续慷慨陈词:“现在的北方,即便干旱连连,但却没有一个百姓饿死,就是因为如今北方没有了天子的压榨。天下的财富属于天下人,大家都能够养活自己。反观我们江南,号称富裕之地,可每年、每月、每天都有人饿死。南方的公民们,我们也要推翻天子,把属于我们的天下夺回来!”

    年轻人的话语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一些人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而另一些人则面露惊恐,四处张望。

    “嘟嘟嘟!”突然,尖锐的哨声打破了人群的嘈杂。“快,抓住这个乱党!”随着一声呼喊,几十个身着飞鱼服、手握长刀的锦衣卫从四面八方涌现出来,将年轻人团团围住。

    年轻人见状,转身拔腿就跑。锦衣卫们在后面紧追不舍,双方在街道上你追我赶,不一会儿便消失在这条街道的尽头。

    高登站在报社门口,看到外面的动静,心中一阵感慨。他喃喃自语道:“人心乱了,这江南很难待得下去了。”

    一个月前,大同社在京城正式宣告建立了民朝,天下真的出现了一个没有天子的国家。这一消息如同惊雷,在士林当中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和震撼。

    哪怕是那些曾经对徐晨咬牙切齿痛恨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徐晨想要改革天下,而并非是一个想造反当皇帝的野心家。他的举动在江南收获了不少读书人的尊重。

    毕竟江南是整个大明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这里的文人对头顶上的皇权早已恼火不已,只是一直没有办法摆脱。双方可以说是实实在在的利益之争,哪怕是四书五经也无法让江南的文人臣服皇权。而在北方彻底消灭皇权的徐晨,自然收获了很多崇拜者。

    徐晨在北方设立的制度也非常受到读书人欢迎。被朱元璋打压分散的相权,在徐晨手中再次集中不说,还得到部分皇权。这一举措让江南的年轻读书人看到了一种全新的政治模式,徐晨在他们心中的形象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江南的读书人也开始觉醒了。江南本就是整个大明风气先河的地方,有像王夫之这样的思想家,皇权的统治已经不稳。

    徐晨的举动更是加速了江南的读书人反抗,他们为什么要皇权,为什么不能学习大同社彻底摧毁皇权,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公民之国。“拥有国家的公民”这个概念,对第一次听到这话的读书人来说是震撼的,让他们有种看到了新世界的感觉。

    所以整个三月,有大量读书人渡过长江前往北方学习大同社的革命理念。一些行动力强的人则像刚刚那个读书人一样,在光天化日之下宣传非君的理念,想要吸引更多志同道合之人。

    这段时间的江南,受到大同社影响,各种思想激烈碰撞。年轻的读书人组建了各种学社,各自宣传自己的理念,整个江南呈现出一种混乱但又充满活力的景象。而传统的三纲五常、君臣大义在这些思想的冲击下,已然摇摇欲坠。年轻的读书人对这些腐朽的理念充满了厌恶。

    江南年轻读书人思想的混乱让南明高层和大族士绅惶恐无比。他们越发严厉地镇压这些非君思想,以至于江南的锦衣卫都开始恢复朱元璋时期的风采了。现在的金陵城,你根本不知道谁是锦衣卫的密探,只要有非君言论,第二日必然会被抓走。

    比起思维活跃的年轻读书人,江南地主士绅更加务实,对没收他们土地财产的徐晨没有一点好感。在他们看来,徐晨比皇权更加可怕。大明的天子最多只是向他们要一点钱,而徐晨可是实实在在要他们全部的家产和命,所以这些士绅联合起来一起压制江南的混乱思潮。

    这让高登觉得江南已经不安全了,开始有了回自己家乡的想法,不久前,高登和罗伟联系上了,才知道罗伟现在已经是扬州知州。让他惊讶的是,在罗伟的带动下,北方重民社重新发展起来,有了上千社员,遍布在整个北方的官场和民间。罗伟邀请高登回到中原继续重民社的理想。

    只是高登的想法和贺涵差不多,当初他狼狈出逃到关中,现在又重新回去,总觉得面子上过不去。

    但现在看看南明朝廷,根本没有吸取一点教训。士兵没有好好训练,朝廷内部的斗争反而保留了下来,税收也没抓起来,秩序也没维护好,说是一盘散沙都不为过。

    这样的朝廷怎么可能斗得过万众一心的大同社。他即便不回家乡,要不了几年,大同社也会打进江南。高登望着远方,心中陷入了沉思,不知道自己的未来究竟该何去何从。

    4月15日,高登像往常一样编撰文章。

    “高先生,我们将军有请您。”一个神机营的士兵恭敬地行礼说道。

    在南方政治态势越发紧张的当下,高登的重民报社还能在这风雨飘摇中继续经营下去,全仰仗李轩的庇护。否则,那些锦衣卫可不会像之前那样只是简单地收缴书籍、限制报道,而是会让报社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高登跟着这个士兵前往南京的皇宫。一路上,皇宫的宏伟建筑在他眼前一一掠过,但他此时无心欣赏,心中满是对此次被召见的疑惑。

    当士兵带着他走进一个宫殿时,他不禁吃了一惊。只见宫殿内朝廷的阁老、六部尚书,以及南方各行省的资政们都齐聚在此,而在外围站的则是张傅,张彩等学社魁首,江南名士。

    南明朝廷新的首辅侯恂询问道:“朝廷如今有20万乡勇,难道还不足以抵抗大同社吗?”

    李轩无奈摇头道:“这20万乌合之众,根本打不过大同军的一个师。”他的话语如同一记重锤,打破了众人心中那一丝侥幸的幻想。

    侯恂看向祖大寿,但祖大寿也摇头,显然他是认可李轩的说法。

    次辅文震孟皱了皱眉头,不甘心地接着询问道:“朝廷加大对他们的训练和投入,提升他们的战斗力,能不能行?”

    李轩苦笑着摇了摇头,解释道:“没用的。练兵,先练将。乡勇的统帅就不行,是不可能练出精兵的。打了一个月时间,居然没有一个士兵是因为枪伤而死,如此差的战斗力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过。”

    黄道周听了这话,脸上露出一丝尴尬,因为他知道李轩所说的那些兵就是自己家乡的乡勇。他微微低下头,沉默不语,心中五味杂陈。

    李轩接着说道:“而且我们也没多少时间了。现在大同社已经平定了北方,按照他们的习惯,秋收之后有足够的粮草,就会征调军队发动战争。现在已经是4月,我们最多只有半年时间。而这半年时间,朝廷没办法组建水师,也没办法练出精兵。”

    这一番话如同冷水浇头,让现场的气氛瞬间沉默下来。众人纷纷陷入沉思,回忆起大同军以往发动进攻的时间,的确如李轩所说,都是在秋收之后发动战争,想到只有半年的时间来应对即将到来的危机,每个人的心中都涌起一阵惶恐。

    就在这时,钱谦益清了清嗓子站起来说道:“为今之计,硬抗必败无疑,只能和大同社议和,为朝廷争取练兵时间。”

    黄道周立刻站起身来,满脸不赞同地说道:“我等见过徐晨,这是个意志坚定之人,他根本不会因为我们议和而改变他的想法。反而是我们不断向大同社求和,暴露我等虚弱不说,还影响军心士气。要是下面的士兵知道我们不断求和,他们会怎么看,还会有杀敌之心吗?不会的。所以议和之举,不但不能为朝廷争取时间,反而削弱我军战斗力,影响军心士气。某以为以后议事都不可有议和之举,违者严厉处罚。”

    刘宗周也站起身来,大声说道:“没错,只有我们坚定战意,下面的士兵才能敢战。往后再有说议和的,皆是想要投降大同社之辈,我等共诛之。”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081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